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54期【正道教研】对打造有效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1-02

编者按: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经常提及到的一个话题。那么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打造一个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徐志耀老师一起走进《对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看徐老师怎么说?


对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南京弘光中学 徐志耀

内容提要:

本文以打造有效性语文课堂为出发点,围绕如何制订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如何建立语文特有的反馈机制,如何在语文教学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关的具体内容。

关键字:有效性课堂 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 全程反馈

近年来,有关语文课改的争论一直很激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课堂?出现了许多争论与相关的教育思想。近期来,通过在市区公开课中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一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应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就以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为出发点,简述如下:

有关有效语文课堂的论述很多,我在此不再重复。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真切地感受到,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是打造一个学生喜欢学语文,并且会学语文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那么,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才能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呢?我在这里谈一些我的思考。

本学期的第一节课,经过我们初一备课组的讨论,我们决定这一节课应向学生展示一下语文的魅力,再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课本内容,最后谈一谈学习的具体要求。我特别注重从文字、文学、文化几个方面展示语文的魅力,这时我注意到学生很认真地听了,这说明这些内容对他们是有吸引力的。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讲作业要求简略了一些,结果我发现他们作业问题很大,如果不解决很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效果。后来,我们在备课组教研时讨论了一下自己这堂课的安排时,我们备课组的何老师说他在上课时先让他的学生先带着问题来读《写在前面》这段话,借此观察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然后再来展示相关的语文魅力。何老师的话让我忽然意识到,我是否在第一节课时漏掉了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考察,这同样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只有此我们才能发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着力点在哪里。市教研员袁源老师在《开学第一课》这篇文章中向我们介绍了她在开学第一课时给不同时期学生的内容不同调查问卷,其中初一上的问题包括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动力、课外阅读的内容等方面,而初二上的起始课中就包括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交流语文学习成功经验。可见,了解自己的学生才是我们上好这一课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在备课时的重要内容。而这种了解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不仅了解学生的成绩,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上述两位老师的做法,一简易可行,一深入细致,但他们的实践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如果我们制订了这样的目标,就会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制订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我们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还要注重考察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不久前,南京玄武外校的陈隽老师就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体现出这些目标的含义。陈隽老师上的这节作文课的题目是《记录生活、完整叙述》,其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 “流水帐”的作文训练,并以此作为初一记叙文训练的开始。这一目标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从初一学生的实际制定的,针对学生疏于观察,不善于完整记叙的问题而制订的。本课训练的最终虽然没有让学生写出一篇典范的作文,但却是学生完成作文的基础。可以说,陈老师是通过教学实践找到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出发点制订了这一学习目标,这一目标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但我还注意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容,就是包含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一内容。陈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记录这一节课,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关注的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会被学生忽视。这不仅对学生的作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对我们今后的整个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依据今天的反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切实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我们继续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总而言之,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践有效的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包含课文及大纲的内容,也应包含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让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兴趣的激发点,找到我们教学设计的方向。

二、有效的语文课堂应具备有语文特色的反馈机制。不久前,在市教研活动中,省教研员朱芒芒老师在评点南外两位老师的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确定教学基点(教学定位),在原点上得到提高。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定位就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反馈。但语文的反馈机制与其它科目相比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数学、英语等可以通过习题立即检测学生的学习程度,但语文因为内容的多样性,不可能仅仅凭借习题就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努力,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反馈也应是与之对应的一条完整的链条:在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后,教师同样也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具有语文特色的反馈机制是建立在教师在教学全程中均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基点,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具体地说,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教师在课堂外对学生全程考察的集中体现。玄武区教研员何建军老师曾指出:“如果你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反应,最应当反思的是你自己。”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课堂外的功夫没有做好,只有善于与学生交流,善于反思与调整才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我们在课堂上应当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察掌握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并且也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兴趣点所在。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初步发现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失误,并随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课后通过总结归纳学生的作业情况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与易点,反思我们的教学效果,从而找到教学与培养学生习惯的重点内容。

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之前,就安排了一个预习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读课题的含义。上课之后,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我发现了我上课的两处失误。一是在预习作业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课题的含义,但在昨天的讲解中,有的学生涉及到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我也就顺势进一步阐述了其中的哲理。结果,学生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哲理理解很深,但却忽略了课题本身的含义。现在回想起来,本来我出这个题目的本义是想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回答时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保留下来,在细致分析了相关描写后再引导学生认识,现在导致学生在完成《评价》上相关作业时忽略了表层含义。可见,教学时由浅入深的次序不能被打乱,否则会使学生理解片面。另一处失误是我在讲解文中的环境描写时,最后很自然地总结了一下环境描写的两个作用:一是烘托人物心理,另一个是推动情节发展。结果我发现在回答《评价》的相关练习——分析相关语句时,很多学生就自接写了“烘托心理,推动情节”。我认识到,对初一的孩子过早讲述理论,反而会使他们养成不看题,套答案的习惯。初一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应当立足文本,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过早地让他们接触理论性的内容。发现了这两处失误后,我在上下一课《短文两篇》时,我的预习作业就要求他们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出现的蝉与贝壳的形象,而上课时就没有先讲借物喻人等理论性的写作手法,而让学生先比较两篇文章,思考编者为什么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课,它们在内容上、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点,结果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一两点,而作业上也反馈学生基本上也能了解这些内容。

