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方解表类

 学中医书馆 2016-01-02
古今名方解表类

发散风寒方  
麻黄汤 159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 见恶寒发
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加术汤 161功能解表散寒, 除湿蠲痹,主治湿家身烦疼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162功能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 邪;
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 苔
薄白,脉沉细。
 麻黄附子甘草汤 165功能助阳解 表,主治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四肢不
温,脉沉细。
 麻黄附子汤 165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成相同,伹麻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主
治肾 阳不足.水气在表,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65功能解散风邪,除湿蠲痹。主治风湿在表,一身尽
疼,午后发热加剧,脉浮带数,舌苔薄腻。
大青龙汤 167功能发散风寒,清热除烦。主治风寒外袭,内有郁热 之证;症
见恶寒发热,寒热俱重,头痛身疼,无汗而喘,烦躁口干,苔薄 白或微
黄,脉浮紧带数,并治风水四肢水肿,身重疼痛而兼里热者。
桂枝汤 168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 见头痛、发
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加桂汤 172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 见头
痛、发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阳旦汤 172功能调和营卫,解 表清里;主治感冒发热,口苦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72功能温心阳,益心气;主治脉促胸满,恶寒发
热,汗不出者
 桂枝新加汤 172功能补气解表,主治恶寒、发热、汗出、身疼痛,脉沉迟
者。
桂枝加芍药汤 172功能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太阳表证 误
下,阳邪转属太阴,腹满时痛,脉多弦细,苔薄白.
桂枝加葛根汤 173功能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筋脉。主治外感风寒,发 热,

汗出恶风,项背强痛不舒,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加大黄汤 ]75功能解肌祛邪,泻实和里。主治太阳中风,表证兼 有里
实,恶风发热,兼腹满大实痛,脉浮大或浮迟,苔白厚或淡黄厚。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78功能解肌祛风,下气平喘。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汗
出恶风,气喘,脉浮缓,苔薄白。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77功能调和营卫,滋阴和阳,镇纳固摄。主治虚劳心
悸,易惊,汗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溺,舌质淡润,脉虚大或芤
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79功能通阳、镇惊、安神。主治心阳虚
损,症见心悸、惊 狂、卧起不安等。
栝楼桂枝汤 180功能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 风,头痛
汗出,身体牵强,脉沉迟有力。
越婢汤 181功能发越阳气,清热散水。主治风水一身悉肿,自汗 出,恶风,小便不利或喘咳,
脉浮而渴,苔薄白或微黄。
 越婢加术汤 183功能解表行水, 健脾化湿;主治肺热内郁,脾失健运,水
湿内滞,浮肿较越婢汤证重,自 汗,口渴。小便不利。
 越婢加半夏汤 183功能宣肺泄热,降逆平喘,主治风热夹饮邪上逆,咳嗽
上气,喘急,甚至 目睛胀突,有如脱出之状。
葛根汤 183功能疏散风寒,解肌发汗。主治伤寒表实,症见发 热、恶寒、无
汗、身痛、项背牵强、或下利、或呕吐、舌苔薄白、脉浮 紧。
 葛根加半夏汤 186功能解表发汗,兼 以和胃,主治伤寒太阳表实证,兼见
呕吐者。
柴葛解肌扬 186功能解肌清热。主治感受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 轻,身热
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
柴葛桂枝汤 187有两方;(1)功能调和营卫,解肌清热;主治小儿伤风,自汗
发 热。(2)功能祛风解肌透疹,主治痘将出而憎寒振战。
荆防败毒散 188功能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 发热,
头痛,肢体痉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 脉
浮数。
 败毒散 189功能益气解表,散风祛湿;主治正气不足,外感 风寒湿邪,憎
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痠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
苔白腻,脉浮且无力。

 银翘败毒散 189功能败毒疏表,清热解毒,主治痈疮红 肿疼痛,属热毒为
患者。
 连翘败毒散 189功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发颐及痈疽初起。
 仓廪散 189功能益气解表,败毒止呕,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呕
吐。
圣散子 190功能疏表发汗,辟疫祛邪。主治表里两感,卫阳郁 闭,高热无
汗,不进饮食,或感犯时疫,神昏谵狂,病情危笃者。
午时茶 190功能发散风寒,化湿和胃。主治风寒感冒,寒湿阻 滞,食积不
化,胸闷腹泻等。
五积散 191功能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主治外感风 寒,内伤生
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
气不和,月经不调等.
葱豉汤 192功能通阳发汗.主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 汗、头痛鼻
塞、脉浮紧。
 活人葱豉汤 193功能发 汗解表;主治伤寒一二日,头项腰背痛,恶寒脉紧
无汗者。
 葱豉桔梗汤 193功能解表清热,主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
嗽咽痛者。
 葱白七味饮 193功能养血 解表,主治病后阴血亏虚,又复感受外邪,症见
头痛身热,微恶寒而无汗者。
十味芎苏散 193功能散寒解表,祛风止痛。主治四时伤寒,症见发热 头
痛。
香苏散 194功能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 滞,形寒身
热,头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加味香苏散 195功能同本方,而发汗解表之力增强,主治四时感冒发热恶
寒,头痛 身疼,以及妇女经期受寒腹痛等证。
 香苏葱豉汤 195功能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主治孕妇伤寒。
香薷散 195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外感于寒,内伤于 湿。身热畏
寒,头痛头重,无汗出,四肢倦怠,胸闷泛恶,呕吐,腹痛泄 泻,舌苔白
腻,脉浮濡。
 四物香薷饮 197功能外清暑热,内除暑湿,主治外感暑热,皮肤蒸热,头
痛而重,烦躁 口渴或呕吐泄泻。

 五味香薷饮 197功能散寒解表,利湿和中;主治伤于寒湿之暑气,症见呕
逆、泄泻。
 六味香蕉饮 197功能祛寒解 表,利湿舒筋;主治暑受寒湿,腹胀呕吐泄泻
又兼两腿转筋。
 十味香薷饮 197功能散寒解表,益气健脾燥湿;主治感受寒湿,中气虚
弱,体倦神 昏,头重吐利。
 黄连香薷饮 197功能祛暑解表.清热除烦,主治暑季吐泻。
 新加香薷饮 197功能祛暑解 表,清热化湿;主治暑季恶寒发热,无汗,心
烦面赤,口渴。
神术散 197 功能祛风解表止痛。主治四时温疫,头痛项强,发热 憎寒。身
体疼痛,及伤风.鼻塞耳重,咳嗽头昏
九味羌活汤 198功能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感冒暴寒,头痛,发 热,无
汗,脊强,脉浮紧。
羌活保元汤 900功能、主治 与九味羌活汤相同。
苏羌达表汤 200功能祛风散寒,化湿解表。主治外感风寒,夹有湿 邪,恶寒
发热,骨节酸楚,头痛,身重,舌淡苔白腻,脉浮。
防风通圣散 201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泻下。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 热,表里
皆实,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 膈痞
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疮痈肿毒,肠风痔漏,惊狂 谵
语,手足痪疯,丹斑瘾疹等。
双解通圣散 204功能祛风清热,主治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致的唇风。
双解散 204功能祛风解表清暑,泻热通便利湿。主治外感风邪, 头痛身疼、
恶寒发热、咽痛咳嗽、咯痰气急;暑湿,胸闷纳呆、尿少、口苦 口干;大
饥大饱、劳役所伤,大便秘结、脘腹胀闷、头目昏眩、目赤睛痛、 身热心
烦、汗多口渴、尿赤不畅、呕恶不舒,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 疹
等。
水解散 205功能辛温解表,清热通腑。主治头痛壮热一二日等。
升降散 206 功能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 症见憎寒
壮热,或头痛如破,或烦渴引饮,或咽喉肿痛,或身面红肿,或 斑疹杂
出,或胸膈胀闷,或上吐下泻,或吐衄便血,或神昏谵语,或舌卷 囊缩.
厚朴七物汤 206功能解肌发表,行气通便。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 已成,
症见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大便不通。

侯氏黑散 207功能养血补脾,化痰祛风。主治风邪直中脏腑,邪在 心脾,症
见四肢烦重、心中恶寒、胸闷短气、身痒瘾疹。
川芎茶调散 209功能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 顶头 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散偏汤 211功能疏风止痛。主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 经,半边头
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时轻时重等。
神圣散 212功能祛风散寒止痛。主治脑风,及洗头后伤风,偏头 痛甚者。
清上蠲痛汤 212功能散风热,止头痛。主治一切正偏头痛。
苍耳散 213功能散风祛寒,通利鼻窍。主治鼻渊,流黄浊鼻涕. 鼻塞不
通。
辛夷散 214功能疏散风寒,通利鼻窍。主治感受风寒,鼻内壅塞,涕出不
畅,不闻香臭。
 
疏散风热方    
银翘散 0215功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 汗,或有汗
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数。
 银翘汤 217功能滋阴透表,且疏风透表之力逊于银翘散,而长于滋阴清
热;主治 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银翘解毒丸 217功效、主治同银翘汤。
 银翘解毒片 217功效、主治同银翘汤。
 羚翘解毒丸 7功效、主治与银翘汤同。
桑菊饮 217功能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咳 嗽、身热不
甚、口微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者。
羌蓝汤 219功能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发热,怕冷,头 痛,或肢体
酸痛,咽喉肿痛,以及痄腮等病证。
菊花茶调散 220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风热上攻,头晕目 眩,偏正
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
牛黄上清丸 221功能清火散风,通便解热。主治暴发火眼,头目昏 晕,口舌
生疮,咽喉肿痛,牙齿疼痛,头面生疮,大便燥结,身热口渴。
消风散 zzl功能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治风毒侵袭肌腠,皮肤 疹出色红,

瘙痒不绝,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四物消风饮 223功能养血祛风;主治 血虚风燥之皮肤瘙痒症.
升麻葛根汤 224功能解肌凉血,透疹解毒。主治麻疹未发,或发而未 透,发
热恶风,头痛,喷嚏,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干,脉象浮 数。
 升麻芷葛汤 225功能解肌透表,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经头风头痛,身 热口
渴。
 升麻顺气汤 225功能解肌发表。益气顺气,主治忧思不解,饮食不节,面
色黧黑,胃中如饥,不欲饮食,气短而促。
 升麻解毒汤 226功能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主治麻疹初起,恶寒发热。
竹叶柳蒡汤 .6 功能透疹解毒,清泄肺胃。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喘 嗽,烦
闷躁乱,咽喉肿痛。
宣毒发表汤 226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透疹。主治麻疹初起,恶寒发 热,疹点
隐而不发,烦闷躁乱,苔薄白,脉浮数。
 化毒清表汤 227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透疹。主治麻疹初起,恶寒发 热,疹
点隐而不发,烦闷躁乱,苔薄白,脉浮数。
扶正解表方    
参苏饮 227功能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体虚气弱,感冒风寒, 内有痰
湿,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恶。
 参苏温肺汤 228功能益气温肺,化痰定喘;主治形寒饮 冷。伤肺咳喘,心
烦胸闷。
 易简参苏饮 228功用、主治同参苏饮。
 芎苏饮 228解表止痛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暴嗽。鼻塞声重。
再造散 228功能助阳益气解表。主治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 身热恶寒,
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音低微,舌淡苔 白,脉沉
无力,或浮大无力。
小续命汤 229功能辛散温通,扶正祛风。主治中风,不省人事,筋 脉拘急,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蹇涩,以及风湿痹痛等。
 西州续命汤 231功能祛风解肌,清热通络,主治中 风痱,身体不知自收,
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

 小续命饮 231功能活血行瘀,通络和伤,主治跌 打挫伤,损筋伤骨,瘀滞
疼痛。
桂枝加黄芪汤 231功能疏风解表,益气固表。主治体虚感冒,黄汗,两 胫自
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身疼重,烦躁,小便不
利,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桂枝加附子汤 232功能扶阳固表,调和营卫。主治伤寒表阳不固,恶风 发
热,汗漏不止,盯皮微急,难以屈伸,脉浮细或浮弱,舌质淡.苔薄白。
表实六合汤 233功能和血解表。主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
表虚六合汤 234功能和血解表,调和营卫。主治妊娠伤寒中风,表虚 自汗,
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而弱。
加减葳蕤汤 235功能滋阴清热,发汗解表。主治素体阴虚,复感外 邪,头痛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咽干口渴,舌赤脉数等。

麻黄汤 ’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9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杏仁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
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或流感属于风寒表实者,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小儿发热。肩凝症;也可用于治疗鼻炎,鼻衄,荨麻疹,小儿银屑
病,失音,目病,冻疮,癃闭,痛经,麻疹等病症。例如:
(1)流行性感冒 本方治疗流行区域中青壮年患者,一般服药2
—3剂,即汗出热退而愈(《新医药资料》i975年第4期)。
(2)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治疗受风寒后即恶寒而咳,遇寒尤甚之
老年患者。初服三拗汤,3剂无效;改用本方, 3剂寒除咳止(《吉林中
医药}1981年第1期)。
(3)小儿发热 治疗167例。患者均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
所致,其中体温在38--39。C者134例,39。a以上者33例。服用法:1—
3岁,原方每味药各6克,水煎2次,分3次温服;4—7岁,每味药各8
克,服法同上,8岁以上,每味药增至10克,服法同上。结果:91例于
服药1一3次后痊愈;65例子服药4—6次后痊愈;另11例服药6次
后,体温仍在38。Q以上,主症未消失(《新中医》1985年第9期)。
(4)肩凝症 本方加薏仁、白芍、秦艽、半夏、制川乌治疗,并用食
盐、米糠、生姜各适量,炒热,酒喷布,趁热外熨患部,每晚睡前工次。结
果;连治1周而愈(《福建中医药》1987年第1期)。
(5)鼻炎 本方加黄芪、苍耳子、白芍、辛夷花,白芷治疗。连服6
剂,并用生葱头削一切口,塞于鼻孔内。结果告愈(《福建中医药》1987
年第工期)。本方加徐长卿、桔梗内服或熏鼻,亦有较好疗效(《吉林中医
药》1981年第1期)。
(6)鼻衄 本方治疗。患者感受风寒后恶寒无汗,头痛,周身关节
疼痛,鼻流血盅许,先后3次。结果:服药2剂后,得汗而解(《吉林中医
药》1981年第1期)。
(7)荨麻疹 本方加黄芪、白芍、荆芥、蝉衣治疗。患者曾用各种
抗过敏药物治愈而又复发。改服上方,复取微汗。结果;连服5剂而
愈,未见复发(么福建中医蓟》1987年第1期)。
(8)小儿银屑病 本方合四物汤加减,治疗10例。如鳞屑多而痒
甚,去杏仁,加乌蛇、全蝎、丹参,白鲜皮;损害处红肿毒盛者,去杏仁,加
土木鳖、白鲜皮、丹参;损害以头部为主者,去杏仁,加羌活;损害以四肢
为主者,去杏仁,加威灵仙。此外,如泽泻、萆藓、金银花,渗湿解毒之药,
应随症酌加。患儿分别服药4—49剂。结果:2例皮损全部消退无痕,只
遗留一时性色素性斑点;5例皮损基本消退; 2例皮损80%以上消退,
1例皮损部分消退或转淡(《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第2期)。
(9)失音 本方加荆芥、前胡、桔梗、蝉衣治疗。患者素有咳嗽,感

受风寒后则咳嗽加剧.继则失音,此次失音已工周,痰白,苔薄白脉濡。
结果:连服3剂而愈(《福建中医药》1987年第1期).
(10)目病 本方治疗目暴病太阳,白珠血丝呈淡红色,涕清如水,
泪涌如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者,颇有良效(《吉林中医药》1981年
第1期)。
(11)冻疮 本方加附子、黄芪、红花、干姜、细辛,治疗连续3年冬
季发作冻疮者。结果;连服8剂而愈;后以黄芪、当归炖鳗鱼内服。1年
后冬季随访,未复发(《福建中医药}1987年第工期)。
(12)癃闭 本方加怀牛膝、葱白,治疗因肺受风寒、宣肃失司、通
调无权所致的急性癃闭患者。结果;1剂尽而小便通畅(《福建中医药}
1987年第1期)。
(13)痛经 本方加白芍、当归、黄芪、吴茱萸、干姜,治疗素体虚
衰,又复感寒邪而致病者。结果:服蓟1剂,霍然而愈(《福建中医药》
1987年第1期)。
(14)麻疹 本方加蝉蜕、升麻,对治疗麻疹初起,发热、疹出不齐,
有良效(《吉林中医药净1981年第工期)。本方加黄芩、白芍,治疗麻疹见
点后忽退隐、高热无汗而喘,有并发肺炎倾向者,往往可得麻疹复显、喘
急自平之效(《经方应用}宁夏人民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毛窍闭塞,肺气不得宣通之
证。方用麻黄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佐以桂枝发汗解
肌,温经通阳,既增强麻黄发汗解表主力,又解除肢体之疼痛;配以杏仁
宣肺降气,协麻黄平喘之效;共成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为其配伍特
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恶寒甚而全身关节疼痛严重者,加附子、细辛;鼻塞而流
清涕、头痛者,加川芎、苍耳子、白芷3咳痰粘者,加前胡、苏子,气喘胸闷
者,加干姜、五味子、白芥子。
本方为辛温解表之剂,风寒表虚证当忌用,温病表证更须禁用。本
方发汗力强,故对失血者、新产后、表虚自汗、体虚外感者,均不宜服用,
以免重伤阴液。《伤寒论)有“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以及血虚
而见。尺中脉迟。。阳虚而见。心悸身重”是汗法的禁忌,也是麻黄汤的禁
忌。本方只宜暂服,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则不须再服。再者,本方煎煮
时.必须麻黄先煮,去上沫,否则有令人心烦的副作用。
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即本方加白术组成;功能解表散寒,
除湿蠲痹,主治湿家身烦疼者。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
(1)<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有两方:1.即本方桂枝易桂心,加大
枣、茯苓、防风、白术、当归、升麻、川芎、芍药、黄芩、麦门冬组成;功能辛
温解表,祛风除湿;主治恶风毒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
语,毒气冲心。2.由麻黄、升麻、葛根、射干、鸡舌香、甘草、石膏组成,功
能宣毒发表;主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
(2)《证治准绳》麻黄汤,也有两方:1.由麻黄、升麻、炒牛蒡子、蝉

蜕、甘草、腊茶叶组成;功能宣毒透疹;主治小儿发热六七日,麻疹伏而
未出者。2.由麻黄、黄连、蛇床子、艾叶、乌梅组成,水煎外洗;功能宣散
邪毒,杀虫止痒;主治妇女阴肿或疮烂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1)本方具有解热,促进腺体分泌功能的作用。
因汗腺上存在()C一受体,属于交感一胆碱能神经支配。麻黄中含有拟肾上
腺素能效应成分,其作用可直接兴奋(,C一受体,并可间接促交感神经兴
奋,引起腺体分泌增加,使正常皮肤温度降低,达到解热的目的。(2)本
方具有镇咳祛痰,扩张支气管作用。实验显示麻黄汤能促支气管腺体
分泌,抑制粘膜上皮纤毛运动及扩张支气管。因为麻黄碱属拟肾上腺
素药,因此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发挥止喘作用。杏仁在体内分解产
生氢氰酸,可抑制呼吸中枢和咳嗽中枢,起到镇咳作用。(3)麻黄汤中
麻黄与桂枝相配,经实验证明有协同发汗的作用。有学者采用汗液着
色和汗腺上皮组织形态学观察的方法,观察了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
部汗腺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味麻黄对汗腺兴奋作用有限。而麻黄
配桂枝对汗腺有明显兴奋作用,能使汗液分泌增加。

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4.5克 细辛3克 附子(炮)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
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寒性哮喘,风湿性脊柱炎,头痛,脊背冷痛,
腰腿痛,肾绞痛,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太阳穴痛;也可用于治疗病
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瘰疬,脱疽,咽痛,暴盲,瘾疹,克山病等病
症。例如。
(1)寒性哮喘 本方加半夏、陈皮、五味子、百部、茯苓、枳壳、苏子
治疗。患者喘急,咳痰如水,恶寒发热,体温39。C。结果:服3剂后,体
温降至37.4。C,不恶寒,喘减痰少,头痛减轻;原方去五味子加白术,4
剂后病大减;再进3剂则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本方加沉
香(后下)3克内服,并用五子定喘丸雾化吸入,治疗肺气肿合并感染,3
剂而平(《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2)风湿性脊柱炎 本方加苍术、薏米、威灵仙、秦艽、独活、五加
皮、石楠藤治疗。结果:服药4剂后,微汗出热退,疼痛大减,可以步履;
守前方,再进8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工期)。
(3)头痛 本方加秦艽、川芎、半夏、薄荷、神曲,吴萸、炙甘草治
疗。结果: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再进3剂,头痛大减,吐止,食纳增;去
吴萸、薄荷,加陈皮、白术,3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
(4)三叉神经痛 本方加川芎、吴萸治疗.结果。服药5剂而愈
(《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5)太阳穴痛 本方加薏仁、熟地、干姜、红枣,治疗两侧太阳穴阵
发性痛半年者。结果;1剂痛止,3剂痛除(《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
1期)。
(6)脊背冷痛 本方加鹿角胶、狗脊,治疗因骨刺增生而脊背冷痛
者。结果:7剂痛减,再7剂痛止,骨刺仍在,无变化(《新中医》1985年
第10期)。
(7)腰腿痛 本方加味,治疗103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41例,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9例,腰椎管狭窄15例,腰神经根炎5例,第3腰椎
横突综合征33例.如肾虚受寒,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干姜、桑枝、
杜仲,肾虚血瘀,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川芎、赤芍、玄胡、山甲。结
果,治疗3----6周,症状消失,半年无复发者39例;3—6周基本缓解,伹
半年内或有复发者46例;无效18例。一般用药2—3天后症状可改
善,坚持治疗10-14天左右,症状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北京中医,
1990年第3期)。
(8)肾绞痛 本方加重剂量各半倍,治疗工2例。用武火急煎本方

