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的源与流·引子·夏代地望新解》

 修和 2015-12-31

中医药的源与流·引子·猜测二夏代地望新解

 

1958年李学勤先生还只是23岁的时候就提出“洛达庙期”文化遗存“最可能是夏代的”(1)。纵观李先生关于夏代地望探索的研究中,我以为李先生的最大依据是《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与《史记·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非常巧合的是1960年前后徐旭生先生在二里头确实发现一个遗址,年代又与夏代晚期符合。这样就证实了《史记·周本纪》“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的真实性。

另一件巧合的事情是在二里头不远处,发现了“偃师商城”。这件事似乎又证明《尚书·太甲上》“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中的“西邑夏”是可靠的。因为二里头遗址在偃师商城遗址西南12华里左右处!

加上出土的文物的将二里头遗址的“绝对年代被限制在公元前1900-1500年的范围内”(2),这些似乎也与古籍中记述的夏代晚期年代及早商相符。

再加上其它相关资料,中国学术界基本上认可二里头遗址就是夏代都城,且是夏桀亡国之地。

也恰恰就是上述因素,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才会出现夏代的年代晚于邵雍年表、清华年表的情况。

王显春批评李学勤先生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关于“仲康日食”是造假的说法(3)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学术观点的问题;李学勤先生是有依据的,至于对错是另外一回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所有关于夏代地望的学说中,豫西说是主流;因为不但有古籍资料证据还有考古学上的证据。至于晋南说、山东说、东南地区说、四川说的观点说服力相对较弱,且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撑。

虽然目前学术界认为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代都城,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其它学说中已经相互指出,我们没有必要再重复。

 

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1,《史记·殷本纪》:“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

“四渎”的位置在《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也就是说四渎在嵩山以东。【关于河洛的问题后面专门论述】

结论:“四渎”之内应当是夏代的中心区域,误差不会太大。即夏代中心区域地望在进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

2,《史记·货殖》: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

 《孟子》也记载“汤居亳,与葛伯为邻。葛伯不祀。”

《尚书》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由此看来成汤居住在亳当时无疑;并且我倾向于南亳(具体理由以后在专门讨论)。成汤的都城在睢阳,这里就是成汤的都城亳。

禹【夏】以前是尧舜、以后是成汤。是否可以推测,禹【夏】应当距离尧舜成汤不远?这个结果与前面得出的结论一致。

支持这一观点的有:a,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版,P124:惟河南省的东部是一个大平原,没有平水土的需要,故文化发达最盛,亦最早(我很怀疑夏的国都离商不远,不在今山西安邑,理由颇多,俟后辨)。夏商以前如中原果有文化,亦应起于此。

b,邹衡先生在《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迁徙》中有过精彩的论述:这就是通过对成汤所居的地望考证。所以我们要从成汤居亳说起。不仅如此,成汤所居地望的确定,对于解决考古学上的夏文化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注:虽然我不同意邹衡先生的郑亳说,但是他关于成汤的亳与夏代文化关系的看法是正确的。】

 

3,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何司马迁一方面说“汤止于亳”,另一方面又说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哪?

怀疑太史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一个逻辑错误!

《史记·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夏本纪》“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孔安国注释:“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这里记述的很清楚夏、特别是太康、夏桀在伊洛地区是没有问题的。

《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周人曾在洛邑当是无疑。

这样三代中的夏、周在伊洛太史公有明确记载,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怀疑真实性了。但是为何在《史记·货殖》会有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 的记述?

鸿沟东、芒砀北与现在通常意义上的伊洛根本不在同一地区。太史公是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不应当出现这样低级的前后矛盾的记述。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有参阅《史记》以外的资料。【有研究者认为司马迁可能没有看到过《天问》具体情况如何没有资料证明,我猜测可能没有看过】

在《天问》中有如下描述:“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很多学者对《天问》做过注解,比如朱熹、闻一多等人,其中“水滨之木,得彼小子”的解释是,水就是伊水,小子就是伊尹。

这里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爰”,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相援引,中间一画表示瑗玉。

概括起来就是:成汤向东巡视,到达有莘,那里有伊水,并且在那里讨了一个夫人,还得到了伊尹。

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有记述:“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

因此,根据《天问》《吕氏春秋·慎大》的记述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A,有莘在成汤居住的地方东边。

B,伊尹生长在伊水之滨;这里的伊水在有莘氏范围内或者周围。

结合《史记·货殖》记述的“、、、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汤止于亳”这个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成汤时期也就是夏代末期,成汤的居住地“睢阳”【即南亳】东边有伊水。

根据《史记·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索隐言自洛及伊,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昔伊、洛竭而夏亡”。我们可以知道伊水附近有洛水。就夏代末期而言,成汤东边有伊水,同样在伊水附近还有洛水。