由此可见,教师要在教学的全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善于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情况,善于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灵活的教学方案,才能体现出有效的语文反馈机制,从而找到培养学生的具体着力点,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从而打造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有效的语文课堂应体现出语文特有的创新思维。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学科,因此语文的创新既包涵对传统思路的创新,也应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本学年,市教研室给我们提出了创新课程设计的要求,而所选用的教材包括《春》《背影》《桃花源记》等一系列被无数次上过的课文,这不啻于是对每一位有志创新的老师的挑战。市教研室给了我们如下的提示:对文本的理解、通常的教学模式、自己的独创性、创新之处的分析,以及理念的先进性、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与实效性等。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创新还是应当体现出“语文”的特色,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对文章的理解具有多样性,因此语文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那么我们的创新首先就要敢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文本出发修正一些固有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而相应的答案多达一二百字,主要是结合作者个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生活来谈的。我就觉得这一答案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如此的知识积累,即使他们了解文革也无法了解作者的亲身感受。如果仅仅说答案只会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扣住题目中的“变化”一词,重新制订答案。我先要求学生回答作者的感情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再思考紫藤萝为什么能让作者的感情发生变化。这些内容在课文中有着具体的表述,因此学生们能较轻松地找到答案,也就是藤萝辉煌灿烂的色彩,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了作者悲伤焦虑的心情,并让她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哲理。我就把这作为题目的答案,我认为这样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前不久在南外举行的市公开课上,南外的两位名教师分别给初中与高中的学生上了同一篇课文《老王》。高中的特级教师谢嗣极老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用三个疑惑贯穿全课,要求学生看文章、思考、讨论这三个问题,并说出理由。由此引发了学生对之激烈的辩论,而老师最后总结了学生的不同意见。在整堂课中,除了针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外,老师并没有进行结论性的讲解与评述,而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我想,也许这节课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实践意义,因为我们的学生可能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但这一堂课的价值就在于,谢老师以实践告诉我们,一篇经典课文是可以有着不同于教参的解答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如此的创新,相信学生必然是有所得的,学生的素质也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这就是打造有效课堂最有力的手段。

其次,语文没有一个可以包涵所有文体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创新设计也要依照学生的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袁源老师指出:“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一课等于每一课,学生听完此课,其他课都是如法炮制的,所以我们要提倡创新。”的确,对于教过很多篇的教材,相信大部分老师已经了然于胸,但我们要根据教学的情况敢于突破自我,进行改变,而并非拘泥于课时与模式的限制。

在南外的公开课上,白金老师开始用了近十五分钟介绍文革,让学生了解其对中国人的巨大伤害。白老师认为不如此不能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教《雷电颂》时的教学实践。这是一篇公认的难点课文,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原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抒情,我曾经出示了郭沫若先生原先的戏剧大纲,再结合背景,让学生们发现作者对屈原形象改造的意义,但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似乎还没有理解屈原的情感。再上这课时,我决定先让学生读屈原《天问》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几句诗,从而感受到课文中的屈原的愤怒的独特之处。再要求学生阅读戏剧提纲,归纳主要矛盾,体会人物心情。我让他们思考剧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和屈原失败的原因,再补充了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这场矛盾冲突的背后是代表国家利益的屈原的失败,因此这种愤怒也是有良知的国人的愤怒。再来比较作者原先的思路,指出作者浓缩时间、突出主要矛盾的原因就是为了突出屈原所遭遇的打击之强烈——在一天之中,屈原就经历了人生由起到落,从国家的栋梁到被所有人遗弃的命运,这样才能理解戏剧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这时再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其现实含义,学生们就更容易理解了。尽管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我认为如此的导入是值得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屈原的形象。反思这一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形式上的突破的前提是在自身思想上有所突破。只有敢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大胆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才能在创新中取得真正显著的教学效果。

第三,语文创新的原点不能离开对教材的不懈探究。从市教研室给我们的创新要求中就可以发现,旧的教材中还是有值得我们探究的内容的。语文的魅力还是来自语文本身,离不开对于语言、对于文字、文章的挖掘。只有发掘出这些内容,才能真正打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设计《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就想到了通过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进行设计。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一景物描写既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又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桃花”这一意象在传统文化中本身就暗含了和谐的含义,陶渊明描写美丽的桃花源,让普通的桃花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朴素和谐的乡村世界,就体现了这一含义。桃花源中人,具备了美好的品德。同样,古人在桃花上寄寓了许多美好的品德。作者将自己的理想世界设计为“世外桃源”,就是想人们看到桃花就联想到那美丽的花朵、丰硕的果实,由此来对应源中人淳厚的品格、热情的习惯。在描述桃花林时,作者用了“落英缤纷”一句来形容桃花,这就是作者心目中那个美好的世界,最终随水而逝,消散无踪,这也暗示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对理想世界的怅惘,这一怅惘也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而本单元结束后,我们也从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出发,让学生去寻找各种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意味。我相信这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感所在,并为之所吸引。同时,也能使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直观,从而扎实地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创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要体现教师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并根据学生的情况敢于突破旧有的模式与思路,从而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最终全面提升素质。

以上是我对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的一些简单的思考,相信更多的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充实、完善。



策 划 :李华平

编 辑 :一区微信编辑部

本期编委:张贤洪 陈秀玲

终 审 :张贤洪 马 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