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2.清瘟败毒饮药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8 发布于山东


72.清瘟败毒饮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清瘟败毒饮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生石膏(重证180~240克,中证60~120克,发热不重24~36克) 小生地(重证18~30克,中证9~15克,一般证6~12克) 乌犀角(重证18~24克,中等证9~15克,一般证6~12克)(磨汁服) 真川连(重证12~18克,中等证6~12克,小证3~4.5克)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 
  (六脉沉细而数,即是重证;沉而数者是中证;浮大而数是小证)
加减 
1.如斑一出,即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5克。
2.热疫头痛如劈,两目昏花,加菊花。
3.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加黄柏。
4.火邪上扰,心神不宁加木通。
5.神昏、谵语,热毒进犯心包,宜兼用凉开的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6.热毒内逼肝经,盘脉抽搐者,加龙胆草、羚羊角、僵蚕等。
本方现代常用于乙脑、流脑、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重症肝炎等具有气血两燔证者。 1.流行性出血热  2.流行性腮腺炎   3.重症肝炎   4.反复发作性鼻衄   1.急性全身化脓性感染   2.流行性出血热   3.小儿腺病毒肺炎  4.钩端螺旋体病   5.氨苄青霉素过敏性皮疹  
[功用]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主治] 温热疫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 发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舌绛 唇焦。 本方主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以大热渴饮,头痛如劈,谵语神 昏,或热发斑,吐血衄,脉数,舌 唇焦为证治要点。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卷下)
    [组成]  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40g),中剂二两至四两(60---120g),小
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4—36g)  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18—30g),中剂三钱至五钱
(9—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  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18~24g),中剂三钱
至五钱(9—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  真川连大剂四至六钱(12—18g),中剂
二至四钱(6—12g),小剂一钱至一钱半(3—4.5g)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以上十味,原书无用量)
    [用法]  “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现代
用法: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
    [主治]  温热疫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
发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病机分析]  本方是针对疫病流行导致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而设。
由于热毒化火,火盛伤津,故见大热烦渴,舌绛唇焦;热毒上攻清窍,内扰神明,乃致
头痛如劈,谵语神昏;热迫营血妄行,故有发斑、吐衄;热厥俱深,发为肢厥。脉沉细
而数者,为火毒深重,郁闭而不外达之象;脉沉数者,为火毒稍轻,郁闭不甚;至于浮
大而数,则全无郁闭,火毒轻浅。总之,证属温热疫毒,充斥内外,干扰气分、血分乃至气血两燔。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立法选方,着重于治疗热疫中的火
毒充斥。为此,清瘟败毒饮乃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组方。
方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是取法白虎汤,意在清热保津。黄连、黄芩、栀子共用,
是仿黄连解毒汤方义,意在通泻三焦火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黄
汤,是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而设,与清气法合用以治气血两燔之证。再配连翘、玄参
