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名家谈国展创作

 洛阳张森 2015-12-25


陈忠康: 国展创作三步走

一、保持与古为徒的心态

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1、 尊重传统,以古为新

  ● 对书法要始终持有一种“敬畏”的心情;

  ● 古人 “合法”的书写依托于以手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所有的点画是因势生形而合于自然;

  ● 古法、古意、古朴、古厚、古穆、古拙、古雅——“古”是书法审美中最富于“传统”内涵的美学词汇,是中国传统审美最高层次的美感表达,是书法作品格调高的最重要因素。

2、 阅读征稿启事,为作品定稿

  ● 展览主题;作品基调分因展览而异的作品基调;因个人而异的作品基调。

3、 搜索成功作品,研究参照系

● 研究国展获奖作品:“量小非君子,无色不丈夫”/出人意料之外的形式/国展作品的技术参数/好的形式能掩盖书写的不足/形式上的创意,既要“大胆”,又要“小心”。

● 回看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在基调把握上的可借鉴之处/经典作品在形式上的可借鉴之处/经典作品在书写上的可借鉴之处。

  ●当代书法创作重情趣轻法度,展厅书法无处不流露出书者急于表达和排遣的内心世界,也许这便是时代性的体现。所以不必担心失去自我,不必担心没有个性。

●通过大量研究当代获奖作品,参考经典作品,结合实际情况,酝酿自己作品的形式;

●问自己:这一次作品是否区别于以往,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

●问自己:这一次是否区别于他人,要看形式是否有原创性,请勿完全照搬获奖作品形式

  二、谋求有意味的形式

陈振濂:在国展评选中,如果自己都不把自己的作品当做一回事,评委又怎么会把你的作品当做一回事呢?

● 形式决定命运/形式是变异的智慧/形式无穷尽/古人讲形势,今人重形色;

  ●大形式既定,接下来是精心布局,要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精心准备可推进形式的原创性。

  三,寻求心手双畅的书写契机

● 笔墨纸——相生相发

在这个评委“好色”的时代,纸张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同样需要细思酌量。

● 有感而发的书写;

● 期待“天人合一”:书写历来讲究“心手双畅,天人合一”。

总的老说,国展创作的第一步是调整心态把握好国展投稿作品的基调;第二步是确定形式精心布局;第三步是用心书写有感而发。这三步环环相扣,处理好了就能创作出满意的作品。这一件应该能区别于自己之前的任何一件作品,然后小心翼翼地寄出去,等待命运的安排。

陈超武:认为目前参加展览的书法作品最大问题是“用纸粗糙,形式单一”。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阴符经》的笔画要精细,起笔要弱,书写要像舞蹈,要有轻重变化,淋淋洒洒;

  ●《魏碑》的重心不能乱,中线不能歪,不能死板,要有轻重变化,要具有书写性。落款用行书或是魏碑小字;

  ●《兰亭序》太难掌握,没人能完美进入,而且用兰亭创作很难,要学“二王“建议从尺牍入手。行书创作最好不用宣纸,可用粉彩纸;

  ●《颜体》的粗细轻重变化要特别明显,“弧线“要表现出张力,而且可加入行书的味道;

  ●《曹全碑》的用墨要有感染力,不能太张扬,字形偏扁;

  ●《铁线篆》最重要的是圆转,婉而通,结构要注意线条的流动性。创作的集字要从《说文解字》里面去找;

  ●《爨宝子碑》的线条要厚重,结构要和谐,不能头重脚轻。书写时,创作尽量不写对联,因为对联的形式过于简单,形式定丰富。

  ●《圣教序》起笔的笔势“S”形,要做出在空中的舞蹈动作。

 ●做形式是为了让作品更漂亮,味道更浓烈。

  ●红色纸太俗气,尽量不用。

  ●楷书作品要量多、字小。

  ●铁线篆书作品“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变化”,要有玉一般的质感,笔画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拉填补。

  ●扇面组合不能把内容写得太满,要留边。

  ●大小搭配要协调,小字一定要精细,力求精到。

●练习铁线篆须画圆。画圆练的是用笔的运转是否顺畅,气息是否相通。

●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画格子要用红色

●颜体字要大气

●椭圆的印章不稳,不能用在作品的下方。

●作品一定要注意整体气息

●学习书法,篆书一定不能少。

●选择字帖可凭自己的喜好,这样更富有激情,挑一个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专攻。但各种字体都要学习一下,因落款较多用小楷或行草,所以更要学。