药,去上沫,顿服。结果。服药后半小时均痛减,1小时后疼痛消失。痛
势越急重者,效果越明显(《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9)面神经瘫痪 以本方加薏仁、白术、黄芪、当归、生赭石、甘草
为基础方,治疗132例。其中发病在2周以内者116例,2周以上者16
例。若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羌活;湿胜
者,加苍术,防己;病久者,加全蝎、牡蛎、乌梢蛇等。结果:治愈118例,
好转11例,无效3例(《四川中医》1985年第11期)。
(1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加重本方剂量治疗6例,卧位平均心率
为47次/分,其中4例经常昏厥。若气阴两虚者,加党参、沙参、玉竹、
五味子等;阳虚甚者,加仙灵脾。服药最少6剂,最多54剂。结果:卧
位平均心率64次/分,平均增加17次/分;其中4例恢复正常心电图;
晕厥未再发生(《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1期)。
(11)心房颤动 本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桂枝、茯苓、白术,治
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心房颤动并发循环障碍者。结果:服药15剂,已
能平卧,不喘;改拟麻黄附子甘草汤加益气养阴活血之品,连服21剂。
病情转佳,能参加一般劳动(《中医杂志》1984年第工0期)。
(12)痛疬 本方加白芥子、甘草,治疗瘰疬久溃不愈者。结果:2
剂后自觉瘰疬有痒感,背寒减轻,继进8剂,肿块渐消,脓液变稠,疮V-I
渐趋愈合,疼痛已除;再服5剂,随访2年未发(《陕西中医>1986年第
10期)。
(13)脱疽 本方加量,附子60克、细辛6克、麻黄10克,治疗21
例。先将附子煮2小时,再纳入余药同煮30分钟。结果。症状消失,能
参加劳动15例;症状减轻4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
6期)。
(14)咽痛 本方加蝉蜕、前胡、杏仁、枳壳、桔梗等,治疗咽痛伴失
音者。结果;1剂减,2剂愈(《四川I中医》1985年第1期)。本方加党
参、白术、茯苓、薏仁、木蝴蝶,治疗声带小结术后咽痛咽干者。结果:连
服2剂,症状减轻,再服4剂,诸症悉平。随访至今未发(《四川中医}
1984年第3期)。 、
(15)暴盲 本方加蝉蜕、熟地、枸杞、菟丝子,治疗受寒后致病者。
结果。1剂好转,2剂痊愈,视力恢复正常(《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6)瘾疹 本方加苍耳、地肤子、白鲜皮、蝉蜕治疗。结果。3剂而
愈(《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7)克山病 本方加干姜,治疗急性克山病属阳衰型者,取得较
好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而兼外寒,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
与太阳两感证。方用麻黄发表散寒,又用附子温经助阳,更以通彻表里
之细辛,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药虽三味,合之可
使发汗而不损阳,扶阳而助解表,立法可谓缜密,为其配伍特点。临床
应用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沉细、四肢不温、欲卧,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因恣食生冷而致腹痛者,加干姜、公丁香,以温胃肠、祛寒
止痛;受寒遭冻而下肢疼痛者,加木瓜、牛膝、威灵仙、当归、五加皮,

产后水肿,可与五苓散合用.
本方虽为阳虚外感而设,若阳气衰微,巳见下利清谷,脉微细欲绝,
纵兼外感.当以救里为急,非此方所宜,应加注意。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即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功能助阳解
表,主治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细。麻黄附予汤({金匮要
略》).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成相同,伹麻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主治肾
阳不足.水气在表,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麻黄3克 甘草3克 杏仁9克 薏苡仁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散风邪,除湿蠲痹。主治风湿在表,一身尽
疼,午后发热加剧,脉浮带数,舌苔薄腻。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也有用于银屑
病,皮痹,疣等病症。例如;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方加茯苓、益母草、陈皮治疗。结果:2
剂后,遍身汗出,尿量大增,浮肿明显消退,仅两踝关节以下轻度浮肿,
前方去麻黄、杏仁,加党参、防己,连服5剂,半月后复查,诸症悉愈,小
便化验正常({四川中医)1986年第10期)。
(2)风湿热 本方加秦艽、丝瓜络、忍冬藤、嫩桑枝,治疗2例。结
果。均2剂而四肢大关节疼痛大减,恶寒去,热退,脉静神安,再以原方
继进4~10剂,诸症皆愈(《四川中医》]987年第11期)。
(3)银屑病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当归、土茯苓为基础方,治疗
28例。如见胃热者,加生石膏、知母,表寒甚,加葛根;病在上肢、胸腹、
头面部者,加升麻、柴胡、白芷,鳞屑肥厚、瘙痒难忍者,加白鲜皮、白蒺
藜,皮损基底部潮红者,加生地、槐花,有新疹再发者,加刘寄奴、苏木、
红花;鳞屑白而燥、根底淡白者,加乌梢蛇.服药时间最短工个月.最
长1O个月.结果,治愈(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无复发)23
例;有效(皮损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3例,无效2例(<山西中
医}1989年第3期)。
(4)皮痹 本方加制南星、蝉蜕,治疗感受风寒、皮中如有虫行感、
双上肢散布瘾疹者.结果。服药1剂后,遍身微汗,瘾疹渐散,唯双上肢
皮肤麻木,上方加红花、川芎、当归。连服3剂,诸症皆除({四川中医》
1987年第2期).
(6)疣 治疗多发性疣1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12剂。结果。
治愈11例,随访未复发,无效1例((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工期)。
治疗15例。其中扁平疣6例,寻常疣9例。结果。治愈12例,无效3例
(《人民军医》1976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方用麻黄解表宣肺,合
以薏苡仁祛除湿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
重、脉浮带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湿邪偏胜且从热化,加防己、桑枝、忍冬藤等,风邪偏胜,
加僵蚕、蝉蜕等。
本方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而成,变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且剂
量上亦较麻黄汤原方为轻,故发汗之力较弱,以有微汗出为宜。

大青龙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9克 桂枝6克 甘草6克 杏仁9克 生姜
6克 大枣4枚 石膏30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散风寒,清热除烦。主治风寒外袭,内有郁热
之证;症见恶寒发热,寒热俱重,头痛身疼,无汗而喘,烦躁口干,苔薄
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并治风水四肢水肿,身重疼痛而兼里热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肺炎,流脑,乙脑,也可用于治
疗肠伤寒,皮肤瘙痒症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竹叶、芦根、竹茹治疗。患者感冒发热3天,体
温达39.5。O。结果。1剂后寒热即退,但又增咳嗽之症,原方去麻黄加
桔梗、桑叶。又服1剂,病即告愈(<中医杂志}1966年第3期)。治疗感
冒发热,全身疼痛,难以转侧。1剂分3次服。结果。2服后微汗出,诸症
消除(<<广东中医》1963年第2期)。本方治疗。患者感冒发热,体温
38。C,7天不退。结果:服药后第1天,体温降至正常,第3天痊愈(《汉
方研究》1966年第1期)。
(2)支气管肺炎 本方治疗。患儿半岁,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体
温40。0,经抗生素等治疗10日无效,又用定喘汤加减仍壮热不退。改用
本方。结果;服药2剂,周身微汗出,热退喘减,喉间仍有痰鸣,口干引
饮,再以定喘汤加味,4剂后喘咳皆平;后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调治
(《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5期)。本方加鲜竹沥,治疗大叶性肺炎。患者
高热无汗、身疼痛、烦躁、脉弦紧。结果:服药当夜大汗淋漓,诸症悉退
(《叶桔泉医师治疗经验》).
(3)流脑 本方加附子治疗。每隔2小时服1次。结果;2服后
呕吐止,体温降至39.4。a(原40.ra);又服3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
志>1966年第3期)。
(4)乙脑 本方加附子,治疗30余例.结果:均药后汗出,热退神
清,诸症自除(《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
(5)肠伤寒 本方治疗。患者持续高热,体温39~40。0已10天,
骨节酸楚,乏力,大便秘结,3天未解,血清伤寒凝集试验确诊。结果.
服药2剂后,遍体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6.80C,大便畅行,续以竹叶石
膏汤2剂,药后体温保持37。C,血清伤寒凝集试验各项指标均降至正
常范围,以后多次复查,未见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8期)。
(6)皮肤瘙痒症 本方治疗。患者先用大柴胡汤、加味逍遥散等治
疗均无效,瘙痒加重,夜不能寐。结果;改用本方治疗5天,病见好转,再
经2周,基本治愈;又治2周,告痊愈(<汉方临床}1972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表寒外束,里有郁热之证。方用麻黄、桂
枝发汗解表,配用石膏以除里热,可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解,外解郁闭之
风寒,内泄不宣之烦热,表里双解,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
寒热俱重、无汗、烦躁、口渴、苔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热重而寒较轻者,石膏用量宜增加,麻黄、桂枝用量酌
减,寒重而热轻者,麻黄、桂枝用量略重,而石膏用量略少。
服用本方,须注意不可过汗,恐伤阳气,须中病即止,脉微弱、汗出
恶风之表里俱虚者,忌用.

桂枝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
5枚
水煎服。服后饮用少量热粥或开水,盖被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依前法。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
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现代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感冒,发热,自汗;也有用于治疗虚
性便秘,腹痛,频发性室性早搏,面神经麻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
皮肤病,偏头痛,偏瘫,无脉症,妊娠恶阻,梦交,奔豚,冻疮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黄芪,治疗流感95例。结果:服2剂症状消失者
20例,8剂而愈者43例。4剂而愈者27例,5剂而愈者5例(《湖北中
医杂志》1981年第5期)。
(2)发热 本方加味,治疗低热3月和大叶性肺炎病灶吸收后低
热不退者各1例。结果皆获痊愈(《一冶医药卫生》1976年第2期)。本
方加味,治疗刮宫手术后低热1月者。先以本方加生黄芪、当归、炒枣
仁、五味子治疗,2剂后予人参养营汤调理。结果:服药旬日而愈(《上海
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工。期)。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持续28天、体温
持续在38.--~39。C患儿。结果,工剂后遍身汗出,热退汗止(<四川中医》
1985.年第10期)。
(3)自汗 治疗2例。先服本方,达到调和营卫以止汗的目的;再
用本方加黄芪,以益气固表,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结果均愈(《福建中
医药》1964年第5期)。 .
(4)虚性便秘 本方加黄芪、枳壳治疗。患者2年来每5-7天大
便一次。结果:服药3剂后,大便已解2次,再以原方加党参,工剂后大
便每日一行(《四川中医》1986年第4期)。本方倍用芍药,治疗习惯性
便秘29例。其中9例有剖腹手术史,伴有恶风、腹痛等症。结果: 2—3
天后大便爽快者6例; 5天左右大便畅通者13例,10天显效者10例
(《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67年第4期)。
(5)腹痛 本方倍用芍药,加川椒、饴糖,治疗蛔虫性腹痛。结果:
1剂告愈(《江西医药》1964年第4期)。本方加芍药、饴糖,治疗4例
因脾曲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满者。结果;1一3周即愈。又治疗反复性
脐疝痛4例,皆获愈(《汉方临床》1972年第4期)。本方加黄芪、当归、
赤芍,治疗产后腹痛。结果。服药2剂后,腹痛大减,色脉皆有起色,再服
3剂,病愈(《山西中医》1986年第4期)。
(6)频发性室性早搏 本方加补脾肾、益气血之品,治疗病已3年
者。结果;服药7剂,纳增,胸闷顿除,心悸减轻;再服7剂,自觉症状全
部消失。经检查偶有室性早搏,再继服1个月,心律正常(《陕西中医》
1980年第5期)。
(7)面神经麻痹 本方加白附子、僵蚕、蜈蚣治疗。结果。5剂后

面部歪斜明显好转,继服5剂告愈(《经方应用净宁夏人民出版社》。
(8)过敏性紫癜 本方加丹参、赤芍治疗。患者因受风寒,全身皮
肤出现大片紫癜,伴发热汗出,体温38。C,腹痛阵发,脉浮缓。结果:服药
1剂,微汗出,热退,腹痛减;再以上方酌减桂枝、白芍剂量,继服2剂,
紫癜全退;又用八珍汤3剂善后(《河南中医》1984年第5期)。
(9)过敏性鼻炎 将葶苈子、蝉蜕二药研末,用本方汤药冲服,治
疗20例。结果:治愈18例,结果不明2例。其中4例复发,用此剂仍
有效(《新中医》1978年第工期)。
(10)皮肤病 本方加地肤子、蝉蜕治疗。患者荨麻疹病发1月余,
曾服抗过敏药,时愈时发。结果:服药4剂而愈(《内蒙古中医药》
1986年第1期)。以本方加赤芍、黄酒为基础方,治疗冻疮43例。如见寒
重、局部痒痛甚,加麻黄、细辛,气虚乏力,加黄芪;阳虚畏寒,加附子、细
辛,并重用桂枝至20克;血瘀甚、局部紫黯,加丹参、红花,溃烂,加麻油
调马勃粉外敷。5剂为工疗程,每剂服2汁,浸洗1汁(溃破者洗疮口周
围)。结果;1个疗程痊愈者工3例,2个疗程痊愈者24例,3个疗程痊
愈者5例,1例因疮面大.溃烂严重,5个疗程痊愈(《四川中医》1985
年第1期)。本方加防风、蝉蜕、牛膝,治疗皮肤瘙痒数例,均获全功。其
中1例瘙痒半年余,服5剂后瘙痒止,能安睡,再服5剂巩固疗效,此后
未再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5年第1期)。
(11)偏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3 0例。其中病已4年以上者24例,
1—3年者6例。兼有阴虚者,加生地、川芎、南星、全蝎。桂枝减为5
克,兼有阳虚者,倍用桂枝,加川芎、南星、全蝎。结果;痊愈,2年以上
未复发者13例,有效,但停药后复发者17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年
第5期)。
(12)偏瘫 以本方加红花、防风为基础方,治疗24例。如汗出过
多,白芍增至30克;瘀血重,白芍改赤芍;汗出肢冷脉微,加附子;下肢
着地酸软无力,加全蝎。结果:治愈工5例,显效6例,好转3例。服药最
少者14剂,最多者103剂(《河南中医》1986年第2期)。
(13)无脉症 本方去生姜、大枣,加葛根、黄芪、防风、白术、木瓜、
慧苡治疗。患者原有风湿病及失血史,10年前剖腹产后右侧桡动脉搏
动消失,3年后又波及左侧桡动脉,刻下惟足跌阳脉缓。结果:服药7
剂,诸症均减;宗上方加秦艽、地龙,再进8剂,右手寸、关、尺脉已能触
及搏动;改唱归芪建中汤益气补血善其后,随访2年,健如常人(《辽宁
中医杂志》1982年第工2期)。
(14)妊娠恶阻 本方加半夏、茯苓、赤石脂,治疗近百例。结果:见
效迅速,一般服药3剂后,可见呕恶减;服药7剂,即可获愈。若呕吐酸
水或苦水、心烦渴呕,一般不宜用本方(<四川中医》1986年第11期)。
(15)梦交 本方加龙骨、牡蛎治疗。结果。连服15剂后,病未发
作,改为六味地黄丸加菖蒲、远志,调养3个月,病愈(《陕西中医}1986
年第7期)。
(16)奔豚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1剂,症减,2剂,发作止,唯心
下稍有不适;又连服6剂,再以苓桂姜枣汤制成丸剂,服用2个月后告

愈(《陕西中医净1986年第7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表虚证;亦可用于治疗病后、产
后因营卫不和而引起的多种病证。方用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配芍
药调和血脉、敛阴缓急,一散一收,散中寓收,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以发热、脉缓、自汗、苔白滑,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表虚汗多,加生黄芪;咳嗽有痰,加杏仁、牛蒡子、前胡、象.
贝母;阳虚,加细辛等,浑身酸痛,加羌活、独活;头痛甚,加川芎、细辛等。
本方对表实无汗,表郁里热,汗不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即见里
热口渴、脉数等症者,均不宜使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
等物。
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即本方桂枝剂量加至15克,功能温通
心阳,平冲降逆;主治汗后受寒,阳虚阴邪上乘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
胸咽之症。阳旦汤(<外台秘要》),即本方加黄芩组成;功能调和营卫,解
表清里;主治感冒发热,口苦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即
本方去芍药加附子组成;功能温心阳,益心气;主治脉促胸满,恶寒发
热,汗不出者。桂枝新加汤(《伤寒论净),即本方加重芍药、生姜,再加人
参组成;功能补气解表,主治恶寒、发热、汗出、身疼痛,脉沉迟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1)较强的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除
了促使汗腺分泌外,还与镇静作用及中枢性降温作用有关。(2)较强的
镇痛作用。可使小鼠基础痛阈增高,桂枝有局部麻醉作用,芍药具有解
除腓肠肌痉挛作用,提示桂枝汤亦能通过麻醉外周神经而呈现镇痛作
用。(3)较强的抗炎作用。甘草含有植物性类固醇激素类物质,桂枝有抗
风湿性炎症作用。实验证明,桂枝汤有较强的抗甲醛性炎症作用。(4)镇
静作用。能抑制小鼠的自由活动,并可增强巴比妥类催眠药的作用。
(5)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桂皮醛有中枢及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
能增强血液循环。赤芍甙可引起血压下降,使狗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并能增加其后肢血流量。(6)抗过敏作用。甘草可能起主要作用,甘草
次酸及其衍生物可制成抗过敏制剂。

桂枝加芍药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
枣7枚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太阳表证
误下,阳邪转属太阴,腹满时痛,脉多弦细,苔薄白.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痢疾,肠梗阻术后肠狭窄;也可用于治
疗肢体震颤等病症。例如; .
(1)慢性痢疾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2剂,下利次数由5--6次/
日减至1--2次/日,腹痛里急等症见轻;又服2剂,即愈(《经方应用》宁
夏人民出版社)。
(2)肠梗阻术后肠狭窄 治疗因肠梗阻手术后肠腔狭窄,时有
腹痛者.结果:服药数剂后,症情明显改善(《汉方临床》1975年第12
期)。
(3)肢体震颤 本方加龙骨、牡蛎治疗。患者因结核性脑膜炎后肢
体震颤,甚则昏厥。结果:服药10剂后,震颤减轻,昏厥偶发;继进10
剂,诸症皆愈;再进5剂,以善其后(《四川中医》1985年第1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之邪,邪入太阴而引起的腹满
时痛等症。本方即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重用芍药,与甘草相配,具有
缓急止痛之效;佐以桂枝解表,具有温中散寒作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
应用以腹满时痛、苔薄脉弦细,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腹痛甚者,芍药可加至30克,兼腹满胀者,可加川朴、大
腹皮。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热镇静、解痉、抗惊厥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桂枝6克 芍药6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
7枚 葛根12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筋脉。主治外感风寒,发
热,汗出恶风,项背强痛不舒,苔薄白,脉浮缓。
现代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落枕,风寒型肩痹症;也可用
于治疗震颤,僵人综合征,重症眼睑下垂症,毛囊炎,痢疾毒血症等病
症。例如:
(1)感冒 本方治疗。服1剂后,自觉全身发痒,继则全身微汗,
安静入睡;次晨已不恶风,项背强急减半,又进1剂而愈(《赤脚医生杂
志)1972年第2期)。
(2)头痛 本方加白芷、荆芥穗治疗。结果:1剂痛减,且发作时
间缩短;2剂后愈,未复发(《赤脚医生杂志》1972年第2期)。
(3)落枕 内服本方,配合针刺落枕、后溪、肩井、阿是等穴。结果。
2天痊愈(《经方应用》宁夏人民出版社)。
(4)凤寒型肩痹症 本方加川芎、藁本、蔓荆子、荆芥、青防风、姜
黄治疗。病轻者,服1-2剂,僵痛剧烈者,3--5剂,可缓解(《河南中
医)1985年第1期)。
(5)震颤 治疗原发性震颤。患者发作时间1--2小时,间隔数十
分钟又发。结果;服药1剂后,仅发作1次,且幅度小,约1.5.分钟自止,
再进1剂,诸症悉除((新中医》1985年第1期)。本方去大枣、生姜,加
鸡血藤、生地、炙地龙、钩藤、枣仁、龙齿,葛根重用至50克治疗。患者
因长期服用抗精神分裂症药,致手、肩胛不自主抽动、颈斜。结果:服药
1O剂后,颈斜明显改善;守上方加菖蒲、胆星,续服30剂,症状基本消
失(《四川中医}1985年第l0期)。
(6)僵人综合征 本方治疗。结果:连服30剂,周身有柔和感;加
全蝎(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柔和,告愈(么浙江中
医杂志》1988年第2期)。
(7)重症眼脸下垂症 本方加枳壳、防风,治疗小儿患者。结果。连
服3天,明显好转,能平目视物;再以前方加黄芪,3剂而愈(《山西中
医》1987年第4期)。
(8)毛囊炎 本方加胡黄连、苦参、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治疗
50例。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时间与病程成正比(《陕西中医》1989年
第2期)。
(4)痢疾毒血症 本方治疗。患者高热寒战(42~43。C),无汗,谵
语躁动,日下脓血20余次,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结果;服药1剂,汗
出,体温渐降,再剂加减,便次及脓血均减,后以益气生津善后收功(《上
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第8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太阳经气不舒所致的项背强
急证。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
根解肌发表,鼓舞胃气上行而升津液以柔润筋脉,俟风邪散发,营卫调
和,筋脉柔润,则项背强急自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汗出
恶风、项背强痛不舒,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温病初起而项背强急,去桂枝、生姜,加黄芩、银花;高血
压引起头痛、颈项牵强,加钩藤、白蒺藜、僵蚕,风气偏盛,加荆芥、防
风。

