分享

[转载]文明探源

 铁捻山 2015-12-24

二、中国北斗“观象授时”体系

(一)北斗“观象授时”体系的文献考证

由于东西方文明起源时间的先后,以及起源地带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她们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便开始根据各自不同的物质和文化属性,逐步建立起了不同理念、不同结构的两套天文学体系来服务于不同的族群和社会需要。中国文明从清乾隆开始衰落了两个半世纪,传统的天文学体系遭官方彻底摒弃已经式微了两百多年。但从学术上来说,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天文学体系比不上西方天文学体系。相反,中国天文学体系在科学水平和文化内涵上不仅不输于西方天文学体系,至少可以说更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正如李约瑟评价:“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和中古代)的天文学虽然(该语法不通,笔者认为应该翻译为“不仅”)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毫无逊色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应该翻译为“而且”)它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

中国天文学体系与西方天文学体系究竟有何不同?西方文明以黄道坐标建立了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以北天极和天赤道坐标建立的天文体系。最独特的是,中华先民在北天极的概念中引入了北斗七星作为参照物,创立了中国文明独有的北斗建时系统,使北斗成为中国统治阶层“观象授时”的主星,即指示时间和季节,制定历法的核心星象是常年在天北极附近周游的北斗七星。在北斗建时系统的基础上,又以北斗为中宫建立了周天二十八宿天官体系,最终形成了与西方天文学并立于世的天文学体系。那么,中华先民是如何确定天北极的?为什么要把北斗作为天北极的参照物?

地球自转轴是周期性摆动的,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这旋转一周的时间是26 000。因此,地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在这漫长的周期中缓慢变化,形成天文学中的“岁差”现象,北极星也因此以千年为时间单位由最接近北极天区的星座轮流坐庄由当前回溯至8千年前,荣登过北极星榜的有:公元000年的“勾陈”(小熊座α星,αUMi,星等1.95公元前000年是“帝(北极二)”(小熊座β星,βUMi星等2.05公元前000年的“太一”,(可能即天龙座κ星,κDra,星等3.82李约瑟认为可能是天龙座42184公元前500年的“天一”(天龙座i星,iDra星等4.55);公元前000的“右枢”(天龙座ααDra星等3.65;公元前000年的“左枢”(天龙座ι星,ιDra星等3.25)。在以上数个千年中,这6颗星是距离天极最近的。从北半球看上去,它们是完全不动的。那么北斗与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公元前000年至前000年,东亚地区形成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的庞大东方农业文明——中国文明。这也是东方天文学体系逐渐完善的时代。中国文明诞生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钱塘江——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辽河流域地带。在此地带,以北天极为中心,以3040度为半径的圆形天区是一个常年显现在地平线上的“恒显圈”。从古代文献来看,中华先民认为天北极是永恒不动的,所以认为那里是天帝的居所,故《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引《乐汁徵图》云:“天宫,紫微。北极,天一、太一。”引宋均云:“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再引石氏云:“天一、太一各一星,在紫宫门外,立承事天皇大帝。”北斗七星永远位于恒显圈内,并周旋于天北极附近,因此古人视之为天皇大帝御用的“帝车”。故《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关于北斗,《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都提到: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对此的解释有三种。

其一,璇玑玉衡是指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云:“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史记·律书》云:“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春秋文耀钩》云:“斗者,天之喉舌。玉衡属杓,魁为璇玑。”萧吉《五行大义》引《尚书说》解释得最为明白:“璇玑、斗魁四星。玉衡,枸横三星。合七,齐四时五威。”又云:“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这些古籍所言都说明:北斗位于天北极。

其二,璇玑就是天北极。《尚书·大传》云:“琁者,还也。机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所动者大,谓之琁机。”是故琁机为之北极。《续汉志十注补》明确指出:“《星经》曰:璇玑者谓北极也。”刘向《说苑辨物》云:“璇玑谓北辰勾陈枢星也(即小熊座)。”此说最差强人意。

其三,璇玑玉衡为天文仪器。马融云:“璇,美玉也。玑,浑天仪,可旋转,故曰玑。衡,其中横筒,所以视星宿也。以璇为玑,以玉为衡,盖贵天象也。”郑玄云:“璇玑玉衡,浑天仪也。七政,日月五星也。”孔颖达《尚书正义》因蔡邕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虽然三者略有不同,但都一致指向了北斗与北天极的密切关系。

解读北斗与天北极关系的最原始的文献资料可能蕴藏在《周髀算经》的盖天学说之中,依次见于原书卷下之第8912

 

欲知天极枢,璇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正北极,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

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周髀算经》全书皆取圆周率=3)。此阳绝阴彰,故不生万物

牵牛去北极……。术曰∶置外衡去北极枢二十三万八千里,除璇玑万一千五百里,……。东井去北极……。术曰∶置内衡去北极枢十一万九千里,加璇玑万一千五百里,……。

 

赵爽《注》解释道:“极中不动,璇玑也,言北极璇玑周旋四至。极,至也,……极处璇玑之中,天心之正,故曰璇玑也。”可见,天极枢围绕天北极周旋四方,划出一个圆形天区称为璇玑,而璇玑之正中心就是天北极。实际上,要找到准确的天北极,是必须借助天文仪器的,这应该就是马融等人所说的“璇玑”这种天文仪器。但如果没有一台精确的天文仪器,要进行北天极的天文观测就必然会选择当时最接近北天极同时充当“观象授时”主星的星体,把它围绕北天极中心点所作拱极运动划出的圆形天区作为北天极。众所周知,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北斗也在围绕着北天极每日旋转一个角度,先人以此来测时;地球每365天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同时北斗也在围绕北天极作周年旋转,使斗杓在十二个月中旋转十二等份,指向十二个不同的方向,先人根据斗杓的指向来测定春夏秋冬的更替,这样才有了《鶡冠子·环流》这样的观测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中华先民对天北极和北斗七星“情有独钟”,建立了北斗建时的“观象授时”方法和以北斗七星为中央星官的四象二十八星星官体系,并留下了充满奥妙的优美天文学记录。《史记·天官书》对北斗建时法则有如下两段记录:

 

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建者魁。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中华先民建立了北斗为核心的建时系统,把北斗视作北极天帝。郭店竹简载:“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说明太一属水,配属北方,后天八卦中在坎位。《周易·说卦》言“坎为豕。”《说文解字》解释:“豚祠司命。”司命即太一,主管人间的生死,说明太一比拟为猪,猪主天北极和北斗的文化传统,故《初学记》卷二十九·兽部引《春秋说题辞》:“斗星时散为精,四月生,应天理。”《大戴礼记·易本命》云:“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这就非常明白地指出,太一属水,主天北极,斗为帝车,载太一,为北极天帝,它们有时被比拟为猪。而大熊星座的形态除了可以说象熊,难道不可以说象猪吗?故唐人郑处诲撰《明皇杂录》中才有北斗化身为群豕这样的记载:

 

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畴也。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方某角有废园。汝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释门以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