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不能是“应该主义者”

 江山携手 2015-12-25

 

在我们老师的口头禅中,经常有类似的话:这么简单的知识,学生应该明白了啊?这么简单的事情,学生应该能够做到啊?这么浅显的道理还用我来告诉吗?学生这么大了,应该懂了啊?

可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简单的知识,学生考得一塌糊涂;简单的事情,学生做起来一团糟;而那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道理,学生不仅不懂,而且屡屡犯规……于是,教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心态失衡,除了愤怒、斥责之外,也有无奈和迷茫:我们的学生怎么会这样啊?

作为一名教师都要学会思考,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变量是什么?不是学生,不是家长,而是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努力反思并提高自己,并且集中关注着他自己能够控制的东西——自己的表现。遇到问题时,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自己身上寻找解决的答案,而平庸的教师总是着眼于别处,总是奢望环境的改变来解决问题——不要说这样问题很难解决,即使真的能够解决,道路也将是极其漫长的。

那么好了,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来,为什么学生在看似“应该应分”的事情上屡屡让我们不满意?归根结底,是我们部分老师身上染上了一种病,这种病可以称之为“应该主义者”。

何谓“应该主义者”?就是指在遇到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时,不做理性地深层次地分析,理所当然地凭借所谓的“经验”或无根据的想象加以处理,一旦结果不理想,就埋怨、指责,义愤填膺,怨天尤人。“应该主义者”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碰壁,碰到头破血流,鼻青脸肿。

为什么出现“应该主义者”的病症?

首先源于对学生的不了解。教育行为生效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教育对象的把握。譬如,课堂教学中,要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凭此设定教学的难度和方案,否则,教学就容易“对牛弹琴”。难了,易了,都很难符合学生的“胃口”,吃起来自然不香甜。再如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知道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以此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果一味地认为自己掌握的是“真理”,就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像“填鸭”似的把人生道理塞到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很多时候不仅没有效果,反倒引起学生的逆反、抵触心理,这也是我们很多所谓“苦口婆心”的训导毫无意义的根本原因。

其次源于教育方案的简单机械。任何一所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放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那里,产生的效果却差距甚远。同样是开一个家长会,在张老师那里开完后,家长们对学校、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对孩子也充满了信心,而到了李老师那儿,家长却是心怀不满,抱怨和责怪学校教育的不周,对自己的孩子也是看不到一点希望;同样是一个学生广播操比赛,虽然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张老师那里,却能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们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查找不足,确定目标,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在李老师那里,孩子们则是一味抱怨评委不公,斥责别的班级作弊,就是不反省自身的不足,结果,弄得班级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同样是两个孩子打架了,张老师怒不可遏,揪住不放,两个孩子在教室门口站了一个多星期,仍然无法进班上课,而李老师却抓住机会,借此对全班进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不仅打架的两个孩子幡然醒悟,其他同学也懂得了如何做好班级的一员……教育方案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同。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因此,任何一个教育行为都要前思后想,认真审视,小心翼翼地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让效果更突出。简单机械地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就应该这样吗?何必绞尽脑汁、费劲周折?于是,总想一下子达到目的,不肯迂回,不肯“曲线救国”,殊不知,在这种“应该主义”的思维方式背后,回馈我们的往往就是失落和痛楚。

需要清楚的是,“应该主义”并非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种美好向往,虽然实现起来有难度,但却代表着正确的方向。而“应该主义”,却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缺乏真知灼见和细致研究而带来的一种狭隘、简单、粗陋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式,一起步就走上了错误的方向。

有句话说得很好,“眼望星空,脚踩大地”,而“应该主义者”犯下的错误,恰恰是不仅看不到美丽的星空,也不肯埋下头来、立足现实,沿这样一条路走下去,走进死胡同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了。

                           

                                        转----文/王福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