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思维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探索

 旷达致远 2015-12-31

——以上海沪东新村“微心愿”体验式社区治理为例
张继宏

 

以“互联网+社区治理”为引领的社区治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群众的共同参与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参与社区同创共建、自治共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持“互联网+社区治理”的生命力和社区体验式治理的持久力。

 

去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1号重点课题,形成了“1+6”文件成果。“1”是《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6”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创新居民区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建设、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建设、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6个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文件都是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基层治理的秩序和活力。
为贯彻落实市委、区委要求,上海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顺势而为、主动对接,依托沪东楼组党建的坚实基础和功能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区治理,积极探索了以“微心愿”为载体、以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与项目形成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工作评价体系为内容的体验式社区治理模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对“互联网+社区治理”内涵的理解

 

“互联网+”不能等同于“+互联网”。在当今社会,“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思维、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互联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网络性。随着微博、微信、移动手机客户端等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街道党工委充分考虑当前受众的接受模式,通过推出“沪东微心愿”微信公众号、“在职党员管理”APP应用系统、“沪东联盟”、“党旗下的寿二”等微信公众号以及128个楼组微信群,实现社会管理、群众参与等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OTO运作模式,助推以党建为引领的社区体验式治理不断丰富内涵,吸引社区各方广泛参与。
平台化。“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平台制胜的时代。街道党工委充分借鉴“互联网+”的平台化理念,立足原有的沪东楼组党建基础平台,借力打造出沪东“微心愿”公益服务平台和居企合作共建平台,补充和完善了党委、政府的常规救助帮扶工作,让公益善举成为社区党员、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营造了条块协同、邻里关怀、社区关爱、社会关心的正能量。
互动性。“互联网+”的时代也是一个由用户参与互动、充分体验来定义一切的时代。街道党工委在探索建立自下而上自治议题与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和自下而上工作评价体系过程中,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着力点,把服务百姓的资源下沉到基层,让群众在公共事务中充分参与和互动体验。
   

    “两个自下而上机制”在沪东的生动实践


在探索“健全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与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和“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工作评价体系”中,沪东街道党工委大胆引入“互联网+”思维,积极依靠专业化、社会化力量,吸引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探索和完善在党建引领下的“两个自下而上”机制。具体做法有:
——建立自下而上的建设项目形成机制,稳步扩大居民参与。民生工程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一是在项目征集确定中体现“自下而上”。33个居民区党总支一方面通过“走千听万”、组团式服务等传统工作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楼组党建”专题微博、小区微信公众号、楼组微信群等虚拟阵地,自下而上广泛征集项目需求,并通过议事会、协调会、听证会等民主程序确定项目后上报。街道项目办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听取并汇总居民群众对政府实事项目的需求程度,真正了解居民“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二是在项目运作流程中体现“自下而上”。经街道项目办确定的项目,编制初步的实事项目储备计划,由第三方专业力量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造价预审,并通过党工委集体决策,将初步计划及时反馈至各居民区。项目实施全过程充分听取民意,让居民广泛踊跃参与其中,项目竣工验收也充分听取居委会、业委会的满意度。
——建立自下而上的自我服务项目形成机制,有序引导居民自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要求,街道党工委注重从厘清政府职责和居民自治边界入手,以“培育一批主体、探索一套机制、提供一系列服务、打造一批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自下而上的自我服务项目形成机制。一是“自下而上”唤醒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自我服务项目的征集产生到设计运行的各个环节,自始至终以居民或群众团队为主体,在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意识能力的同时,实现了政府从原来的“唱戏”退向“搭台”。二是“自下而上”凸显了为民服务的主题。居民自我服务项目的准入条件不是居民或团队的自娱自乐,而是必须要有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实质性内容,并让居民从中受益得到实惠。三是“自下而上”体现了项目化运作的内涵。通过聘请社会组织、专家等担任项目督导,指导帮助项目负责人撰写项目书,细化项目措施,量化评估指标。从而让社会治理由政府“输血”转向居民“造血”,实现了民生服务的新增长。
——建立自下而上的工作评价体系,提高居民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通过在街道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楼组微信群等设置互动监督平台,请线下居民、线上网民广泛参与和评议监督,真正做到工作成效由群众来评判。一是完善对居民区和居委干部的自下而上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调整居民区及居民区工作者考核办法,通过群众满意度测评、第三方综合评价、居委干部互评、居民区书记述职等方式,全方位客观评价居委干部与居民区工作成效。同时,注重优化考核方式,变让居委到街道上门考核为街道各职能部门主动下访到居民区一家家进行考核。二是完善居民区对街道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以群众和基层干部公认为导向,加大基层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分量。
沪东街道“微心愿”载体下的社区治理创新举措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当今信息化的浪潮下,从沪东新村街道的治理探索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夯实平台建设是推进“互联网+社区治理”的必要载体。“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平台化。街道党工委通过打造沪东“微心愿”、居企合作共建、警社联盟等功能性平台,把党的建设、公益服务、居民自治、社区治理等通过“互联网+”与每一个社区居民紧密连接,突破了区域、体制、领域、行业等限制,有效调动了社区各方力量,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满足了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启示二:扩大群众参与是推进“互联网+社区治理”的显著特点。以“互联网+社区治理”为引领的社区治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群众的共同参与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人文沪东”的家园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参与社区同创共建、自治共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持“互联网+社区治理”的生命力和社区体验式治理的持久力。
启示三:正确把握党群关系是推进“互联网+社区治理”的前提条件。在运用互联网搭建平台的过程中,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群众参与的“度”的问题,哪些事务需要群众广泛参与,哪些人员在平台上能够发挥正面积极作用。因此在推进“互联网+社区治理”中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具体可以延伸为三个方面的关系,就是政社关系、社社关系、党群关系,通过推进法治和平台监管促使治理走向现代化和制度化。
我们看到,当前社会管理服务的事务越来越复杂,社会管理服务事务越来越纷繁复杂,社会化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参与动力不足;基层政府和干部队伍压力大、后继乏力;因重心下移导致街道职能扩张,街道权责能不匹配、权益性的混编混岗;居民社区认同感难以提升,党在社区的影响力还不够强,社会成员绝大多数都原子化、碎片化、个体化,这对党的群众工作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
因此,转变治理观念、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群众满意,充满活力是党和政府着力推动的重点。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疏导基层社会行动的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基层推出基层活力,从替百姓花钱办事到给钱让百姓自己办事;创建基层社会诉求的有效回应机制,搭建各类协商平台不失是一种新的途径和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