●“几-桌-案”的改变也使写书法的人执笔方法有了变化

●要在魏碑中体现出行书的意趣,碑不能写雅,要往“壮”里面写。

●自学篆书不能瞎折腾,要多看电脑视频。

●可以多练习“汉简”、“尺牍”。

●有条件可以到国展现场参观,体验一下大气象。


张建会:
1、写行草书是顺锋,写隶书是逆锋。

2、跟风的是分母,有智慧的是分子。当前隶书作者存在着大家都用一种感觉写作品的弊病。

3、隶书有汉碑、摩崖、碑刻、简帛等等。写曹全的如果不注意气象,就会失去很多,实际上曹全气象是非常大的。

4、东汉刻石实际上就是取其法度,简帛是取其意蕴。

5、用笔不对,结构再准确也没有用。

6、写隶书,边空太多可以裁减一些,计白当黑,有些好作品都是“裁减”出来的。

7、临帖如在家开车,创造似在驾校开车。

8、字是养出来的,不是拼出来的。


汪永江:

1、创作要首先想到的是形式感,确定创作概念,先设计创作方案(随机发挥是第二步)。

2、展览启示是给你提供要求和信息,如尺寸等。大作品分远-中-近景;远景的大作品是强调大感觉、大笔头,是概括的、简约的;尺寸大了,空间可能推远了。

3、展览是西方引进的概念,展览馆基本尺度都是3.5米以上。

4、2000年以后一度进入小品时段(小品是佛教术语)。

5、当前进入到中景时代:其特点:既有近距离,又有远距离的,这需要布局与整体的结合,中等大小的字再配上小字。

6、书法进入展厅时代,必须要面对展厅进行创作。

7、尺寸意味着在审美上已经调整了视角。

8、在有限的尺寸里,对比非常重要。要能在小尺寸里展现大空间,小中见大。(我认为汉碑、魏碑的原大很适合现在的展览)

9、小中见大是目前的主流。

10、上手就写的其实是没有经验的鲁莽行为。

11、章法的构建时代,把自己有把握的夸张出来,其余部分虚幻,突出主体。(如怀素苦笋贴、三帖中的刘公帖)。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简比繁难,虚比实难。极繁极简的如黄山谷的“诸上座”帖。

12、很多人对边角容易忽略,没有概念;边角要重视,它是陪衬的最佳部分。如签条、题跋、书纸尾等。

13、章法就是空间关系;打印章是有学问的。

14、用印规律:
(1)制度性的规范:姓-名-字-号(有时候斋号放在前);存在奇数与偶数的搭配。

(2)印章的使用要集中打,成行打,一般在开头或结尾。首尾一定是一多一少;从收藏文化讲是自下而上打印章,右下角是最谦虚的位置。第一行一般打1/2处即不再打印,帝王打在最上面。

(3)打印章要有聚有散,不要呆板;一般2聚1散。

(4)现在的展览会要擅长用小字,1/4—1/5局部穿插精彩小字。

(5 行书的章法:音乐性和节奏感,也就是书写速度的变化和力度的变化,是动静的对比。

(6作品要学会编织剧情,按照剧情将评委吸引进来。

(7一般开头楷法(比较低调、温和,行气较笔直),行草书家听音乐是专业课。从南宋以后音乐开始脱离、弱化;书法是时空的艺术,能反映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司马迁乐记、孔子记:师志之始,乱声,三月不知肉味。文人的音乐有古琴、萧等。用古琴的节奏来指导音乐。

(8行草书后半程与前半程的对比:如前、中、后的对比变化。

(9平就是没有节奏的变化,没有节奏,这是行草书创作的大忌。

(10结尾可以加题跋:可以是历代书家对主体的文学性或书法性的评价,或自我对主体文本的评价。

(11 各种书体杂合的“破体书”完全可以,在长卷及横卷中被经常运用,其实二王尺牍中就是多种书体的混杂。

(12 在唐、汉碑中,格子是统一的,但内在是有变化的。

(13草书写顿经,楷书写见经。道家的写经强调虚实,阴符经、灵飞经是道家经。在美术系的书法训练中有一个环节:分解训练(把一个笔画分解成很多笔)。

(14诗放豪,一半行书一半草;草书的诞生跟诗人的情绪是有关联的(美院训练经常同时读两首诗)。书法的风格应与内容相吻合,懂诗、有诗性很重要。诗性能把笔墨振动起来了。

(15对联的书写不能对称,对联书写要“分节”,如7言联可以分成5节:第一节2个字,-------。对联横向对比,斜角呼应。落款强化,主体弱化。行草书的对联正文一定要有小笔触。

16如何在有限的宽度里写出变化来?如何在一定的宽度丰富起来?