“解散浮游之火”;桔梗、竹叶取其“载药上行”。余霖说:“此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
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疫疹一得》卷下)。可知本方虽合三方而
成,但以白虎汤大剂辛寒清阳明经热为主,辅以泻火、解毒、凉血,组合成方,共奏清瘟败毒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以大热渴饮,头痛如劈,谵语神
昏,或热发斑,吐血衄,脉数,舌 唇焦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按原书云:''如斑一出,即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现尚可作如下加减:热疫头痛如劈,两目昏花,加菊花
清肝经火热;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加黄柏清肾经火毒;火邪上扰,心神不宁加木通导
热下行;神昏、谵语,热毒进犯心包,宜兼用凉开的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毒内逼肝
经,筋脉抽搐者,加龙胆草、羚羊角、僵蚕等以凉肝熄风。
    3.本方现代常用于乙脑、流脑、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重症肝炎等具有气血两燔证者。
    [使用注意]  原方中主要药物的用量有大、中、小之不同,临床上运用本方时,当
视病证之轻重,斟酌其用量,用中剂或小剂;如热毒深重者,必须用大剂清解,始克有济。
    [源流发展]  本方为清代医家余霖所制。余氏长于诊治疫病,著《疫疹一得》,对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热疫”的认识、斑疹形色的论辨及其对疫病预后的判断都有独到见
解,被王士雄誉为“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为仲景之功臣。”
实际上,清瘟败毒饮是余氏综合汉晋时期的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化裁而
成,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重剂,主治温热疫毒充斥,气血两燔之疫毒重症。《疫疹
一得》载原方“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
吐血衄血,热盛发斑,不论始终,以此为主。疫疹初期,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惨,昏
愤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腹内搅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颌,百般不
足,此为闷疫,毙不终朝。如欲挽回于万一,非大剂清瘟败毒饮不可。”余氏认为非石
膏不足以治热疫,倡用石膏重剂,泻诸经表里之火,在治法和用药上丰富和发展了疫疹
治法。本方是余氏治热疫及热疫发斑的主方,其所列五十一证都是用本方加减治疗,用
量是只增不减,可见其应用之妙。现代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而具有气血两燔
证者,的确是一首寒凉直折、气血两清的代表方剂。
  [疑难阐释]
  1。热疫与伤寒的区别  热疫与伤寒,虽然个别症状相同,但证候属性却同中有异。
余氏认为,“黑热疫不是伤寒,伤寒不发斑疹”;同时还将“热疫”中头痛、出汗、呕、
利四种症状分别指出与伤寒的不同。这四种症状的具体阐述:①“疫证初起,有似伤寒
太阳、阳明证者。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②“伤
寒无汗,而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唯头汗更盛。头为诸阳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盘
踞于内,……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此又痛虽同而汗独异也。”③“有似少阳
而呕者,有似太阴自利者。少阳之呕,胁必痛,疫证之呕,胁不痛,因内有伏毒,邪火
干胃,毒气上冲,频频而作。”④“太阴自利,腹必满,疫证自利腹不满……。热注大
肠,有下恶垢者,有日及数十度者,此又证异而有病同也”(《疫疹一得》)。由此可见,
热疫总的病机是温热疫毒,充斥内外,干扰气分、血分乃至气血两燔。
  另外,余氏所论“闷疫”,是热疫的暴发证,大多由于感受热毒秽浊病邪,阻滞闭
塞于内,以致病发就出现内闭而外似脱的险恶症状。本证面色青惨,四肢冰冷,头汗如
雨,很似阴寒内盛,逼阳外脱,但实际是热毒秽浊伏闭于内,不能外达而上迫所致。神
昏,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是热毒内闭。头痛如劈,是因热毒上窜。头摇鼓
颌,是阳气被邪毒遏伏而邪正激争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噤鼓栗,如丧神
守,皆属于火”,也说明“噤栗”是由于火热内闭而致。
  2.关于本方的灵活运用  清瘟败毒饮的临床应用,是余氏根据热疫随证轻重而相
应制定了用量,其中重点药味有四种,即生石膏、生地、犀角、川黄连,各按证型的极
重、重、轻三型,分别使用大、中、小三剂。原书用法云:“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
