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班文言文18个虚词词义·课文例句整理及练习

 鲤鱼山九龙门 2015-12-28

9班文言文18个虚词词义·课文例句整理及练习—1(2011-10-1)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四)固定词语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要前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盍=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如列传》)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等。

百姓之谓我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练习(四)--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