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政权

 宏图藏经阁 2015-12-25

关于蜀汉政权,史学界似乎形成一种公论,即值得称道的只是诸葛亮治蜀。至于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则往往轻描淡写,并给予了不太公正的评价。

  这是值得商榷的。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此前的蜀汉仅存十三年(从刘备称帝算起),此后的蜀汉却达三十年之久。试想;如果诸葛亮死后的蜀汉继承者皆是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政权要维持三十年之久怎么可能?诚然,诸葛亮治蜀功勋卓著,但若认为诸葛亮一死,蜀汉政权便江河日下,一落千丈,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一代名相诸葛亮心力交瘁,在前线五丈原病逝。灵柩运回成都,举国上下一片哀声,上上下下一时无所适从,惶惶不安:谁能继承英才盖世的丞相料理军国大计呢?谁能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白昵?

  重任落在蒋琬的肩上。按照丞相遗愿,蒋开始为蜀国掌舵。一连串的名号包括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把蒋推至无可争辩的中枢地位。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刘禅又加蒋琬为大司马,使他总揽军政大权。

  泰山崩如前而面不改色,蒋琬从容自如,料理一切,既不带荣登台辅的喜色,也没有让哀戚形于面容,他的言行举止,一如平常,只在心里默默掂量肩上的重担,这种气魄和定力渐渐消除了蜀汉人民的不安和观望情绪,使蒋琬赢得了众人的敬服。


  费祎,江夏人,年轻时随族父伯仁“游学入蜀”,与蒋琬一样,也是成名较早的青年才俊。刘备立太子,费祎因为才学名气,遂“为舍人,迁庶子”,后主刘禅继位后,任黄门侍郎。费祎的才能也被诸葛亮看重,据《三国志·费祎传》载:“丞相亮南征还,群僚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诸葛亮如此做法,除了有其对费祎才学的赞赏之外,也看中了费祎是东州集团中荆州籍青年才俊这一点。

  诸葛亮临终时,指定了蒋琬和费祎这两位荆州与东州集团的青年才俊作为接班人,符合蜀汉政权内部荆州、东州二集团联合的原则,而先荆州蒋琬、后东州费祎的安排,反映了在蜀汉政权内部居于主导地位的荆州集团的需求,而荆州集团的代表者又是诸葛亮本人。所以说,诸葛亮如此安排是以本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同时也兼顾了东州集团的利益,两集团联合压制本土的益州集团,有力地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姜维,字伯约,今甘肃天水甘谷县人。他27岁以前是魏国的天水郡中郎将。在他27岁那年,诸葛亮一伐中原,兵围天水,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等人叛国,于是关闭城门。姜维等人走投无路,只得降了诸葛丞相。关于这件事,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即伯约回到冀县后,那里的人民推他为代表,向丞相投诚。不管怎么样,从中都可以看出,伯约降蜀并非出于自愿。

  诸葛亮十分肯定伯约的才华,认为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而且诸葛亮对于伯约心存汉室之心十分赞赏。其实伯约会心存汉室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喜欢郑玄的学说,也就是说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与汉末清流派的思想应该是有共同之处的。而从诸葛亮写给蒋琬等人的信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意栽培伯约的一番苦心。诸葛亮死后,伯约会多次对魏用兵,也是诸葛亮苦心栽培下其思想对伯约潜移默化的结果。


  蜀汉灭亡的根源在于对帝国制度的背叛,蜀汉帝国的政权架构弱化了皇权。其权力架构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在知识分子集团和军功集团之间缺少一个稳定的结合点。在帝国时代,一般这个结合点是皇帝,而后主刘禅又基本是个摆设,所以只能依靠那些既是知识分子又属于军功集团的人或者两边都支持、都服从的人作为领袖,而一旦找不到这个人,政权就分裂了。这种缺陷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一种办法就是加强皇权,皇帝是两边都服的人;再一种就是民主选举,选一个大家都服的人出来。可是蜀汉政权,哪一条都做不到。

  面对内部矛盾重重的蜀汉帝国,魏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出乎很多人的预料,魏国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一举就灭了蜀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