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普通人会认为:秋冬阴冷,手脚冰凉,寒邪易伤阳,秋冬当养阳,怎么还要养阴呢? 《皇帝内经》强调: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 冬主藏,为阳气收敛之时,人体内阳囤积;加上此时秋冬季节天气逐渐寒冷,人体体表汗毛孔便会自动闭合,体内热邪便无法散发而出,人体内囤积的内热,若没有足够的阴来制约,便容易生热出现热症;所以此时需要养阴来调节内热,令人不会因内热而出现上火问题。 阴虚之人的特征: 中医艾灸专家认为:阴虚体质特征阴血不足,有热象表现;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 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怎么养阴才是核心: 阴虚体质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阴虚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适当到乡村静养,远离城市喧嚣。 阴虚体质的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但是在冬季还是要早睡晚起、多喝温开水,在保证暖和的情况下,尽量少穿衣服。 阴虚体质的人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西洋参滋阴效果不错,泡水喝很好;六味地黄丸滋阴也不错。 中脘穴、肚脐、三阴交、涌泉穴、太溪穴、太冲穴 艾灸涌泉可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有引火归元的效果,还可以补肾精;灸三阴交,可以健脾和胃化湿,舒肝益肾,调经血。《内经》:“三阴交、太溪补全身之元阴,水旺则锅不开,所以经云: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坚持艾灸以上穴位一段时间后,嘴里滋滋生津! “涌泉穴、太溪穴、太冲穴”3穴,最好晚上用艾草泡脚后再艾灸,每个穴位15分钟左右,这样对滋阴补肾、促进睡眠非常有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