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跟着古人学“六养”,一年不生病!中医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明代学者陈益祥提出了“六养”,强调怡情养性,调畅气机、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维持机体健康。 六 养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 青禾绿草可以养目 观书绛理可以养心 弹琴学字可以养指 逍遥杖履可以养足 静坐调息可以养筋 水声养耳 从中医的角度,“肾主水”,倾听水声因而能够收敛肾气,保养肾精。“肾开窍于耳”,水声可使耳道清静,伴着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绿草养目
以中医五行理论来看,绿为青色,五行属木,五脏中对应肝,肝开窍于目。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所以,漫步于青山绿树之中,自然养眼养身。“绿养眼”不代表我们只要盯着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获得,而是强调人要走进大自然,目之所及,尽可养目。因此,远眺才是其核心要义。 观书养心 从中医的角度,心主神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阅读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有助推动心阳,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生机不息。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的长寿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德从何来?读书正是一个经济又实惠的绝佳途径。读书就是培养胸中的山水,通过明晓事理来实现自己内心的平静,从而养心养性。 琴书养指 在中医看来,抚琴与书法具有明确的养生保健效果。人体有12条经络,其中6条经络的循行经过手部,并在手指末端分布有重要“井穴”,通过按揉井穴或刮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练习书法、绘画时寓动于静,往往“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既能舒筋活络、畅通经脉,又能使人情志舒畅、身心放松,从而调和内外、延缓衰老。 杖履养足 “足为精气之根”,足底穴位是人体多个脏器的反射区,因此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老年人选择一根合适的手杖,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撑力,提供关节保护,减少损伤。手杖的长短是最重要的,当人体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手杖高度与手腕部同高最适宜。手杖的把手部分不要太光滑,底部一定要能够防滑,底部为多脚设计的手杖,支撑力和稳定性更好。其次,手杖不宜太沉,否则不方便使用。 静坐养筋 中医认为,静则养神。静坐柔肝舒筋,气血得以收敛、潜藏,则筋膜得养,最终达到养神、养身的目的。简单的盘腿静坐,配合均匀缓慢的呼吸、闭目养神,每晚入睡前静坐15分钟左右,可有效舒缓紧张压力,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不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