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截疟七宝饮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截疟七宝饮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常山9克 陈皮6克 青皮6克 槟榔6克 草果仁6克 炙甘草6克 姜厚朴6克 加减; 1.为防止形成疟母,加入五灵脂、桃仁。 2.若恶寒重,可加桂枝。 3.若呕吐可加半夏、生姜。 本方现代常用于各型疟疾。1.妊娠疟疾 2.产后疟疾 1.间日疟 2.结缔组织病 3。阿米巴肠病 [功用] 燥湿祛痰,理气截疟。 [主治] 痰湿疟疾。寒热往来,数发不止,舌苔白腻,寸口脉弦滑浮大。食疟,不 服水土,山岚瘴气,寒热如疟,并皆治之。 .本方为截疟的代表方 应用时除见寒热往来、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外,还须 是体质壮实者。 截疟七宝饮(七宝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类聚》卷122) [异名] 七宝散(《杨氏家藏方》卷3)、七宝汤(《易简方》)、七物汤(《仁斋直指方论》卷to)。 [组成] 常山(9g) 陈橘皮不去皮 青橘皮不去皮 槟榔 草果子仁 甘草炙 厚 朴去粗皮,生姜汁制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件哎咀,每服半两,用水一碗,酒一盏,同煎至一大盏,去滓,露一 宿,来日再烫温服(现代用法:用水酌加酒煎,疟发前2小时温)。 [功用] 燥湿祛痰,理气截疟。 [主治] 痰湿疟疾。寒热往来,数发不止,舌苔白腻,寸口脉弦滑浮大。食疟,不 服水土,山岚瘴气,寒热如疟,并皆治之。 [病机分析] 盖疟疾一病,主要是感受“疟邪”。疟邪为患,伏于太阴,阻碍脾胃 的升降功能,导致水湿内停,气化不利,酿湿成痰,故疟疾的成因,每与痰湿有关,前 人曾谓“无湿不成痰,无痰不成疟”。本方证是因外感疟邪,内有痰湿,内外之邪,纠 结为患,出入营卫之间,疟邪与人身营卫之气交争,乃寒热阵作。发作时,邪人与营阴 相争,卫阳不能外达而恶寒;其后,邪出与卫阳相搏,热盛于肌表,故又转为高热。痰 湿不除,邪气不祛,则疟发不止。舌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湿内盛之征,脉弦为疟疾之 主脉,脉浮大者,为气壮正未全弱也。其他食疟、水土不服和山岚瘴气等也无不与痰湿有关,故均可治疗。 [配伍意义] 疟疾数发不止,治当截之,宜采用燥湿祛痰,行气散结之法。常山对 于疟疾具有特效,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治疟专药,且能祛痰,故为君药。《神农本草经》 卷3记载常山:“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胸中痰结吐逆。”《药性论》卷2亦曰:“治 诸疟,吐痰涎,去寒热。”李时珍不仅强调了本品的“劫痰截疟”之功,而且对用药时 间亦有具体规定:“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现”(《本草纲目》 卷17)。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常山的抗疟作用。臣以槟榔行气散结,草果燥湿祛痰,两 味均可截疟,与常山配伍相得益彰。对该两药的上述功能,前贤早有论述。其中槟榔, 《名医别录》卷2谓“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本草纲目》卷31补充曰:“疗诸疟,御瘴 疠”。关于草果,《本草求真》卷3、《本草正义》卷5分别记载:“气味浮散,凡冒巅雾 不正瘴疟,服之直人病所皆有效”;“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 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 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再佐温中燥湿的厚朴、疏肝破气的青皮和理脾行气 的陈皮,三药共奏燥湿理脾、行气化痰之功,共助君臣以标本兼顾。