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是甲骨文背后的男人

 红豆居士 2016-01-02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又因时代不同而颇具相错、对称之美。


你可能知道这些“搔首弄姿”的象形文字,却不一定了解,有一群人,为着这些原始的文字,使三千年前的商朝故都重见天日,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而他们在此以外的人生,被大时代的滚滚洪流裹挟着,冲刷到了某个偏僻的角落,被掩埋、被淹没,至今偶然提起,仍令人不胜唏嘘。


一片龙骨惊天下 以身殉国王懿荣


1899年,兴许在一个微凉的初秋,王懿荣的疟疾久治不愈。京城一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内里有一味名为“龙骨”的药。


官拜国子监祭酒,又嗜爱收藏的王懿荣是既偶然又必然地察觉到了什么,命人寻找龙骨。几经周折,王懿荣发现龙骨上竟写有象形文字!自此,那些骨甲的小小划痕,不必再被捣烂成粉,到人们的肚子里了。

不知道王懿荣当时是否激动的难以入睡,但作为第一个收集刻字甲骨的学者,他散尽家财,却无法再从事研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将保卫京城的重任委给王懿荣后,仓惶西逃。而一介文弱书生则空有报国之志,却终无领兵打仗之能,北京城很快沦陷。王懿荣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的绝命词后,与续弦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一并投井殉国,时年55岁。


▲王懿荣画像


▲王懿荣书法


缘与研:罗振玉与王国维


其后出现的一位重要人物是罗振玉。在当时关于甲骨文产地纷纭不一的说法中,罗振玉指出了甲骨的确切出土地——安阳市郊小屯村。这让“殷墟”商朝的迷雾逐渐被拨开。


当时为罗振玉助手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则成功地把不同出版物上各类墨拓的甲骨片‘缀合’使之成为完整卜辞。他更根据甲骨文的卜辞,重塑了商王朝的帝号及世系,使那个三千年来一直处于传说地位的王朝初露端倪,那些在传说中显得似是而非的人物,也终于回归了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历史本位。

可怜的是这些学人的思想辽阔,横亘时空,肉身却禁锢于今生今世,受尽折磨。

在写出著名的《殷人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10年之后,也即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他所留遗书起首那十六个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以及两人的恩义纠葛,徒让世人猜测了百十年。


▲左:罗振玉;右:王国维与罗振玉合照



▲罗振玉书法



▲王国维书法


那些与之相关的人们跟甲骨文本身的命运一般充满了巧合和坎坷的意味,又在兵荒马乱中仿佛一根微弱的草苗,随时都可能夭折。


为着这份并无实际利益的事业,这些人根本顾不上时代车轮的无情碾压,无力抵挡国难,无法预料个运,但却硬是用学识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天地,这是文化上的担当,带点清苦的幸福。


▲左:梁思永年轻时;右:梁思成与梁思永兄弟合照


你知道我哥,却不知道我和生命赛跑:梁思永


梁启超之名妇孺皆知,他的儿子梁思成也因娶了林徽因更为家喻户晓,但谁还记得那个“天才考古学家”梁思永?

早在1932年的一次野外发掘时,梁思永即身染重病。起初只是普通的感冒,但因为田野发掘紧张,艰苦的生活,加之梁思永需往返奔波,不能稍离工地,以至贻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直至高烧几日,终于转成病情严重的烈性肋膜炎,而这个病症为年轻的梁思永留下了无穷的隐患。

1937年日军的入侵逼使负责安阳发掘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同仁们开始了十数年的迁徙与漂泊。他们是怎样在战火纷飞中搬运那比生命还重要的资料和甲骨,光是想象便让人心惊肉跳。


艰苦的环境和奔波劳累带走了这个年轻的生命。1954年,梁思永在北京病逝,终年51岁。而他留下的除了珍贵的发掘报告,还有研究的残梦。



▲梁思永一家在李庄


你在那端,我却在这头:李济


死别固然无奈,生离却也万分痛苦。


发掘的主持学者李济,幼女双双夭亡,但在其著作中,他只是淡淡地写道:“与梁思永一样,在昆明和李庄我也遭受了一些个人的不幸,”接着李济仿佛刻意要截住自己的思绪一般,笔锋一转,“但一有时间我就坚持研究,我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另有行政工作要办理,作为考古组的领导,还有五六名有训练的考古人员需要我关心,而且我还是中央博物院的筹备主任。……”


然而乱世多苦难,几乎无人能幸免。


1948年李济带着仅存的儿子李光谟,随712箱文物登上了“中鼎号”。似乎每个随这些珍贵的文物走遍了大江南北的人都深信,台湾不过是迁徙中的又一站,很快,他们终将回归故土;很快,他们将会有一席平静的书桌,可以不再受世事的纷扰,可以专门地去做他们的学问。可惜,文人毕竟是文人,历史学家们总免不了被历史愚弄。


1949年2月,李济将儿子送回上海求学。临行的那一天,忙于工作的李济无暇去码头为儿子送行。这一别,竟是永别。


自此,父子间隔着的不仅仅是一道海峡,一张船票。


1979年,李济心脏病猝发,在台北逝世,享年83岁。作为一代考古学宗师,遗著123部,终其一生,却未曾收藏过一件古董,全部的遗物也只装了两个皮箱。


▲李济 像

▲YH127甲骨坑的搬运情形,右方蹲在木箱上的就是李济先生


每一种文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时代的不幸撕碎了他们的人生却阻挡不了赤诚的心。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恐怕再也无法了解祖先所遗留的智慧;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恐怕再也无法触碰这些原始却纯粹的文字。


勿忘初心,让我们珍惜并敬重这些用生命去保护甲骨文的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