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和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异名] 六合汤(《普济方》卷117)。 [组成] 缩砂仁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 炙甘草各一两(各30g) 赤 茯苓去皮 藿香叶拂去尘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两(各60g) 香薷 厚朴姜汁制各 四两(各120g) [用法] 上锉,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 滓,不拘时候服(现代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三次服)。 [功用] 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 夏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昏头痛,痰喘咳嗽,胸 中烦闷,霍乱吐泻,四肢乏力,不欲饮食,小便赤涩,苔腻脉濡。 [病机分析] 夏月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且雨水较多,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湿 热易于相合为患,湿热交作于里,外又感受寒湿,每致是证。寒湿伤表,表卫不和,故 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少,湿蒙清阳,则头痛目眩;暑湿之邪上犯于肺,肺气不得宣降, 故见痰喘咳嗽。暑湿困滞中焦,脾胃升降之机失常,故见胸中烦闷,清浊相干,胃气上 逆,则为恶心呕吐,脾不升清,下为泄泻。暑邪耗气,又湿邪伤脾,脾为暑湿所困,遂 为四肢乏力,不欲饮食。小便赤涩,苔腻脉濡,均为体内湿热积之征。李杲曰:“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短, 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渴或不 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汗少者……”(《脾胃论》卷中)。这是对本方主治证病机较好 。 的阐述。本方证于夏月暑湿伤脾,复感外寒者为多见。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寒湿外袭,暑湿伤脾胃证而设。方中重用香薷、厚朴,合扁 豆则为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是祛湿解表,化湿和中之剂。主治夏月乘 凉饮冷,暑湿被阴寒所遏,外则表气不宣,内则脾胃不和,而病恶寒发热,无汗,霍乱 吐泻等证。方中香薷辛温,发汗解暑,行气散湿,是治暑湿感寒之主药。《本草经疏》 卷9云:“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泻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 冷,外邪与内邪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 之功也”。《本草秘录》卷3亦说:“香薷,主霍乱,中脘绞痛。治伤暑如神。通小便,散 水肿,去口臭,解热去烦,调中和胃,有微上微下之功,拨乱反正之妙,能使清气上 升,浊秽下降也。”本方重用,甚切病机。厚朴苦辛而温,能行气宽中化滞,平胃气之 上逆;扁豆甘平,可消暑化湿,健脾气而和中。今加人人参、赤茯苓、炙甘草,则其健 脾之力增。脾健则暑湿之邪自祛;伍以半夏、砂仁,则和胃之功倍,胃和则呕自止;复 以藿香叶化湿和中,助香薷解散寒湿之邪;杏仁苦降辛散温通,助厚朴利气,以期气行 则湿亦化;更以木瓜和胃化湿、舒筋,与藿香、生姜等同用,而治霍乱吐泻;以生姜、 大枣、甘草,和脾胃而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祛暑化湿,健脾和胃之功。用于夏月 暑湿伤脾,复感外寒,症见寒热无汗,霍乱吐泻之证,甚为合拍。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解表祛湿药与健脾和胃、行气化湿药同用,使表邪散,脾胃 和,里湿化,以奏表里双解之功。 [类方比较] 1。本方和藿香正气散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都是治疗湿伤胃肠,而见霍乱 吐泻,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等症的常用方剂,因为方中俱用藿香、白术、茯 苓、半夏、厚朴、甘草,故两方的主要作用都是化湿和中。不同的是本方证的病机以夏 月内伤暑湿,复感外寒为主,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四肢无力,倦怠嗜卧,霍乱吐泻等 症,故用香薷散外散表寒,还用了人参、扁豆、木瓜、杏仁、砂仁健脾和中,理气化 湿。彼则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为主,症见头痛,发热恶寒,霍乱吐泻等症,药用紫 苏、白芷、陈皮、大腹皮、桔梗,重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两方相较,本方化湿和中 之力强,理气之力弱,兼以补虚,适用夏月外感于寒,内伤湿邪较重,气滞较轻,脾胃 虚弱者;彼则化湿和中之力较弱,理气之力较强,兼以解表,适用于湿伤脾胃,外有表 证,气滞较重,湿邪较轻,脾胃不虚者。 