甘草益气和中,制 约诸药辛温燥烈之性为使。以上七药合用,既能截除疟邪,又能消除痰湿,故称“截疟 七宝饮”。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集截疟祛痰行气之品于一方,纯属祛邪之剂,邪去则正自安。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截疟的代表方 应用时除见寒热往来、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外,还须是体质壮实者。 2.加减法 疟疾数发不止,必由气及血,形成症积伏癖,加入活血祛瘀药,不仅 能兼治血证,而且可防止疟母的形成,可于本方中加入五灵脂、桃仁等活血之品;若恶 寒重,可加桂枝以散寒;若呕吐可加半夏、生姜以燥湿祛痰止呕。 3.本方现代常用于各型疟疾。 [使用注意] 凡疟因痰生,数发之后,正气未虚者,当以此方截之,以免久发而伤 正气。然本方屑温燥之剂,对于中气虚弱,或内有郁火者,均不相宜。 . [源流发展] 本方原名“七宝饮”,载于《医方类聚》卷122,该书注明本方出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现存《局方》诸版本均未见此方。《杨氏家藏方》载本方,名 为“七宝散”,《易简方》及《仁斋直指方论》载本方时分别名为''七宝汤”、“七物汤”, 明《医学正传》转引本方时为了强调其治疟之功,而更名为“截疟七宝饮”,遂沿用至 今。本方的立法与组方选药的思路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如《丹溪心法》卷2的截疟常 山饮即为截疟七宝饮去厚朴、青皮、陈皮,加穿山甲、知母、乌梅而成,减行气之力, 增活血通络,润燥清热作用。有关穿山甲,李时珍曾指出能“除痰疟寒热”;至于知母 与方中草果合用,则疗效益增。李氏曰:“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 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本草纲目》卷14)。观本章所载治疟之 方,每每少不了本方所采用的厚朴、青皮、槟榔、草果等温燥破结化痰之品,如《济生 方》卷1的清脾汤、《瘟疫论》卷上的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的柴胡达原饮均伍以 上述数药。截疟七宝饮对后世治疟方的影响可窥见一斑。 [疑难阐释] 1.关于疟疾 是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内经》称 疟、痃疟;《金匮要略》称疟病。疟疾作为病名见于《太平圣惠方》卷74。病因为风寒 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与流行特点、表现证候的不同, 大致分类如下。①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 风热疟等。②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 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③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 疟、瘴疟、疫疟等。④按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经疟等。 . 2.关于“本方治一切疟疾”的问题 原书云“本方治一切疟疾”,盖从病机上看, 疟疾一证,成因虽繁,但每与痰湿有关,故前人有“无痰不成疟”之说。而痰湿之所 生,与脾胃有关,故治疟又必须结合理脾祛湿化痰,而本方治法正是燥湿化痰、理气运 脾,使既生之痰湿得化而又防未生之痰湿,所以治疟之源也。