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盖沉细而数者,为火毒深重,郁闭而不外达之
象;沉而数者,为火毒稍轻,郁而不甚;至于浮大而数者,则全无郁闭,火毒轻浅。此
外,在原书还有临床可供参考之处,即五十一证应用该方治疗,用量是只增不减。其中
从辨证增加方中用药量的有12证,而对石膏加重用量的有43证,川黄连24证,犀角
18证,生地12证。据上可知,本方在原书应用,即着重清气、凉血、泻火、解毒,区
别在于用量有轻、有重,如石膏大剂六两一八两,小剂八钱一一两二钱,黄连最大的为
六钱,最小为半钱。此中最大量与最小量相差约十倍左右,其他二味,最小与最大用量
相差也有三至四倍,可见原书记载,见证不同,用量差别很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
须辨证准确,选药精当,而且重视权衡药量轻重。若重病轻投,轻病重投,其后果则前
者不仅无效,且气血两燔重证,易于瞬息传变,以致丧失治疗机会,成为危笃不治之
证;后者是药过病所,且使郁热冰伏,邪从内陷,形成温之则助邪热,寒之则更助郁
闭,以致寒温两难的僵局。
    3.关于石膏的用量  石膏用量,历代医家多有阐释,如庄制亭认为“此方分两太
重,临床时不妨量裁一二味,或减轻分两,如石膏由三五钱以至二三两,皆可取效”
(录自《温热经纬》卷5)。现代名医焦树德在《方剂心得十讲》中也谈到,此方石膏用
量,确实大的惊人,但原书记载清乾隆年间,京都大疫,大胆使用本方者,活人无算。
20世纪50年代,北京地区流行乙型脑炎,患者确有“恶寒发热、头痛如劈、大热干
呕”等症时,生石膏常用到90—120g,有的用至150  180g,确实取到了良好效果。正
如王士雄《温热经纬》卷5说:“盖一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苟
犯其忌,参、术不异砒、硇。故不可舍病之虚实寒热而不论,徒执药性之纯驳以分良
毒。补偏救弊,随时而中,贵于医者之识病耳。先议病,后议药,中病即是良药。然读
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苟食而不化,则粗庸偏谬,贻害无穷,非独石膏为然。”
    [方论选录]
    1.余霖:“此十二经泄火药也。盖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
直人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
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元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
阴,泄其亢盛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
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疫疹一得》卷下)
    2.庄制亭:“此方分两太重,临床时不妨量裁一二味,或减轻分两,如石膏由三五
钱以至二三两,皆可取效。”(录自《温热经纬》卷5)
    3.李畴人:“山栀、黄芩、黄连、石膏,佐以知母、连翘、竹叶泻气分之实火;犀
角、生地、丹皮,佐以元参、赤芍泻血分之实火。生草和阴解毒,桔梗开结利肺。并泻
气血之瘟毒斑疹,而护阴救液者也。此病不可发表,表则津液涸化火燎原矣。”(《医方概要》)
    4.冉先德:“本方为大寒解毒之剂。方中综合白虎、犀角地黄、黄连解毒三方加减,
合为一方。白虎汤清阳明经大热,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加竹叶
清心除烦,桔梗、连翘载药上行。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之功。”(《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评议]  本方是清代治热疫名医余霖之经验方,诚如余氏所言“此十二经泄火药
也”,因余氏为本方的制订者,故其对方剂配伍意义的分析,对于后人临床用方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李氏和冉氏的方论,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至于庄氏对奉方用量的看
法,在“疑难阐释”项已有述评,请参见。
    [验案举例]
    1.流行性出血热  《浙江中医杂志》(1993,12:563):某男,54岁,1989年元月
诊。流行性出血热,曾经他院治疗20余天,头身剧痛以及高热虽减,但尿闭不利,危
在旦夕。刻诊:面色潮红,干呕烦躁,大渴引饮,神昏谵语,视物昏花,胸腹部红色皮
疹,鼻衄,口吐红色泡沫,欲食不进,欲便不下,双下肢干瘦欠温,半月无尿意。舌
绛,苔黄,唇燥焦,脉沉细数有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15。9×
10,几,中性O。91,酸性0.09;尿检正常。证属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治拟清热解
毒,凉血泻火。清瘟败毒饮加减:白茅根200g,生石膏(先煎)300g,黄连、黄芩、
水牛角(磨汁分次兑服)、焦山栀、赤芍、连翘、玄参、丹皮各20g,桔梗、淡竹叶、
甘草各lOg。嘱其连服3剂,日服频饮5次,有尿意感,但量少而涩,约200ml,色如
浓茶。效不更方,并加大白茅根的用量至300g,6剂后尿量逐日增多,约800至
1000ml,色淡微黄。后期虑其由于热毒灼伤肾阴,恐致液竭,当补益肾之阴精,以充
水源,取左归饮制丸,白茅根煎水兑服,历时2月,病告痊愈。
.  按语:本例流行性出血热,曾经他院治疗20余天,头身剧痛以及高热虽减,但尿
闭不利,危在旦夕。其尿闭不利,非膀胱气化失常之尿液停聚,实乃疫毒之邪煎灼津