桂枝加大黄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甘草6克 大黄6克 生
姜9克 大枣7枚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祛邪,泻实和里。主治太阳中风,表证兼
有里实,恶风发热,兼腹满大实痛,脉浮大或浮迟,苔白厚或淡黄厚。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痢疾,也可用于治疗荨麻疹等病症。
例如。
(1)感冒 本方治疗。患者因饱食后遇寒感冒,伴腹痛拒按、腹胀
便秘者.结果。服药1剂,表解里通,先后大便3次,继以本方加当归、
党参,3剂而愈({山西中医》]986年第4期)。
(2)痢疾 本方加重芍药剂量,治疗红痢伴里急后重者。结果:2
剂后便频不爽大减,无后迫感,再进数剂而愈(《汉方临床}1968年第2
期)。 ,
(3)荨麻疹 本方加全瓜蒌、麻仁治疗。患者顽固性荨麻疹已5
年.伴大便燥结。结果;服药后3小时,身痒渐止,疹块隐投,大便畅
通,周身微汗;半月后未见复发(<伤寒论讲义》全国伤寒师资进修班
编)。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又兼腑气不适之证。方用桂枝
汤解肌祛邪、疏散风寒,合以大黄泻实通腑去积滞,以奏表里宣通之效,
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风,兼腹满腹痛、大便燥结、苔白厚
或淡黄厚,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大便燥结难下,加火麻仁、郁李仁;便结腹痛难忍,芍药加
至45克;腹满胀痛甚,去芍药,加厚朴、枳壳。
胃气虚弱者慎用。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芍药9克 大枣
7枚 厚朴6克 杏仁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祛风,下气平喘。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汗
出恶风,气喘,脉浮缓,苔薄白。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腺病毒肺炎等病症。例如;
(1)慢性支气管炎 本方加味,治疗25例。病史最长20年,最短
3年。咳喘痰多,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咳痰欠爽者,加前胡、桔梗、枳
壳;伴心慌气急、汗出肢冷,加麻黄、附片、细辛;唇青舌质暗红,加丹参、
桃仁;兼粘稠痰者,加黄芩、瓜蒌皮。结果;患者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女湖
北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2)腺病毒肺炎 本方加僵蚕、前胡治疗。患者高烧4天,咳嗽气
促,抽风2次。结果;服药1剂后,微有汗出,体温渐退,精神好转,喉间
仍有水鸡声,腹满便溏;继以射干麻黄汤加味治疗,终以调和脾胃,益气
化痰之药收功,12天痊愈(《中医杂志》1965午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虚而兼喘息者。方用桂枝汤解肌
散邪,加用杏仁宣肺降逆,厚朴下气消痰;共奏解肌祛风、降气平喘之
效,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汗出恶风、气喘、脉浮缓苔薄,为
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痰不易咯出,加桔梗、前胡;痰多如泡沫状,合三子养亲
汤;痰黄稠者,加黄芩、桑白皮,气喘不平者,加葶苈子、苏子;胸闷气憋,
加瓜萎皮、郁金。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
7枚 牡蛎9克 龙骨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调和营卫,滋阴和阳,镇纳固摄。主治虚劳心
悸,易惊,汗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溺,舌质淡润,脉虚大或芤
迟。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上肢颤抖,阵发性心动过速,甲状腺机能亢
进,神经衰弱,自汗,盗汗,遗尿,带下,早泄,遗精,不射精,阳痿;也有用
于治疗肺炎等病症。例如:
(1)上肢颤抖 本方加白菊花、代赭石、磁石、紫贝齿、龙眼肉治
疗。患者突觉周身不适,不能平卧,次日凌晨上肢抖颤,波及全身肌肉
瞤动,言语蹇涩,头面部肌肉抽搐,汗出恶风,脉弦,唇舌紫绀。结果;服
药1剂,上臂颤抖减,自觉心慌不安;续用上方去白菊花、紫贝齿,加朱
茯神、天王补心丹,又服1剂,心慌见轻,夜寐酣,上肢抖动能自抑,言语
流利,但痰涎多;方中大枣加至10枚,另加姜半夏,连服2剂,诸症消
失(《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第11期)。
(2)阵发性心动过速 本方合六君子汤治疗。病妇产后发生阵发
性心动过速,并伴有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结果:服药3剂后,
心率减慢至正常,纳增便调(噬汉方临床》1970年第4期)。
(3)甲状腺机能亢进 本方加枣仁、黄芩、夏枯草、蛤壳治疗。患者
心悸汗出。结果:服药5剂后,心悸除,自汗减;服药9剂后,汗止;继用
上方加减调服40余剂,诸症消失,T3、T4测查均告正常(《陕西中医》
1985年第1期)。
(4)神经衰弱 本方加夜交藤、合欢花、远志治疗。患者因神经衰
弱而失眠。结果:服药5剂,心烦减轻,惊惕稍安,夜能入寐,但梦多;守
前方再进6剂,诸症悉平,夜寐安宁(《陕西中医》1985年第工期)。
(5)自汗、盗汗 本方加当归、黄芪治疗。患者产后汗出不止,一
日更换内衣3次。结果:服药5剂,汗止(《山东中医杂志》19f5年第5
期)。本方治疗。患者盗汗10年,每晨醒来汗湿衣衫。结果;服药工0剂,
霍然而愈(《山东中医杂志》1985年第5期)。
(6)遗尿 本方加猪脬1只(另煮汤)治疗。患者遗尿14年。结果:
服药1剂止,10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5年
第5期)。本方合缩泉丸治疗。患者病已工年,曾用补中益气汤及肾气
丸无效。结果:服药3剂,睡眠好转,遗溺暂止,此后偶有几次复发;仍
守原方获愈。经随访两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第9期)。
(7)带下 本方加鹿角胶、菟丝子、芡实治疗。患者带下清稀、色
白,病已2年。结果:服药lO剂而愈(《山东中医杂志净1985年第5期)。
(8)早泄 治疗病已2年者。结果:服7剂症见好转,举阳时间延
长;效不更方,继服数十剂而收全功(<中医药学报}1985年第2期)。

(9)遗精 本方治疗。患者病已5年,症见神疲乏力、头发脱落、头
晕目眩、脉虚芤迟。结果:进3剂即得控制,继服7剂而愈(《山东中医
杂志)1985年第5期)。本方治疗。患者小溲后有精液漏出,量多质稠
已工4年。结果:服药14剂,漏出精液减少;再服14剂,基本痊愈(《中
医药学报>1985年第2期)。本方治疗。患者病已6年,每夜遗精1,--3
次,曾用补肾固精之汤药及药丸均无效。结果:服药2剂,病减;继服20
剂,病愈(《山西医药杂志》1974年第4期)。.
(10)不射精 治疗伴有精液检查异常者。结果:服药16剂,诸症
均改善;继服数剂,巩固疗效,再作精液检查均属正常(《中医药学报》
1985年第2期)。
(11)阳痿 治疗阳痿数年者。结果:服药10剂后,症状好转,原
方桂枝增至10克。复诊数次,至今未复发(《中医药学报》1985年
第2期)。
(12)肺炎 本方加味,治疗小儿肺炎工3例。其中,神倦汗出,加
黄芪、浮小麦;咳嗽不爽,加贝母、橘红、杏仁;喘促,加五味子、麦冬,痰
多食少,加陈皮、半夏、苏子。结果;一般3天左右发热渐平,诸症亦随
之消失(《中医杂志》1964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阴阳不调,营卫不和,精、气、神、津液失
于摄纳之证。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滋阴和阳,有安内攘外之功,加以
龙骨、牡蛎既能固表敛汗,又能镇心安神,更能固肾摄精,为其配伍特
点。临床应用以心悸汗多、遗尿、失精,舌质淡润,脉虚大或范迟,为其辨
证要点。
临床如见汗多,加黄芪、浮小麦,遗尿,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
心悸易惊,神不安舍,加灵磁石、酸枣仁、朱茯神,失精,加芡实、莲肉,菟
丝子。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蜀漆9克 煅牡蛎30克 龙骨2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5枚。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通阳、镇惊、安神。主治心阳虚损,症见心悸、惊
狂、卧起不安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心动过速等病
症。例如。 .
(1)心动过速 本方蜀漆改常山,急煎服治疗。患者均为猝发心悸
不宁,气短,四肢不温,脉来疾数,心率大于160次/分,心电图提示为
室性或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结果:药后吐出痰涎及部分药汁,心
动旋即恢复正常,诸症均减;继以本方加减,巩固疗效(《中医杂志》
1980年第11期)。
(2)精神病 本方去蜀漆,加党参、茯苓、远志、枣仁、灵磁石、朱
砂,治疗多发性抽动与秽语综合征患者。结果:6剂后,惊惧焦虑、喉中
不自主发声、面部及肢体抖动、口发秽语等症大有好转,仅偶有瞬目、皱
眉;又服5剂,诸症若失;上方稍增损,取15剂制丸,续服2月余,随访
未发(《河南中医》1985年第6期)。本方加黄芪、党参、茯苓、珍珠母,
柏子仁,治疗患强迫性神经症7年者。结果:服药10剂,症略减,再服
10剂,症大减,强迫冲动和追想已基本控制,又工5剂后,诸症均除(《河
南中医》1985年第6期)。治疗精神分裂妄想症患者,26剂取效,治疗
原发性人格解体综合征,先后服药40余剂痊愈(《河南中医》1985年第
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误用发汗,损伤心阳而致心阳虚衰的病
证。方用桂枝、甘草以助心阳,配合龙骨、牡蛎固摄镇惊,并用蜀漆涤痰
逐邪以止惊狂,共成通阳涤痰、镇惊安神之方,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
用以心阳不振,心悸、惊狂、卧起不安,为其辨证要点。
临证应用,可不必拘泥于火邪致病,凡属心阳不足、痰扰心神而见
惊狂、卧起不安者,均可使用。
栝楼桂枝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天花粉60克 甘草60克 桂枝90克 芍药90克
生姜90克 大枣12枚
水煎服。各药用量须根据现今常用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
风,头痛汗出,身体牵强,脉沉迟有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抽搐,腰痛,颈椎综合征等病症。例如。
(1)小儿抽搐 治疗60例。患儿多为阵发性抽风,1日数次或间隔
数日再发,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脉迟缓且无力。结果:40例在用药工5

天内治愈,18例在用药1个月以内治愈, 2例无效。治愈者经随访半
年,均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85年第7期)。
(2)腰痛 本方加味治疗。如感受风寒而导致腰背痛、颈项强,加
葛根,背脊板紧感,加宣木瓜、伸筋草,腰酸腿软者,加桑寄生、续断
等。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痉证。方用桂枝、生姜散寒解表,
配以天花粉(栝楼根)、芍药养血生津,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
恶风、身有汗出、身体牵强、脉沉迟,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骨节疼痛明显,加威灵仙、桑枝;气虚,加黄芪、党参,血
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脾虚,加白术。
血热妄行者,忌用。

栝楼桂枝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天花粉60克 甘草60克 桂枝90克 芍药90克
生姜90克 大枣12枚
水煎服。各药用量须根据现今常用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
风,头痛汗出,身体牵强,脉沉迟有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抽搐,腰痛,颈椎综合征等病症。例如。
(1)小儿抽搐 治疗60例。患儿多为阵发性抽风,1日数次或间隔
数日再发,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脉迟缓且无力。结果:40例在用药工5
天内治愈,18例在用药1个月以内治愈, 2例无效。治愈者经随访半
年,均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85年第7期)。
(2)腰痛 本方加味治疗。如感受风寒而导致腰背痛、颈项强,加
葛根,背脊板紧感,加宣木瓜、伸筋草,腰酸腿软者,加桑寄生、续断
等。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痉证。方用桂枝、生姜散寒解表,
配以天花粉(栝楼根)、芍药养血生津,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
恶风、身有汗出、身体牵强、脉沉迟,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骨节疼痛明显,加威灵仙、桑枝;气虚,加黄芪、党参,血
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脾虚,加白术。
血热妄行者,忌用。

越婢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麻黄9克 石膏30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
枣5枚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越阳气,清热散水。主治风水一身悉肿,自汗
出,恶风,小便不利或喘咳,脉浮而渴,苔薄白或微黄。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癃闭,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热痹,
也可用于治疗偏头痛,多发性疖肿,郁证,阴痒糜烂,声哑,耳鸣等病症。
例如:
(1)急性肾炎 本方加茅根治疗。患儿尿常规检查:蛋白。+++。,白
细胞“+++”,红细胞“+”,颗粒管型2—3。结果:3剂后小便增多,浮
肿消退,咳嗽亦减,续服3剂,水肿退尽,尿检均正常。随访4今月,未
复发(《四川中医》1986年第10期)。本方去大枣,、加浮萍、蒲公英,
茯苓、泽泻、大毛、冬瓜皮治疗。结果。共服6剂,肿即退尽,尿蛋白“微
量”,红细胞“+”,管型“一”,再用黄芪防己汤加味,共服12剂,痊愈
(《辽宁中医净)1.977年第2期)。
(2)癃闭 本方加桑皮、杏仁,治疗癃闭5日者。结果:服药3剂,
小便通利;继进3剂,诸症悉除(《陕西中医》1987年第工2期)。
(3)慢性支气管炎 本方加白术、苏子,白芥子、紫苏、桔梗、桑皮,
治疗病已五年的昼夜咳喘者。结果。服药6剂,咳喘好转,继服24剂,诸
症解除,再以六君子汤和补中益气丸调治(《陕西中医)1987年第12
期)。
(4)风湿热痹 以本方加白术为基础方,治疗32例。其中24例
具有关节疼痛,工6例心率大于100次/分,12例闻及收缩期杂音,6例
闻及舒张期杂音。如湿热偏重,加赤芍、秦艽、虎杖,上肢疼痛,加桑枝、
桂枝;下肢疼痛,加牛膝、海桐皮。石膏用量可至60克,麻黄可至10
克,每日1剂,工周为1个疗程。有效者,至少服用2周以上,服 3天无
效者,改用他方,作无效处理。结果:经2个疗程后,痊愈8例,显效者
17例,好转5例,无效2例(《新中医》1990年第1期)。
(5)偏头痛 本方加川芎、白芷,治疗患病3年者。结果:服药3
剂后,头痛若失,精神大振;续服3剂,至今未发(《浙江中医杂志》1988
年第9期)。
(6)多发性疖肿 本方加土茯苓、薏米,治疗病已半年余者。结果。
服药5剂后,未见新起疖肿,原溃烂者已收口,再进5剂,臀、颈疖肿将
愈;再以原方麻黄、石膏量减半,加党参,继服5剂,痊愈(《浙江中医杂
志>1988年第9期)。
(7)郁证 本方加枳壳、桔梗治疗。患者因失恋而抑郁不乐半年,
服疏肝解郁剂无效。结果。服药3剂后,胸脯烧灼之症大减,口不干,神
宁思食,寐安,上方去枳壳、桔梗,加南沙参、百合、合欢皮、芦根、川贝,
5剂后,诸症渐减,情绪安逸;上方去麻黄、石膏,加淮小麦、生地,共10

剂,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9期)。
(8)阴痒糜烂 本方加淮山药、桑白皮、生黄芪、萆藓、白鲜皮、赤
芍治疗。结果:服药12剂,阴痒止,白带减,灼痛感若失(《陕西中医》
1987年第12期)。 .
(9)声哑、耳鸣 本方加杏仁、桔梗、茯苓、射干治疗。患者低热、
咽干痛、声哑1周,伴有晨起面部浮肿、咳嗽、痰液稠粘、脉浮。结果:服
药6剂后,咳痰少,声哑亦瘥;继服6剂,诸症悉除(《陕西中医》1987
年第]2期)。本方加蝉衣、石菖蒲、薄荷治疗。患者感冒后耳鸣不休,渐
加剧2月余。结果:服药1剂后,右侧头项强几几之感消失,耳鸣减半;
又服3剂,听力已愈七八,继服3剂,即收全效(《浙江中医杂志》1988
年第9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水夹热之证。方用麻黄宣肺发汗利尿,
石膏清肺胃郁热而除口渴,甘草、大枣补益中气,为其配伍特点。临床
应用以身肿、脉浮,自汗出、无大热、口渴、小便不利,为其辨证要
点。
越婢加术汤 (<金匮要略》),即本方加白术组成,功能解表行水,
健脾化湿;主治肺热内郁,脾失健运,水湿内滞,浮肿较越婢汤证重,自
汗,口渴。小便不利。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加半夏组成,
功能宣肺泄热,降逆平喘,主治风热夹饮邪上逆,咳嗽上气,喘急,甚至
目睛胀突,有如脱出之状。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备急千金要方>越婢汤,由麻黄、
石膏、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功能温阳散寒,清热散水,主治
风痹脚弱.