从本方组成看,本方既有 燥湿健脾、理气化湿的厚朴、青皮、陈皮等,又有治疟之要药常山、草果÷槟榔,尤以 常山为君,截疟甚捷。综合全方而有燥湿除痰截疟之功,故对各种类型的疟疾,只要中 气不虚、内无郁火,均可以本方随证加减而截之。 3.本方煎法为何用水酒同煎 原方以水酒同煎,寓有深意。盖酒性辛温,能去寒 湿,通气血,行药势,使药物在体内迅速发挥作用,特别是常山用酒煮后截疟之效更 著。李士材曰:常山“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建奇功”(《奉草通玄》)。据药 理实验,酒是很好的溶媒,常山等截疟药的有效成分,得酒易溶于水中。又常山“生用 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则气稍缓”(《本草纲目》卷17),可不致呕也。 [方论选录] , 1。杨士瀛:“水即水饮也,血即血瘀也。惟水饮,所以作寒热。惟瘀血,所以增寒 热。常山逐水利饮固也,苟无行血药品佐助其间,何以收十全之效耶?继自今疟家,或 衄血;或唾血,或大便血丝,或月候适来适去,皆是血证,当以常山、草果、槟榔、青 皮、乌梅、甘草作剂,于内加五灵脂、桃仁为佐,人生姜、浓蜜同煎,以主治之。” (《仁斋直指方论》卷17) 2.吴昆:“疟疾三、四发后,寸口脉来弦滑者,此方吐之。三、四发后,可截之时 也。脉弦为饮,滑为实,浮为表,大为阳,故在可吐。师云:无痰不作疟。疟痰为患, 常山善吐,槟榔善坠,草果善消,厚朴、青皮亦理气行痰之要药;陈皮、甘草乃消痰调 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脉来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脉来沉涩细微者,与之则逆矣。慎 之!”(《医方考》卷2) 3.汪昂:“此足少阴、太阴药也。常山能吐老痰积饮,槟榔能下食积痰结,草果能 消太阴膏粱之痰,陈皮利气,厚朴平胃,青皮伐肝,皆为温散行痰之品,加甘草人胃, 佐常山以吐疟痰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4。徐大椿:“疟久邪气已衰,气壮正未全弱,而疟犹未定,故宜此方截之。槟榔疏 利三焦之气,厚朴涤除中州之满,甘草和胃缓中,草果散寒消滞,青皮平肝破气以司疏 泄,生姜温胃散寒以豁痰涎,常山涌泄疟痰之固结以截疟也。水酒同煎露一宿,清晨热 服,俾得鼓运清肃之气,以振祛邪止截之力。此疏利涌泄之剂,为久疟气壮脉实止截之 专方。”(《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3) 5。李畴人:“无痰不作疟,故截疟必用常山,以能化膜原之疟痰也;佐以槟榔、草 果,快脾化瓜果之寒积,除此疟根也;青皮、陈皮、厚朴,并开痞化痰消湿;和之以甘 草,不使辛烈耗气。水酒合煎一宿服,取人气血,和阴阳之义耳。”(《医方概要》) [评议] 医家大都对常山的抗疟作用认识一致,李畴人的“截疟必用常山.”,即是 明证。而吴氏的“常山善吐,槟榔善坠",则寓有槟榔可减轻常山副作用之意,有关实 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杨氏提出疟有水有血的观点,认为“苟无行血药品佐助其间, 何以收十全之效”,当加五灵脂、桃仁等活血之品。此因疟疾数发不止,必由气及血, 形成症积伏癖,加入活血祛瘀药,不仅能兼治血证,而且可防止疟母的形成,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验案举例] 。 1.妊娠疟疾 《疟疾专辑》:世嫂吕颜氏,于1934年秋仲,怀孕六、七月之间,因 秋暑过酷,浴后当风,引起年前寒疟宿患,复发甚厉。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栗栗战 掉,头痛如破,心烦作恶,六脉浮紧,疟非轻浅,有损胎流产致危之虞。延诊时已将一 周,且历数医,以柴胡加桂等进,无纤效。予言是疾非常山不为功,而群医以为不可。 因循又越三日,众乃无以为计。予遂复申前议,且引《内经》所载,问“妇人重身,毒 之奈何?”岐伯答“有故无殒”之说,用《杨氏家藏方》之“七宝散”为主,加减施治。 