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浪人

 咖啡与烟 2015-12-30
 
多浪人
 
        多浪,是远古时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部落的姓氏,后演变为一种文化形式,承载着一支几千里绵延不绝的边塞传奇。多浪人是居住在叶尔羌河下游及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的维吾尔族的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字、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差异甚微,只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差异,逐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历史源流
 
        13世纪,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他们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建立了蒙古帝国。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蒙古宗王为了争夺继承权,引起了长期的军事纷争。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两百年间,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和“地面”,相互征战。为了躲避战乱,人们纷纷外逃。其时的蒙古贵族是封建农奴主,他们大量掠夺贫民为奴,在自己的部落、庄园里从事劳动,充实自己的军队,多浪人就产生于这些难民和奴隶。(在察合台时期,“多浪”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他们不堪忍受欺侮,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就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多浪”的称谓。
        多浪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信念,吸引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穷苦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多浪”不断壮大。初时的多浪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后来的多浪人已并不限于某个民族的人了,而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并成了反抗统治者而自立的人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岁月中,多浪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与大目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多浪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
        到清朝初年,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与各城有异”,已成为“回子中别一种了”(椿园《西域风土记》)。
        阿瓦提县在叶尔羌河流域,叶尔羌河夏秋季节洪水泛漫,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广袤的草地荒原。“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清朝肖雄《听园西疆杂述诗》)“今阿克苏之西,地名‘树窝子’,行数日程,尚在林内,皆胡桐也。”(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木类胡桐泪》)便是对当时阿瓦提境内原始胡杨林的写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还习惯地称阿瓦提县为“树窝子”。林中和荒野、河沼草地上有老虎、野猪、狼、黄羊、马鹿、野骆驼、猪熊、狐狸、野兔、野鸡、野鸭、大雁、鹤类等飞禽走兽,“密林遮苇虎狼稠,幽径寻之麋鹿游”。这样的地方,自然成了多浪人狩猎游牧的理想之地。
        15世纪末,多浪人就开始在今阿瓦提县乌鲁却勒乡等地及叶尔羌河畔生活,后来随人口的增加,逐渐向北扩散,并从事农耕生产。
 
        生活习俗
 
  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是叶尔羌河、和田河、喀什噶尔河的三河交汇在,在这三河交汇处,居住着维吾尔族多浪人,他们和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刀郎人同属于一支,由于喀什和阿克苏维吾尔语的地域差异,便有了“刀郎”和“多浪”两种称呼。
  多浪人是在沙漠中生存的民族,虽然是维吾尔族的分支,却有着与其他维吾尔族人不同的生活习俗。
  多浪人生性豪爽,每年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从9月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酿制穆塞莱斯,那时候酿制酒可都是纯木头器皿,而且都是胡杨木。等酒酿好,村民开始逐家品酒,今天品尝我家的,明天你家,后天他家,10月开始,一直到来年开春,那是多浪人穆塞莱斯的盛宴,葡萄酒与歌舞,演绎着从古龟兹国延续下来的狂欢。
  多浪村主要的生产方式以捕鱼为主,家家都会,谁家若是打到了大鱼,会和村民一起分享,还会在打渔归来的路上,定好一家出几条鱼,回到村里后,将鱼用红柳木穿好,点起篝火,开始烤鱼,村子里,四处燃起篝火,像节日一般,村民们烤着吃着,舞着唱着,孩子们跟着到处品尝,吃遍百家鱼肉。
  多浪人崇拜大自然,家中的家具上绘的图案都很独特,有风雨、雷电、太阳、月亮,给人很辽远的想象,而维吾尔族家具上绘制的花纹仅仅是花草树木。
        多浪人热爱大自然,因此每年的节日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春天花开了,夏天草绿了,秋天打霜了,冬天下雪了,都要庆祝一番,甚至谁家的牛下牛犊了,谁家的男孩子割礼了,谁家的穆塞莱斯酒熟了,也要庆祝一番,在这样的庆祝中,多浪人之间感情深厚,一个村的人仿佛一家人一样。
  多浪人的祖先是以狩猎打渔为生,如今禁止打猎,河水水位下降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多浪人拿起坎土曼,开始了种地生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家家都开始种地了,但在刚开始种地的时候,许多多浪人不适应拿坎土曼,于是,更有的多浪人想出简单的办法来种地。
  每年和田河、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河岸发洪水,洪水过后,土质松软,这时候,多浪人骑着马,马褡裢两侧装满麦子,在褡裢一角各钻一个洞,然后,骑马在这片土地上来回奔跑,麦种子随之落到土地上,等到一个褡裢的麦种子都洒落完毕,再用手拖着一个大的胡杨树杈,顺着刚才的路线,来回拖着树杈奔跑着,这样种子就被树杈拖着的土掩埋了。再过两个月,一片绿油油的麦苗生机勃勃,只是这样种下的麦子,完全是自由地生长。
  如今,多浪人早已握习惯坎土曼了,种地已经很是熟练,这样的种地情景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每当多浪人聚在一起,喝起穆塞莱斯,还会笑谈起当年这样种地的情景。