支持这个观点的还有:《尚书中候》:“天乙在亳,诸邻国襁负归德,东观乎洛”洛水在亳的东边。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a,夏代在伊洛地区是真实的。b,夏代的伊洛在成汤都城的东边,即南亳的东边;与周代的伊洛不同。C,最重要的是“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鸿沟或者开封西北向淮阳一线黄河都曾经过,在成汤西边。伊水在成汤东边,洛水在伊水东边。自然成汤的都城、夏桀的都城【夏】西边是黄河,东边是洛水。

 

 

4,夏桀的都城应当在成汤都城的哪个方向?。

《吕氏春秋·慎大》:

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不可正谏,虽后悔之,将可奈何?”【这里的旷,字典中的解释没有“欺骗的意思”,而在豫东一带这里的有“旷人”一词,意思就是欺骗人。“旷夏”的意思就是“欺骗夏”,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杰出间谍】这段史料应当是真实的,比如“商涸旱,汤犹发师”与《史记·周本纪》“昔伊、洛竭而夏亡”相符合。

末嬉是夏桀的妃子,古籍中有记载不用怀疑。天子就是夏桀,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是否可以理解为:夏桀与成汤的战争?西方日胜,也就是居住在西边的成汤胜利了;东方日不胜,居住在东边的夏桀没有胜利。

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成汤出兵的路线是从东方出,从夏桀的国西进的。成汤是突然袭击,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战胜对方,必须节约时间;这可能是最短路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夏桀在成汤西边的话,成汤从东边出兵,再绕道夏桀的西边进攻。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另据《尚书中候》:

“天乙在亳,诸邻国襁负归德,东观乎洛,降三分沉璧,(降,下也。以厚三分之璧玉沉洛水。)退立荣光不起。(沉毕退而立候神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鱼者无足翼,言桀孤立无党,可伐也。、、、、天乙受神福,伐桀克。、、、三年,天下悉合。

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天乙在亳、、、东观乎洛、、、伐桀克”。

结论:夏桀的都城在成汤都城的东边。这个观点与夏桀居住地伊洛在成汤的都城亳东边相符。

 

5,少康避难有虞的问题

《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左传·襄公四年》:《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尽为九州岛,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

很多古籍中都记述过这件事情,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问题是少康为何要在有虞氏处避难?一般认为后羿是东夷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有虞氏的地望在今天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一带。

孟子:“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

《孟子》:“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之制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成汤大约是伯,夏桀的直属地有多少?估计大约是百里。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成汤东边还有一个有莘,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假定古今里相当的话,我们分析有莘大致的范围。

成汤的南亳在今天商丘东南谷熟镇一带,向东35里;大约到夏邑桑堌镇一带。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雨于桑林之祭。据《夏邑县志》记载:汤克夏,天大旱,汤乃以身祷雨于桑林。现在,夏邑县桑堌乡仍然保留有商汤祷雨台。据传说,从商汤筑台祷雨之后,就有了“桑堌的称呼,并一直流传至今。

这一带古代也许有桑树,或者真的就是有莘氏的居住地。也许那个采桑的女人就生活在这里,又有谁能绝对否定哪?

巧合的是桑堌向东10里确实有一条河。也许这就是古籍中的夏代的伊水!因为这与《吕氏春秋·本味》记述的完全一致!

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按照王公百里分析,夏代的都城最大的可能在今天河南夏邑县韩道口镇与安徽砀山关帝庙镇中间一带。

这里也有一条河,这很可能就是夏代时期的洛水。

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自然可以理解少康为何要到有虞氏那里避难了,因为从夏代的都城到有虞氏那里有大约100里。已经超出后羿的范围。

 

总结:笔者认为由于夏代资料缺乏,寻找夏代地望与都城的难度非常大;也许是这个因素直到现在关于夏代是否存在的问题国际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学者们很多人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代遗址,但是国际上很多严谨的学者持不同意见。

中国学术界要解决夏代是否存在的问题,必须拿出更有力的证据。也正是基于这种因素,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古籍中关于夏代的描述;希望从中得出更有价值的资料。

本文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史记》记述成汤的都城亳在睢阳一带,《天问》记述成汤东巡得到伊尹,而伊尹生活在伊水之滨;换句话说,夏代的伊水在成汤东边。这应当是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本文已经证明夏代、成汤时期的河洛与周代的河洛不是同一地区。不知道出于什么因素,太史公没有写清楚这一点!

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共同寻找夏代的地望。

 

 

 

(1)李学勤,《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社会》,《新建设》,1958年第8期。注:看看李先生是如何做学问的,即是认为是也加上“最可能”,这样不但为自己留一后路;也为后人提供探讨的空间。而不是向王先生将话说死。

(2)http://www./xr_html/articles/qydt/313.html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问题仇士华 蔡莲珍 张雪莲

(3)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49091&extra=page%3D9《戳穿“仲康日食”的谎言》w11xc【注:王显春的网名】

 

 注:关于《天问》记述内容的真实性,我向有关专家请教过,答复是真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