葛根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葛根12克 麻黄9克 桂枝6克 甘草6克 白
芍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散风寒,解肌发汗。主治伤寒表实,症见发
热、恶寒、无汗、身痛、项背牵强、或下利、或呕吐、舌苔薄白、脉浮
紧。
现代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脑,
乙脑,荨麻疹,急性胃肠炎,痢疾,小儿秋季腹泻及发热;也有用于治疗
各种神经痛,肩凝症,面神经瘫痪及眼睑疾患等病症。例如;
(1)感冒、流行性感冒 本方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大多数病例服
用数剂后,即热退病愈,并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汉方临床》1961年
第4期)。 。
(2)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方加减,治疗10例。初期1—2天,以解
表清热为主,中后期伍以清热解毒、镇痉养阴之品。结果:痊愈9例,无
效1例(<福建中医药》1956年第2期)。本方为主,治疗83例。初期
解表发汗,继则配合清解、熄风、养阴等药味。结果:治愈70例,死亡
13例(《福建中医药》1957年第2期)。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治疗13例。每天服2剂,昏迷口噤者用
鼻饲法。一般在服药10小时后,神识昏迷者转清醒,面色由苍白转红
润。若见动风之象,加入钩藤、石决明等平肝熄风之品。结果全部治
愈<<江苏中医}1964年第u期)。
(4)小儿发热 本方为主,治疗小儿辨证属表实的发热110例。剂
量随年龄增减,伴胃不和者加二陈汤、平胃散等。结果;服药1剂体温
降至正常者66例,服2剂而愈者43例,服3剂而愈者1例(《云南中医
杂志}1987年第2期).
(5)荨麻疹 治疗6工例。其中急性者46例,慢性者5例。如无
汗口渴,加知母;有汗口渴,加石膏、花粉、沙参,汗出口不渴,加重桂枝
用量,瘙痒剧烈,加蝉蜕、白鲜皮、元参、生黄芪等。结果:46例急性者
服药1一7天全部治愈,5例慢性者用药5一工。天治愈,随访半年无
复发(《中医杂志,1984年第9期)。
(6)内耳眩晕症 治疗110例。如肝郁血虚,去麻黄,加蝉蜕、柴
胡、当归、黄芪、苦丁茶、珍珠母、磁石、煅龙齿,肝旺肾虚,去桂枝,加丹
参、钩藤、决明子。结果;3年未发眩晕、耳鸣、昏厥者80例;间有轻度
晕厥者8例;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者20例;无效2例(《江苏中
医杂志》1984年第3期)。
(7)急性多发性麦粒肿、眼险脓肿 本方加黄芩、红花、川芎、大
黄,治疗25例。结果:服药7天内,肿退或脓液排出痊愈, 1—2年内
很少复发者24.例;加用抗生素及理疗后,肿退吸收者1例(《新中医》

1986年第7期)。
(8)痢疾 本方合葛根参连汤,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者,疗效迅
速而可靠,一般服药3—5剂即可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
5期)。
(9)小儿秋季腹泻 本方加减,治疗33例。如胃中不和,加陈皮、
半夏;腹部胀痛,加枳壳、木香;食欲不佳,加白术、焦山楂、神曲等。结
果全部痊愈(《福建中医药》i988年第2期)。
(10)神经痛 本方合术附汤,重用白芍,加牛膝、木瓜,治疗腓总
神经痛。结果:服药1剂,痛减足伸;再进2剂,基本痊愈(《四川中医》
1986年第5期)。本方加独活,合桃核承气汤,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
右下颔部发作性剧痛、言语涩滞、咀嚼困难已3年。结果。服药后工小
时痛减,继服2周痊愈(《汉方与汉药》1936年第2期)。用本方提取颗
粒冲服,对部分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及症状性颜面痛有显著疗效,长期服
用未见副作用(《江苏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
(11)肩凝症 本方治疗。患者重症肩凝症,经注射西药及针灸治
疗无效。结果:服药3剂,症状明显改善(《汉方与汉药》1936年第
10期)。对由风寒湿所引起的肩背疼痛,或颈项拘急,不能转侧的患
者,一般服本方数剂即显著好转或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2
期)。
(12)重症肌无力 本方合西药新斯的明,或配合小青龙汤,治疗
6例。结果全部治愈(《汉方临床》1968年第12期)。
(13)面神经瘫痪 本方加川芎、地龙、木瓜治疗。结果:服药2剂
后,项背舒展,面部麻木减轻;上方去麻黄,加细辛、白芷,更进8剂,告
愈(《四川中医净1985年第u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实,太阳经气不舒,或内迫阳明所
致的下利证。方罔葛根辛凉,解肌散邪;佐以麻黄、桂枝辛温发汗;芍
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制辛温;解表和里,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
热畏寒、项肯强几几,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有汗者,可去麻黄;表邪犯胃作呕者,加半夏,感寒夹滞,
见腹胀下利者,加大黄、黄芩、黄连;头痛剧烈者,加蔓荆子、蘖本;伴风
疹者,加川芎、防风、蝉蜕等。
葛根加半夏汤(《伤寒论》),即本方加半夏组成,功能解表发汗,兼
以和胃,主治伤寒太阳表实证,兼见呕吐者。

柴葛解肌汤
方剂来源 明.《伤寒六书》。又名干葛解肌汤。
组成与用法 柴胡12克 葛根12克 甘草9克 黄芩6克 羌
活12克 白芷10克 芍药10克 桔梗6克
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末10克,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清热。主治感受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
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发热,牙龈炎,头
痛等病症。例如;
(1)流行性感冒 本方加减,治疗393例。结果:服药48小时内
退热,头痛、咽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者378例,服药48小时以后退热,其
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15例。凡药后汗出者,疗效明显(噬湖北中医杂
志》1984年第4期)。
(2)呼吸道感染发热 以本方去大枣,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
根、知母、鱼腥草为基础方,治疗125例。患者发热均在38.50C以上,其
中40。C以上者有14例。如恶寒重,加防风;头痛甚,加白芷;鼻塞流涕,
加辛夷、苍耳子,咽痛,加玄参、山豆根;痰多,加葶苈子、瓜蒌;气
喘,加麻黄、杏仁;口渴,加天花粉、芦根;便秘,加大黄;体虚,加黄芪。
一般每日1剂,39。C以上者每日2剂。结果。24小时内退热者62例,
24—48小时内退热者51例,48~72小时内退热者+1 2例;退热时间最
快者1小时,90%以上病人体温呈梯形下降(《福建中医药》1985年第
5期)。
(3)矛龈炎 以本方去羌活,加知母、细辛、银花、连翘为基础方,
治疗牙龈掀红肿痛,伴口臭、口腔溃疡者。若伴便秘,加生川军;齿衄
者,加丹皮、赤芍。
(4)头痛 本方加川芎、藁本、菊花、薄荷,治疗头痛属风寒上攻、
郁而化热者,有较好疗效。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化热之证。方用柴胡、葛根解肌清
热,羌活、白芷助以解表,佐以黄芩、石膏清热,共奏解肌清热之效,为其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寒渐轻、身热逐盛、目疼鼻干、心烦、脉浮微
洪,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暑天无汗恶寒者,去黄
芩,加香薷、苏叶;心烦口渴者,加重石膏剂量,或加竹叶、芦根;咽喉不
利者,加马勃、玄参。
使用本方时,热不甚者,石膏、黄芩两药剂量不宜过大。
柴葛桂枝汤 (《幼幼集成》),有两方;(1)即本方去黄芩、羌活、白
芷、石膏,加桂枝组成;功能调和营卫,解肌清热;主治小儿伤风,自汗发
热。(2)即本方去黄芩、白芷、石膏、白芍,加人参、防风、桂枝、牛蒡子,
淡竹叶组成,功能祛风解肌透疹,主治痘将出而憎寒振战。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学心悟》柴葛解肌汤,由柴胡,
葛根、甘草、芍药、黄芩、知母、生地、丹皮、贝母组成;功能解肌清热,主

治春温夏热之际发热头痛,不恶寒,心烦口渴。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1)解热作用。能抑制体温调节中
枢。(2)镇静作用。改善脑循环,降低血压。(3)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
(4)抗菌、抗病毒作用。柴胡皂甙具有此作用,黄芩甙、芍药甙也能抗菌
消炎。(5)化痰止咳作用。能兴奋呼吸中枢,促进气管粘膜的纤毛上皮
运动,稀释痰液,便痰涎易于咳出。

荆防败毒散
方剂来源 明。《摄生众妙方》。
组成与用法 荆芥3克 防风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柴胡
3克 前胡3克 枳壳3克 桔梗3克 茯苓3克 川芎3克 甘草
3克
原方用散剂,每服15-30克,加生姜3片、薄荷3克,水煎服。亦
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剂量按常规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
发热,头痛,肢体痉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
脉浮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产后高热,疟疾,痢疾,接触性皮炎,
荨麻疹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治疗流行性感冒。对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而属风寒型
者最宜。如鼻塞甚者,可加苍耳子(《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2)产后高热 本方加味改汤剂,治疗10例。其中败血症2例,
产褥感染8例。属瘀血发热,加益母草、桃仁、红花、丹参;暑湿发热,加
生石膏、知母、厚朴、半夏、黄芩,热甚持续不退,加黄芩。结果:痊愈9
例;无效1例,因败血症死于中毒性脑病(《中医杂志》1986年第6期)。
(3)疟疾 本方改汤剂,加党参、荷叶治疗。结果;服药1剂后,午
后虽仍有寒热,但已减轻;继进5剂,神情爽和,病愈(《吉林中医药》
1986年第2期)。
(4)痢疾 本方改汤剂,加白芍、木香治疗。结果:服药2剂,汗
出壮热解,身痛减,下利减轻;前方去羌活、独活、荆芥,加秦皮、槟榔,
2剂后利止,前方加党参,调理3日告愈(《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2
期)。
(5)接触性皮炎 本方水煎服,并用苍耳草、苦参、蛇床子煎汤熏
洗局部,治疗因接触“六六六”粉而致病者。结果:服药17剂,痊愈(《吉
林中医药》1986年第2期)。
(6)荨麻疹 本方改汤剂,加党参,治疗顽固性荨麻疹5年者。结
果:连服3剂,微汗出,疹消退;前方去羌活、独活,加蝉衣、牛膝、白术,
党参增至20克,3剂后,尻部残存疹块亦消,未见复发(《吉林中医
药净1986年第2期)。本方改汤剂,去枳壳、茯苓,加升麻、当归尾、红花、
苏木、天花粉,治疗18例。结果:痊愈11例,好转3例,无效4例。对荨
麻疹伴有便秘者,疗效更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第儿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感受风寒湿邪三者俱重之感冒。方用荆
芥、防风发散风寒,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柴胡、薄荷透表泄热,着重于解
除风湿在表之患;且荆芥、防风与柴胡寒热并用,羌活、独活上下风湿之
痛同治,柴胡、桔梗升浮与前胡、枳壳沉降相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
用以恶寒发热、头痛剧烈、肢体酸痛、邪笃正盛,为其辨证要点。
.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痢疾初起,加木香、黄连;疮疡初起,加银翘、蒲

公英;皮肤病,加苦参、蝉衣、薄荷、牛蒡子等。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人参败毒散,即本方去荆芥、防风,
加人参、生姜、薄荷组成,功能益气解表,散风祛湿;主治正气不足,外感
风寒湿邪,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痠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苔白腻,脉浮且无力。银翘败毒散(《医方集解》),即本方
去荆芥、防风,加银花、连翘组成;功能败毒疏表,清热解毒,主治痈疮红
肿疼痛,属热毒为患者。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即本方去荆芥、
独活、前胡、枳壳、茯苓、甘草,加薄荷、连翘、山栀、玄参、升麻、当归、黄
芩、芍药、牛蒡、红花组成;功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发颐及痈疽初
起。仓廪散(《普济方》),即本方去荆芥、防风,加人参、陈仓米组成,人
生姜、薄荷煎,功能益气解表,败毒止呕,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呕
吐。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杂病源流犀烛》荆防败毒散,由羌
活、独活、柴胡、前胡、人参、桔梗、枳壳、茯苓、川芎、荆芥、薄荷、人中黄、
牛蒡子、防风组成;主治捻头瘟(又名虾蟆瘟),喉痹失音,项大腹胀。

荆防败毒散
方剂来源 明。《摄生众妙方》。
组成与用法 荆芥3克 防风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柴胡
3克 前胡3克 枳壳3克 桔梗3克 茯苓3克 川芎3克 甘草
3克
原方用散剂,每服15-30克,加生姜3片、薄荷3克,水煎服。亦
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剂量按常规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
发热,头痛,肢体痉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
脉浮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产后高热,疟疾,痢疾,接触性皮炎,
荨麻疹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治疗流行性感冒。对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而属风寒型
者最宜。如鼻塞甚者,可加苍耳子(《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2)产后高热 本方加味改汤剂,治疗10例。其中败血症2例,
产褥感染8例。属瘀血发热,加益母草、桃仁、红花、丹参;暑湿发热,加
生石膏、知母、厚朴、半夏、黄芩,热甚持续不退,加黄芩。结果:痊愈9
例;无效1例,因败血症死于中毒性脑病(《中医杂志》1986年第6期)。
(3)疟疾 本方改汤剂,加党参、荷叶治疗。结果;服药1剂后,午
后虽仍有寒热,但已减轻;继进5剂,神情爽和,病愈(《吉林中医药》
1986年第2期)。
(4)痢疾 本方改汤剂,加白芍、木香治疗。结果:服药2剂,汗
出壮热解,身痛减,下利减轻;前方去羌活、独活、荆芥,加秦皮、槟榔,
2剂后利止,前方加党参,调理3日告愈(《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2
期)。
(5)接触性皮炎 本方水煎服,并用苍耳草、苦参、蛇床子煎汤熏
洗局部,治疗因接触“六六六”粉而致病者。结果:服药17剂,痊愈(《吉
林中医药》1986年第2期)。
(6)荨麻疹 本方改汤剂,加党参,治疗顽固性荨麻疹5年者。结
果:连服3剂,微汗出,疹消退;前方去羌活、独活,加蝉衣、牛膝、白术,
党参增至20克,3剂后,尻部残存疹块亦消,未见复发(《吉林中医
药净1986年第2期)。本方改汤剂,去枳壳、茯苓,加升麻、当归尾、红花、
苏木、天花粉,治疗18例。结果:痊愈11例,好转3例,无效4例。对荨
麻疹伴有便秘者,疗效更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第儿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感受风寒湿邪三者俱重之感冒。方用荆
芥、防风发散风寒,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柴胡、薄荷透表泄热,着重于解
除风湿在表之患;且荆芥、防风与柴胡寒热并用,羌活、独活上下风湿之
痛同治,柴胡、桔梗升浮与前胡、枳壳沉降相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
用以恶寒发热、头痛剧烈、肢体酸痛、邪笃正盛,为其辨证要点。
.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痢疾初起,加木香、黄连;疮疡初起,加银翘、蒲

公英;皮肤病,加苦参、蝉衣、薄荷、牛蒡子等。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人参败毒散,即本方去荆芥、防风,
加人参、生姜、薄荷组成,功能益气解表,散风祛湿;主治正气不足,外感
风寒湿邪,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痠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苔白腻,脉浮且无力。银翘败毒散(《医方集解》),即本方
去荆芥、防风,加银花、连翘组成;功能败毒疏表,清热解毒,主治痈疮红
肿疼痛,属热毒为患者。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即本方去荆芥、
独活、前胡、枳壳、茯苓、甘草,加薄荷、连翘、山栀、玄参、升麻、当归、黄
芩、芍药、牛蒡、红花组成;功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发颐及痈疽初
起。仓廪散(《普济方》),即本方去荆芥、防风,加人参、陈仓米组成,人
生姜、薄荷煎,功能益气解表,败毒止呕,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呕
吐。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杂病源流犀烛》荆防败毒散,由羌
活、独活、柴胡、前胡、人参、桔梗、枳壳、茯苓、川芎、荆芥、薄荷、人中黄、
牛蒡子、防风组成;主治捻头瘟(又名虾蟆瘟),喉痹失音,项大腹胀。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以及方中的防风、羌活、独活、川芎、前胡,
对流感病毒原甲型及亚洲甲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圣散子
方剂来源 宋.《苏沈良方净。
组成与用法 肉豆蔻9克 猪苓15克 石菖蒲15克 高良姜
15克 独活15克 炮附子15克 麻黄15克 厚朴15克 藁本15
克 芍药15克 枳壳15克 柴胡15克 泽泻15克 白术15克
细辛15克 防风15克 藿香15克 姜半夏15克 茯苓15克 炙
甘草30克
上药研末,每次15克,水煎服。亦可用饮片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
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表发汗,辟疫祛邪。主治表里两感,卫阳郁
闭,高热无汗,不进饮食,或感犯时疫,神昏谵狂,病情危笃者。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或某些急性传染病初期,表现寒
毒郁闭,表里不解之证。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邪郁闭,表里不解之证。方用麻黄、细
辛、防风、独活疏散表邪,泄越卫阳,合以附子、高良姜,鼓动阳气,使邪
从汗解;半夏、藿香、枳壳、豆蔻,疏理气机,宣畅膜原,令邪有出路,用药
多而不杂,繁而不乱,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伤寒湿疫见发热、无
汗、不欲饮食,或寒颤肢厥、神昏、苔白脉紧等,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辛温燥热,大实热或热盛津伤者.不宜使用。即使药证相当.
也应中病即止,或减其制。不可过用.

午时茶
方剂来源 清。《经验百病内外方}。
组成与用法 茅术3 0克 白芷30克 前胡3 0克 六曲3 0克
麦芽45克 陈皮30克 枳实30克 防风30克 川芎30克 柴胡
30克 紫苏45克 藿香30克 山楂30克 厚朴45克 红茶叶96
克 连翘30克 桔梗45克 甘草30克 羌活30克
上药制成块剂或冲剂。每服1一2块或0.5-1包,布包后,水煎
或沸水浸泡饮服,日服2—3次。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散风寒,化湿和胃。主治风寒感冒,寒湿阻
滞,食积不化,胸闷腹泻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食积,水土不服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治疗风寒感冒轻证,或食油腻后受寒吐泻者,有一定疗
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水土不服 可治疗初到异地,食欲不振,腹部痞闷不适,倦怠
畏寒者(《中国基本中成药》人民卫生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表寒里不和之证。方用紫苏、防风、羌
活、藿香等疏解在表之风寒,茅术、厚朴、陈皮等和里消积,共奏解表和
里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畏寒发热、胃肠不适、舌苔白腻,为
其辨证要点.

五积散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白芷90克 川芎90克 炙甘草90克 茯苓90克
当归90克 肉桂90克 芍药90克 半夏90克 陈皮18 0克 枳
壳180克 麻黄180克 苍术720克 干姜120克 桔梗360克 厚
朴120克
上药共研粗末。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主治外感风
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
及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顽痹,闭经,痛经等病症。例如:
(1)顽痹 治疗2例,均获卓著疗效。其中1例病已l年,近八九
日寒热交替发作,伴关节疼痛。结果:服用工0剂,诸症大减,继进10
剂,基本痊愈(《四川中医》1987年第2期)。
(2)闭经 本方治疗。患者月事4个月未来潮,曾服桃红四物汤
无效,面青肢冷,脉沉紧苔白,带下清稀量多。结果:服药1剂后,汗出,
诸症减半,唯少腹隐痛;原方去麻黄,加川栋子、玄胡、郁金,服2剂,脉
和经通,诸症俱愈;遂用八珍汤加味,以善其后(《黑龙江中医药》1988
年第3期)。
(3)痛经 本方去桔梗、麻黄、白芷,加制附子、玄胡、丹参,治疗因
经期受寒而致痛经、病已3年者。结果:服药2剂后,腹痛消失,余症
皆除;嗣后每行经前服上方l剂,未再复发(<黑龙江中医药》1988~
第3期)。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之证。方用麻黄、白
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伍陈皮、半
夏、茯苓理气化痰;佐以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以治寒、气、血、痰、
湿五积之症,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无汗、胸闷呕吐、拘急腹
痛,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可加
煨姜三片、盐少许治之,感冒头痛体疼、恶寒发热等,加葱白三寸、豆豉
七粒;但觉寒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嚷症因脉治>五积散,即本方去当
归、芍药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葱豉汤
方剂来源 晋.<肘后方》。
组成与用法 葱白1握 豆豉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通阳发汗.主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
汗、头痛鼻塞、脉浮紧。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感冒及偶淋冷雨受寒。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之轻证。方用葱白辛温通阳发
汗,豆豉解肌;辛温而不燥,平和而无伤津之弊,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
用以恶寒发热、无汗,为其辨证要点。
原书注称:“服本方不汗,..加葛根60克,升麻90克;..若不
汗,更加麻黄60克。”
活人葱豉汤 (<类证活人书》),即本方加麻黄、干葛组成;功能发
汗解表;主治伤寒一二日,头项腰背痛,恶寒脉紧无汗者。葱豉桔梗汤
(《通俗伤寒论》),即本方加山栀、桔梗、薄荷、连翘、甘草、淡竹叶组成,
功能解表清热,主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者。葱白
七味炊(《外台秘要》),即本方加葛根、麦冬、地黄、生姜组成;功能养血
解表,主治病后阴血亏虚,又复感受外邪,症见头痛身热,微恶寒而无
汗者。

十味芎苏散
方剂来源 明.《医学入门》。
组成与用法 川芎21克 紫苏叶16克 葛根15克 桔梗(生)
7.5克 柴胡15克 茯苓15克 甘草(炙)9克 半夏18克 枳壳
9克 陈皮12克 .
上药共研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
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散寒解表,祛风止痛。主治四时伤寒,症见发热
头痛。
现代临床 常用以治疗感冒头痛,也有用以治疗偏头痛等病症。例
如:
(1)感冒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为基础方,可治疗感冒风寒所致
的头痛等症。如头痛甚者,可加藁本、白芷;咳嗽者,加麻黄、杏仁。
(2)偏头痛 本方加白芷、藁本,可治疗偏寒之偏头痛。如头痛甚
者,加羌活、独活;伴头部刺痛者,加地龙、桃仁。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方用川芎祛风止痛,配以祛
风解表之紫苏、葛根,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感冒发热、头痛,为其
辨证要点。
香苏散 、 .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香附120克 紫苏叶120克 陈皮60克 甘草30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或研细末,每服6克,入盐点
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
滞,形寒身热,头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经期腹痛,也可用于治疗梅核气.胸
痛,胃脘痞胀,子悬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姜半夏、生姜、荆芥、防风,治疗感冒伴胸脘痞
闷、泛泛欲吐,有较好疗效。
(2)经期腹痛 本方加失笑散、当归√¨芎、干姜,玄胡索,治疗经
期受寒,经行不畅等腹痛胀者有效。
(3)梅核气 本方去陈皮,加白蒺藜、郁金、海蛤粉、橘络√[/贝母、
青黛,治疗病已5年者。结果:服药6剂,症见减轻,痰少易咳,咽喉阻
塞感不明显;原方再服6剂.诸症消除(《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
期)。
(4)胸痛 本方去陈皮,加全瓜萎、郁金、茯苓、橘络治疗。患者胸
膺憋闷,胀痛,呼吸不利,善太息,咳痰不爽10天余。结果s 工剂痛减,
3剂痛止(《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
(5)胃脘痞胀 本方加佛手、神曲、麦芽、大腹皮、黄芩治疗。结果:

