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满校园才能追求卓越

 聖水河畔 2015-12-24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拨亮的是人的心灯。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读书既可以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又可以陶冶教师高尚情操。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箴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

爱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孩子原本就缺乏爱,老师就要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要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要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尊重学生,更是对学生爱的真实体现,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人生的航程中不断调整方向,才能使每一个孩子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师对后进生也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孩子,使孩子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是的,当教师把爱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何愁它不生根发芽?
    

记得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脸上全然没有同龄孩子的天真与活泼,相反布满沧桑,额头常常紧锁,下课从不出外玩耍,默默无语静坐发呆。很少和老师同学说一句话,更谈不上在课堂上发言了。我利用每天的课堂教学创造机会与她沟通,开始她很拘束,久而久之亲近了,话题多了,课堂上遇到困难主动地请教老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变了,课堂上能积极发言了,课后主动与同学们聊天,操场上出现了她活泼矫健的身影。教师对学生无私、高尚的爱的情感,会带动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

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心,手脑心并用,学会过硬的学习生活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