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不是铁匠铺

 江山携手 2015-12-29

                                       语文不是铁匠铺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听了几节语文课,有的课确实不敢恭维,一节课连课文也不读,就是教师讲讲,然后就围绕着知识训练。语文的性质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语文教师觉得好像大量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可以有,但是也不能除了训练还是训练,这和铁匠铺有什么两样呢!真如此,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所以其他学科有的教师说,语文有个人就能教,是我们自己把话柄留给人家,成为其他学科教师的谈资。

语文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多元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培养学生不仅仅是从“读写听说”这几个方面,应该从情商和语商等方面入手,因为“读写听说”只是语文的表层能力,学生应该具有健全的言语人格,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它是非能力因素,良善的德行,诗意的情怀,温柔敦厚的心灵等,是语文教育根本的内容。丧失人文抚慰的滋养,谈何语文能力?学养和阅历,是言语活动不可或缺的,没有奠定学问的基础和丰富的人生感悟,又能读出、写出什么来呢?”

但是我们有多少语文教师注意学生德行的纠正、情怀的诗意、心灵的唤醒,我们做的就是用学生大量的训练换取高分。但是说实在的语文能力不是训练出来的,是靠积淀,而在积淀过程中,人的意志品质、情感个性、人生阅历、反思感悟、审美意识等方面都在起着作用。这些都训练不出来!有时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很重要,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会设计出一个具有很强的语文文化的磁场,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在这个文化磁场中!

文化磁场如同一个生态平衡的美丽部落。这里有海洋的胸怀,草原的生态,森林的奥秘,田野的肥沃;到处洋溢着哲学家的仁爱,诗人的韵味,歌者的美妙,生命的吟唱……那些思想家、作家、名家、学者等等诸子百家是这里的耕耘者,让每一块土地不再蛮荒和贫瘠,将美丽的篇章融合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涵养诗意人生,和母语亲近并快乐对话,传承灿烂文化,涂抹方块字独特而奇丽的色彩。这就是文化磁场的魅力所在!课堂上的文化磁场磁力如何,关乎一节课的成败!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不能成为反复锤炼技能的铁匠铺!在艺术氛围中熏陶和滋养,“凝心以养气,练识而成其才者“。

新课标倡导“熏陶感染“、”体验“等非训练的学习方法,更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也是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对训练也不是一票否决,拼音、文字、词汇、语法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如果将这种训练用于语感等方面,那是徒劳的,语感是训练不出来的,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破其卷而取其神“,尤其悟性在读写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语文教师问,到底怎么教好呢?还有教了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说,教来教去,不知道怎么教了!其实语文这个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应该说教无定法,多元教法。自己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只要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就行,而且又能体现教育专业化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要以重复训练浪费学生的生命,再有千万别照搬别人的方法。

我曾经听过一些语文大师的课,我年轻时是一名纯粹的高中语文教师,开始听了于漪和钱梦龙两位老师的课,恨不得全都学过来,就连钱梦龙老师中式的穿着,围着大围脖上课的姿态都想学。当时学习的热情高涨,但是思考少。其实学什么自己当时也搞不清楚,就想照搬。于漪老师的课每天不重样,教材的熟练程度极高,以及整合教材的能力与众不同。钱梦龙老师的一课书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多种教法绝对独特。这些照搬是搬不来的!到后来,再听魏书生老师的课,自己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一些思考。魏老先生的课堂教学简练实用,魏先生应该说是教学方法集大成者,他的教学方法很多,尤其知识树的运用,梳理知识制作成知识树,便于记忆,记住了就能考出好成绩。最让我敬佩的是李镇西老师的课,李老师有很多叫人回味无穷很经典的课例,像《荷塘月色》那样的课,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可以看出李老师的专业素养的深厚。但是我更喜欢李老师的那种“‘无’中生有”的课堂,以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随意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波三折,行止自如,又符合教育规律,专业化又极强,让听课者叫绝,尤其李镇西老师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对于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于漪老师这样评价:“合上课堂实录,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情状历历在眼前,教师切中肯綮、点拨精当的话语久久萦绕耳旁,教师引导学生步入语文求知的殿堂,品尝勇于追求、乐而忘返的欢乐!”也有的老师说,听李镇西老师的课是一种幸福,等等。我认为李镇西老师的课堂,看似随意,其实是语文课程回归本真的表现!确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值得回味的味道!

 

随着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的深入,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因为这些老师是语文大家,我就将人家的教学方法奉若圭臬,生搬硬套,那样势必东施效颦,学个四不像。教学方法是教师个性的体现,应该是教师的个人”专利”,适合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

我认为首先学人家的理念,如李镇西老师的“语文生活化,生活与文化”的教育理念,最能给我们启发。再有学人家的感悟,人家课堂的的感悟以及反思,会让我们联系实际。最后学人家能和我们自己相吻合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千万别照搬人家的方法或者什么模式,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学情和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自己的语文课。我教了那么多年语文课,自己回忆起来,最得意的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当时的情绪和状态,灵感突现,信手拈来生活中的小事,或者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和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发学生的争论,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虽然有时脱离了教案,但是达到了让学生“切磋琢磨”、“涵育熏陶”,在体验中朝着语文课的“神游万仞”之境界前进。那些在别人眼里看来中规中矩的程序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早已记不清楚了!关键是学别人不要学习人家的方式、模式和方法,关键看人家怎样运用课程启悟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想教好课,首先自己是一个热爱语文的人,是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人,表达能力极强,语言有穿透力,能感染人,并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言语动力是一个人学好语文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语文教学的敏感。善于发现可资利用的语文教学素材,借助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涉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言语表现欲。”

语文课程的设计要注意要围绕着“学生言语表现上的‘发展创造’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调动一切手段与方法,尽可能快捷高效地促成其自悟,即‘多元启悟’”。

 

所以最理想的课堂是“无”中生有,多元启悟。”这里的‘无’,不是生硬的教法和硬性的教学技术的应用,而是自然地生成,粗枝大叶地勾画,随随便便地泼墨挥洒,带着些许‘随意’和‘粗糙’的教学。还是那句老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是那个比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应该是白描,不是细描;是写意画,不是工笔画。”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智慧,表达的乐趣,语文创造的魅力。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多元启悟,解读了语文学科的多元性,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多元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启悟的的目的,如果每天教学都是一个样,一上课,学生睡倒一大片,自然教学效果不彰!

明白了这一点,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课型,或者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安放在课堂中,离了课堂,甭管你是什么模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课堂的关键是对语文课程的建构,而不是只追求方式方法。想改变课堂铁匠铺的现状,就要从课程入手,树立新课程观,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