服药7剂,痞胀显减,饮食略增;原方去陈皮,加金铃子、白蒺藜,再进7
剂,痞胀消失(《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
(6) 子悬 本方加枳壳、大腹皮、黄芩、茯苓、橘叶治疗。患者妊
娠7个月,胸脘痞闷,胀满,呼吸不利,恶心欲吐,心烦不安。结果:服药
4剂,胸脘微闷,恶心止,心烦宁,尚觉乏力,面色不华,上方去枳壳、大
腹皮、橘叶,加柴胡、当归、白芍、白术,6剂后,胸脘开豁,病愈体健(《黑
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外袭、气滞于内之证。方用苏叶发
汗解表,香附、陈皮理气消滞,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形寒身热、头
痛胸脘痞胀、脉浮苔薄,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伤食,加焦楂曲、莱菔子;咳嗽,加杏仁、前胡、桑皮;有痰,
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伤风自汗,加桂枝;伤寒无汗,加麻黄、生
姜,伤风鼻塞,加羌活、荆芥;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即本方加荆芥、防风、蔓荆子、秦艽组
成;功能同本方,而发汗解表之力增强,主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
身疼,以及妇女经期受寒腹痛等证。香苏葱豉汤(<通俗伤寒论》),即加
味香苏散加葱白、豆豉组成,功能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主治孕妇伤寒。

香苏散 、 .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香附120克 紫苏叶120克 陈皮60克 甘草30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或研细末,每服6克,入盐点
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
滞,形寒身热,头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经期腹痛,也可用于治疗梅核气.胸
痛,胃脘痞胀,子悬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姜半夏、生姜、荆芥、防风,治疗感冒伴胸脘痞
闷、泛泛欲吐,有较好疗效。
(2)经期腹痛 本方加失笑散、当归√¨芎、干姜,玄胡索,治疗经
期受寒,经行不畅等腹痛胀者有效。
(3)梅核气 本方去陈皮,加白蒺藜、郁金、海蛤粉、橘络√[/贝母、
青黛,治疗病已5年者。结果:服药6剂,症见减轻,痰少易咳,咽喉阻
塞感不明显;原方再服6剂.诸症消除(《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
期)。
(4)胸痛 本方去陈皮,加全瓜萎、郁金、茯苓、橘络治疗。患者胸
膺憋闷,胀痛,呼吸不利,善太息,咳痰不爽10天余。结果s 工剂痛减,
3剂痛止(《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
(5)胃脘痞胀 本方加佛手、神曲、麦芽、大腹皮、黄芩治疗。结果:
服药7剂,痞胀显减,饮食略增;原方去陈皮,加金铃子、白蒺藜,再进7
剂,痞胀消失(《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
(6) 子悬 本方加枳壳、大腹皮、黄芩、茯苓、橘叶治疗。患者妊
娠7个月,胸脘痞闷,胀满,呼吸不利,恶心欲吐,心烦不安。结果:服药
4剂,胸脘微闷,恶心止,心烦宁,尚觉乏力,面色不华,上方去枳壳、大
腹皮、橘叶,加柴胡、当归、白芍、白术,6剂后,胸脘开豁,病愈体健(《黑
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外袭、气滞于内之证。方用苏叶发
汗解表,香附、陈皮理气消滞,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形寒身热、头
痛胸脘痞胀、脉浮苔薄,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伤食,加焦楂曲、莱菔子;咳嗽,加杏仁、前胡、桑皮;有痰,
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伤风自汗,加桂枝;伤寒无汗,加麻黄、生
姜,伤风鼻塞,加羌活、荆芥;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即本方加荆芥、防风、蔓荆子、秦艽组
成;功能同本方,而发汗解表之力增强,主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
身疼,以及妇女经期受寒腹痛等证。香苏葱豉汤(<通俗伤寒论》),即加
味香苏散加葱白、豆豉组成,功能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主治孕妇伤寒。

香薷散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香薷饮、三物香薷饮。
组成与用法 香薷500克 白扁豆250克 厚朴250克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目前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外感于寒,内伤于
湿。身热畏寒,头痛头重,无汗出,四肢倦怠,胸闷泛恶,呕吐,腹痛泄
泻,舌苔白腻,脉浮濡。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夏季感冒,夏季持续发热,胃肠炎,细菌性
痢疾;也可用于治疗低钾血症等病症。例如:
(1)夏季感冒 以本方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生石膏为基础方,
治疗150例。患儿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均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大
多偏高。其中体温38-39。C者97例, 39.1--40。0 49例,40。C以上
4例。鼻塞流涕,加防风、荆芥;咳嗽,加杏仁、前胡、紫菀,腹泻,加煨葛
根、防风、白术;食欲不振、苔白腻,加藿香、砂仁。结果;服药2剂后,体
温降至37.3℃以下、1周内不再回升、其他症状消失者139例,无效或
疗效不明显11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2)夏季持续发热 以本方加板蓝根、地骨皮、青蒿为基础方,治
疗45例。患儿均持续不规则发热10天以上,体温38—39。a。乏力,
加黄芪、人参;无汗,加葛根、柴胡;心烦,加淡竹叶、栀子;尿黄,加车前、
冬葵;咽痛,加牛蒡、薄荷;口干,加玉竹、花粉;食积,加神曲、山楂。结
果:服药1—3天体温正常者14例,服药4—6天体温正常者16例,
服药7—9天体温正常者12例,服药工。天以上无效者3例(《福建中
医药》1990年第2期)。本方加藿香、佩兰、苏叶、川连、大青叶、滑石、
金银花、陈皮、茯苓治疗。患者寒战高热,体温40。C,每日下午发作2—
3小时,病已1月余。经检查已排除疟疾、伤寒等病证。结果:服药
当天,寒战发热不作,连服2天,病愈出院(《广西中医药》1989年第6
期)。 ,
(3)胃肠炎 本方加藿香、佩兰、黄连、木香、荷叶、焦六曲等,治疗
夏秋之间暑湿较盛,伤及肠胃,症见腹痛即泻,泻下急如水注,肛门灼
热,粪色黄褐,心烦口渴,脉濡数,效果较好。
(4)细菌性痢疾 本方加黄连、黄芩、当归、芍药、甘草、木香、大黄
治疗。患者暑热下利赤白,每日20余次,量少有粘冻,腹痛甚伴里急后
重。结果:药后第2天,下利次数减至4—5次,腹痛缓,继进3剂,渐
安,半月而愈(《实用中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
(5)低钾血症 本方加六一散、薄荷,治疗24例。结果:服药2—
4剂,痊愈19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第1
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暑天外寒内湿之证。方用香薷解衷散寒,
祛暑化湿;伍以厚朴、白扁豆行气宽中,利湿和中,为其配伍特点。临床

应用以身热恶寒、头痛且重、无汗出、四肢倦怠、胸闷泛恶、呕吐或腹痛
泄泻、脉浮濡、苍白腻,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表邪重,可加青蒿以增祛暑解表之功;若兼见鼻塞流涕,
合葱豉汤以通阳解表。
四物香薷饮 (《医方集解》),又名清暑益元散,即本方加黄连组
成,功能外清暑热,内除暑湿,主治外感暑热,皮肤蒸热,头痛而重,烦躁
口渴或呕吐泄泻。五味香薷饮(《医方集解》),即本方加茯苓、甘草组成;
功能散寒解表,利湿和中;主治伤于寒湿之暑气,症见呕逆、泄泻。六
味香薷饮((医方集解}),即本方加木瓜、茯苓、甘草组成,功能祛寒解
表,利湿舒筋;主治暑受寒湿,腹胀呕吐泄泻又兼两腿转筋。十味香薷饮
(《增补万病回春》),即本方加人参、黄芪、白术、陈皮、木瓜、茯苓、甘草
组成;功能散寒解表,益气健脾燥湿;主治感受寒湿,中气虚弱,体倦神
昏,头重吐利。黄连香薷炊(《类证活人书》),又名香薷散,即本方去扁
豆,加黄连组成;功能祛暑解表.清热除烦,主治暑季吐泻。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即本方加金银花、连翘,扁豆易扁豆花组成,功能祛暑解
表,清热化湿;主治暑季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口渴。

神术散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苍术15克 藁本9克 白芷9克 细辛6克 羌
活9克 川芎9克 炙甘草9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加生姜6克、葱白6克,水煎服。也可改
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风解表止痛。主治四时温疫,头痛项强,发热
憎寒。身体疼痛,及伤风.鼻塞耳重,咳嗽头昏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寒湿头痛等。例如.
(1)感冒 本方加味,治疗寒天淋雨,出现恶寒发热、遍身疼痛、颈
强不舒、咳嗽痰白。无汗者,加麻黄、桂枝;咳嗽者,加前胡、杏仁、牛蒡
子;项强者,加葛根等。
(2)寒湿头痛 本方加荆芥、防风、苍耳子,治疗受风寒后,头痛如
裂、鼻塞声重、喷嚏不止。原方细辛可增至10克,有较好疗效。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之证。方用苍术、羌活、生姜、
葱白祛风解表,藁本、白芷、细辛、川芎散寒止痛;共奏辛温解表,祛风
止痛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痛、发热憎寒,为其辨证
要点。
临床若见寒湿重者,加干姜、厚朴、吴茱萸;郁久化热者,加菊花、薄
荷,鼻塞流涕甚者,加苍耳子、辛夷花;遍身关节痛者,加独活、秦艽。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医学心悟》神术散,由苍术、陈皮、厚朴、炙甘草、藿香、砂仁组
成;功能芳香辟浊,理气和中;主治感受时气瘴邪,发热头痛,伤食停饮,
胸满腹痛,呕吐泻利。
(2)《景岳全书》神术散,又名神术汤,由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
白组成;功能祛风解表为主;主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九味羌活汤
方剂来源 元。《此事难知》。
组成与主治 羌活工2克 防风9克 川芎9克 细辛6克 甘
草6克 苍术6克 白芷6克 黄芩6克 生地6克
水煎服。 ’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感冒暴寒,头痛,发
热,无汗,脊强,脉浮紧。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热;也可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
痹,荨麻疹,落枕,肌纤维织炎,下颌关节炎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味,治疗120例。风邪偏盛者,加荆芥、苏叶;
寒邪偏甚者,加麻黄、生姜;湿邪偏胜者,加独活、桑枝、茯苓;脊强不
舒者,加葛根,头痛甚者,加藁本、钩藤。结果。有效者112例,无效
者8例(<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5期)。本方加茯苓、陈皮、藿香治疗。
结果。服药2剂,鼻塞声重、头痛如裹大减,,仍有咳嗽,再进2剂,病
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第6期)。本方加银花、连翘、红花治
疗。患者感冒高热3天、体温达39。a。结果:服药工剂,透汗,壮热退,
肢体疼痛、烦渴头痛缓解;继进2剂,病已(<内蒙古中医药}1986年第
1期)。 ’
(2)风湿热 本方去川芎、白芷、细辛,加黄柏、车前子、青风藤、海
风藤、地鳖虫、桃仁、乳香、没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已数年,足
踝红肿热痛加重2周,ASLO 1200单位。结果;服药3剂后,踝关节红
肿疼痛缓解;再加黄芪,继服6剂,并用药渣热敷患处,半月后ASLO
500单位以下,ESR 16毫米/小时,诸症皆除(《内蒙古中医药》1986年
第1期)。
(3)落枕 本方去生地、黄芩,加天仙藤、陈皮、葛根,治疗因
受风寒落枕数日者。结果;服药6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4
期)。
(4)肌纤维织炎 本方加天仙藤、五灵脂治疗。结果:服药半小
时,自觉右背部、肩胛区轻松感,即上方减半;次日复诊,两肩部恢复常
态,仅感右背及肩胛区轻度不适;守上方再服2剂而愈(《江西中医药}
1984年第4期)。 .
(5)颜面神经麻痹 本方加秦艽、当归、炒僵蚕、蔓荆子治疗。结
果;服药3剂,右颜面麻木及右耳根胀感减轻;守上方再服3剂,嘴唇喁
斜转轻,右眼能闭合,但仍发蒙,上方加枸杞,3剂后嘴唇已不斜,右耳
根不胀,右眼发蒙好转,唯上眼皮有时跳动;上方加钩藤、菊花、刺蒺藜,
S剂而诸症消失(《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4期)。
(6)荨麻疹 本方加银翘、白鲜皮、地肤子治疗。患者反复发作2
年余。结果;服药2剂后,风团减轻,自觉夜间发作较甚;上方去银翘,加
黄芪、生姜,连服3剂.,诸症消失。随访l年未复发(《内蒙古中医药)
1986年第1期)。本方加减,治疗急性发作者152例,均获较好疗效。
其中119例服药3剂后痊愈; 15例服5剂后痊愈, lO例服7剂后痊

愈;6例反复发作者服药工0剂后症状好转,间有发作,然再服此方仍有
效,2例无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4期)。
(7)下颌关节炎 本方加淮牛膝、秦艽、制乳香、制没药治疗。结
果:服药3剂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守上方加鸡血藤、五灵脂,4剂后
关节疼痛已止;继以八珍汤加味补养气血(《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4
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内
热之证。方用羌活、苍术、细辛、白芷、防风等辛温香燥、散风寒、宣湿
痹、行气血,佐以黄芩、生地等寒凉养阴;发表祛湿、清热存阴,为其配
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湿重者,加重羌活、苍术的用量,无内热者,去生地、黄芩,
里热甚而烦渴者,加石膏、知母,胸闷者,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凡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应用本方。
羌活保元汤 ((寿世保元》),即本方加生姜、葱白同煎,功能、主治
与本方相同。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显著的解热效果,见效迅速.

’ 苏羌达表汤
方剂来源 近代.<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苏叶9克 羌活4.5克 防风4.5克 白芷4。5克
橘红4.5克 杏仁9克 茯苓皮9克 生姜3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风散寒,化湿解表。主治外感风寒,夹有湿
邪,恶寒发热,骨节酸楚,头痛,身重,舌淡苔白腻,脉浮。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夹有湿邪之证。方用苏叶、生
姜祛风散寒,羌活、防风、白芷祛风除湿,以发散解表,并佐以茯苓利水
渗湿,使邪由小便而泄,开鬼门,洁净府同时并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
应用以风寒表证,而头重身重、骨节酸楚、舌苔白腻,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发于暑季,加香薷、滑石,脘痞便溏,加藿香、佩兰;纳食不
馨,加砂仁、谷芽;身重,加苍术、苡仁。
防风通圣散
方剂来源 金.《宣明方论)。制成丸剂,名防风通圣丸。
组成与用法 防风15克 川芎15克 当归工5克 芍药15克
大黄15克 芒硝15克 连翘工5克 薄荷15克 麻黄15克 石膏
30克 桔梗30克 黄芩30克 白术3克 栀子3克 荆芥穗3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丸剂,每服6克,
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剂量按原方比
例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泻下。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
热,表里皆实,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
膈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疮痈肿毒,肠风痔漏,惊狂
谵语,手足痪疯,丹斑瘾疹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扁桃体炎,大叶性
肺炎,急性盆腔炎及盆腔脓肿;也有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产后中风,胎
动不安,食物过敏,扁平疣,荨麻疹,顽固性湿疹,多发性疖肿,斑秃,肥
胖症等病症。例如: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方去薄荷、麻黄、当归、芍药,外用锡
类散吹耳治疗。结果:3天后,便通热减,体温降至37。800,耳内不痛,
脓液大减,再进4剂,诸症悉除(《四川中医》1988年第2期)。
(2)急性扁桃体炎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扁桃体红肿大
减,体温降至37.2%,有微咳;原方去荆芥、防风,加鱼腥草、银花,连服
4剂而愈(《四川中医》1988年第2期)。
(3)大叶性肺炎 本方去荆芥穗、薄荷、川芎、当归,加杏仁、葶苈
子治疗。结果:服药2剂后,体温自40。a降至38.1。0,咳喘减轻,胸痛
稍稍缓解,大便速泻3次,神识已转清;守上方,去麻黄、大黄、防风,加

南沙参、栝蒌仁,继服4剂后,群恙消失(《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2
期)。
(4)急性盆腔炎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4剂,热退,少腹胀痛止,
带下秽臭减;去芒硝、大黄、石膏、薄荷、黄芩、滑石,继服4剂,诸恙消失
(《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5)盆腔脓肿 本方去白术、薄荷,加败酱草治疗。结果:服药3
后,寒热退,腹痛减,溲畅便利;守上方去麻黄、荆芥、防风、川芎、大
黄,芒硝减至10克,加白术,3剂后诸症续减;又拟薏苡附子败酱草散
合异功散,5剂善后(<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2期)。
(6)脑血栓形成 本方去荆芥、栀子、黄芩、当归、白术,加羚羊角
粉、胆南星、钩藤,治疗外邪引发内风者。结果;服药2剂后,泻下腐浊
恶臭大便2次,热退神爽,头痛晕亦减;旋即转用滋水涵木、熄风通络
之镇肝熄风汤化裁, 12剂后病情平稳(<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2
期)。
(7)产后中风 本方去滑石、芍药治疗。患者产后1个月,突然恶
寒不能自禁,头痛肢麻,时有眩晕,语言蹇涩,角弓反张,口眼歪斜,体温
38.90C,血压22.66/13.33千帕,5日未排便。结果:服药工剂后,泻下
臭秽便3次,寒热告退,苔转薄黄,神清,血压19.33/13.工千帕,唯舌强
语涩,口眼仍歪;遂以益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品治之,共服药20余剂痊
愈(<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8)胎动不安 本方去川芎、滑石治疗。患者怀孕4个月,有腹痛
下坠感,见红点滴,时时恶寒,发热,大便3日未行,苔黄而干。结果:服
药工剂,泻下2次,腹痛出血遂止;服药2剂,泻下1次,全身微汗出,诸
症消失;改服安胎饮,3剂而安(《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9)食物过敏 口服丸剂,治疗食用红苋菜后全身红疹遍出,发热
无汗者。结果;药后当天下午得泻2次,次日热退,红疹亦遂消,痒止
(《中成药研究》1987年第6期)。
(10)扁平疣 口服丸剂,治疗47例。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3
个月。体壮者每服6克,日服2次;体弱者每服3克,日服2次;10天
为1疗程。结果:显效34例,有效8例,无效5例;获效中的42例,随
访3个月,未见复发(《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11)荨麻疹 本方加白鲜皮、蝉蜕治疗。结果:2剂后遍身微汗,
瘙痒大减,咳嗽减轻,便通;再服4剂,症除病愈(《四川中医》1988年第
2期)。
(12)顽固性湿疹 本方治疗。患者全身皮肤瘙痒,脱屑,反复发
作2年余,每遇热或天气变化则加重,剧痒难忍,多处皮肤抓破溃烂,大
便干结。结果:服药6剂,大便得下,瘙痒日减;续服工2剂,皮损愈合,便
畅寐安(《云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4期)。
(13)多发性疖肿 以本方加僵蚕、丹皮为基础方治疗。患者腰、
腿、腋等处有5个铜钱大小的疖肿,有的已溃破流脓。结果;服用上方,
8剂即愈,至今未复发(《新疆中医药》1987年第2期)。
(14)斑秃 治疗50例。以本方醇酒浸泡1宿,焙干研细,饭后各

服6克。外用方:醇酒500克,半夏60克,浸1宿后,次日即可涂用,涂
时先将药液振摇一下,早晚各涂患处1次。结果:除1例无效(自幼
脱发,头皮未留一丝毛发)外,均获愈(<内蒙古中医药》1987年第2
期)。
(15)肥胖症 本方合防风黄芪汤,治疗68例。结果:有效率
S0%,其中20-30岁的女性有显著疗效(《中成药研究》1984年第4
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方用防风、荆
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
肺胃之热;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集解表、清热、攻下三法于一方,为其配
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寒身热、头痛咽干、便秘尿赤,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无憎寒症状,可去麻黄,热不甚,去石膏;无便秘,去大黄、
芒硝。
双解通圣散(《医宗金鉴》),即本方去大黄、芒硝组成;功能祛风清
热,主治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致的唇风。

