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博物馆 —— 2015南宋文物精品特展 YS

 历史探奇 2015-12-25
  2015年11月13日上午,近年国内最大规模南宋文物特展“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来自全国47家文博单位近500件(组)南宋精品文物将以实物和图像方式集中呈现,作为浙博今年的压轴大展,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将全面展现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政外交、人文精神,还原真实的南宋。展览中,光一级文物便超过100件(组),多为首次展示。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4月3日。

 

         本次展览分三个单元:中兴小纪、都城纪胜、武林旧事,展出近500件(组)精美文物乃集结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品和国内46家文博单位慷慨出借馆藏珍品而成。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在序言中提到,许多展品为首次亮相,如贵州遵义杨价墓、浙江庆元胡墓、武义徐谓礼墓出土的金银器、青瓷器、文书等,均为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新发现。此外,亦有反映“才子佳人”家居生活的南京张同之夫妇墓、衢州史绳祖夫妇墓、福州许峻夫妇墓出土物;表现士大夫阶层宴集生活的福建邵武窖藏、四川德阳窖藏、江苏金坛窖藏出土物;显示大家闺秀日常妆奁用器的江西德安周氏墓、湖北蕲春窖藏出土物等。“此次展览精品荟萃,以期让观众一览南宋风物的繁胜。”

        越国、吴越国、南宋是浙江历史上三个发展高峰。2004年“越魂——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2011年“吴越胜览——唐宋之间的东南乐国”和2015年“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是浙江省博物馆近年规划举办的浙江历史文物特展三部曲。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保有东南半壁江山,典章制度承袭北宋正统,重科举教育,兴礼乐文治,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科技创造众多,出土文物蔚为大观。“杭州是南宋都城临安所在地,浙江省博物馆依托杭州临安城遗址的地缘优势,结合浙江省内众多市县南宋时期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以及南宋疆域内四川、重庆、贵州、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各地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举办'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展览’。”陈浩撰文如此说到。

      部分展品先睹为快

      一、中兴小纪

      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人俘去,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初年,朝廷在抵御金兵过程中且退且守。绍兴年间,宋金双方力量逐渐达到均衡状态。绍兴八年(1138),漂泊的政权正式定行在于临安。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合议成,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至祥兴二年(1279)宋帝昺蹈海灭亡,南宋延续国祚一百五十三年。

大晟应钟
北宋崇宁三年至四年(1104—1105)
长18.1厘米,宽13.9厘米,高28厘米
征集
临海市博物馆藏
铜质。晚清时为台州路桥学人杨晨所藏,1951年由项士元征集入藏台州专区文管会(临海市博物馆前身)。大晟钟系北宋政和间“大晟”府所铸造的宫廷乐器,按音阶排列,此钟属“应”,故称大晟应钟。钟钮为两条相对的夔龙,钟身饰云雷纹及乳钉纹,每面有乳钉十八颗,每组三颗,分六组横排。钲部正面阴刻篆书“大晟”二字,背面刻“应钟”。此枚“大晟应钟”为“大晟式”中型钟,即编钟,也是迄今所见“大晟式”中型钟中的唯一一件“应”钟,为推定该律上方紧邻的“清黄钟律”标准音高提供了实物依据。
 

抄手式端砚墓志
南宋绍兴辛未年(1151)
长19.3厘米,宽12.4厘米,厚3.7厘米
1973年福建武夷山西门宋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端石制成,作长方抄手式,一字砚池。砚背刻铭,篆书横额:贾藏之墓,楷书正文:“君讳披字藏之河北武安人号神钲潜夫以右承/直郎福州观察推官绍兴辛未秋九月庚申寿五/十三终官舍冬十二月壬申葬崇安永隆院之东/坐壬面丙水行巽趋丁西南六十步乾巽向者父/左中大夫讳若思母令人王氏之墓东北四十步/壬丙向者兄右宣义郎讳损之墓也嫡子宜老先/卒庶怀祖念祖德祖皆幼为之后而主其丧者君/兄之次子述祖也速葬不及铭其侄逸祖志于砚”,两侧砚足底刻:“娶河阳陈氏献之之女济源张氏□之女再娶溪东/黄氏静之女女三人六七娘先卒妹妹福福在室”。墓主贾披,河北武安人,卒于福州任上,归葬崇安家族墓地。或靖康后举家南迁至崇安。此砚为墓主生前所用,其子尚幼,其侄主其葬事,仓促不及刻石,以砚刻铭为墓志。 

“靖康元年李纲制”铭文锏
北宋靖康元年(1126)
长96.5厘米,重3.6公斤
征集
福建博物院藏
锏身呈棱形,渐往锋收,四面刃,刃锋利光亮,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格呈四瓣花形。茎为花梨木,刻斜旋纹,茎后端有穿,首呈瓜棱状。锏为古代一种兵器,宋代一般只作为高级将领的随身佩带之物。鞘为木质,后代配制。双面对称嵌银丝四瓣花、蝙蝠、古磬、璎珞纹等,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尖有珌,中间包铜佩璲二道,璲有钮,以供佩带。 

