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酒,来河北

 东海若水斋 2015-12-26


冀酒文化五城

 

一、邯郸
  邯郸在河北有史可考的各个城市中,邯郸城的文化底蕴最为深厚,邯郸人的饮酒历史也颇为悠久。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其国都即设在邯郸。邯郸酒文化溯源 古都邯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7000余年前的磁山文化即源于此,当时邯郸地方就已经有种粟的历史,创世界人工种粟历史记录。后人聚五谷之精华,酿冽泉而为酒,以磁州窑之瓷器盛之,邯郸酒文化由是而兴。
  对于邯郸文化,有人用“两脚能从地下踢出个文物、三句话就能蹦出个成语”来形容和描述邯郸的文化底蕴,邯郸学步、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闻鸡起舞、刎颈之交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无不与邯郸相关,凸显赵文化之发达。
  邯郸为古赵国之地,后赵国兴,邯郸遂为赵国之都,邯郸之酒因此也被称为赵酒。至汉时,邯郸商贾云集,经济日盛,更为当时五大都会之一,赵酒亦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流传全国。唐朝时期,邯郸酒业依然兴盛,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醉骑白花路,西走邯郸城”和王昌龄“邯郸饮来酒未消”的诗句,足以印证当时邯郸酿酒业的盛况。到了明清时期,邯郸酒则被封为宫廷御品,乾隆皇帝游历邯郸时还留下了“美酒十千醉不辞”的御笔。
  战国之时,赵酒以味厚而闻名于诸侯,楚王曾经因求赵酒不得而怒围邯郸,并由此引起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古今中外唯一一场因酒而引发的战争,可见早在赵国时期邯郸酒即称霸列国。据史料记载:“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之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而围邯郸也。”
  名酒代表:丛台酒、大名滴溜、赵国酒典。
  

二、承德
  作为清代的陪都,承德以避暑山庄闻名,也以避暑山庄作为其历史文化构成的重要基础。而避暑山庄又以其博大精深的治世思想、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精湛的园林建筑艺术,成就了厚重的“避暑山庄文化”,由此也使承德成为一座有内涵、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时约90年,直到1792年才建成。这是一座宫苑一体的大型皇家园林,其中的宫殿区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朝政、举行庆典、日常起居的地方。避暑山庄在清朝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素有“第二政治中心”之称。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历史遗迹,是中国“皇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金元时期,承德建制归属于惠州,到元代的时候,惠州之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采矿业尤为兴盛。在元代,惠州这一人口密集、经济繁华的北方重镇,酿酒业也极为发达。197512月,在当时仍归属承德地区的青龙县井杖子村(元代时属惠州辖境),出土了一个金代铜制烧酒锅,证明当时惠州的酿酒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名酒代表:板城烧锅酒、山庄老酒、九龙醉。


  三、衡水
  衡水古时属于冀州之地,在汉代时,曾在现今的衡水境内设置过桃县,因此又称桃城。衡水酒的酿造历史悠久,衡水老白干又是河北名酒,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目前已经稳居河北第一品牌的地位。
  桃城距冀州城30多公里。据记载,在衡水还称为桃县的时候,衡水就出美酒。那时候,冀州城和桃城都有酿酒作坊,但酿出来的酒,味儿却大不一样。桃城的酒芳醇甘美,冀州城的酒却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桃城的水平。有人认为是酿酒技术造成的,就把桃城的酿酒师傅请到冀州,虽然原料和工艺相同,但酿出的酒仍然有很大差距。后来有人认识到,可能是冀州的水不好而桃城的水甘甜所造成的,于是冀州不再酿酒而全部改由桃城酿造。所以,长期以来所谓的冀州酒,其实就是现在的衡水酒。
  冀州酿酒历史悠久。据史载,早在公元104(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因年景不好,为了节约粮食,汉和帝曾经“诏禁冀州沽酒”,也就是禁止冀州再卖酒,说明当时衡水的酿酒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
  到了唐代,经济繁荣,粮食富足,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衡水酒其时已经有了很大名气,成为当时的名酒。清代名著《镜花缘》中曾讲述,唐代武周年间,武四思曾经大摆酉水阵,阵中摆出了55种天下名酒,“冀州衡水酒”即名列其中。
  直到宋代,衡水的酿酒业依然兴旺未减,县城乡集,酒旗高悬,而且到处都有酒社。元朝时期衡水的酿酒业受到了打击,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元末明初。
  明朝建国以后,百业复兴,衡水的酿酒业又再度兴起,特别是在明代天顺年间,滏阳河上架起了“衡水老桥”,随着交通方便,商业走向繁荣,酒的销路也随之拓宽,出现了“古桃城,虽不大,烧锅却有十八家”的盛况。“老白干”酒的美名据传也自这时候开始。
  衡水酒在清朝时期有了出口,在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已经远销到了新加坡。民国九年(1920),德聚源的老板把衡水老白干送到巴拿马,参加在巴拿马举办的万国物品赛会,并一举赢得奖章,使老白干酒名声大振。
  