防风通圣散
方剂来源 金.《宣明方论)。制成丸剂,名防风通圣丸。
组成与用法 防风15克 川芎15克 当归工5克 芍药15克
大黄15克 芒硝15克 连翘工5克 薄荷15克 麻黄15克 石膏
30克 桔梗30克 黄芩30克 白术3克 栀子3克 荆芥穗3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丸剂,每服6克,
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剂量按原方比
例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泻下。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
热,表里皆实,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
膈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疮痈肿毒,肠风痔漏,惊狂
谵语,手足痪疯,丹斑瘾疹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扁桃体炎,大叶性
肺炎,急性盆腔炎及盆腔脓肿;也有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产后中风,胎
动不安,食物过敏,扁平疣,荨麻疹,顽固性湿疹,多发性疖肿,斑秃,肥
胖症等病症。例如: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方去薄荷、麻黄、当归、芍药,外用锡
类散吹耳治疗。结果:3天后,便通热减,体温降至37。800,耳内不痛,
脓液大减,再进4剂,诸症悉除(《四川中医》1988年第2期)。
(2)急性扁桃体炎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扁桃体红肿大
减,体温降至37.2%,有微咳;原方去荆芥、防风,加鱼腥草、银花,连服
4剂而愈(《四川中医》1988年第2期)。
(3)大叶性肺炎 本方去荆芥穗、薄荷、川芎、当归,加杏仁、葶苈
子治疗。结果:服药2剂后,体温自40。a降至38.1。0,咳喘减轻,胸痛
稍稍缓解,大便速泻3次,神识已转清;守上方,去麻黄、大黄、防风,加
南沙参、栝蒌仁,继服4剂后,群恙消失(《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2
期)。
(4)急性盆腔炎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4剂,热退,少腹胀痛止,
带下秽臭减;去芒硝、大黄、石膏、薄荷、黄芩、滑石,继服4剂,诸恙消失
(《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5)盆腔脓肿 本方去白术、薄荷,加败酱草治疗。结果:服药3
后,寒热退,腹痛减,溲畅便利;守上方去麻黄、荆芥、防风、川芎、大
黄,芒硝减至10克,加白术,3剂后诸症续减;又拟薏苡附子败酱草散
合异功散,5剂善后(<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2期)。
(6)脑血栓形成 本方去荆芥、栀子、黄芩、当归、白术,加羚羊角
粉、胆南星、钩藤,治疗外邪引发内风者。结果;服药2剂后,泻下腐浊
恶臭大便2次,热退神爽,头痛晕亦减;旋即转用滋水涵木、熄风通络
之镇肝熄风汤化裁, 12剂后病情平稳(<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2
期)。
(7)产后中风 本方去滑石、芍药治疗。患者产后1个月,突然恶

寒不能自禁,头痛肢麻,时有眩晕,语言蹇涩,角弓反张,口眼歪斜,体温
38.90C,血压22.66/13.33千帕,5日未排便。结果:服药工剂后,泻下
臭秽便3次,寒热告退,苔转薄黄,神清,血压19.33/13.工千帕,唯舌强
语涩,口眼仍歪;遂以益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品治之,共服药20余剂痊
愈(<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8)胎动不安 本方去川芎、滑石治疗。患者怀孕4个月,有腹痛
下坠感,见红点滴,时时恶寒,发热,大便3日未行,苔黄而干。结果:服
药工剂,泻下2次,腹痛出血遂止;服药2剂,泻下1次,全身微汗出,诸
症消失;改服安胎饮,3剂而安(《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9)食物过敏 口服丸剂,治疗食用红苋菜后全身红疹遍出,发热
无汗者。结果;药后当天下午得泻2次,次日热退,红疹亦遂消,痒止
(《中成药研究》1987年第6期)。
(10)扁平疣 口服丸剂,治疗47例。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3
个月。体壮者每服6克,日服2次;体弱者每服3克,日服2次;10天
为1疗程。结果:显效34例,有效8例,无效5例;获效中的42例,随
访3个月,未见复发(《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11)荨麻疹 本方加白鲜皮、蝉蜕治疗。结果:2剂后遍身微汗,
瘙痒大减,咳嗽减轻,便通;再服4剂,症除病愈(《四川中医》1988年第
2期)。
(12)顽固性湿疹 本方治疗。患者全身皮肤瘙痒,脱屑,反复发
作2年余,每遇热或天气变化则加重,剧痒难忍,多处皮肤抓破溃烂,大
便干结。结果:服药6剂,大便得下,瘙痒日减;续服工2剂,皮损愈合,便
畅寐安(《云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4期)。
(13)多发性疖肿 以本方加僵蚕、丹皮为基础方治疗。患者腰、
腿、腋等处有5个铜钱大小的疖肿,有的已溃破流脓。结果;服用上方,
8剂即愈,至今未复发(《新疆中医药》1987年第2期)。
(14)斑秃 治疗50例。以本方醇酒浸泡1宿,焙干研细,饭后各
服6克。外用方:醇酒500克,半夏60克,浸1宿后,次日即可涂用,涂
时先将药液振摇一下,早晚各涂患处1次。结果:除1例无效(自幼
脱发,头皮未留一丝毛发)外,均获愈(<内蒙古中医药》1987年第2
期)。
(15)肥胖症 本方合防风黄芪汤,治疗68例。结果:有效率
S0%,其中20-30岁的女性有显著疗效(《中成药研究》1984年第4
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方用防风、荆
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
肺胃之热;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集解表、清热、攻下三法于一方,为其配
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寒身热、头痛咽干、便秘尿赤,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无憎寒症状,可去麻黄,热不甚,去石膏;无便秘,去大黄、
芒硝。
双解通圣散(《医宗金鉴》),即本方去大黄、芒硝组成;功能祛风清

热,主治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致的唇风。

双解散
方剂来源 金.《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与用法 防风通圣散210克 益元散210克
每服9克,加葱白5寸、盐豆豉50粒、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风解表清暑,泻热通便利湿。主治外感风邪,
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咽痛咳嗽、咯痰气急;暑湿,胸闷纳呆、尿少、口苦
口干;大饥大饱、劳役所伤,大便秘结、脘腹胀闷、头目昏眩、目赤睛痛、
身热心烦、汗多口渴、尿赤不畅、呕恶不舒,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
疹等。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痹痛,伤暑,暑湿、疰
夏,伤食积滞,便秘,功能性发热,痈肿疖毒。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
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暑湿之邪,里有积热等病症。方用祛
风清热、表里同治的防风通圣散,合以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的益元散,再
助以发汗解表和中的生姜、葱白、豆豉等;表里双解,风暑湿并驱,为其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外感风邪、头痛恶寒、发热咽痛、咳嗽气急、周身
酸痛,暑日湿阻、大便秘结、口干口苦、尿赤不畅、身热心烦,为其辨证要
点。
临床如见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加紫苏、羌活、柴胡、白芷;咳嗽咽
痛、咯痰不畅,加杏仁、牛蒡子、冬瓜子、鱼腥草;伤暑身热多汗、心烦口
渴,加淡竹叶、淡豆豉、栀子、知母;功能性发热、头重胸闷、尿少而赤,加
清水豆卷、西瓜翠衣、鲜荷叶、藿香、木通。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疫痧草》双解散,由大黄、玄明粉、葛根、牛蒡子、荆芥、连翘、
薄荷、蝉蜕、枳壳、人中黄、桔梗组成;功能疏解表邪,内泻积热;主治烂
喉痧,痧现隐约,喉烂气秽,神烦目赤,便秘,脉实者。
(2)《疡医大全》双解散,由当归、白芍、川芎、防风、大黄、薄荷叶、
连翘、石膏、桔梗、黄芩、桂枝、荆芥穗、滑石、甘草、生姜组成;功能表里
双解;主治痘疮表里俱实者。

水解散
方剂来源 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与用法 麻黄120克 桂枝60克 甘草60克 大黄60克
上药共研为末,每服2克,开水调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辛温解表,清热通腑。主治头痛壮热一二日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风寒外感,发热头痛,大便秘结等病症。例
如:
(1)上呼吸道感染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为基础方,治疗上呼吸道
感染辨证属外感风寒者。如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杏仁,发热甚者,
加黄芩、黄连,便秘甚者,加带皮槟榔、枳壳。
(2)肺炎 以本方加石膏、杏仁为基础方,治疗肺炎发热、咳嗽者。
如发热甚者,加银花、连翘、蒲公英;咳嗽甚者,加象贝、远志、半夏;胸痛
者,加旋覆花、延胡索。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所致头痛发热等症。方用辛温发表
的麻黄、桂枝,配以清热通腑的大黄,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痛
发热、便秘,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水解散,由麻黄、黄芩、芍药、桂心组
成;功能清热解表,和血;主治天行热病,疱疮疼痛。
(2)《太平圣惠方》水解散,由麻黄、大黄、黄芩、桂心、甘草、芍药组
成,功能清热解表,主治头痛壮热。

升降散
方剂来源 清.<伤寒温疫条辨>。
组成与用法 白僵蚕6克 蝉蜕3克 姜黄9克 生大黄12克
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服10一15克,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日
服2次。也可改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斟酌。
功效与主治 功能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
症见憎寒壮热,或头痛如破,或烦渴引饮,或咽喉肿痛,或身面红肿,或
斑疹杂出,或胸膈胀闷,或上吐下泻,或吐衄便血,或神昏谵语,或舌卷
囊缩.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腮腺炎,扁桃体炎,肠胃炎,上呼吸道感染,
也可用于治疗高热惊厥,荨麻疹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之证。方用僵蚕、蝉
蜕升阳、散火、祛风,大黄通降泄浊,一升一降,内外通和,为其配伍特
点。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胸膈闷胀不舒、或上吐下泻,为其辨证要
点。
临床如见大便溏薄或泄泻,生大黄可改制大黄,胃中不和,加制半
夏、厚朴,热盛,加黄芩、黄连;咽喉肿痛,加山豆根、蒲公英,头面红肿.
加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

厚朴七物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厚朴15克 甘草9克 大黄9克 枳实9克 桂
枝6克 大枣5枚 生姜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发表,行气通便。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
已成,症见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大便不通。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肠梗阻;也有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等
病症。例如:
(1)感冒 治疗恶寒发热,伴身痛、鼻塞,加荆芥、防风、紫苏等;腹
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加竹茹、制半夏。有一定疗效。
(2)肠梗阻 本方治疗完全性肠梗阻。患儿曾不明原因阵发性哭
闹,腹胀,3日不大便,吐奶不止,后又吐出黄色如大便样物。经查,诊
断为完全性肠梗阻,需手术治疗,因患儿年幼,遂以中医中药治疗。结
果:服药1次即效,药后1—2小时内,排出脓块样大便;以后2小时
内,共排出3次稀便,随之腹胀消失,腹痛减轻;经10余日诊治,逐渐好
转而康复(《老中医医案选编》沈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沈阳市卫生局
编)。
(3)前列腺肥大 治疗2例。患者均因前列腺肥大而致小便癃闭,
小腹部呈石样坚硬,全靠导尿排出。结果:投药第2天,小便已有4—
5次,能顺利排出;服药12—14剂,症情大为好转,服药3个月,获愈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1985年第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表里同病,表证兼有腹满之证。本方即桂
枝汤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而成。方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合以厚朴三物
汤行气除满以治里实;两方合用,共奏解肌发表,行气通便之功,为其配
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腹满、脉浮数、大便不通,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呕吐,加姜半夏、陈皮、生姜汁;兼下利,去大黄。寒邪甚,
重用生姜;兼腹痛,加芍药,倍甘草;热不退,加葱白、豆豉。

侯氏黑散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菊花120克 白术30克 细辛10克 茯苓10克
牡蛎10克 桔梗30克 防风30克 人参10克 矾石10克 黄芩
20克 当归10克 干姜10克 川芎10克 桂枝10克
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日服1次,温酒调服。亦可用饮片作汤
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养血补脾,化痰祛风。主治风邪直中脏腑,邪在
心脾,症见四肢烦重、心中恶寒、胸闷短气、身痒瘾疹。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眩晕、荨麻疹;也有用于治
疗脱发,麻木,慢性结肠炎等病症。例如:
(1)高血压、高血脂 治疗83例。先用本方水煎服,待症状改善
后改散剂,一般服用3—6个月。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均值26.35千帕,
舒张压均值17.13千帕,血清胆固醇均值7.7毫摩/升,甘油三酯均值
1.8毫摩/升。结果:治疗后收缩压均值21.05千帕,舒张压均值14.61
千帕,血清胆固醇均值5.9毫摩/升,甘油三酯均值1.4毫摩/升(《中
医杂志》1989年第3期)。治疗32例高血压症。先服汤剂,症状改善后
改散剂。结果;显效13例,血压降至18.66/工1.99千帕以下,临床症
状消失,1年未复发;有效主6例,血压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主要症状
消失;无效3例(<湖南中医杂志》1988年第2期)。治疗高血压53例,
其中合并冠心病工例,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2例。 7天为土疗程,每
个疗程间隔3天,治疗中停用一切降压西药,症状突出者日服2剂。结
果:显效14例,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并维持6个月以上;有效32例,收
缩压比治疗前下降幅度大于5.3千帕,舒张压比治疗前下降幅度大于
2.7千帕,并保持6个月以上;无效7例(《广西中医药》1990年第4
期)。
(2)眩晕 本方治疗。患者外感风寒而致胸闷喘咳,泛泛欲吐,头
重晕蒙,不能转侧。结果:服药l剂后,咯痰尚多,胸膈已利,喘息已缓,
眩晕已去大半,9剂后诸症全消(《河南中医》1990年第4期)。
(3)荨麻疹 治疗病已8年者。本方加蝉衣、浮萍草水煎服;另将
药渣加矾石10克煎,每晚趁热熏洗。结果。服药5剂后,疹块明显减少;
共服9剂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河南中医>1990年第4期)。
(4)脱发 本方治疗。患者因情志恚怒,冷水浴头后头发从顶部
逐渐向四周扩散性脱发。本方水煎服,每日3次;另用本方研极细末,
黄酒送服,每服3克.日服3次。结果;服蓟6剂后,头部见黑色发根,
寐安,身倦减;继服8剂,未再脱落;又服34剂,头部毛发全部长出;再
服15剂,巩固疗效。随访未发(<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
(5)麻木 本方治疗。患者右上肢酸痛,继则麻木如虫行,手指麻
木较甚,触觉减退4天。结果:服药3剂,麻木减半,又服3剂,诸症皆
除(《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

(6)慢性结肠炎 本方水煎内服,另用矾石5克炼枯,研粉,用馍
皮包,分2次吞服。结果:服药5剂后,身有小汗,头身爽快,便泄由原
来4—5次/日减少至2—3次/日,但肠鸣腹胀痛、矢气未减;原方加
芍药、木香,服5剂,上症已缓;去菊花、细辛,加赤石脂、肉豆蔻,再5
剂,大便成形、日1次;改上方为散剂,早晚各服工次。随访2年未发
(《河南中医)1990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邪直中心脾之证。方用当归、川芎养
血活血,白术、茯苓、人参补脾益气,防风、菊花、细辛、桂枝、干姜祛风散
寒;攻补兼施,既祛风化痰以祛邪外出,又益气养血以资心脾,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胸闷短气、四肢烦重、身痒瘾疹,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热象不显,去黄芩,痰涎壅盛、头目眩晕,加白
附子、陈胆星,气血不足。加黄芪、熟地、何首乌。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外周血管等作
用。

川芎茶调散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川芎120克 荆芥120克 白芷60克 羌活60克
甘草60克 细辛30克 防风墓6克 薄荷240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清茶调下。亦可水煎服,各药
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
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外感引起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也可
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额窦炎等病症。例如:
(1)偏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126例。风寒外袭而入于脑府所致
者,加苏叶、生姜,素有痰湿、邪风内袭、郁而化热者,加菊花、蔓荆子。结
果;有效率达83.3%(《哈尔滨中医药)1961年第7期).
(2)血管神经性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43例。每日1剂,30天为
1疗程,停药后如仍有症状者,隔15—30天后再服1疗程,个别病人
用3个疗程。结果。痊愈(2年内不复发)11例,显效(偶有轻微头痛,
间歇期明显延长)i4例,好转(头痛减轻,间隔延长)12例,无效6例
(<中医杂志》1983年第9期)。
(3)面神经麻痹 治疗54例,其中38例起病前或发病早期有不
同程度的外感症状。治法分内服和外敷。内服:本方加减,水煎服;偏
风热者,加柴胡、菊花、忍冬藤;肝阳偏亢者,加夏枯草、钩藤,夹风痰者,
加白附子、全蝎、僵蚕,气血不足者,加当归、黄芪。外敷:本方去薄荷,
余药研成细末,加薄荷油5克,为5—7天用量,用时加适量茶水,调敷
于患侧面部地仓、颊车、巨胶、牵正、听宫。瞳子胶等穴位上,约敷1~
1.5厘米厚,1天换1次,5天为l疗程,停药1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治疗时间最短5天,最长36天。结果:治愈50例,显效3例,无效1例
((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6期)。
(4)额窦炎 本方去羌活、细辛,加黄芩、菊花、辛夷、苍耳子、金银
花,治疗12例。结果;治愈n例,好转1例。服药最少3剂,最多9
剂(<黑龙江中医药>1989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外袭,上犯头目而致头痛之证。方中
集功能祛风止痛、善治头痛要药多种,如川芎善治少阳、厥阴之头痛,羌
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更
合以荆芥、防风、薄荷疏散上部风邪;诸经兼顾,加强疏风止痛、上清头
目之效,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偏正头痛、巅顶痛,伴有恶寒发热、
目眩鼻塞、苔薄脉浮,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风寒偏胜者,去薄荷,加紫苏,倍细辛;风热头痛者,去羌
活、细辛,加菊花、蔓荆子、钩藤;头痛久治不愈者,加僵蚕、全蝎、桃仁等
以加强搜风活血通络作用。
本方改用汤剂,不宜久煎.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而阳气亢
盛所致的头痛,均非所宜。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银海精微》川芎茶调散,由本方去
白芷、细辛,加石决明、木贼、菊花组成,功能疏风清目,主治一切热泪,
眼弦赤烂。

散偏汤
方剂来源 清.《辨证录>。 .
组成与用法 白芍15克 川芎30克 郁李仁3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白芥子9克 香附6克 白芷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风止痛。主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
经,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时轻时重等。
现代临床 可治疗各种血管性头痛。例如,
偏头痛 治疗24例。病程最短3个月,长的达工。多年。药后均
获近期缓解。一般都在服药2—5剂后头痛减轻,多则7—8剂,达到
缓痛、止痛效果。待头痛消失后,再以川芎、当归、红花、白芷、白蒺藜、
菊花,钩藤,珍珠母,煎服,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6
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袭络脉引起的偏头痛。方用川芎搜风、
行瘀、镇痛,走而不守,性善疏通;佐以白芷等辛窜走头,协助散邪止痛,
柴胡、香附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白芍、甘草甘酸敛阴,可免辛散攻窜
之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偏头痛。或如锥刺,或如鸡啄,局部搏
动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便溏者,去郁李仁,伴瘀血者,加丹参、红花,偏头痛久不
愈者,加炙僵蚕、炙地龙等。

神圣散
方剂来源 宋.(太平圣惠方)。
组成与用法 麻黄15克 细辛15克 全蝎15克 藿香15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用薄荷或荆芥煎汤调下,日服2次。也
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主治脑风,及洗头后伤风,偏头
痛甚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瘫痪
等病症。例如;
(1)血管神经性头痛 以本方加川芎、白芷、藁本为基础方,治疗
偏寒甚者。如头痛剧烈者。加蜈蚣、蝉衣,偏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寒甚
者,加桂枝、生姜。
(2)三叉神经痛 以本方加延胡索、制川乌、制草乌为基础方治
疗。如疼痛剧烈者。加蜈蚣,地龙、白芷,夹热邪者,加银花藤、赤芍、丹
皮;夹寒邪者,加桂枝、白芷、藁本。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症。方用祛风散寒的麻黄、细辛,
藿香,配以通络止痛的全蝎,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一侧头面部疼
痛,为其辨证要点。

清上蠲痛汤
方剂来源 明.{寿世保元}。 ‘
组成与用法 当归3克 川芎3克 白芷3克 细辛0.3克 羌
活3克 防风3克 菊花1.5克 蔓荆子1.5克 苍术3克 麦冬3
克 独活3克 生甘草0.3克 黄芩4。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散风热,止头痛。主治一切正偏头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上颌窦炎头痛,三叉神经
痛等病症。例如: .
(1)上颌窦炎头痛 本方治疗。患者5天来前额头痛,鼻塞流脓
涕、夹有血丝,头昏脑晕,经X线柯华氏泣摄片证实.结果:服药2剂
后,前额头痛减轻,鼻流脓涕减少;复以原方继用5剂,诸症全瘥。X线
摄片复查未见异常(<中医杂志》1984年第9期)。
(2)三叉神经痛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病已1年余,遍用中西药奏
效不显,遇风即发,左颧颞部及口唇,连及牙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日
发6—6次。结果:服药半月余,诸症悉除,观察半年未见发作(<中医
杂志}1984年第9期)。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上扰之头痛。方用当归、川芎养血
祛风,白芷、细辛等止痛,防风、菊花、蔓荆子等疏风祛邪,疏风与和血相
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痛、恶风、鼻流浊涕、舌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而滑,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偏风寒,去黄芩、麦冬、苍术,加荆芥;热甚,去独活、羌
活、细辛,加桑叶、连翘、银花,鼻流浊涕量多,加苍耳子、露蜂房、辛夷
花。
方中多辛燥升散之品,故属肝肾阴虚而风阳上扰之头痛,以及气血
虚弱之头痛,均非所宜.

