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6.归脾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5 发布于山东

126.归脾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归脾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本方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者。 1.心悸怔忡   2。心痛   3.失眠   4.痿证   5.便血   6。紫癜   7.项疽   8.崩漏   9.带下 1.消化性溃疡   2.神经衰弱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吸虫病兼心脏杂音  5.更年期综合征   6.崩漏   7.视疲劳   8.脑外伤后综合征 9.慢性苯中毒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0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舌淡,脉细弱。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心悸失眠,体 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归脾汤  (《正体类要》卷下)    .
    [异名]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8)、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u)、归脾饮(《痘
学真传》卷7)、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一钱(各3g)
木香五分(].5g)  甘草炙三分(1g)  人参一钱(3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0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舌淡,脉细弱。
    [病机分析]  心主神明,赖血以养之;脾主统血,由气以摄之。若思虑过度,劳伤
心脾,则气血日耗。血虚神失所养,神明不安则见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神思恍惚、健
忘神疲等症。故张介宾说:“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
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
(《景岳全书》卷18)。气虚运化失职,血无所摄则致便血、崩漏、皮下紫癜等诸失血
证,亦如张氏所云:“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
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景岳全书》卷30)。《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健旺,则能源源不竭地化生营血,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营运周身,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四肢百骸均失其养,故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
细弱等症俱现;阴血亏虚,阳气失于涵养,虚阳外浮亦可见盗汗虚热之症。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以心脾气血两虚为基本病机,故治宜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兼
顾。方中人参甘温补气,归经心、脾,故既为补益脾胃之要药,又能补心益智,助精养
神,故《神农本草经》卷1有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之论,《本草汇言》卷
1亦云:“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虚喘,以此补之,如荣
卫空虚,用之可治也;……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元神不足,虚羸乏
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衰陷,用之可升也”;龙眼肉甘温味浓,归经心脾,为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之滋补良药,故《滇南本草》卷l云其“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二药合用,补气生血,益脾养心之功甚佳,共为君药。黄芪、白术甘温人脾,补气健
脾,助人参益气补脾之力,俾脾胃气充,既可复其统血摄血之职,又能使气血生化有
源,而收补气生血,阳生阴长之效;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助龙眼肉养血补心之
功,用为臣药。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
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张璐曾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
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
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工),可谓深谙其理,以上俱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补气和
中,调和诸药。煎药时少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诸药配伍,共奏益气补
血,健脾养心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故方以
“归脾”名之;二是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气旺而能生血,血足则心有所养,神有所舍。
    [类方比较]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均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脾,可治脾气
虚弱之证。但本方以补气药配伍养血安神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补心宁神之功,用于
.C/脾气血两虚证;补中益气汤以补气药配伍升举清阳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之功,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
    本方与人参养荣汤均由补气健脾药配伍养血安神药组成,同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其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养荣汤方中蕴含十全大补汤之组成药物,故有大补气血之功,而养
心安神之力略逊,宜于心脾气血虚甚而神志失宁较轻者,亦可用治疮疡气血大虚,溃后
久不收口者;本方益气养血之功虽不及人参养荣汤,但养心安神力著,并有益气摄血作
用,宜于心脾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神志不安较甚者,以及脾不统血的出血证。临证之