        多浪之乡——麦盖提县
 
        新疆麦盖提县,是有名的“多浪”之乡。据传:古代多浪部族为躲避战争,反抗压迫,从今日巴楚一带游牧至此,以首领之名“米凯提”作地名,后演变为“麦盖提”。沿着亘古而神秘的大漠胡杨林,多浪人以群居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迁徙流浪着。他们能歌善舞、吃苦耐劳,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家园,从狩猎、游牧走向农耕,建立起一个个村庄、乡镇。于是,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的“多浪”文化在历史夹缝中,在叶尔羌冲积平原上传承下来……
        麦盖提县既是“多浪”之乡,又是有名的长寿县,是“百岁老人”之乡。天高地迥,一尘不染,自成体系的生态环境,成为绿色植物天然孵化基地。
 
        多浪文化
 
        多浪文化起源于新疆叶尔羌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使多浪人保留和传承着独特的生活习俗、社会文明和艺术形态。
        把历史写在音乐和歌声中的维吾尔人钟情于一浪高过一浪的歌唱方式,在田野地头、葡萄架下、庭院内,那种震撼的音阶和旋律充斥着他们的心房,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在多浪乡,经常可见一些民间艺人,他们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甚至有很多百岁老人,嗓音清亮,舞姿刚劲有力。“多浪巴亚万”高亢激越,热瓦甫琴、卡伦琴声优美动人,多浪“麦西来甫”热烈诙谐。在老艺人边弹、边唱、边舞的气氛渲染下,在维族少女婆娑的舞姿中,即使你不懂维吾尔语,但这种唱响夜空的独有歌舞, 这种“来自大漠深处对苦难的呐喊和对生命的呼唤” 会令你热泪盈眶……
        多浪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作——多浪木卡姆就是古代多浪人狩猎文化的遗存。它是一种融诗歌、音乐、舞蹈、游戏、民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再现了多浪人几百年来在大森林里游牧、狩猎的场景,所有舞蹈动作都是劳动过程的形象化。
        多浪文化一直以民间的形式存在着,主要表现在歌舞方面,歌舞也以劳动和爱情为主要题材。旋律奔放流畅,歌词可随编随唱,这种独有的创作方式将这种民间艺术带出戈壁荒原,走出国门,走进维也纳音乐殿堂……
 
        经典十二木卡姆
 
        说到多浪文化,不得不说十二木卡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族的骄傲!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祖先在渔猎、畜牧时期就形成的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发展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340余首。每套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三部分组成。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
         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
        今天,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阿拉伯、波斯、土尔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种类来说,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有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套曲,如《多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等。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多浪文化载体
 
        多浪花帽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多浪花帽是维吾尔族妇女手工刺绣而成,图案多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受到爱美人士青睐。
 
        多浪刀
 
        是一种手工制作的名贵小刀,样式繁多,精巧、细致,价格不菲,可用于切割削,亦摆放家中做装饰品。
 
        多浪乐器
 
        采用优质原料,将民族乐器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成,手工精致。由于是工艺品故不能弹奏乐曲,摆放家中做为艺术鉴赏品,充满西域特色,极具艺术价值。
 
        多浪羊毛毯
 
        多浪羊毛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采用手工打结、编织,图面织工精致细密(先后经过十数道复杂工序),更得益于优质的多浪羊毛。
 
        多浪红枣
 
        多浪红枣产自新疆南疆的“多浪”之乡----麦盖提县。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光热温差极大。白天沙漠蒸腾而上的强热气流如烈火炙烧,高温在五十摄氏度;夜晚雪域昆仑的寒流俯冲而下,高温与强冷空气产生的温差达三十五摄氏度。独特的光热温差条件,成就多浪红枣超级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