2,本方与香薷散皆可用于夏月外伤于寒,内伤于湿的寒热吐泻证。本方主治证多 因暑月饮食不节,湿伤脾胃,或平素脾胃素虚之人,复乘凉饮冷,暑湿被阴寒所遏,外 见恶寒发热,无汗;内见呕吐,泄泻,甚或霍乱转筋等。彼亦多因暑邪寒湿犯人,而见 表寒合腹疼、吐泻等脾胃失和证。由于外皆伤于寒邪,故二方均用香薷祛暑解表;内又 皆伤于湿,故又取扁豆、厚朴化湿和中。然本方证中尚有脾胃受损的一面,故又配以人 参、茯苓、炙甘草健脾以祛湿,伍以半夏、砂仁、木瓜等药,则和胃化湿之力更强。由 于本方祛暑化湿、健脾和胃之功较香薷散为强,所以二方主治证不仅有轻重之别,尚有 虚实之分。 3。本方与参苓白术散都用人参、扁豆、砂仁、茯苓、甘草等健脾祛湿之品,皆可 治疗脾胃气虚挟湿之证。然彼方尚有白术、山药,其健脾益气之力较强,主治证属脾虚 挟湿,纯里无表证偏于里虚;本方重用香薷、藿香叶等辛温发散之品,以解表散寒,主 治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证。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或平素脾胃虚弱,复又乘凉饮冷, 暑湿被阴寒所遏之证,临床应以外则恶寒发热,无汗;内则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甚 则霍乱转筋,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表寒重而头痛者,加羌活、白芷;咳嗽而痰吐不畅者,加桔梗、前 胡、枳壳、川贝母;肠鸣、腹泻甚者,加苍术、煨诃子等。 3.本方现代常用于夏令感冒、支气管炎、急慢性胃肠炎等辨证属于外寒内湿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温,对湿热霍乱者,忌用。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 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 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 前产后,并宜服之。”在其学术思想的影响下,经过加减化裁而成的同名异方亦多。明 代吴昆在《医方考》卷1所载六和汤,从组成看吴氏之六和汤较本方少香薷,加白术, 增强了健脾益气祛湿之功。钱氏家传《胎产秘书》卷上六和汤,组成较本方少香薷、厚 朴,加用竹茹,主治妊娠而见霍乱吐泻,.心躁腹痛。清代《幼科铁镜》卷6六和汤,将 方中的砂仁、杏仁、人参、生姜、大枣等辛温之品去掉,加用陈皮、黄连,并且将赤茯 苓改为白茯苓,增加了本方清内热、化湿浊之功,主治长夏外感暑湿吐泻。《不知医必 要》卷2六和汤,其组成较本方少杏仁、厚朴、香薷,主治夏秋暑邪伤脾或饮冷乘风, 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乱。建国后出版的不少方书也收载了本 方,其组成与治证与原方基本相同,但也有略作变动者。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福州方)将方中的香薷去掉,另加苍术、茶叶,诸药研为细末,水煎服,名“六和 茶”。去香薷则解表散寒之力减,加苍术则燥湿运脾之功增,配用茶叶则能清利头目, 用于内伤湿浊,脾胃不和之证,则更为合拍。 [疑难阐释] 关于方名“六和”的意义 对此,历来有两种观点:以吴昆为代表的 医家认为:“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 调之,此知务之医也”(《医方考》卷1)。以汪昂为代表的医家则谓:“六和者,和六气 也。若云和六腑,则五脏又不当和乎?盖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夏月感之为多,故用诸药 匡正脾胃,以拒诸邪而平调之也”(《医方集解.和解之剂》)。笔者认为,方名“六和”, 当以和六腑为是。《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人于胃,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本方具健脾和胃之功,胃气和,则五脏六腑安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矣。 [方论选录] 1.吴昆:“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 胃而调之,此知务之医也。香能开胃窍,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气,故用杏、半;淡能 利湿热,故用茯、瓜;甘能调脾胃,故用扁、术;补可以去弱,故用参、草;苦可以下 气,故用厚朴。夫开胃散逆,则呕吐除;利湿调脾,则二便治;补虚去弱则胃气复而诸 疾平。盖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虽百骸九窍,皆太平矣,况于六腑乎?” (《医方考》卷1) 2.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藿香、砂仁、杏仁、厚朴,香能舒脾,辛能行气, 而砂仁、厚朴,兼能化食。木瓜酸能平肝舒筋,扁豆、赤苓淡能渗湿清热,而扁豆又能 散暑和脾;半夏辛温,散逆而止呕;参、术甘温,补正以匡邪;甘草补中,协和诸药; 姜、枣发散而调营卫,皆所以和之也。或加香薷者,用以祛暑;加紫苏者,用以发表散 寒也。……六和者,和六气也。