时二者可酌情选用。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心悸失眠,体
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
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者。
    [源流发展]  本方是在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之“归脾汤”(以下简称严氏方)的
基础上加远志、当归而成。严氏制方本意在于补益心脾气血,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
脾,健忘怔忡”之证。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7引严氏方时又扩充其用,以之治
疗“脾不能统摄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由此使该方作为补益心脾,益气摄血
之剂而传于后世。明代薛己为加强本方养血宁神之效,在严氏方中加入当归、远志,又
将其用于“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历代医家对薛氏之见
颇为赞赏,故是方沿用至今,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过严氏原方。本方集益气养血之品为
一方,故临床运用时可随证候气虚、血虚之偏颇适当增损以有所侧重。如清代医家顾养
吾在归脾汤中加入一味大熟地,以增强原方滋补阴血之力,名曰“黑归脾汤”(《银海指
南》卷3)。凌奂的《饲鹤亭集方》又将顾氏方中之茯苓易为茯神,并改为丸剂,称之
“黑归脾丸”。
    本方原为汤剂,后世为服用方便,多将其制成丸剂,名“归脾丸”(见《丸散膏丹
集成》)、“人参归脾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白归脾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等。
    [方论选录]
    1.吴昆:“《内经》曰:五味人IZl,甘先人脾。参、芪、苓、术、甘草,皆甘物也,
故用之以补脾;虚则补其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所以养心而补母;脾气喜快,故
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当归。”(《医方考》卷3)
    “心藏神,脾藏意,思虑过度而伤心脾,则神意有亏而令健忘也。是方也,人参、
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甘温物也,可以益脾;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当归,濡润
物也,可以养心;燥可以人心,香可以醒脾,则夫木香之香燥,又可以调气于心脾之分
矣。心脾治,宁复有健忘者乎厂(《医方考》卷5)
    2.赵献可:“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
脾汤一方,三经之方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心以生脾土,参、芪、甘草
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人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曰归脾。有郁怒伤脾,思虑伤
脾者,尤宜。”(《医贯》卷3)
    3.张璐:“补中益气与归脾,同出保元,并加归、术,而有升举胃气,滋补脾阴之
不同。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
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
    4.罗美:“方中龙眼、枣仁、当归,所以补心也;参、芪、术、苓、草,所以补脾
也。立斋加入远志,又以肾药之通乎心者补之,是两经兼肾合治矣。其药一滋心阴。一
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伤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
以开气醒脾,使能急通脾气,以上行心阴,脾之所归,正在斯耳。”(《古今名医方论》卷1)    、
    5.汪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
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远志苦泄心热,枣仁酸敛
心气),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
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6.王子接:“归脾者,调四脏之神志魂魄,皆归向于脾也。参、术、神、草四君子
汤以健脾胃,佐以木香醒脾气,桂圆和脾血,先为调剂中州;复以黄芪直走肺固魄,枣
仁走心敛神,.安固膈上二脏;当归人肝,芳以悦其魂;远志人肾,辛以通其志,通调膈
下二脏,四脏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归向于脾,而脾亦能受水谷之气,灌溉四旁,荣养
气血矣。独是药性各走一脏,足经方杂用手经药者,以黄芪与当归、枣仁与远志有相须
之理,且黄芪味人脾而气走肺,枣仁味人肝而色走心,故借用不悖。四君子汤用茯苓,
改用茯神者,以苓为死气,而神得松之生气耳。”(《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7.尤怡:“归脾汤兼补心脾,而意专治脾。观于甘温补养药中,而加木香醒脾行气,
可以见矣。龙眼、远志,虽曰补火,实以培土。盖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脏
受气以其所生也,故曰归脾。”(《医学读书记》卷下)    /
    8.汪绂:“脾不健则血不生,脾血不生则心无所用,是以有怔忡、健忘、惊悸广盗
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诸证。以血少则木枯而魂离,木枯魂离则火炎而神荡,至
于魂离神荡,则血且逐火妄行,而有吐衄、肠风、崩漏诸证。方中以参、术、甘、芪为
主,皆以补脾生血,而当归、龙眼以滋之,木香以舒其气,皆脾药也;其用茯神、枣
仁、远志,则所以安心神以止其妄。然忧思所以伤脾,而忧思者心也,心之用血无节,
以至脾之所化不足以供之,则脾伤矣,故引水济火以敛其心而安之,正所以使脾不至于
伤,而安火亦所以生土。补中益气汤意主于气,而未尝不留心于血;此方意主于血,而
未尝不先补其气,要皆以脾胃为主。其曰归脾者,药不皆人脾而用实归于脾,非使血归
脾之说也。”(《医林纂要探源》卷4)
    9.张山雷:“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其不曰补血而曰归脾者,原以脾胃受
五味之精,中焦化赤,即是生血之源。但得精气归脾,斯血之得益,所不待言,制方之
旨,所见诚高。…。..药以参、术、归、芪为主,而佐之木香、远志。欲其流动活泼,且
不多用滋腻导滞之品,尤其卓识。”(《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卷下)
    10.罗国纲:“凡治血症,须按三经用药,以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此方三经之
主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参、芪、术、草,补
脾以固肺气。土患燥,当归以润之;土患滞,广香以疏之,总欲使血归于脾也。”(《罗
氏会约医镜》卷9)
    11.费伯雄:“归脾汤主治心脾,阴中之阳药,故不用地黄、白芍。后人加作黑归
脾,殊失立方之旨矣。”(《医方论》卷2)    .
