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字

 黄毅弘 2016-01-03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并列;并排。


梁思礼的幸福无“比”


有人问.梁启超的小儿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礼院士,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梁院士不假思索地说:“爱国。”“爱国”是梁氏后人不可磨灭的“胎记”。

1941年,17岁的梁思礼赴美求学。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里挨了一夜,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的“工业救国”之梦。为了能够转入有“工程师揺篮”之称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他放弃了嘉尔顿大学优厚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1949

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博士学位,

无线电公司 RAC 向他伸出橄榄枝,但当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优厚的待遇无法稀释他的赤子热血,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

不用说,回国后,他因为有在海外深造经历,遭遇不少不公正的对待,但他毫无怨言,从不计较。有一次,他赴美访问,在西雅图遇见当年的一位同窗,也是研究导弹的专家,他的年薪300万美元,而梁思礼当年的年薪还不足人民

币1万元,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2008年,《小崔说事》节目对梁思礼进行访谈时,主持人问:“别的不公正待遇您可以不计较,但这件事是否对您有所刺激?”

已是85岁高龄的梁思礼掷地有声地说:“我那位留在美国的同学研究出来的导弹当时也许就瞄准着我们中国,我研究出的导弾却是在保卫祖国。我为此感到非常自豪!至于工薪待遇,够花够用就行,为什么非要同人家比呢?幸福无'比’嘛!”全场嘉宾报以热烈的掌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河报-博览 2022/12/13 00:22来自北京

朱熹说,君子和小人就跟白天和黑夜一样,处处都是针锋相对的。

孔子的学生,将老师的语录整理成《论语》一书,其中有17章,近200处提到君子与小人,并且分析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看来,孔子在上课时,很喜欢把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比较,仿佛有意在告诉他的学生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如何不做小人。

可是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那个时候没有纸张,想要出书,只能用刀刻在竹简上。

所以《论语》里的句子都言简意赅,特别简短,再加上孔子思想深刻,以及两千多年来语言习惯的变化,现代人读起来并不容易。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那么“君子”和“小人”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根据赵纪彬在《论语新探》的解释,

“君子”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奴隶主贵族的通称,是掌权的人;而“小人”则指奴隶制生产方式支配下的个体农民。

一个是君主或贵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另一个是普通百姓,即没有身份也没有地位。

后来,“君子”和“小人”由区分地位高下的两个词,引申为区分道德高下的两个词。

从道德上说,“君子”指自身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小人”指没有修养,甚至是有道德缺陷的人。

所以“君子”“小人”这两个词的划分,可以根据社会地位,也可以根据道德水平。“君子”还是一种对他人的尊称。

《论语》因其书宣扬伦理的性质,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往往是是从道德层面说的。那么,孔子心中的君子是什么样子呢?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边的“比”和“周”又是什么意思?

想弄清楚一个字,

最简单的办法是追溯到古文字,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周,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一个是早期的甲骨文,周字下面没有口;

第二个是像是一个“田”字,整个字形像纵横交错的农田,格子里的小点,像是种满了禾苗的田地。

这说明,在甲骨文中,“周”字和“田”字,虽然不是一个字,但是两者有联系。

如果说“田”指的是庄稼地,

那么“周”则是庄稼人。

这庄稼人是谁?

周人,或者周族。

上古时期的夏商周,夏朝擅长水利技术、商朝擅长冶炼技术、周朝擅长农业技术。

周人是农业民族。

周人的始祖弃,就是因为教会了民众耕作,所以才被尧舜封为“后稷”。这个民族的发祥地在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因此族名叫周。

周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很多田地,里面长满庄稼。

所以,周字像田字,但方格当中要加小点。

“周”的本意就是周人的族名。

“周”字的甲骨文,就像个人耕作时的方田,每个小方格里的小点,就像方田里种植的禾苗,田地里的庄稼很茂密,故“周”有稠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周,密也。从用、口。”