牡丹纹玉梳
南宋
长14.7厘米,宽6.3厘米,厚0.3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青玉质,有水银沁。半月形,梳背透雕折枝牡丹纹。

“修内司”铭衔环铜虎
南宋绍兴五年(1135)
长20厘米,宽9.5厘米,高8.2厘米
1988年杭州市公安局移交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卧虎,虎双目圆睁突起,双耳竖立,虎口衔环。四足伏卧,两前肢叠握,尾略下垂并甩至一侧。铜虎神态温和,制作精巧。腹部阴刻:“绍兴五年三月九日,修内司奉圣旨制造,并环重十斤。”铭文较浅。铭文记录了年号、制造机构、重量等。修内司是掌管宫殿、太庙修缮事务的机构。

兽面纹铜觚
南宋
口径15.3厘米,底径9.5厘米,高22.6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三段分铸组合而成。上部喇叭形敞口,器口下逐渐内收,长颈,外饰一周四组蕉叶形蝉纹,尖部向上,以云雷纹为地。中部鼓腹,四面各装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以云雷纹为地饰变形兽面纹。圈足外撇,周边下切,形成较高的两段式圈足,四侧各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同样以云雷纹为地饰变形兽纹。

 二、都城纪胜 

        江南之地山水明秀,物产丰饶,民生富庶胜过汴梁。北方南迁的人口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丰厚的商业资本。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发展,制瓷、造船、印刷等手工业超越北方,商业振兴,城市繁荣,文教兴盛,海外贸易空前活跃。

 

银鎏金云龙纹箸瓶
南宋
口径4.8厘米,底径7.3厘米,高13.8厘米
2009年浙江东阳白云街道杨大坞村金交椅山宋墓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圆唇,口微侈,长直颈,平肩,腹部微鼓,圈足。颈部錾刻两条在云海中升腾的翼龙,腹部錾刻两条游动的龙,圈足錾刻一周云龙纹,肩部錾刻一周海水纹,近腹部与近足处均錾刻一周乳丁纹。底部錾刻“□五郎”字样。元人笔记《静斋至正直記》:“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筯瓶查斗,或银或漆木为之,以筯置瓶中。遇入座,则仆者移授客,人人有止筯,状类笔架而小,高广寸许,上刻二半月弯以置筯,恐坠于几而有污也,以铜为之。”此即墓主生前筵席上所用箸瓶,以箸、匙置瓶中。此墓同出银箸二双、银匙二柄。

瓜棱形银执壶
南宋
口径6.9厘米,底径7.7厘米,高17.6厘米
1959年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窖藏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壶身瓜形,素面,小口鼓腹。盖设计成瓜蒂状,编织的银链将盖钮与宽带状把手相连。细长流,平底。

金芙蓉花盏
南宋
口径9.1厘米,高4.8厘米
1973年四川安县文星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碗呈花瓣状,敞口、外斜圈足,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碗壁上下都均饰花瓣纹,内壁上部八花瓣。右瓣压左瓣,按顺时针方向叠压成一圈;下部八花瓣左瓣压右瓣,呈反时针方向一圈。外壁花瓣叠压方向与内壁相反。所饰瓣纹一左一右,层次分明,风格独特,内底饰花蕊和三花瓣纹。

云头纹银杯
南宋
口径8.8厘米,底径4.2厘米,高6厘米
1974年江西星子陆家山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银杯口沿及圈足錾饰一圈变形毬路纹,通体锤打变形如意云头纹,其凹凸的纹饰线条呈现出雕漆般的艺术视觉效果。

花鸟纹银盘(三件)
南宋
口径14.2厘米,高1.2厘米
1974年江西星子陆家山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银盘口沿及斜腹壁锤揲成八曲花口,盘沿用点錾法装饰卷草,底心分别錾刻桃花长尾鸟、荷塘仙鹤、练鹊聚八仙的纹样。其造型、构图清新活泼。为筵席上之果菜碟。

褐色罗绣彩荷包
南宋
展开长16厘米,底宽12厘米,中腰8.5厘米
福建福州淳祐三年(1243)黄昇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出土时系于墓主袍内腰间。荷包圆弧形,地绞纱。展开后,一侧绣荷花、慈姑叶,彩绘荷叶;一侧绣一折枝花叶,彩绘不详。荷包中间有两个穿带眼,残存荷包带一条,绞纱,印金敷彩。福建福州端平二年(1235)墓、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江苏金坛周瑀墓、江西德安周氏墓均出有荷包,则荷包为男女通用,随身置物。德安周氏墓所出荷包内放圆形纸钱若干和提花手帕一条。

