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言论

 昵称22998329 2015-12-26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蔡元培参加了鲁迅治丧委员会,于次日亲往万国殡仪馆吊唁,还送来一幅挽联:“著作最谨严,岂唯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在鲁迅的葬礼上,蔡元培亲自执绋,并致词说:“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1937年3月,《鲁迅全集》编定,蔡元培写信给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希望其亲自审查,在出版印刷上予以关照。许广平请蔡元培为《鲁迅全集》作序,蔡元培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阅读鲁迅的主要作品,满足了许广平的心愿,后来又欣然为《鲁迅全集》纪念本题字。

  蔡元培为鲁迅做的远不止这些。

  1912年,因为种种原因,鲁迅在老家绍兴工作、生活极其不顺,蔡元培将他弄到民国教育部做了公务员。后来蔡元培北上与袁世凯谈判,部务由次长景耀月主持,景次长看不惯鲁迅的愤世嫉俗,想将其除名。蔡元培看到裁员名单后立即予以制止,将鲁迅带到北京,任命他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马上请鲁迅做讲师——那时,北大有规定,凡是兼职的都只能聘做讲师,但待遇跟教授差不多。要知道,鲁迅是一个没有过硬学历的人,他一生读的最好的学校也就是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而且没有毕业,顶多也就是个大学肄业,可见蔡元培对鲁迅实在是礼遇之至。他还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这个校徽一直沿用到现在。(只是后来在外圈加了英文和创校年份)1927年,鲁迅辞了中山大学教职回到上海做自由撰稿人,完全靠稿费生活。其时,恰好蔡元培执掌的国民政府大学院招收特约撰述员,月薪三百大洋,其实所谓特约撰述员并没有固定要求,写什么、怎样写,悉听尊便。在许寿裳的推荐下,蔡元培给了鲁迅一张聘书,让鲁迅领取了四年零一个月的补助金,折合黄金490两。有了这笔收入,鲁迅的自由撰稿人做得悠哉游哉。

  蔡元培其实有的是理由对鲁迅“视同陌路”。

  蔡元培在北大做校长时,“兼容并包”,北大聚集了大批知名教授。这些教授除了登台讲述自己的研究心得让学生笔记外,大多另发讲义供学生参考。北大经费充裕时,印发这些讲义的费用全由学校承担,没有向学生收费。1922年,学校经费紧张,无力消化此项费用,决定按成本价向学生收取讲义费。这个决定一出,部分学生无理抵制,他们围攻事务部主任沈士远,甚至高呼“打倒沈士远”的口号。某日,学生鼓噪拥至总务处门口寻找沈氏,大有不将沈氏揪出绝不罢休的意思。蔡元培闻声挺身而出,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愤怒的学生几乎要打蔡元培。风潮平息后,学校决定开除带头闹事的学生冯省三。鲁迅不但没有替蔡元培说话,还在背后说风凉话:“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

  除了对蔡元培处理学潮的方式有看法,鲁迅也很不认同他提携的人才。他在给江绍原的一封信中说:“其实我与此公(指蔡元培)气味不相投者也,民元之后,他所赏识者,袁希涛、蒋维乔辈,则十六年之顷,其所赏识者,也就可以类推了。”

  在背后批评还不算,鲁迅后来又到报上对蔡元培公开冷嘲热讽。1923年春天,蔡元培游欧洲归来,发表了这样的谈话:“对政制赞可联省自治,对学生界现象极不满,谓现实问题,固应解决,尤须有人埋头研究,以规将来。”鲁迅不赞成蔡元培的意见,在报上发表了《无花的蔷薇》:“蔡孑民(蔡元培字孑民)先生一到上海,《晨报》就据国闻社电报郑重地发表他的谈话,而且加以按语,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且为知识阶级所注意也’。我很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国闻社的电码有些错误了。”接着又批评蔡元培:“以规将来”无非是回避现在,正与胡适当时劝学生进研究室的主张一样。

  要说蔡元培完全不知道鲁迅对他的批评,是讲不过去的。第一,蔡元培交游极广,鲁迅的许多熟人也是蔡元培的朋友,这种不友好的言辞传来传去,一不留神,当事人就知道了。第二,鲁迅有些批评文字是公开发表的,即使蔡元培没看到,他庞大的“朋友圈”也有人看到,何况鲁迅一生结敌那么多,也不排除有少数人拿着鲁迅的文章向一生做着高官的蔡元培“邀功取宠”。然而,蔡元培没有计较这一切,对鲁迅依然爱惜如昔。

  蔡元培之所以如此大度,原因只有一个:他欣赏鲁迅的才华。早在1912年,许寿裳向蔡元培推荐鲁迅时,蔡元培即对许寿裳说:“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后来,鲁迅在专业上的成就越来越大,比如他翻译了《现代日本小说集》、《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大批外国文学与文艺理论著作。新文化运动之后,更是创作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相当数量的中国现代经典小说和大批优秀的杂文、散文;还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深有影响的学术名著。凡此种种,都使蔡元培愿意放下一己之恩怨。

  “大度是最好的惜才”,蔡元培没有这样说,但他一生都在这样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