若云和六腑,则五脏又不当和乎?盖风寒暑湿燥火之 气,夏月感之为多,故用诸药匡正脾胃,以拒诸邪而平调之也。”(《医方集解.和解之 剂》) 3.徐大椿:“暑伤脾胃,挟湿而敷化无权,其三焦之气不能布菱,故吐泻交作而寒 热痢疾焉。香薷散暑解表,厚朴散满除湿,赤苓渗湿利营,扁豆健脾却暑,半夏燥湿醒 脾胃,杏仁降气疏肺肠,人参益暑伤之元,甘草缓三焦之逆,藿香快胃和中,砂仁理脾 化气,木瓜舒筋消暑,姜、枣调和营卫也。使中气化而营卫调,暑邪解而寒热退,可知 表里调和则吐泻无不愈,而寒热痢疾亦无不瘳矣。此调中却暑之剂,为暑伤脾胃之专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18) 4.盛心如“暑为阳邪,感受暑热,则伤人之阳,所谓阳受之,则人于六腑者是也。 本方以人参、扁豆培中益气为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亦热伤气之谓。以藿香、香薷 清暑散邪为臣。佐以半夏降逆止呕,以和胃气;赤苓利水除烦,以和膀胱之气;砂仁则 醒胃以入于小肠,所以分泌其水液、糟粕,以趋于和也;杏仁则由肺以人于大肠,所以 恢复其传导职责,以趋于和也;川朴除满止痛,则和其三焦之气也;木瓜定眩舒筋,则 和其胆腑之气也。甘草则国老之使也。是方也,与藿香正气散及三物、四味、五物、六 味、十味诸香薷饮,并消暑十全散等,.为夏令中通治要方,错综变化,用治暑病,犹珠 玑之在握耳。”(《实用方剂学》) . 5.冉雪峰:“此方不过和中醒气,除湿理脾,安胃扶正,故前贤谓只以理气健脾为 主,脾胃既强,则诸邪自不能干矣。是此方与藿香正气、金不换正气、纯阳正气为一类 之方,而谓统治六淫,实为通套活法中之活法矣。方中用药平淡:湿热郁滞,脾困不 醒,未始不可借用。细察方剂,其燥烈较平胃、越鞠、正气诸方,均减一等,盖必有以 见其偏执,而思所以矫正之者。”(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评议] 本方乃祛暑化湿,健脾和胃之剂,对其功效,诸家的见解基本一致。徐氏 谓其“调中却暑之剂,为暑伤脾胃之专方”,这种评价是比较中肯的。至于方中孰为君 药,一般均认为是香薷、厚朴,一则以其用量最重,一则以二药均有祛暑化湿,理气和 中之功。而盛氏却从“暑伤阳气”,以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立论,认为应以人参、 扁豆为君。此论似宜商榷。盖此方治证,实多虚少,治宜祛邪为要。若以人参、扁豆为 君,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验案举例] 1.关格 《新中医》(1989,11:18):某女,32岁。患慢性肾炎已8年,曾反复出 现浮肿,经多方治疗,浮肿仍时隐时现。半月前因感冒,浮肿再现,尿少纳差,自服土 霉素、双氢克尿塞等西药无效,并渐加重,继而尿少点滴难出,伴呕吐频频,精神委 靡。经西医作有关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合并尿毒症。中医诊治,症见精神疲乏,面 色灰暗,呼吸深大,四肢浮肿,按之如泥,腹部胀满,反应迟钝,舌淡苔白腻,有齿痕, 脉沉细。辨为脾阳不足,湿浊壅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关格证。治宜和中化湿, 疏利三焦,升清降浊。用六和汤去香薷、姜、枣,加用槟榔,3剂,水煎服。二诊:呕 吐减轻,尿量增多,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再投5剂,服法同前。三诊:呕吐止,浮肿 明显见消,腹胀基本消失,并能进流食,每餐2两。继守方去半夏,加黄芪,续进8剂 后,精神恢复,饮食好转。余无异常要求出院。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关格属脾阳不足,湿浊壅盛,中焦湿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故 用六和汤和中化湿,疏利三焦,升清降浊而取效。因无表证,故去辛温解表的香薷、生 姜等药。加槟榔以增加其下气行水之功。复诊,由于呕吐止,故去降逆止呕的半夏,加 用黄芪以增加益气健脾,升发清阳之功。脾胃健则湿浊去,清阳升则浊阴降,六腑通 畅,关格之证自除。 2.疰夏 《江西中医药》 (1990,4:34):某女,36岁,农民。患者于端午节饱食后, 即感腹胀,胃脘疼痛,嗳腐泄泻,经治无效。诊时见神疲乏力,身困嗜睡,头胀痛,胸 脘满闷,恶心呕吐,口粘纳差,尿少便溏,午后低热。平素月经延后,色淡,白带多。 舌苔白腻,脉濡细。证属暑湿困脾所致。治宜健脾化湿,清暑畅中。以六和汤加减,药 用:太子参15g,白术lOg,茯苓12g,炒扁豆lOg,厚朴lOg,砂仁壳5g,藿香12g, ,木瓜 8g,法半夏8g,神曲lO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病告痊 愈。 ’ 按语:患者平素脾虚气弱,夏日’于田间劳作,感受暑湿,又因饮食不节,食滞中 阻,致脾胃被困,运化无权,升降失司。证属暑湿困脾,治当健脾化湿,清暑行气,兼 以消食畅中。因方药对证,故取效甚速。 [临床报道] 小儿传染性肝炎 用六和汤去人参、扁豆、香薷,加用陈皮为基本 方,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急性无黄疸性肝炎116例, 急性黄疸性肝炎84例。加减用药:属阳黄者,加茵陈、大黄;属阴黄者,加桂枝、通 草;胁下痞块疼痛者,加郁金、川芎;恢复期去杏仁,加用白术、鸡内金、焦三仙。结 果:200例患儿均获痊愈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