    12。唐宗海:“心主生血,脾主统血。养荣汤以治心为主,归脾汤以治脾为主。心血
生于脾,故养荣汤补脾以益心;脾土生于火,故归脾汤导心火以生脾,总使脾气充足,
能摄血而不渗也。”(《血证论》,卷7)
    13。、张秉成:“夫心为生血之脏而藏神。劳即气散,阳气外张,而神不宁,故用枣仁
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静以宁之,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思则脾气结,故用木香行气滞、
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官除道。然后参、芪、术、草、龙眼等大队补益心脾之品
以成厥功,继之以当归,引诸药各归其所当归之经也。”(《成方便读》卷1)
    [评议]  本方配伍意义,诸家均从补益心脾气血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罗美、汪昂
等皆承袭吴昆之见,认为参、芪、术、草补脾,归、远、茯神、枣仁、龙眼养心,木香
调气,所论言简意赅,有助于本方配伍意义的把握。对于方中木香的作用,张璐等医家
进行了详尽地论述:“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
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可谓曲尽其妙,深得要领,对临床用药
颇有指导意义。而赵氏从补益心肝脾三脏方面阐释本方配伍之义,见解独特,亦给人以
启迪。唐氏对归脾汤与养荣汤二方功用的比较,本意在于辨明二者运用之殊,惜乎并未
阐述清楚,而且所谓“养荣以治心为主”,“归脾汤导心火以生脾”之论亦欠允当。
    [验案举例]
    1.心悸怔忡  《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
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卷27: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
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
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二十剂,即以此
方作丸,服之痊愈。
    2。心痛  《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
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八月初五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
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三钱、官桂二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一
剂,痛竟止。
    3.失眠  《中医杂志》(1955,2:30):某男,41岁。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
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夜间只能睡一二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
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赢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四
钱,连服三剂,诸症好转。
    《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
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二年。近日
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
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
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
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4.痿证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2):某男,17岁。因下肢肌肉活动无力,
双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诊。症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给予归脾汤加伸筋草30g、活血藤30g治疗。服6剂后,双手指已恢复正常,又给归脾
丸1盒以巩固疗效。
    5.便血  《清代名医医案大全.曹仁伯医案》:便血之前,先见盗汗,盗汗之来,由
于寒热,寒热虽已,而盗汗便血之证不除,脉小而数,气阴两虚之病也。归脾汤去桂
圆,加丹皮、山栀、地榆、桑叶。
