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静听”教育中走出来

 江山携手 2015-12-29

    “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这是杜威在批评十九世纪美国学校教育时写的。这种现象,我们并不陌生。我国现在还有许多学校依然如此。

    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僵化,习惯于进行“静听”教育,老师上课变成讲课——两张讲稿一张嘴,由我从头讲到尾。学生上课变成听课,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不只是学习的效果不佳,而且会养成“对别人的依赖性”;即使在“好”学生当中,也有不少人是有知识而没思想的,难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医治“静听”教育的良方何在?

    友善用脑教育理论倡导“多感官教学”,要求把信息变成动作、形象、活动,运用身体的所有部分,最大限度地激活大脑。因为,深刻的感官体验可以在大脑的视觉区、听觉区、嗅觉区、运动区、语言区等建立起多通道的联系,造成深刻的记忆。这种“协同记忆”是可能长久不忘的。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有所成就,会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再次参与的愿望。坚持下去,就能进入乐学的状态了。

    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何必要固守“我讲你听”的呆板模式呢。教师转变角色,由演员转换为“导演”,做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互助互补,增长智慧,体验成功,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有一所友善用脑实验学校的高中学生对老师说:“您说的少了,我们反倒学的东西更多了。”这个评语点到了多与少的辩证法,格外引人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