包金角梳
南宋
长7.2厘米,宽3.8厘米,梳背厚0.1厘米
福建福州茶园山南宋端平二年(1235)墓出土
福州市博物馆藏
角梳,月牙形,疏齿,梳背包金。

鼎形镜
南宋
宽13.2厘米,高15.2厘米
福建福州茶园山许峻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镜面鼎形,以鼎三足之一兽足设计成镜背支架以支撑镜体,恰合照镜的斜度,构思巧妙。镜背饰缠枝纹,并铸有“八面玲珑,一尘不染”两行阳文篆书。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绳祖墓也出有类似的鼎形镜。

 

连二连三式竹叶钗(三件)
南宋
通长10厘米,重26克
通长10厘米,重15克
通长9.5厘米,重9克
1981年江西德安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折股钗在数量上的扩展,连二式即并头两支折股钗共用一对钗脚。钗梁打作竹叶纹。

 

白玉荷叶杯
南宋
长11.5厘米,宽9.8厘米,高3厘米
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绳祖墓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青白玉,局部已呈浅棕色。整体构造为荷花枝梗及慈姑花叶托着的一片较大的椭圆形荷叶,形成容器的主体。再以荷枝卷曲成环形器柄,托住上方一片边缘卷叠的小荷叶。两片荷叶都是以单线刻内壁的叶脉,用双线刻外壁上的叶脉。垂贴于大荷叶边缘的一朵小荷花,花心已长成莲蓬。

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宋绍熙癸丑年(1193)
框高23厘米
1960年浙江丽水碧湖宋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刻本。经折装。绢面。首尾全。单线版框。楷书,大字,字径2.3—2.4厘米。无栏。卷前为发愿文。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尾墨书经名和南宋绍熙癸丑年(1193)叶能定施经题记。题记存8行,文为:“大宋国处州丽水县义靖乡政和里碧湖街道侧居住/奉佛进士叶能定同妻潘氏三娘男浩孙等谨抽净财/壹贯省收赎此经一卷仍以看读此经三百卷总用投镇/塔藏中万世之下永作佛事普为法界躬身□□□开/明道眼入佛知见乞愿现生之内夫妻保守眷属团圆福寿/重增常逢吉庆来世之中不堕恶道得□□前在在处处/兴隆三宝建立法幢乘此般若船速达菩提岸时/宋绍熙癸丑岁仲冬月进士叶能定开题谨愿”。存72页。每半页4行,满行9—10字不等。

  三、武林旧事

        南宋与金、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为并存政权。腹背受敌的南宋王朝上演一幕幕烽火硝烟、持续抗争的兴衰存亡。南宋虽亡,但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和民族独立的南宋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凤纹金盏
西夏
口径10.7厘米,高3.5厘米
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高油坊西夏城址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敞口,浅腹,喇叭状圈足。口沿下錾刻缠枝花卉一周,内壁錾折枝蜀葵、折枝牡丹和一把莲,盏心双钩的圆框内錾刻团凤。圈足外沿刻忍冬纹一周。

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背光、底座:北魏;阿嵯耶观音像:大理国
高76厘米
浙江杭州见仁里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由背光、阿嵯耶观音、底座三部分组装而成。背光、底座为北魏时期。尖拱形背光,外沿饰火焰纹,内为两个相对的飞天;背面题记:“大魏太和元年岁次丁/巳十月五日乐安公主/敬造佛像一区上为国王/帝主父母师僧一切法/界众生咸同斯福”。太和元年为477年,乐安公主为北魏孝文帝之妹。阿嵯耶观音发髻高耸,冠饰化佛。上身戴项饰、臂钏、腕镯,手结妙音天印。下着贴体长裙,束腰带,跣足。“阿嵯耶”或为梵文“Acarya”译音,是云南南诏国、大理国最受崇奉的佛教神祇。大理国阿嵯耶观音像在临安出土反映南宋与大理国之间的交流。

龙凤瓜果金步摇
南宋
长22.4厘米,重37.5克
1985年湖北蕲春罗州城遗址窖藏出土
蕲春县博物馆藏
宋代步摇的典型式样,如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出土银镶水晶步摇、四川阆中市双龙镇宋墓出土一对金步摇。钗头龙首推送出一只舞凤,凤口衔了一长串花果枝,枝条顺风飘向龙口,成为托起凤凰的一朵云。鲜桃、石榴、荔枝、甜瓜和橘子,依次缀满柔条。钗脚铭曰“十赤金”,标明成色。

镂空银匙(十二件)
南宋
长26厘米,宽3.8厘米
江苏金坛尧塘西榭村银器窖藏出土
金坛市博物馆藏
匙面尖首,前宽后窄,镂空作六瓣花形。匙柄中腰偏后部饰竹节纹。柄端扁平呈圭形,有“仇四郎”戳记或“元七成良(郎)”刻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