(17写条幅要窄,写手卷要矮。

(18展览会要有特殊的立意、规格、尺寸。

(19自己染纸,颜色的质感不同。书风跟纸张要配合起来。颜色要雅,主流颜色是淡雅;纸张的厚薄、生熟与书写风格都有关联。

(20 参加展览也是一次研究的过程。

陈海良:

1、作品要有秩序感,单纯写的多并不是有效的。可以正文收缩,加强落款的丰富性。

2、参加展览的作品要有基本难度和丰富性,点画语言太少难度就不够。对于笔触很激烈的,纸张的颜色可以深一些。

3、要重视落款,拼接作品的隔水颜色不要太艳,防止喧宾夺主。

4、如何展示有视角效果的特点?创作展览尽量不要通俗化,尤其是内容不要太通俗化。如果内容通俗,可以选用不通俗的书体格局来写。

5、拼接的缝隙一般1.5毫米,两张纸的距离一般是一个字的距离。

6、熟练是入门的基本门槛。

7、古代行草书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均匀对待。如《兰亭序》行距就是前窄后宽。

8、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章法规划,在创作立意上显得随意。

9、创作是反习惯的,是一种有目的、有构思的重新组合。当前存在着对古代经典格局了解不够的问题。

10、很多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因为临摹不到而发生的。

11、临摹先临形式感,高校的临摹从来不重复:第一步是先临章法,然后是局部节临和通临结合起来。

12、节选范本其中的段落、节点,把特点放大。节临是取得智的突破,通临是量的积累。

13、“大”解决智的问题,“小”解决量的问题;临习要按照章法的规律来临(如张迁碑开头庄重,结尾就不一样),找出原作不同段落的差异性。行草书如寒食诗:第一首类似小行楷;第二首突变、夸张。前面很理性,后面很感性。《祭侄稿》的情绪变化:开头庄重、庄严,最后一段沉重悲愤达到极致,作者的情绪变化是很直观的。《兰亭序》用二张纸,前后距离是不一样的,由疏朗而茂密。所有的作品都是有规律的。再如甲骨文常规内容一般是6段。

14、极长的和极短的作品内在规律和原理完全一致:如自叙帖和小品。自叙帖包含三个部分:颜真卿写的怀素传、时贤对怀素的评价、怀素对事物的感慨及落款。三部分共分6段,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第5段,比较倾斜。

15、临摹要解决创作的核心问题,通过临摹使自己重新回到古典里面去。

16、墨法的临摹、笔法的临摹,要有针对性的临摹。用墨对空间和节奏都有帮助;临摹时可以专门练习墨法,作有效地练习,各种形态墨色练习分析。法帖中用墨七色俱全的是《祭侄稿》。

17、墨的丰富性在于使用“笔舔”(美院学生同时使用3个砚台,高年级学生用一个砚台及一个笔舔)。

18、用纸的效果可以以徐渭的一些作品作为参考;淡墨一般以董其昌为范本,淡墨一般是用比较刚性的毛笔写就的。

19、其实院校训练比创作难。包括雄强的训练及文雅的训练,真正的高手训练一定是兼而有之、刚柔并济的。

20、小行书“挺拔”是练榜书练出来的,这方面要做专业训练。

21、很多字帖如金文、汉碑、魏碑要成为书家的日课,真正的书家要跟市民气、俗气作战。高雅的气质有质朴的也有文雅的,要选择格调比较高雅的法帖,要追求一种精神高度。

22、内敛、含蓄、高古的以金文为典型;质朴又有内容的以汉碑为典型;有质朴自信的人都不需要宣传,我们要增加质朴的气象。

23、把恶俗之气训练成质朴、清雅之气是很难的。

24、内在有骨力,魏碑是一个时代,书丹的传统其实就是刀的传统。

25、创作需要读字典,读字典应该成为书家的常态(草字编、篆书字典、金文编)。汉代人用的教材就是字典,我们用的是字帖;字典应该成为书家创作的日课;读字典有三个层次:识字-识辨-识源。大学的临创比例一般是9:1.

利发放

来源:QQ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