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johnney908 2015-12-25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分享:151次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原文】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1),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2)。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3)者。其变病,刺郄中(4)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5),脚下痛;虚则痛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行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6),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7)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8),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注释】

(1)虚则目无所见:眼睛昏花而视物不清。

(2)取血者:采用放血疗法。

(3)舌下血:刺舌下廉泉穴取血。

(4)郄(xī)中:委中。

(5)善瘛(chì):谓行路足常曳地。

(6)报息:指呼吸的连续。

(7)寝汗:即盗汗。

(8)清厥:谓足逆冷。

【白话详解】

患有肝病的症状,肝实的,表现为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模糊、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时常害怕,像有人要追捕一样。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厥阴与少阳两经穴位,如果肝气上逆,出现头目痛、耳聋、颊肿等症状,仍取厥阴、少阳两经之穴,刺出其血。

患有心病的症状,心实的,表现为胸中疼痛、胁部胀满、腋下痛、膺背两膊间痛;如果心虚,则表现胸腹胀大、胁下和腰背牵引作痛。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刺舌下出血,如病况和病初有所不同,应刺委中出血。

患有脾病的症状,脾实的,表现为身体沉重、易感饥饿、足部痿软不举、行路抬不起脚、脚下疼痛;如果脾虚,就感到腹胀肠鸣、泄泻完谷不化。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太阴、阳明两经的外侧,再刺少阴经穴出血。

患有肺病的症状,肺实的,表现为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股、膝腓肠、脚胫、足等处皆痛;如果肺虚,就少气、呼吸困难不能接续、胸满、咽部干燥。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少阴经,刺其出血。

患有肾病的症状,肾实的,表现为腹大胫肿痛、喘咳、身体沉重、盗汗、怕风;如果肾虚,就感到胸中满、小腹痛、足冷、心中不乐。这怎样治疗呢?应该取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按语】

本节论述五脏的虚实病证,并提出了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以肝病言之,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膈,布胁肋,故实则两胁下痛,以下引少腹。《灵枢本神篇》云:“肝气实则怒。若肝气虚,则目亡亡无所见,耳无所闻。”这是因为足厥阴肝经,自胁肋循喉咙,上入颃颡,连目系。肝与胆相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其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故虚则耳目无所见闻。肝藏魂,肝气虚则魂不安,故善于恐惧。根据“实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的原则,针刺当取足厥阴肝经穴中封、足少阳胆经穴阳辅。

以心病言之,手少阴心经之脉,其直者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又手太阳小肠经之脉,自臂臑上绕肩胛,交肩上。故实则胸中必痛,胁支必满,胁下亦痛,膺背﹑肩胛间、两臂内皆痛,此邪气有余。若正气虚,则胸腹之中,大胁之下,与腰相引而痛,这是因为手厥阴之脉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手少阴之脉自心系下膈,络小肠,故曰胸、胁、腰背皆痛。针刺当取手少阴心经穴灵道,手太阳小肠经穴阳谷。

以脾病言之,脾象土而主肉,故身重,肉痿无力。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循指内侧,上内踝前廉,上内。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上内,出腘内廉。土克水,脾气旺则克肾太过,故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此邪气有余。至于正气之虚,则腹中满,肠中鸣,飧泻而食不化。这是因为足太阴脾经从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股里,故病则如此。《灵枢口问篇》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针刺当取足太阴之经穴商丘﹑足阳明之经穴解溪﹑足少阴之经穴复溜。

以肺病言之,肺主气而主喘息,在变动为咳,故病则喘咳逆气。背为胸中之府,而肩近于背,故肩背痛。肺主皮毛,邪盛则心液外泄,故汗出。足少阴肾经,从足下上循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络膀胱。肾为肺之子,肺病则肾亦受邪,故尻阴股膝髀足皆痛,此邪气有余。至于正气虚,则少气不能报息。手太阴肺经之络会于耳中,故耳聋。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若肺虚则肾脏不足以上润于嗌,故嗌干。针刺当取手太阴之经穴经渠,也可取其经穴复溜。

以肾病言之,足少阴之脉起于足心,上循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实则腹大,胫肿,喘咳。肾病则骨不能用,故身重。肾主五液,在心为汗,肾邪攻肺,心气内微,故寝后即有汗。大凡有汗之疾,多恶风,以腠理不密,汗出而表虚,故必恶风,此邪气盛。至于正气虚,则足少阴之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若肾气虚,胸中自痛,其大腹小腹亦痛,这是因为肾脉自小腹上行大腹,至俞府而止。足太阳膀胱经之脉,从项下行而至足,若肾气虚,而太阳之气不能盛行于足,故足清冷而气逆。肾之神为志,志不足,故意不乐。针刺当取足少阴之经穴复溜﹑足太阳之经穴昆仑。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治疗原则和禁忌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认为各种食物补养对应的五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