方用常山钱半,青皮一钱,炙陈皮一钱,甘草七分,草果二钱,银柴胡、鲜藿香、香青 蒿、淡子芩、当归身、炒白芍各钱半。用水、酒各半,煎至七分,滤汁别器贮。滓再用 水、酒各半煎,去滓,另用器盛。取此头、二煎,各用纱蒙,露一宿。翌日清晨,烫微 温,先服头煎,予亲督其进剂。阅二时许,未吐,而疟亦不复至,遂止后服。易方以人 参一钱,白术三钱,炒白芍二钱,炒归身三钱,纹秦艽钱半,醋制鳖甲三钱,淡子芩钱 半,煅牡蛎三钱,炙甘草七分,加大枣三枚(去核)同煎,连服二剂而安。予之所以毅 然主截者,一因疟发已逾六、七度,正值可截之候;次因似此因循,终且殒胎,何如当 机立断,逆而取之,究胜于束手坐视,贻悔无及。处方则减去七宝之厚朴、槟榔,而益 以藿香、青蒿、归、芍、子芩等,翼翼小心而免贻患。然终凛经训衰其大半而止之诫, 故亲视汤药,一击而中,即止勿再服。并即改弦易辙,先剿后抚,以期安谧,乃克奏效。 2.产后疟疾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某女,22岁,已婚。初诊时诉:宿患 隔日疟。今值产后第二十七天,恶露已净。三天前开始寒战高热,隔日一作(体温 40.5℃),头痛汗出,浑身酸楚,恶心。检查:面色胱白,肌瘦神疲,唇舌不荣,苔浊 灰腻,脉象浮滑数。辨证:素体虚寒,产后更羸,膜原伏邪,乘虚而起。治法:当宜扶 正截邪,温下清上。方取截疟七宝饮、四兽饮加减。处方:潞党参12g,淡竹叶9g,煮 半夏6g,枯黄芩6g,煨草果5g,常山苗6g,炙甘草5g,杨桃花9g,肉桂末1g(分 冲),盐陈皮5g,花槟榔5g,结茯苓9g,大乌梅9g。二剂后寒热头痛俱减,体温降至 37.5℃,尚有恶心,神疲,自汗出,舌质暗淡,苔浊略退,脉滑。病势虽减,余邪未 尽,脾虚挟湿,纳运失调,仍以健脾燥湿截疟为治。处方:潞党参12g,淡竹叶9g,煮 半夏6g,甘草梢5g,盐陈皮5g,杨桃花9g,炒常山6g,大乌梅9g,草蔻仁5g,肉桂 末1g(分冲)。二剂后寒热已罢,精神亦有好转,唯纳差、恶心欲呕未除,舌脉同前。 疟疾已罢,体虚未复,脾胃失和。治以温中补虚、燥湿和胃,迭进4剂,诸恙悉平,随访月余。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有疟疾病史,产后遇劳复发,即投截疟药而见效。纳呆呕吐病情虽重, 但用温中固下,燥湿化痰,切中“脾恶湿,痰生湿也”之机。产后失血,下元多虚,面 色咣白,口唇不荣,舌苔暗浊是下元虚寒的真象,肌肤壮热,脉象浮数是阳气外泄的假 象。上热下寒故用肉桂之辛热,引火归原而收外泄之阳;配以淡竹叶清肺,毋令华盖受 煎熬也;一温一凉并用,是仿既济法,取温下清上之功。四诊中肉桂易附子,意亦相同。 [临床报道] 1.间日疟 用截疟七宝饮合小柴胡汤治疗间日疟45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于单用中 药后终止发作,其中计服中药2剂者25例,3剂者15例,4剂者5例;随访的30例患 者中,除1例外其余均未复发川。 2.结缔组织病 截疟七宝饮改为汤剂,略加增减,用于重叠综合征、皮肌炎等结 缔组织病证。认为重叠综合征表现为恶寒发热,肌痛,关节痛,口苦心烦,舌苔黄腻或 厚如积粉等病属少阳者,并非少见。皮肌炎因湿热邪毒遏阻少阳,外淫肌肤者也常见上 述症状。用截疟七宝饮燥湿祛痰,切中病机,获得良效L2,。 3。阿米巴肠病 用截疟七宝饮等治疗6例阿米巴肠病。认为急慢性阿米巴肠病属 痢疾中的疫毒证型,其主要病因、病机也因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而起;疟疾和阿米巴肠 病,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病因、病机、辨证有一致性,故可“异病同治”。在临床 上治疗阿米巴肠病,采用截疟法之疗效要优于清热解毒、凉血除积法。 [实验研究] 抗疟作用与副作用 复方实验研究证明;截疟七宝饮中的各药均不减 弱常山抗疟效果。而本方对鸽的致吐作用则比单味常山小3—4倍。减去厚朴等,并不 增加其致吐程度,减去槟榔则致吐强度与单味常山相同,若用常山和槟榔两药,致吐作 用与七宝饮相似。说明槟榔是本方中抗常山呕吐副作用的主要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