苍耳散
方剂来源 宋。{济生方}。又名苍耳子散。
组成与用法 苍耳子9克 辛夷仁15克 白芷30克 薄荷1.5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食后用葱或茶水调下。也可
改汤剂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散风祛寒,通利鼻窍。主治鼻渊,流黄浊鼻涕.
鼻塞不通。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郁滞鼻窍之证。方中四药均有辛散、
芳香之味,既可解表,又能通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鼻流浊涕、
前额头痛,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头痛,加川芎、细辛,风寒重,加荆芥、防风;风
热重,加银花、连翘、桑叶、菊花;鼻流黄浊涕,加黄芩、七叶一枝花,咽
痒,加牛蒡子、桔梗、甘草等。

辛夷散
方剂来源 宋.《济生方》。
组成与用法 辛夷 细辛 藁本 升麻 川芎 木通 防风 羌
活 白芷 炙甘草
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食后用茶水调下。也
可改作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散风寒,通利鼻窍。主治感受风寒,鼻内壅
塞,涕出不畅,不闻香臭。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也有用以治疗血管神经性头
痛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郁滞鼻窍,肺气不得宣畅之证。方用
防风、藁本等辛散在表之风寒,辛夷、白芷、细辛等芳香以宣窍闭,标本
兼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痛、鼻塞、涕出不畅,为其辨证要
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鼻流黄浊涕,加黄芩、连翘、银花,咽痒轻咳,加
桔梗、牛蒡子,顽固性头痛,酌加当归、赤芍、丹参等和血之品。

银翘散
方剂来源 清.《温病条辨》。
组成与用法 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荆芥]2克 淡豆豉]5
克 薄荷18克 淡竹叶12克 牛蒡子18克 桔梗18克 生甘草
15克
上药研为散,每服18克,加鲜芦根煎服;轻者日服3次,重者日服
4次。也可用饮片作汤剂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
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
现代临床 常闲于治疗感冒,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
扁桃体炎,口疮,失音,暴发性风疹,眼睑病;也有用于治疗急、慢性胃
炎,肠伤寒,产后子宫肌内膜炎,肾病综合征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治疗风热感冒1150例。结果:服药工剂后大多病例热
度均降低,2—4天可以痊愈,平均治疗时间2.7天(《广东中医》1962
年第5期)。
(2)呼吸道感染 治疗50例。结果:药后3天内退热,局部体征
好转44例;无效6例。扁桃体炎的咽喉充血,脓性分泌物多在3天内
消失;上呼吸道感染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多在5天内好转;肺炎的肺
部阴影多在8一12天内吸收(《四川中医》1986年第1期)。本方制成
合剂,治疗/bJL上呼吸道感染500例。患儿体温平均39。C(肌表)以上
者,治愈率为78%左右(《中级医刊》1956年第12期)。
(3)支气管炎 以本方加地龙、枇杷叶、葶苈子、竹茹为基础方,治
疗小儿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11例。患者均经大量抗生素治疗,肺部湿
性罗音和哮鸣音不能消失。喘甚,加炙麻黄。结果:均获满意疗效,肺
部湿罗音、哮鸣音在7—14天消失,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V<浙江中医杂
志》1986年第1期)。
(4)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本方合桑菊饮,加蒲公英、板蓝根、岗
梅根治疗24例。结果:全:部治愈,退热时间平均为2.5天,咽部充血与
扁桃腺分泌物消退时间平均为3天(《新中医}1983年第4期)。
(5)口疮 治疗48例。患者均为口腔溃疡伴低热、烦躁。结果。服
药2剂而愈者18例,3剂而愈者15例,5剂而愈者14例,5剂以上而
愈者1例(《广西中医药》1988年第5期)。
(6)失音 本方合桑菊饮,去连翘、芦根,加僵蛹、木蝴蝶、胖大海,
治疗风热恋肺型3例。结果:治疗3天,声带红肿均消失,发音正常
(《新医药杂志>1978年第11期)。
(7)暴发性风疹 本方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等,治疗400例。结
果:多数病例在服药l剂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2剂后大部分症状消
失,获满意疗效(《中医杂志》1987年第4期)。
(8)眼睑疾病 本方加菊花、蝉蜕、板蓝根、升麻、柴胡、黄芩等,治
疗眼睑丹毒、麦粒肿、眼睑炎性水肿、眼睑带状疱疹等,疗效显著(《辽宁

中医杂志)1987年第11期)。
(9)急、慢性胃炎 用本方丸剂,治疗属湿热型胃炎43例。结果:
有效(上腹部胀满消失,食欲增进,黄腻苔消退)42例,无效1例(《新中
医》1979年第4期)。
(10)肠伤寒 治疗5例。除]例在入院后脱水而配合输液外,均
采用本方加减治疗。结果:平均退热时间为n天,其余症状一般在热
退后1周内逐渐消除(《浙江中医杂志》1960年第5期)。
(11)产后子宫肌内膜炎 治疗6例因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产后
子宫肌内膜炎,取得较好效果((中华妇产科杂志)1959年第4期)。
(12)肾病综合征 以本方加青蒿、白丑、秦艽、羌活、陈葫芦治
疗。患者病已2年,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刻下除高蛋白尿、高血脂、
高氮质血症、高度水肿外,尚有恶寒发热(体温38.3。C)、头痛身胀、13
渴心烦、脉细浮数等症。结果:药后尿量明显增加。水肿消退显著,5
剂后尿蛋白降至“++”,上方去羌活、秦艽,加当归、川芎、女贞等迭进28
剂,尿蛋白“+”,血红蛋白98克/升,红细胞数上升至3.46×10”/升,
水肿消失,后以参苓白术散化裁,连服50剂,尿蛋白“±”而出院。 4年
后随访,未再复发(《四川中医》1987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初袭肺卫之证。方用银花、连翘清
热解毒、轻宣疏散透邪,荆芥、豆豉、薄荷辛散表邪、透热外出,芦根、淡
竹叶清热生津止渴,佐以桔梗、牛蒡、甘草宣肺止咳;清热解毒与辛散表
邪药相伍,共济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
发热微恶风寒、心烦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其
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咳嗽较重者,可加桑白皮、杏仁;发热较甚者,
加柴胡;咽喉痛者,加马勃、山豆根;口渴明显者,加葛根、天花粉;头痛
甚者,加白芷、菊花,小便黄赤者,加滑石、甘草梢;胸闷者,加藿香、郁
金;衄者,去荆芥、豆豉,加侧柏炭、栀子炭、白茅根。
银翘汤(<温病条辨分),由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麦冬、细生地组
成,功能滋阴透表,且疏风透表之力逊于银翘散,而长于滋阴清热;主治
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解毒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即
本方去芦根,制成丸剂,功效、主治同本方。银翘解毒片 (《上海市药品
标准》),即本方去芦根、牛蒡子,加板蓝根,制成片剂;功效、主治同本
方。羚翘解毒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即本方去芦根,加羚羊角,
制成丸剂;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增强炎性病灶
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有利于感染性局部炎症的治疗;且有明显
的解热作用,并具有抗过敏作用,对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过敏反应
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桑菊饮
方剂来源 清。《温病条辨》。
组成与用法 桑叶9克 菊花3克 薄荷3克 杏仁6克 连翘
5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芦根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咳
嗽、身热不甚、口微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结膜炎,急性支气管炎,
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大叶性肺炎等病症。例如:
(1)流行性感冒 本方加减,治疗50例。结果:服药2天后,
86.5%的病例完全热退,一般症状减轻,绝大部分患者于4日内痊愈,
其中有部分病例,服西药无效,或虽热退,但其他症状未见减轻,改用
本方后,症状很快减轻、消失(《广东中医>>1959年第2期)。
(2)急性结膜炎 本方加蒲公英、银花、黄连等,治疗14例。结果:
治愈13例,好转1例。一般服药1一2剂后,症状即消失(《赤脚医生杂
志}1977年第2期)。
(3)上呼吸道感染 本方为主,治疗375例。结果。治愈359例,
无效工6例(《福建中医药》1957年第6期)。
(4)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方加牛蒡子、银花,热盛加石膏,治疗证
属邪在卫分、有汗不透者,疗效较好(《山东医刊》1958年第3期)。
(5)麻疹 本方加减,治疗麻疹有表证者127例。结果:服药1—
2剂,麻疹即透;再经调理,全部恢复(《中医杂志》1959年第2期)。本
方去菊花,加麻黄、生石膏、前胡,治疗麻疹属表实拂郁,身热无汗,点出
不快时,收效良好(《辽宁医药杂志》1959年第1期)。
(6)百日咳 治疗11例。以5—7天为1个疗程,不愈可续服。
结果: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工0天,最长34天;服药最少8剂,最多
达34剂(《中级医刊》1960第工期)。
(7)大叶性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邪在卫分阶段,收效满意(《中医
杂志》1959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方用桑叶、菊花甘凉轻
清,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等宣肺止咳,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
身热初起、咳嗽、口渴,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肺热较甚,咳嗽痰黄稠不爽者,可加瓜蒌皮、天花粉、象贝
母等,热甚,加黄芩、生石膏等,咽痛,加银花、大青叶,山豆根等。

羌蓝汤
方剂来源 现代。《方剂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组成与用法 羌活12克 板蓝根30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发热,怕冷,头
痛,或肢体酸痛,咽喉肿痛,以及痄腮等病证。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腮腺炎,咽喉炎,
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例如: .
(1)感冒 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热重寒轻、咽痛、鼻塞、脉浮
等,可加蒲公英、薄荷,热重者,可加银花、连翘,头痛者,可加桑叶、菊
花、川芎。
(2)上呼吸道感染 本方为主治疗。咽痛,加马勃、玄参、山豆根,
咳嗽咽痒,加牛蒡子、桔梗,甘草、前胡等;有痰,加象贝母、瓜蒌皮,气急
喘促,加麻黄、杏仁等。
(3)急性腮睬炎 本方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桔梗、荆芥、防风等
治疗,外用青黛末调敷患处,有一定疗效.
(4)咽喉炎 本方加黄芩、牛蒡子、山豆根、西青果、挂金灯、生甘
草、连翘等治疗,有一定疗效。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壅盛之证。方用羌活辛苦而温,且
有解热作用,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两药相合,药简而功专,为其配伍特
点。临床应用以外感所致的发热畏寒、咽痛、苔薄脉浮数者,为其辨证
要点。 .


菊花茶调散
方剂来源 宋.<银海精微}。
组成与用法. 川芎120克 荆芥120克 白芷60克 羌活60克
甘草60克 细辛30克 防风45克 菊花45克 僵蚕60克 蝉蜕
90克 薄荷240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茶水调服。也可用饮片水煎
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风热上攻,头晕目
眩,偏正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
现代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也用于因风热所
致的多种眼科病症。例如:
(1)头痛 治疗外感头痛。若伴恶风发热、鼻塞流涕,加藁本、蔓
荆子、苍耳子等,也可用于治疗内伤头痛,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2)眼病 本方加龙胆草,夏枯草,治疗白睛红赤伴头痛鼻塞流清
涕。结果:服药2剂而愈。本方加草决明、石决明、白蒺藜,治疗黑睛星
翳、有异物感、刺痒怕光、头昏而痛、视物模糊。结果。服药3剂,症状缓
解,再去疏风药加补阴养血之品,泡茶饮服3个月,告愈。本方加辛夷
花,甘枸杞、五味子,治疗流泪症,遇风更甚、视物不清。结果。服药2
剂,诸症均除。本方治疗视物不清、头昏耳鸣。结果数剂即愈(《陕西中
医)1983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之症。方用荆
芥、防风等疏风解表,与菊花、薄荷等清利头目之品相配,增蝉蜕、僵蚕,
以加强搜风散热之效,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偏正头痛、目赤流
泪、恶风发热,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热邪偏盛、上攻头目,可去细辛,加蔓荆子、柴
胡、忍冬藤,重用菊花,风邪偏盛、热象轻者,去羌活、细辛、白芷,加木
贼、石决明、钩藤;内伤头痛,去荆芥、防风、薄荷、白花,肝阳偏亢者,加
天麻、石决明、珍珠母,肝郁化火者,加焦山栀、黄芩;清阳不升者,加党
参、黄芪。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方集解》菊花茶调散,即本方去
蝉蜕,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牛黄上清丸
方剂来源 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组成与用法 黄连24克 桔梗24克 白芷24克 川芎24克
赤芍24克 荆芥穗24克 生石膏120克 大黄120克 黄芩75克
当归75克 生栀子75克 连翘(去心)75克 薄荷45克 莲子心
60克 菊花60克 黄柏15克 甘草15克
上药研为细末,每细粉900克兑朱砂末、雄黄末各18克,牛黄3
克,冰片15克,研细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日服2次,
开水送下。 .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火散风,通便解热。主治暴发火眼,头目昏
晕,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齿疼痛,头面生疮,大便燥结,身热口渴。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齿龈炎,
齿龈脓肿,口腔溃疡,舌炎等。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热毒上攻,兼有表证者。方用牛黄、石
膏、黄连、黄芩等清心、胃、肝之实火,菊花、荆芥穗、薄荷、连翘等疏上焦
风热,佐以大黄苦寒下泄,使表热得疏、里热下泄、表里双解,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便秘口渴,为其
辨证要点。
孕妇忌服。

消风散
方剂来源 明。《外科正宗》。
组成与用法 当归3克 生地3克 防风3克 蝉蜕S克 知母
3克 苦参3克 胡麻3克 荆芥3克 苍术3克 牛蒡子3克 石
膏3克 甘草1.5克 木通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治风毒侵袭肌腠,皮肤
疹出色红,瘙痒不绝,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
疹,脂溢性皮炎,光感性皮炎,银屑病;又有用于治疗急性肾炎等病症。
例如:
(1)慢性湿疹 本方去苍术、苦参、胡麻,加萆藓、薏苡仁、刺蒺藜、
银花、连翘,并外用三妙硫矾蛋黄油膏涂患处治疗。结果:服药3剂,发
痒减轻,渗出减少,部分皮损结痂,惟耳内肿,仍有脓性分泌物;上方去
萆藓、薏苡仁,加黄芩、柴胡、龙胆草,服3剂,面、耳部皮损全部痊愈,胭
窝部皮损变光滑;前方去柴胡、银花、连翘、龙胆草,再3剂,诸皮损皆
愈,光滑如常(《陕西中医》1986年第4期)。本方去胡麻,加僵蚕、藿
香、薄荷,治疗44例。对皮损较重者,外用鲜马齿苋湿敷。结果;近期
治愈38例,基本治愈6例;服药最少5剂,最多23剂;对其中27例随
访1年,仅1例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第8期)。
(2)接触性皮炎 本方去生地、知母、石膏、胡麻,加薄荷、刺蒺藜、
丹皮治疗。患者因接触鲜生地而全身刺痒,面部红肿,满布针尖样皮疹。
结果;服药2剂,潮红、皮疹消退;再服1剂,告愈(《陕西中医>1986年
第4期)。
(3)皮肤瘙痒症 本方去知母、木通、蝉蜕,加热地、刺蒺藜、夜交
藤、生牡蛎、大黄治疗。患者病已2月余,患处有血痂、色素沉着及小米
样红疹,且有脓疮。结果:服药3剂,痒大减,夜可入睡,肩胛部仍有少
量脓疮,上方加银花、黄芩,服3剂;再去大黄,加川芎,3剂而愈(《陕西
中医》1986年第4期)。
(4)荨麻疹 本方去胡麻、石膏,加厚朴、陈皮、竹茹、白术、地肤
子、萆藓、刺蒺藜治疗。结果;服药2剂,腹痛便稀止,风团消退,但时有
痒感;上方去知母、木通, 2剂后诸症悉平(《陕西中医》1986年第4
期)。
(5)脂溢性皮炎 本方去胡麻、当归,生地,加白鲜皮、大黄、芒硝,
黄柏治疗。外用三妙硫矾蛋黄油膏涂擦。结果;服药3剂,渗出减少,
发痒转轻;再服6剂而愈(《陕西中医》1986年第4期)。
(6)光感性皮炎 本方加减,治疗38例。若水疱或溃烂流水者,
加土茯苓、白鲜皮;皮肤红肿痒甚者,加大黄、玄参、白蒺藜。结果:疗效
满意,平均5天痊愈(《云南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7)银屑病 以本方去胡麻、木通,加龙骨、牡蛎、茯苓、僵蚕为基

础方,治疗236例。血热者,当归、生地加至40"--50克,加黄芪、白术;
血燥者,去知母、石膏、苦参;血瘀者,加川芎、桃仁。并外用洗剂,由防
风、荆芥、地丁草、蒲公英、地肤子、蛇床子、苦参、黄柏、浮萍组成,待皮
损干燥后外用牛皮癣特号药加黄粉外涂。结果:痊愈110例,显效50
例,基本痊愈53例,复发23例(<<中医药学报》1990年第3期)。
(8)急性肾炎 治疗100例。水肿明显,加茯苓皮、车前子;疮疡.
加紫花地丁、蒲公英。 工5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81例,显效工0例,
有效5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9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毒湿热搏于肌腠、疮疥瘙痒、瘾疹。方
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散风邪,配以除湿燥湿利湿的苦参、苍术、
木通等,养血润燥的当归、生地、胡麻仁;共奏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效,
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疹出色红、瘙痒难忍、脉浮数,为其辨证要
点。
临床如见风热偏盛,加连翘、银花、薄荷以疏风清热解毒;血热炽
盛,加赤芍、紫草、丹皮以清热凉血;湿热蕴结者,加地肤子、车前子以清
利湿热。
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即本方去知母、石膏、胡麻、苦参、苍术、
木通,加赤芍、川芎、白鲜皮、独活、柴胡、薄荷组成;功能养血祛风;主治
血虚风燥之皮肤瘙痒症.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由荆芥、甘草、川芎、羌活、僵蚕、
防风、茯苓、蝉蜕、藿香、人参、厚朴、陈皮组成,功能祛风化湿止痒,主治
风邪上攻,头目昏痛,肌肉蠕动,眩晕耳鸣,鼻塞多嚏,肌肤瘙痒瘾疹。
(2)<类证治裁》消风散,由荆芥、麻黄、白芷、甘草、陈皮、葱白、生
姜组成;功能散寒祛风解表;主治伤风,咳而咽痛,鼻塞吐痰。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本方能显
著降低单核巨噬细胞对碳粒的廓清速率,明显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
噬能力,对于抗鸡红细胞抗体一一溶血素的生成以及DNOB所致的耳
迟发型超敏反应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免疫器官重量无明显影响.
提示本方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升麻葛根汤
方剂来源 宋.<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与用法 升麻 芍药 甘草 葛根
上药各等分,同研粗末。每服12克,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水煎
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凉血,透疹解毒。主治麻疹未发,或发而未
透,发热恶风,头痛,喷嚏,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干,脉象浮
数。
现代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麻疹,也有用于治疗带状疱疹,银屑病,
肤轻松皮炎,牙痛,面疣,肠炎脱肛等病症。例如.
(1)麻疹 本方合银翘散加减治疗。患者麻疹10天,高热不退。
无汗面红,气粗,咳不爽,腹满足冷,大便稀薄,每日3次,舌红苔黄,脉
浮数有力。结果;服药2剂后,疹形即显,胸腹及下肢皆有;再以本方
加玉竹、麦冬、荷叶、银花、茯苓,3剂而愈(《中医儿科学》第一军医大
学)。
(2)带状疤疹 本方加紫草等,治疗20余例。患者局部疱疹瘙痒
疼痛,时有渗液,伴有发冷发热,日夜不能安眠。结果全部获愈(《新中
医》1977年增刊)。
(3)银屑病 本方加味,治疗]62例。血热型,加生地、丹皮、石
膏、知母、黄芩、蝉衣、水牛角粉;血燥型,加当归、Ji!芎、生地、熟地、女
贞、旱莲、麻仁、秦艽、地肤子、鸡血藤.结果:治愈77例,显效44例,有
效32例,无效9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期)。
(4)肤轻松皮炎 本方加白芷、蝉蜕、僵蚕,治疗6例。结果均获
愈({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1期)。 ’
(5)面疣 本方加白芷、地肤子、薏苡仁治疗。患者病已3年。结
果。服药5剂,基本痊愈,再进数剂以巩固疗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6年第5期)。
(6)牙痛 本方加味,治疗近100例。偏热,加石膏、黄芩、薄荷、
防风、细辛;偏火盛者,加大黄、知母、玄参、薄荷、防风、细辛。结果。 2
天左右起效,一般4天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6期)。
(7)肠炎脱肛 以本方加柴胡、党参、黄芪、山药、扁豆、五味子、莲
肉为基础方,治疗3例。患者病史均在3年以上,最长者达5年。阳
气虚甚者,加炮姜、补骨脂、禹余粮,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干姜、粳米。
结果;服药30—40剂,痊愈2例。好转1铡(《上海中医药杂志》1058
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麻疹初起。方用升麻、葛根解肌透疹,合以芍
药凉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风、头痛身痛、喷嚏、咳嗽、
目赤流泪、口干、苔少津、脉浮数,为其辨证要点. .
临床如见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可加薄荷、牛蒡子、蝉蜕、荆
芥、金银花等,咽喉肿痛,加桔梗、马勃,咳嗽咽痒,加前胡、牛蒡子;喷
嚏、鼻塞流涕.加苍耳子、辛夷花、薄荷,阳明热痢。加木香,黄连;风热目

赤,加连翘、丹参、蒲公英、菊花、决明于。
升麻芷葛汤 ({审视瑶函}),即本方加白芷、石膏、薄荷、陈皮、半
夏.川芎、生姜组成,功能解肌透表,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经头风头痛,身
热口渴。升麻顺气汤(<医学入门}),即本方加防风、白茧、生姜、苍术、
黄芪、人参,大枣组成,功能解肌发表。益气顺气,主治忧思不解,饮食不
节,面色黧黑,胃中如饥,不欲饮食,气短而促。升麻解毒汤(<证治准
绳)),即本方加荆芥、柴胡、前胡、牛蒡子、桔梗、防风、羌活,淡竹叶、连
翘组成,功能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主治麻疹初起,恶寒发热。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宗金鉴)升麻葛根汤,由本方加
柴胡、黄芩、黄连、木通组成,功能清心泻火,主治心火炽盛,身热面赤.
口渴引饮,或巨阙穴处隐痛微肿、发为心痛。

竹叶柳蒡汤
方剂来源 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与用法 西河柳15克 荆芥3克 干葛4.5克 蝉衣3克
薄荷3克 炒牛蒡4.5克 知母3克 玄参6克 甘草3克 麦冬9
克 淡竹叶30片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透疹解毒,清泄肺胃。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喘
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麻疹,风疹,荨麻疹;也可用于治疗皮炎,皮
肤瘙痒症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肺胃郁热,痧疹不透之证。方用西河柳、
葛根、蝉衣等解肌透疹,竹叶、知母、玄参等清肺胃之热;两相配合,使透
疹不致过于发散,汗出而无伤津之虞,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烦热
躁乱、疹出而不透,为其辨证要点。
原书注云。“热甚加石膏15克,冬米1撮。,旨在清阳明之热且和胃
气。如咽痛甚者,可加银花、连翘,热甚伤津者,加沙参、生地,气虚者.
加西洋参,喘嗽剧烈者,加杏仁、前胡等.