液,水源耗竭之证,本当即刻峻补肾阴,然此时病证仍处于温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
两燔之期,即投峻补,恐有热毒遏伏之患,宜急投清瘟败毒饮以釜底抽薪,待疫毒之火
去,再缓补肾阴,则水源自复。
  2.流行性腮腺炎  《甘肃中医》(1994;1:25):某男,12岁,1984年4月6日初
诊。右侧耳下疼痛2天,伴发热恶寒,头痛,食欲减退,咀嚼时疼痛,小便黄,大便干
燥。查体:脉浮数,苔白厚;右侧耳下肿胀,约有4cm×4cm肿块,表面发亮,有轻度
压痛,无波动,患侧腮腺口微红肿,有压痛。诊为流行性腮腺炎。证属热毒壅遏少阳、
阳明之络,气血受阻,经脉循行障碍。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30g,生地、元参、连翘、黄芩、赤芍各15g,水牛角9g,栀子lOg。川黄连、
丹皮、知母、大黄各6g。服药3剂后,头痛止,发热轻,肿块见消,原方继服3剂,
余症消失,病愈。
  按语:本例流行性腮腺炎,证属热毒壅遏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受阻,经脉循行障
碍,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根据“温病下不厌早”,在原方中减去轻缓之竹叶、甘
草,加入力峻攻下的大黄,洁净腑,能顿挫病势,使病情迅速好转,并能驱除毒素郁
热,使邪去而正安。
  3.重症肝炎  《中医杂志》(1984,6:16):某女,48岁,1976年工月1日初诊。因
倦怠无力,恶心呕吐,巩膜及皮肤发黄,肝功能明显损害,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
治疗。西医常规治疗10天,因发生肝昏迷故请中医会诊。1月10日诊:神昏,狂躁不
安,谵语胡言,打人骂人,潮热不退,巩膜及皮肤深黄,面浮腹满,肘部及臀部注射部
位瘀斑青紫,大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利
湿退黄,通腑开窍,投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化裁:水牛角lOOg(先煎),生地12g,
丹皮lOg,黄连lOg,黄芩lOg,焦山栀9g,石膏30g,知母lOg,竹叶12g,连翘lOg,
赤芍9g,茵陈30g,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服)。安宫牛黄丸2粒。每日1剂。
上方连用4天,潮热退,狂躁止,腑气已通,腹胀减轻,出血未增,但仍神昏,再守方
加减进服。至1月17日神识清楚,亲疏可辨,可少量进食,但黄疸仍深,神萎,恶心,
大便溏,小便黄,苔黄厚而腻。转予茵陈五苓散加味,连服50余剂,症状消失,肝功
能接近正常,临床治愈出院。
    按语:本案重症肝炎当属疫毒炽盛之证,故治疗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治验者体会:
①重用石膏,清其胃腑。余氏倍崇石膏,谓“重用石膏,直人胃经,使其敷布十二经,
退其淫热。”《疫证条辨》言“非生不足以制其焰。”②攻下通腑,釜底抽薪。温热之邪,
极易伤津化燥,热病重在救阴,釜底抽薪,乃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加大黄、芒硝攻下通
腑。大黄苦寒善行,为泻火破积之要药,兼能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利胆退黄。③镇痉
熄风,祛痰开窍。热极生风,炼液为痰,温热病常有抽风、痰迷、神昏等险症,应积极
防治。④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湿热之邪易相兼为患,如本病加茵陈以利湿退黄。⑤危
险重症,兼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仍不失为中医抢救用药之宝,危险
重症兼用“三宝”,确有良效。
    4.反复发作性鼻衄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l:28):某女,30岁,1972年8
月初诊。患者以往经常头痛,流鼻血,近几日病情加重,经鼻腔局部填塞及用止血药无
效。检查:患者鼻部严重膨隆,内有大量填塞物,面部、VI、鼻等处血迹斑斑,经清洁
后,见患者面部、口唇、眼睑结膜、舌质均苍白无华。脉弦细、舌苔黄腻。患者呼号头
痛不已。细查脉症,此乃营血素有蕴热,血不循经而外溢,非阴寒证。当以大量清热解
毒、凉血救阴之剂急救,予大剂清瘟败毒饮加川牛膝i生地45g,赤芍15g,丹皮lOg,
水牛角60g,黄连lOg,黄芩lOg,山栀lOg,知母lOg,生石膏30g,桔梗6g,元参
10g,/11~膝lO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日l剂。经服6剂后,鼻衄、头痛即渐减
轻,服10余剂后鼻衄完全停止,但头痛未止。继服20余剂而获痊愈。
    按语:本例反复发作性鼻衄,能否正确运用清瘟败毒饮,认证确切是关键。患者严
重鼻衄,出血过多,脉证反而出现四肢发冷,面色、口唇、眼睑结膜、舌质淡白无华,
脉弦细等,如误投温补,必成坏证。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凡因热而出血者都可用清
瘟败毒饮,不必诸阳热证必备。为慎重起见,对症情有疑虑时用清瘟败毒饮可从小剂量
开始,循序渐进,如本案生地用至四两,生石膏用至半斤,亦是循序渐进而来,没有发生不良后果。
    [临床报道]
    1.急性全身化脓性感染  用本方结合现代医学综合治疗急性全身化脓性感染113
例,其中败血症66例,脓毒血症47例,细菌培养阳性者71例。在用现代医学综合治