    6。紫癜  《北京中医》(1953,5:13):某女,23岁。素无其他疾患,惟月经有时不
调。1950年秋即觉心动悸,胃纳不佳,关节酸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肤时常出血,有
紫斑点,乃住院,以西药治疗4个月病况无甚转变。现面色苍白,委靡倦怠,月经不
调,食欲不佳,声低微,心动悸,四肢无力,睡眠不佳、关节酸痛,下肢有紫斑点如环
状,大小不一,躯干及上肢较少。乃处以归脾汤作煎剂,每日一服,诸症减轻,继续进
剂至3星期,诸症若失,已照常工作。
    7.项疽  《得心集医案》:黄荣青,项外结喉之间,忽生硬疽。延医调治,与疏风
化痰之剂,疽形渐长,按之坚而不痛,不寒不热,不痒不疼。由于思虑郁结,营卫留
滞,以致气结不行,当进益气和营之药,不治而治也。连服归脾数十余剂,其核疽白化而消。  
    8.崩漏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俱伤,冲任不振,半丹血来
甚涌,所谓冲伤血崩是也。寒热,乳房作胀,五心烦热,诸虚迭见,日以益甚,脉来弦
数无神,先从太阴阳明主治,冀其胃开进食,诸虚可复,归脾汤去木香,加枸杞子。
    9.带下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0):马某,女,33岁。近一年来白带多,
蹲下时白带滴流而下,质清稀,无臭味。就诊时面色无华,全身无力,背寒肢麻,舌质
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脾气虚弱,寒湿带下,方用归脾汤治疗,3剂后,白带即止。
    按语:案1、3为心脾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而见心悸、失眠、怔忡,用本方益气补
血,养心安神而效。案5、6、8之血证均由脾虚血失统摄而致,亦以本方为主,或兼内
热而加清热凉血之品,或虑动血而去木香,皆获良效。案2心痛缘于气血虚损,心失所
养,故以归脾汤化裁,其一加石菖蒲以开通心窍,其二重用人参再加肉桂大补气血之
虚,药证相合,收效甚捷。案4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痿软不用;案7因气血
不足,营卫涩滞,气结不行而成项疽;案9由脾气虚弱,湿浊下注而发为带下,虽然见
症不一,但均属气血两虚之证,故以归脾汤补益气血,健脾助运,扶正培本而取效。
    [临床报道]
    1.消化性溃疡  用本方重用木香,治疗消化性溃疡10例,3例1天痛止;6例均
在3天内痛止;1例10天痛减。一般服药2—3天精神开始好转,面色逐渐红润,脉渐
有力,血便渐止。观察2年以上均未见复发。    .
    2.神经衰弱  用归脾丸治疗神经衰弱100例。结果:显效工9例,改善72例,无效
9例。临床实践表明,归脾丸对病程短、病情轻者疗效好。对各种抑郁、倦怠、催眠状
态及工作能力低下的病例疗效好;对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如好急躁、易怒的病例,则效
果不满意。用药时间一般需2—4月,用药总量1000—2000g,但对病程短、病情轻者,剂量可酌减。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本方为主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
例,其中病程1—3年者29例,4—6年者6例。结果: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大于10
万/M3,出血已止,临床症状消失)15例;基本缓解(血小板计数8—10万/mm3,
出血已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0例;进步(血小板计数比原来上升2万以上,出血部
分停止,临床症状部分消失)9例;无效(血小板计数未增高,出血未止,临床症状未消失)1例;总有效率97.2%。
    4.血吸虫病兼心脏杂音  对于血吸虫病兼有心脏杂音者,以西药锑剂为主,同时
以归脾丸辅助治疗。结果84例中,一级杂音55例,用药后杂音消失20例,不变者35
例;二级杂音24例,用药后杂音消失1例,改善8例,不变15例;三级杂音5例,用
药后改善3例,不变2例。当心脏杂音改善或消失后,可进行锑剂治疗血吸虫病L43。
    5.更年期综合征  应用本方去龙眼肉,加白芍lOg,煅龙牡各15g为基本方,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18例,面赤者加地骨皮或粉丹皮lOg;情绪不稳,易激动者加浮小麦
30g;水肿者加茯苓皮6g。结果治愈13例,好转5例L5j。
    6.崩漏  用本方加减治疗中年崩漏46例,结果:痊愈(流血停止,1年内未复发)
31例;显效(流血停止,半年内未复发)6例;好转(流血减少,或短期停止,不久又
复发)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本组病例最少服药5剂,最多35剂,大
多为10--20剂L6,。另治疗崩漏20例,其中u例属脾虚型,用本方治疗皆获痊愈。一
般服药3—9剂出血全部停止,兼症逐步消失。有1例出血已3个月之久,用本方3剂
后症状减轻,出血减少,服至12剂获愈l”。
