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 皮 散

 学中医书馆 2015-12-30

五  皮  散
    (《华氏中藏经。附录》)
    [异名]  五皮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4)。
    [组成]  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
服。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  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
水肿等,舌苔白腻,脉沉缓。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之皮水,乃由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脾主运化,脾虚则
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则面目、四肢悉肿,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水
湿之邪阻遏于四肢肌腠之间,则肢体沉重;湿阻气机+、加上脾虚而脾胃升降失职,气滞
不行,则脘腹胀满。肺为水之上源.水湿犯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喘急;不能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则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妊娠水肿主要为脾肾阳虚或气滞,水湿泛溢
肌肤所致,除水肿外,患者每见肤色苍白,精神疲乏,肢冷倦怠,口淡厌食等。因其病
因、病机相似,故可一并治之。
    [配伍意义]  本方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肌肤之皮水而设。法当一面健运脾土,恢
复脾之运化之力,使水湿能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停聚.不会泛滥成灾;一面疏通水道,使
水湿之邪有去路。从而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
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实土而利水,其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为君
药。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行。大腹皮能行气导滞,为宽中理气之捷药,能利水消肿,
《本草纲目》卷31谓其“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为臣药。陈橘皮健脾理气燥湿.
健脾则脾运有力,水湿难停;理气则加强大腹皮行气导滞之功,既可治气滞不行,又可
使气行则水湿行。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为患不单由于脾虚,也
责之于肺失宣降之职。故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使源清流自洁。
《药性论》谓其:“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上二味为佐药。
生姜皮辛散水气,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五药相配,共奏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
    本方五药皆用其皮,制为散剂,故名五皮散。
    本方在健脾祛湿前提下,体现了行气与利水同用的配伍特点,使气行则水行。由于
本方药性平和,标本兼顾,故本方为“消水肿之通剂”。
    [类方比较]
    1.五皮散与防己茯苓汤二方均可治疗皮水。而前者主治肌肤水肿,症见头面、四
肢浮肿,不恶风,身无汗。后者为阳气不足,症见身肿而冷,四肢聂聂动。此外,前者
尚有理气之功,故其见症可有心腹胀满,饮食不下等。
    2.五皮散与五苓散均治小便不利之水肿,且常联合运用。然前方具健脾理气利水
之功,治脾虚气滞之皮水属水气偏于表者;后方具化气行水之功,治水蓄膀胱,气化不
利之蓄水证等属水气偏于里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以一身悉肿,心腹
胀满,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
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
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
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
术以补气健脾。    .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运
用;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

    [源流发展]  五皮散源于《华氏中藏经。附录》,原书主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
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
水病。”该方对后世影响较大,在组成方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新添诸局经验秘
方以地骨皮、五加皮易陈橘皮、桑白皮,其方名相同,主治不变;《全生指迷方》卷4以
益气健脾,利水安胎之白术易桑白皮,名白术散(后世称全生白术散),治妊娠水肿,
属脾虚湿盛者;《育儿秘诀》卷4以五加皮易陈橘皮,名五皮汤,治小儿肿病;《麻科活人
全书》卷1以五加皮易桑白皮,名五皮饮,治麻疹初出,四肢浮肿等。在主治方面,后
世对其发展较大。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4始明确提出用其治皮水,“治皮水,四
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御药院方》卷8:“治他病愈后或久痢之后,身体面目四肢
浮肿,小便不利,脉虚而大”。《妇人大全良方》卷15引《指迷方》:“治胎水肿满”。
《奇效良方》卷64:“治小儿诸般浮肿”。《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3:“治风水”。《傅青
主女科。产后编》卷下:“治产后水肿”。《杂病广要。内因类》:“治暴发头面四肢肿喘”。
《岭南卫生方》卷中:“治瘴疟饮水过度或食毒物所致肿疾”。在剂型方面,原方为煮散
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4称为饮剂,《证治准绳.幼科》卷6改为汤剂,《中药成药
学》改成药汁丸,《中药成药的合理使用》改成水丸等等。在炮制方面,原方各药均生
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4桑白皮、大腹皮均炙用,意在减缓利水之势;《医学心悟》
卷3大腹皮用黑豆汁洗后人药,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出处。本方有曰来自《澹寮集验方》,但大多数医籍都谓出
自《华氏中藏经》。因《华氏中藏经》虽旧题华佗撰,但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均不可确考。
此书历来多认为是宋代医家托名之作。因其文义古奥,故有人疑是华佗之弟子吴普、樊
阿等依据华氏遗意录辑,而又为后人传抄流传。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和陈振孙《节
录解题》均著录过。另外,解放后出版的《中藏经》均未见五皮散方记载,清。光绪六
年江左书林校刊,上虞徐舜山重校之《中藏经》中记有五皮散。因此,关于本方之出
处,有待进一步探讨。就目前所能查阅载有本方的书籍,并且组成、用量相同,主治亦
基本相同,年代最早的当属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书卷14有“五皮饮,治
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亦浮。大腹皮
炙,桑白皮炙,茯苓皮,生姜皮,陈橘皮各等分。右哎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
分,去滓,热服,日二三。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澹寮集验方》载五皮散,“治病
后身面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脉虚而大。此由诸气不能运行,散漫于皮肤肌腠之间,故
令肿满,此药最宜。大腹皮,陈皮,生姜皮,桑白皮(炒),赤茯苓皮各等分。右哎咀,
每服五六钱,水一大钟,煎八分,不拘时温服,日三次。忌生冷、油腻、坚硬之物。”
如上述,此二书中之五皮散与《华氏中藏经》之五皮散在组成、剂量、主治、煎服法等
方面皆相同,只有几处小异:①《华氏中藏经》为每服三钱,《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每
服四钱,《澹寮集验方》为每服五六钱。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中大腹皮、桑白皮下
有一“炙”字,另外二书无。③《澹寮集验方》在茯苓皮前有一“赤”字,另外二书则
无。究竟本方出自何书?笔者认为应是《华氏中藏经》。其一,吴普、樊阿与华氏是同
时代人。其二,郑樵(1103--1162)虽与陈言同是宋朝人,但在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时(1174)已去世10余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