“周”的甲骨文是一块田地,界限分明,方方正正,隔成四块,彼此不牵连、不干扰。由此“周”又代表着完整、独立。

后来发展到了金文,“周”字下面又有了口:

这块种满庄稼的田加上口,

古代“口”字是周围的意思,强调了田地的区域范围,故“周”又有周围、四周之意。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周”下方的“口”字,意思是善于用口则处事周详,因此,“周”又引申为周到、周遍、周全。

段玉裁注: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从用口。善用其口则密,不密者皆由于口。

总之,“周”大概有三个意思:

周人或周代,

完整、独立,

周到、周遍、周全。

甲骨文的“比”字,和“从”字的字形很相近,是但是方向刚好相反,所以《说文解字》说:两个“人”字相随为“从”,把“从”字反过来就成了“比”。

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在甲骨文中,“比”字中的两个人挨得很近,所以说,“比”的本意是亲密、靠近、挨着的意思,表达的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我们看比字的甲骨文,两个人的动作完全一致,像是在互相模仿,又像是互相竞赛。所以“比”又有比赛、比较的意思。

如屈原《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读到这里您发现没有,比字好像也没有什么贬义,为什么形容小人时用比字呢?对此朱熹解释道:在《易经》中比是好的意思,大概比字用在君子身上就是好的,用在小人身上就有不好的,这要看圣人的意思了!

且如易比卦言:『比,吉也。比,辅也。原筮元永贞,无咎。』则比都是好。大抵比于君子则为善,比于小人则为恶,须是看圣人说处本意如何。

比字就有了引申义

还是从甲骨文的比字来看,两个人做什么动作都一样,彼此太亲密了,又有了勾结在一起的意思。

“比”有三个意思:

亲密、靠近、挨着

比较

勾结

那么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周”和“比”是什么意思呢?

朱熹注释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

“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党、勾结的意思。

这两句话谈的是,君子和小人,在待人接物上的不同,而且有着天壤之别。

君子为公,小人为私

君子待人处事,依自己的价值观去做,是公正的,普遍的,对待天下众人,既不徇私护短,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或者是私心,和什么人都能够交往,都能够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对谁都一样,不会因为谁对我有利益,而亲附谁,不存在跟人勾结的现象。

君子并不是没有价值判断,而是在大多数时候,他能做到宽厚,做人处世凭借一颗正直的心,他不会厚此薄彼,不以个人的短期利益决定与人交往的方式。

而小人就相反了,小人对谁好,都是为了利益,为了勾结,有势则附之,有利则趋之。小人总是喜欢结党营私,喜欢与自己品性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与自己品性不同的人。

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官场上的拉帮结派,凡此种种,小人无论是身处何地,想的都是自己,当利益一致时是友,沆瀣一气,利益一旦发生冲突则为敌,你死我活。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翻译:“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君子之间团结,小人之间勾结

“君子周而不比”,说的是人与人相处时,互相是平等的关系,各自拥有独立的人格,可以有独立的意志,表达不同的见解,并不影响团结友好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周而不比,就是每个人独立、完整、互相尊重。

君子在为人处世当中,可能会对某些人在感情上稍微好一些,但君子绝不会和他们互相勾结起来,更不会和他们结成某个小团体,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

“小人比而不周”,说的是人与人相处时,缺乏独立的人格,你拉着我,我拽着你,互相拉帮结派,纠缠不清。以暂时的利害关系互相勾结在一起,缺乏独立的人格,没有原则和立场。小人无论是身处何地,想的都是自己,当利益一致时是友,沆瀣一气,利益一旦发生冲突则为敌,你死我活。

君子们在和睦中保持了独立性,小人们在趋同中纠缠不清。因此,也证明了那种没有不同意见的千篇一律,只能滋生小人而不是君子。

也就是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小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论语·为政》里的一句话。“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党、勾结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孔子是想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