    7.视疲劳  用归脾汤并结合全身及眼部的不同证候加减,治疗视疲劳39例。疗效
评定标准: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无视疲劳出现,停药后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治
愈;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出现较前减轻的视疲劳者为显效;视疲劳不同程度减轻者
为有效。结果治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7例,服药9—53剂。多数20剂左右(8)。
    8.脑外伤后综合征  用本方加减治脑外伤后遗综合征88例,均为脑震荡、脑挫伤
等闭合性颅脑损伤,治疗后仍有头痛、头晕、昏胀、健忘、失眠、耳鸣、注意力不集
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苔白脉细等症状者。以本方治疗后,痊愈41例(45。5%),
显效30例(34%),好转17例(20.5%)。多数病例服药在30剂以下L9)。
    9.慢性苯中毒  用本方治疗慢性苯中毒27例,气虚发热,月经不调者重用黄芪
30g;月经淋漓者加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舌有瘀点加丹参、泽兰。结果痊愈6例,好转21例[10j。
    [实验研究]
    1.对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  用跳台、避暗和水迷宫法观察归脾汤对小鼠记忆行为
的影响。结果发现本方有明显增强小鼠记忆力获得的作用;能显著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
记忆障碍作用;有非常显著的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对小鼠肝、脑过氧化脂质生成
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脑内脂褐质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血浆中SOD活性呈
剂量依赖性激活作用;随归脾汤剂量增加,CAT活性呈一定增强趋势luj。
    2.抗过氧化作用  通过本方对小鼠脑、肝脏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大脑
削旨褐素含量的影响、对小鼠血浆SOD活性的影响及对小鼠红细胞内过氧化氢酶
(CA7)活性的影响等实验研究,提示归脾汤能抑制小鼠脑、肝中过氧化脂质的生成,
对脑内褐脂素生成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揭示了本方降低自由基诱发过氧化反应的重要
机制之一可能提高机体SOD和CA7活性有关c12]。
    3.抗休克作用  用归脾丸煎液10g/kg灌胃给药,有显著抗小白鼠烫伤休克作用;
归脾丸煎液5g/kg静脉注射,对家兔烫伤休克期的血压、肠管、呼吸、血糖均有一定的良好影响(、3J。
    本方为益气养血,健脾宁心的常用方,研究结果表明,归脾汤可明显增强实验动物
的记忆功能,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还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但对于养心安神与益气
摄血方面的报道却较少,因而今后可围绕本方的主要功用开展研究,进一步揭示其作用
机制,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附方]  妙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绍兴续添方)  麝香别研一钱(3g)  木
香煨二两半(75g)  山药姜汁炙  茯神去皮、木  茯苓去皮,不焙  黄芪  远志去心,炒各一两
(各30g)  人参  桔梗  甘草炙各半两(各15g)  辰砂别研三钱(9g)  上为细末,每服二
钱(6g),温酒调服,不拘时候。功用:益气补虚,宁心安神。主治:男子妇人心气不
足,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等。
    本方为心脾气虚,心神烦乱之证而设,故以益气健脾,补心安神立法。方中人参、
黄芪、山药、茯苓补益心脾之气,茯神、远志、辰砂安神定志,桔梗载药上浮以补心气
之虚,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麝香开窍醒脑而助宁神之效。诸药合用,共收补益心
脾,宁心安神之效。    .
    本方与归脾汤均有人参、黄芪、茯神、远志、甘草、木香,有益气补脾,宁心安神
之功。但归脾汤尚有白术、当归、酸枣仁、龙眼肉,故又有补血养心之功,乃气血同
补,养心安神之剂,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本方尚有茯苓、山药、桔梗、辰砂、麝
香,故又兼镇心宁神之功,为专于补气,兼可安神之方,宜于心脾气虚,心气涣散,神
烦意乱之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