宣毒发表汤
方剂来源 清.《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 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枳壳 荆芥 防风 薄
荷 木通 连翘 淡竹叶 牛蒡子 生甘草 芫荽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透疹。主治麻疹初起,恶寒发
热,疹点隐而不发,烦闷躁乱,苔薄白,脉浮数。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麻疹,水痘5亦有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
病症。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方用升麻、葛根、
芫荽透发麻疹,助以荆芥、防风、薄荷疏风发表,更佐以木通、竹叶清热
利水,以泄邪热,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发热,
烦躁、小便短涩或黄赤,为其辨证要点。
原书加减法;“感寒,加麻黄,夏月勿用,食滞,加南山楂;内热,加黄
芩。。 、
凡麻疹已透,身热已退,以及气阴亏虚者不宜服用。 .
化毒清表汤 (《麻科活人书》),即本方去升麻、芫荽、枳壳,加知
母、黄芩、元参、黄连、山栀、天花粉、地骨皮、灯心草组成,功能清热解
毒.透疹凉营,主治麻疹已透,身发高热。

参苏饮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人参9克 紫苏叶9克 葛根9克 姜半夏9克
前胡9克 茯苓9克 木香工2克 枳壳12克 桔梗6克 炙甘草9
克 陈皮9克。
上药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9克、大枣1枚,水煎服。现多改
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体虚气弱,感冒风寒,
内有痰湿,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恶。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外感咳嗽;也有用于治疗腹部痞满等
病症。例如:
(1)感冒 用于感冒迁延不愈,或动辄感冒,伴有气短、神疲、咳
嗽之症。
(2)咳嗽 本方加麻黄、杏仁,治疗2例。患者均因感受风寒而
引起咳嗽痰多,并伴头痛鼻塞,恶寒无汗。结果:服药2剂后,咳嗽明
显减轻,微汗出,恶寒不作,再进2剂,咳逆止(《四川中医>1990年笫
11期)。
(3)腹满 以本方去前胡、葛根,加莱菔子、神曲、麦芽等,治疗感
冒后腹胀痞满、呕恶频频、食欲不振等。一般服药2—3剂即可起
效。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体虚受寒所致的咳嗽、脘腹胀满。方用
人参补益肺脾之气;紫苏、葛根、生姜解肌发表;前胡、桔梗升降肺气,以
化痰止咳,诸药合用,既能益气解表,又可调理肺脾之气、宣肺化痰和
中。扶正祛邪,同时并进。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咳嗽痰
多.兼见气虚乏力。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气虚不足,加黄芪;咳痰不畅,加紫菀、款冬;痰多壅肺,
加葶苈子、白芥子;胸闷不舒,加瓜蒌、厚朴,脘腹胀满,加莱菔子、大腹
皮、槟榔,恶寒无汗甚,加麻黄、葱白。
参苏温肺汤(<医学发明>),即本方去葛根、前胡、枳壳、桔梗,加肉
桂、五味子、白术、桑白皮组成,功能益气温肺,化痰定喘;主治形寒饮
冷。伤肺咳喘,心烦胸闷。易简参苏饮(《易简方}),即本方去木香组成;
功用、主治同本方。芎苏炊(<类证治裁}),即本方去前胡。加柴胡√JC芎
组成,解表止痛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暴嗽。鼻塞声重。

参苏饮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人参9克 紫苏叶9克 葛根9克 姜半夏9克
前胡9克 茯苓9克 木香工2克 枳壳12克 桔梗6克 炙甘草9
克 陈皮9克。
上药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9克、大枣1枚,水煎服。现多改
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体虚气弱,感冒风寒,
内有痰湿,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恶。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外感咳嗽;也有用于治疗腹部痞满等
病症。例如:
(1)感冒 用于感冒迁延不愈,或动辄感冒,伴有气短、神疲、咳
嗽之症。
(2)咳嗽 本方加麻黄、杏仁,治疗2例。患者均因感受风寒而
引起咳嗽痰多,并伴头痛鼻塞,恶寒无汗。结果:服药2剂后,咳嗽明
显减轻,微汗出,恶寒不作,再进2剂,咳逆止(《四川中医>1990年笫
11期)。
(3)腹满 以本方去前胡、葛根,加莱菔子、神曲、麦芽等,治疗感
冒后腹胀痞满、呕恶频频、食欲不振等。一般服药2—3剂即可起
效。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体虚受寒所致的咳嗽、脘腹胀满。方用
人参补益肺脾之气;紫苏、葛根、生姜解肌发表;前胡、桔梗升降肺气,以
化痰止咳,诸药合用,既能益气解表,又可调理肺脾之气、宣肺化痰和
中。扶正祛邪,同时并进。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咳嗽痰
多.兼见气虚乏力。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气虚不足,加黄芪;咳痰不畅,加紫菀、款冬;痰多壅肺,
加葶苈子、白芥子;胸闷不舒,加瓜蒌、厚朴,脘腹胀满,加莱菔子、大腹
皮、槟榔,恶寒无汗甚,加麻黄、葱白。
参苏温肺汤(<医学发明>),即本方去葛根、前胡、枳壳、桔梗,加肉
桂、五味子、白术、桑白皮组成,功能益气温肺,化痰定喘;主治形寒饮
冷。伤肺咳喘,心烦胸闷。易简参苏饮(《易简方}),即本方去木香组成;
功用、主治同本方。芎苏炊(<类证治裁}),即本方去前胡。加柴胡,川芎
组成,解表止痛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暴嗽。鼻塞声重。

易简地黄饮子
方剂来源 清。《医方集解》引《易简方》。原名地黄饮子。
组成与用法 生地黄 黄芪 熟地黄 甘草 天门冬 麦门冬
石斛 枇杷叶 枳壳 泽泻 人参
上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养阴益气,润燥生津。主治阴虚气弱,消渴烦
躁,咽干口渴,小便频数量多,面赤,脉虚大。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肺结核;又唱于治疗慢性支气管
炎,慢性咽喉炎等病症。例如:
(1)糖尿病 以本方加花粉、沙参为基础方,治疗糖尿病、慢性咽
喉炎等引起的烦渴。如多尿,可重用生甘草,或加桑螵蛸、覆盆子,便
秘,加大黄、麻仁;疮痈,加银花、连翘。
(2)肺结核 以本方加贝母、百部为基础方,治疗肺结核、慢性支
气管炎等引起的干咳。如有白痰,可加半夏、陈皮;黄痰,加黄芩、竹茹,
胸闷,加旋覆花、苏梗。
(3)紫癜性肾炎 本方加减,治疗32例。其中加激素治疗15例,
加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6例。结果:痊愈9例,好转22例,未愈1例。
其中的20例,经1-8年随访均获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12
期)。
(4)肾病综合征 本方合大补元煎加减,治疗成人复发性及难治
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35例。患者均为偏阴虚型。结果;复发性患者完
全缓解85例,基本缓解14例,好转8例,无效3例;难治性患者完全缓
解70例,基本缓解23例,好转22例,无效10例。经随访,完全及基本
缓解中的190例,病情稳定2--10年以上者183例,余7例均在取效后
2年内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11期)。
(5)产后失语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产后失语,症见面黄色淡少
华、形体虚弱自汗、精神疲惫、气息乏力、不能言语、舌淡苔滑、脉沉弱。
结果:服药13剂后获愈(《黑龙江中医药》1988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阴虚气弱之证。方用生地黄、熟地黄、天
门冬、麦门冬、石斛滋阴生津,合以黄芪、人参补益元气,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消渴烦躁、咽干口渴、小便频数量多、脉虚大,为其辨证要
点。 .
临床如见火旺,加黄连、黄芩;湿甚,加苍术、厚朴;水肿,加猪苓、车
前子等。

再造散
方剂来源 明.《伤寒六书》.
组成与用法 黄芪 人参 桂枝 甘草 熟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川芎 煨生姜
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用15克,加大枣2枚,或再加芍药一撮,
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与主治 功能助阳益气解表。主治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
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音低微,舌淡苔
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
周围炎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味,治疗阳虚型感冒及老年感冒、小儿反复感
冒。伴咳嗽者,可加杏仁、牛蒡子,有痰者,加半夏、橘红;头痛剧烈者,
重用川芎、细辛,伴湿邪而见苔腻者,加薏苡仁、茯苓.一般改作汤剂服
用。
(2)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证属寒痹,关节痹痛,得冷加剧,遇温痛
减,神疲乏力,苔白脉迟等。熟附子、细辛的剂量可根据寒邪的轻重增
减。坚持服用,有一定疗效。
(3)坐骨神经痛 以本方改汤剂加减,治疗患侧冷痛、活动受限、
辗转不利者。痛剧。附子改制川乌、制草乌,加延胡索、独活、牛膝、桑枝,
豨莶草等。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者。方用人参、黄
芪、附子补气助阳,合以羌活、防风等疏表散寒;助阳益气与疏表驱邪并
投,使发汗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恋邪,相辅相成,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
用以身热恶寒、寒重热轻、苔白脉浮大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原书注称;。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凡风热感冒,或身有汗出,以及体壮阳盛者忌用。

小续命汤
方剂来源 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与用法 麻黄9克 桂心9克 杏仁9克 甘草9克 芍药
9克 生姜6克 防风12克 防己9克 川芎9克 黄芩9克附
子6克 人参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辛散温通,扶正祛风。主治中风,不省人事,筋
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蹇涩,以及风湿痹痛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脑梗塞,风痱,历节病,半身汗出等病症。例
如;
(1)脑梗塞 本方治疗。患者突然起病,跌倒后,尿失禁、昏迷,第
2天右半身麻痹,体温38。C。第3周起用本方。结果,给药第1天,苏
醒,能对人点头;第2天出现痛觉,体温恢复正常;第3天,右下肢能活
动,第4天,已能对应答话,第5天,右上肢亦能活动,出现笑容(《北京
中医)1989年第5期)。
(2)风痱 以本方去黄芩,加当归、独活、川断、巴戟天治疗。患者
初起受风寒,头身疼痛,两足麻木,后渐双下肢行走困难、乏力,以右侧
为甚,曾服补中益气、升阳祛风、祛瘀通络等药无效。结果:服药3剂
后,病情明显好转,双下肢有力,可随意行走;续服1月余,可负重50余
千克,后研末续服,缓调1个月。 4个月后随访无复发(《四川中医》
1986年第2期)。
(3)半身汗出 本方加当归、黄芪、葛根治疗。患者10年前产后
面瘫,服中药及针灸后痊愈,继则右侧半身肢体汗不出,近日左半侧肢
体发凉,以左颈肩部为甚。结果:服药3剂,汗出均匀,左半侧发凉好
转,上方去杏仁,加羌活、独活,黄芪增至60克,又3剂,痊愈(<山东中
医杂志》1990年第工期)。
(4)历节病 本方加减,治疗阳虚之体、感受风寒而发者。如无郁
热,去黄芩;汗多,去麻黄,加黄芪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邪直中经络。真中风”之证。方中集麻
黄汤与桂枝汤二方,旨在驱除外风,合以附子、人参等,旨在益气助阳
散寒;祛邪不忘扶正,补气又不碍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突然
中风、筋脉拘急、口眼喁斜、语言蹇涩,甚则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为其辨
证要点。
临床如见筋脉拘急甚者,加葛根,芍药增至60克;口眼喁斜者,加
牵正散;半身不遂者加秦艽、羌活、独活、白附子、细辛;有热象者,去麻
黄、附子,加石膏;寒甚者,加干姜、细辛。
凡肾亏肝旺的。类中风”忌用本方。
西州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即本方去芍药、生姜、防风、防己、
附子、人参,加石膏、干姜、当归组成,功能祛风解肌,清热通络,主治中

风痱,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
小续命饮(《伤科秘要>),由当归、通草、乌药、炒麦芽、香附、炙鳖甲、山
楂、苏木、红曲、红花、甘草、丹皮组成;功能活血行瘀,通络和伤,主治跌
打挫伤,损筋伤骨,瘀滞疼痛。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台秘要)引崔氏小续命汤,即本方去防己组成;功能、主治
同本方。
(2)<古今录验}小续命汤,即本方去杏仁,加白术组成;功能、主治
同本方。

桂枝加黄芪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桂枝6克 芍药6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
5枚黄芪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风解表,益气固表。主治体虚感冒,黄汗,两
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身疼重,烦躁,小便不
利,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老人、小儿体弱感冒,黄汗等病症。例
如:
(1)感冒 本方治疗。患儿体质虚弱,动辄感冒发热,刻下又感受
风寒,体温40。C,恶风。结果:连服5剂,热退、纳增、面色转红润,再拟益
气固表剂调理数日,告愈(《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本方治疗
感冒伴牙根痛、咽喉肿痛者。结果。服药5剂,身热退,牙痛止,咽喉爽
利(《汉方研究》1961年第8期)。
(2)黄汗 本方黄芪增至30克,黄酒一盅冲服治疗。患者汗出沾
衣、色如柏汁,小溲黄(已排除黄疸可能)。结果:服药4剂后,好转;原方
桂枝增至9克,黄芪再增,并加绵茵陈,13剂后,诸症皆瘥(<浙江中医
杂志}1984年第8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体质虚弱,外受风寒而致虚证感冒,以及
黄汗之症。方用桂枝汤疏解风邪、调和营卫,加黄芪以益气固表,增强
桂枝汤驱散风邪之力,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腰以上汗
出、两胫自冷,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小儿体质虚弱,黄芪可用至30克,加太子参,新产后感受
风寒,加黄精、蒲黄;老人体虚受寒,加菟丝子、羌活,久病体虚感冒,加
党参。 ’

桂枝加附子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
7枚 附子9克
水煎服。 .
功效与主治 功能扶阳固表,调和营卫。主治伤寒表阳不固,恶风
发热,汗漏不止,盯皮微急,难以屈伸,脉浮细或浮弱,舌质淡.苔薄
白。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漏汗,也可用于治疗小便失禁,鼻衄等病
症。例如:
(1)漏汗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1剂,恶风发热除,自汗淋漓消,
四肢屈伸自如,疗效显著(《江苏中医》1959年第5期)。本方治疗。结
果:日服2剂,翌日汗大减、能安睡;再进3剂,日服1剂,汗遂止,再以
益气温阳法调理之(《新中医》1985年第2期)。本方治疗产后漏汗者。
结果:服药2剂,恶风汗出减少;再进2剂,诸症悉除(《四川中医》1986
年第u期)。
(2)小便失禁 本方加金樱子、覆盆子、炒芡实,生姜改干姜,治疗
感冒后小便失禁3个月者。结果;服药3剂,尿漏明显减少;继服4剂,
已能自控尿意;再以金匮肾气丸填充先天善后,半月而愈(<湖北中医杂
志》1988年第2期)。
(3)鼻衄 治疗鼻出血服寒凉止血剂不效者,多能收效(《浙江中医
药,1958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兼阳虚证。方用桂枝汤以解肌
散邪、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扶阳固表止汗,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
恶风发热、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脉浮苔白,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除用于上述病证外,还可用于治疗风寒痹痛,临床如见寒甚痛
剧,可加川乌;下肢痛重者,加钻地风、怀牛膝,腰背痛重者,加续断、狗
脊.

表实六合汤
方剂来源 元。{医垒元戎>.
组成与用法 当归30克 川芎30克 白芍药30克 熟地黄30
克 细辛6克 麻黄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和血解表。主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
浮紧。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妇女妊娠期或血虚者感冒等症。
(1)妊娠感冒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为基础方,治疗妇女妊娠期外
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如兼有胎动不安,加杜仲、桑寄生、紫苏梗,发热,
加黄芩。
(2)感冒 以本方加女贞子、旱莲草为基础方,治疗血虚又外感风
寒而表实无汗者。如兼气虚,加黄芪、白术,兼头痛,加藁本、羌活。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感冒,表实无汗。方用补血和营之
四物汤,配以辛温发汗之细辛、麻黄,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妊娠
感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其辨证要点。
方中细辛用量,原为15克,现据临床常用剂量改。

表虚六合汤
方剂来源 元。《医垒元戎)。
组成与用法 当归30克 川芎30克 白芍药30克 熟地黄30
克 桂枝20克 地骨皮20克 .
水煎服。 .
功效与主治 功能和血解表,调和营卫。主治妊娠伤寒中风,表虚
自汗,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而弱。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妇女妊娠期或血虚者感冒等症。例如。
(1)妊娠感冒 以本方加白术为基础方,治疗妊娠期外感风邪、表
虚有汗者。如兼有胎动不安,加杜仲、桑寄生、紫苏梗;发热,加黄
芩。
(2)感冒 以本方加女贞子、早莲草为基础方,治疗血虚又外感风
邪而表虚有汗者。如兼恶风头痛,加荆芥、防风,咽痛发热,加银花,玄
参,气虚,加黄芪、太子参。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感冒,身有汗出。方用补血和营之
四物汤,配以调和营卫之桂枝、地骨皮,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妊
娠感冒、身有汗出、脉浮而弱,为其辨证要点。

加减葳蕤汤
方剂来源 清.《通俗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生葳蕤(玉竹)9克 生葱白3枚 桔梗4.5克 白
薇3克 豆豉12克 薄荷4.5克 炙甘草1.5克 红枣2枚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滋阴清热,发汗解表。主治素体阴虚,复感外
邪,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咽干口渴,舌赤脉数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炎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味,治疗宿有阴血不足之证,又感外邪。若咽部
肿痛,加天冬、麦冬、玄参;咽痒咳嗽,加牛蒡子。前胡等。
(2)上呼吸道炎 本方加减治疗。身热明显,加银花、连翘;咳嗽有
.痰,加川贝母、象贝母、全瓜蒌、前胡等;汗多,去葱白、薄荷;口渴甚,加
芦根等。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表证兼见阴虚者。方用玉竹
滋阴生津,佐以桔梗、薄荷、葱白、豆豉等疏散外邪,两者相合,发汗而不
伤阴,滋阴而不留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微恶寒、口褐咽
干、舌红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