疗的同时因病情较重,疗效不佳,或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加用清瘟败
毒饮,并随症加减,结果死亡20例,占17.7%,显示了较好疗效“j。
    2.流行性出血热  用本方加减治疗19例少尿期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结果治
愈16例,死亡3例。作者认为,本方用于“毒热炽盛”的瘟疫,但因其来势迅速凶猛,
从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到热入气分以至营血,往往瞬息万变,危象丛生,如拘泥于分期
辨证治疗,往往首剂未进,又需换方,颇为被动,而此时清瘟败毒饮即可一剂下而气血
两清,取得良好疗效,故临床可广泛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l,。
    3.小儿腺病毒肺炎  以本方加味并配合西医抗心衰、抗呼吸衰竭等治疗小儿腺病
毒肺炎25例,同时与西医治疗组24例作对照观察。处方:生石膏25g,黄连5真,黄
芩、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丹皮、丹参、玄参、苏子、地龙、前胡、贝母各
10g。喘甚者加沉香、麻黄各5g;面唇青紫者加郁金、桂枝各10g;热甚者加柴胡10g,
寒水石15g;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半夏各10g;痰多者加天竺黄、瓜蒌各10g。结果
治疗组病例全部获愈;对照组痊愈4例,好转18例,死亡2例L3j。
    4.钩端螺旋体病  以本方加减:水牛角、生石膏、生地、土茯苓、薏苡仁各30g,
黄连6g,知母、黄芩、栀子、丹皮、赤芍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情危重
者可每日服2—3剂。治疗本病68例,其中,男50例,女18例;年龄8—50岁。肺出
血型1例,脑膜炎型2例,黄疸出血型3例,流感伤寒型62例。诊断标准按1972年成
都会议制订者为参考。结果:治愈65例,占96%,另3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亦获痊愈[.。
    5.氨苄青霉素过敏性皮疹  以本方加减治疗氨苄青霉素过敏性重症皮疹20例,方
药为:生石膏30g(先煎),生地15—30g,黄连6g,栀子、黄芩、知母、赤芍各10g,
金银花30g,连翘、丹皮、竹叶、蝉衣、白鲜皮、生甘草各10g。每13 1剂,水煎2次
分服。同时停用其他抗过敏药物。结果,20例患者经服药2—4剂后皮疹均消退而痊
愈。其中,服药2天后皮疹消退者6例,占30%;3天后皮疹消退者11例,占55%;
4天后皮疹消退者3例,占15%。治疗中除3例患者有轻度恶心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府[5)。
    [实验研究]
    1.对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两燔证的治疗作用  采用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
两燔证模型,观察了清瘟败毒饮对此模型的疗效,初步阐明了该方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具有以下作用:①对发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平均
发热曲线降低,最大发热高度均数(AT)较小,体温反应指数(7RI,)也较小,户<
0.001。②能改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白细胞呈先降低后升高现象,并能拮抗血小板降低。
③能拮抗高粘综合征(血瘀),具有解聚、降粘、稀释血液(凉血化瘀)作用。④该方
抑制家兔气血两燔证发热效应同时,使血浆中升高的cAMP降低,下降的cGMP升高,
具有调整cAMP、cGMP比值的作用。这一结果为阐明“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的
本质提供了线索。⑤病理形态学表明,该方具有保护内脏器官、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
的作用[,。
    2.对小鼠内毒素性死亡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  以清瘟败毒饮水煎液给小鼠灌胃,
观察其对小鼠内毒素性死亡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能降低小鼠内毒素
性死亡率,延长死亡时间,并能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L6j。
    [附方]
    1.神犀丹(《医效秘传》卷1)  乌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  黄芩各六两(各180g)
真怀生地绞汁  银花各一斤(各500g)  金汁  连翘各十两(各300g)  板蓝根九两
(270g)  香豉八两(240g)  元参七两(210g)  花粉  紫草各四两(各120g)  各生晒研
细,以犀角、地黄汁、金汁和捣为丸,每重一钱(3g),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
半。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主治:温热暑疫,邪人营血,热深毒重,耗液伤阴。
症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等。    .