  四、保定
  保定素有“首都南大门”之誉。古莲池、直隶总督署、满城汉墓、燕下都遗址等古迹,使保定成为在河北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是要从酒文化的角度认真讲起,保定酒文化的重心却在辖区内的徐水县。
  徐水古称遂州,坐落于冀中平原,西靠太行山,东临白洋淀,为“燕赵旧分界,宋辽古战场”。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质甘美,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这里有悠久的酿酒历史,自古就有“酿美酒,赠甘醇”的习俗。据史书记载:五千多年前“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合符示信于釜山,用当地美酒大宴各部落首领(见《资治通鉴》)”,足见此地酿酒历史之久远。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入得酒界中,有两个历史名人不能不提,一个是被尊称为我国酿酒之祖的杜康,一个是以饮酒扬名、有魏晋时期第一酒徒之称、位列“竹林七贤”之一、首著《酒德颂》的刘伶。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这是历史上对刘伶的最高评价。刘伶好饮是出了名的,据《酒谱》记载,刘伶经常随身携带一壶酒,乘鹿车,边走边饮,命一仆人担锹跟随车后,并吩咐:“何时醉死,就地埋之”。据传,刘伶不远千里到遂州(今徐水)访好友张华,因贪恋此地美酒而不思还乡,最终客居于此,死后葬于张华村旁边。
  战国时期,徐水属于中山国,这里盛产一种很有名的酒,叫“千日酒”,饮后能使人久醉不醒。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有记述:“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
  关于刘伶,最有名的还是“刘伶醉酒,一醉三年”的传说,这在刘伶好友张华的《博物志·杂说》中有记载。据记载,刘伶来到徐水之后,有一次,他到一家酒坊饮酒,饮醉后被酒家送至家中,数日不醒,其妻以为刘伶已醉死,于是将其安葬。三年后,酒家来向刘伶讨要酒钱,待挖开刘伶墓、打开棺木之后,发现刘伶面色红润,与三年前未醉之时没什么两样,且正发鼾声,不一会儿刘伶醒了过来,直呼“好酒,好酒”。这个典故已经被编排成了各种不同的戏曲(如评剧、河北梆子、二人转等)广为传唱。


  五、沧州
  一部《水浒传》关于林冲发配沧州的故事,使沧州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不过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沧州是荒凉凋敝的印象,其实,早在五代时期,一座举世无双的沧州铁狮子就已经巍然耸立在沧州。沧州人尚武、善酿,因此,吴桥杂技、沧州铁狮子、沧州武术以及沧州酒,成为沧州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清代梁章钜《楹联三话》上说:“沧酒得名久矣。”沧酒历史久远,隋唐时期便有记载,到宋明时已海内驰名。据载,沧州曾有吴氏、刘氏、戴氏等数家造酒作坊,其酒多能窖储十余年,味清香甘洌。其时的古运河畔商贾兴盛,多有酒肆、酒楼,营业甚旺。以上所提数家酒坊,临近运河,便取河心清泉水沉淀澄澈后酿酒,乃成清香醇厚之沧州酒。
  清康熙《沧州新志·物产》载:“沧州土地斥卤,鱼盐之外,惟沧酒稍佳,其余不过布帛菽粟之常耳,无他异产也。”这说明当时沧州还不是鸭梨之乡、小枣之乡,惟一能够叫得响的特产只有沧酒。道光十九年(1839)的《大清缙绅全书》在介绍天津府(当时沧州隶属天津府管辖)的土特产品时,更是只简明扼要地说了四样——“盐、鱼、沧酒、海物。”其中陆地上的土产只有沧州的沧酒。
  沧酒由于其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在清代康乾时期曾被一度称为麻姑酒。
  王士祯在康熙23年奉命祭告南海,路过沧州地界时,曾向兵部督捕左理事官郑重讨要了沧酒,并作《从山公乞沧酒》(郑重字山公)一诗,尾联写道:“今宵且乞麻姑酒,别后俱为万里人。”由于王士祯名高海内,他信手拈来用以避免犯题的“麻姑酒”称谓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了不明原委的人们称呼沧酒的代名词。张湄《次沧州二首》其一云:“……一宵纵饮麻姑酒,何似中山千日醺。”到后来,以致《蝶阶外史》的作者陶梁更是以讹传讹,说什么“酒之产于北方者……惟沧州麻姑酒著名,其酿以麻姑泉,泉在沧州城外运河中……”
  关于这一说法,活跃于乾隆时期的沧州籍一代文宗纪晓岚,首先对滥觞于王士祯的“麻姑酒”之说进行了辟谣:“沧州酒,阮亭先生谓之'麻姑酒’,然士人实无此称。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同。”(《滦阳续录》卷五)
  谁成想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沧州酒厂试图恢复历史名酒“麻姑酒”的生产,经过两年多的辛勤研制,终于成功投产。然而“麻姑酒”的商标却早已被江西南城注册,无奈之下,不得不改为“御河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