    2.化斑汤(《温病条辨》卷1)  石膏一两(30g)  知母四钱(12g)  生甘草三钱(9g)
玄参三钱(9g)  犀角二钱(2—6g)磨冲  白粳米一合(9g)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滓再煮一盅,夜一服。功用:清气凉血。主治:温病热人气血之证。发热烦躁,外透斑
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斑汤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不同点在于:清瘟败毒饮治疗
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之证,故用大剂辛寒以清阳明经热;并用泻火、解毒、凉血以使气
血两清。神犀丹治疗邪人营血,热深毒重之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
使毒解神清。化斑汤是治温病热人气血,发热、发斑之证,本方是以清气凉血为主,较
之清瘟败毒饮在清气凉血解毒方面力有不足。
  ,三方在配伍用药方面,共同用药为犀角、玄参,区别是: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先
平甚者”,大清阳明经热为君,配用芩、连泻火,犀角、生地、玄参凉血解毒。神犀丹
是用犀角清热凉血,石菖蒲芳香开窍,共为君药,具有清心开窍,凉血解毒之功,配用
银花、连翘、金汁、豆豉、板蓝根内清外透,生地、玄参、花粉等护阴生津,共收清心
开窍,凉血解毒之功。化斑汤是石膏、犀角、玄参共组成气血两清之方,用治于气血两
燔的发斑之证。化斑汤的泻火解毒之功,略减于清瘟败毒饮。
    另外,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载化斑汤同名异方多达19首,从其主治及用药方
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规律:①主治方面,主要用于治疗发斑、斑毒及麻疹、痘
毒,甚者斑、疹或痘、斑夹出之重症。但因邪正盛衰不同,病情可分三等,既有风热
外邪郁表,肺气失宣,疹毒郁而不得畅发之斑疹轻症;又有温病热人气血之斑毒重
症;复有发斑脉虚之斑疹后期邪气未尽,气阴两虚证。②用药方面,针对病情,可分
三类,斑疹轻症者,治宜解肌透疹,药用牛蒡子、连翘、柴胡、升麻、荆芥、防风、
黄芩等;对于斑疹重症,重在清气凉血,药用石膏、知母、玄参、犀角、丹皮、生地
等;至于斑疹后期,治宜益气清热养阴,兼以化斑止血,药用人参、石膏、玄参、知
母、甘草等。可见,同名化斑汤,同是治疗斑疹等病证,但因病程发展及病情轻重不
同,其治法及用药也随之不同。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治疗病情程度相同时,其用药大部分还是相同的。   
附方;神犀丹        
乌犀角尖(磨汁)18克 石菖蒲18克 黄芩18克 真怀生地50克(绞汁) 银花50克 金汁20克 连翘30克 板蓝根27克 香豉
24克 元参14克 花粉12克 紫草12克    
清热开窍,凉血解毒。温热暑疫,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耗液伤阴。症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降等。
[附方]
    1.神犀丹(《医效秘传》卷1)  乌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  黄芩各六两(各180g)
真怀生地绞汁  银花各一斤(各500g)  金汁  连翘各十两(各300g)  板蓝根九两
(270g)  香豉八两(240g)  元参七两(210g)  花粉  紫草各四两(各120g)  各生晒研
细,以犀角、地黄汁、金汁和捣为丸,每重一钱(3g),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
半。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主治:温热暑疫,邪人营血,热深毒重,耗液伤阴。
症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
附方;化斑汤        
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9克 玄参9克 犀角2~6克(磨汁冲服) 白粳米9克  
清气凉血。温病热入气血之证,发热烦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化斑汤(《温病条辨》卷1)  石膏一两(30g)  知母四钱(12g)  生甘草三钱(9g)
玄参三钱(9g)  犀角二钱(2—6g)磨冲  白粳米一合(9g)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滓再煮一盅,夜一服。功用:清气凉血。主治:温病热人气血之证。发热烦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