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 | 美联储的“八年抗战”(上)

 rongma 2016-01-03

  八年多前,当美联储宣布将美国金融系统的基准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调0.5个百分点至4.75%时,许多华尔街人士甚至还没有什么危机感。尽管美国住房市场低迷且信贷市场动荡,但大部分交易商当时认为,美联储只可能降息0.25个百分点。

  那一天是2007年9月18日。如果时间再往前推移,其实一系列事件并不寻常。美国主要次级按揭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当年4月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美国投行贝尔斯登在6月暂停对旗下高评级结构信贷策略增强杠杆型基金的赎回,并在7月清盘了两只投资房屋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对冲基金;法国巴黎银行的三只基金在8月暂停赎回,因为它们投资的名为“担保债务凭证”(CDO)的金融衍生品过于复杂,银行家们发现自己无力对这些资产进行定价。

  所有信号都指向一个问题:次级按揭贷款市场风雨飘摇。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们认为,法国巴黎银行三只基金暂停赎回就是2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开端。

  《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在当时是这样形容的:“大量出现的次级按揭贷款拖欠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突然之间在众多人们根本料想不到的市场和地区浮现出来……债券投资者被突如其来的事态发展搞得疑神疑鬼,除了那些信用等级最高的债券,他们要求所有其他债券统统调高票面利率。其结果是,大量的潜在购房者将面对按揭贷款利率大幅上扬的局面他们还有可能根本借不到按揭贷款。”

  尽管可能察觉到更大的危机在悄悄逼近,但美联储当时并不知道,危机的强度和范围将会大大超出预料。它同样也不会想到,在2007年10月31日至2008年12月16日的短短14个月内,自己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75%迅速下调至接近零的水平。

  反应滞后

  有一点可以体现危机有多么出乎意料,即美联储最初对2008年和2009年美国经济表现的预测与最终情况的发展有着很大偏差。2007年10月,美联储发布的经济预测显示,2008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增长1.6%-2.6%;2009年会增长2.0%-2.8%。

  然而,美国经济很快在2008年下半年陷入衰退。当年三、四季度,美国实际GDP折合成年率分别萎缩了0.5%和2.1%。经济学界一般认为,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意味着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实际GDP衡量的是剔除通胀因素后,某个经济体国内经济的总增加值。美联储分支机构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美国2008年实际GDP增速为-0.3%,2009年实际GDP增速为-2.8%。

  甚至在2008年1月,美联储对经济增速的预测仍显著偏高。当时官员们预计,2008年美国实际GDP增速为1.0%-2.2%;2009年美国实际GDP增速为1.8%-3.2%。

  华尔街和美国政府的经济学家在预测方面比美联储好不了多少。据调查,2007年9月美联储刚刚降息时,只有不超过半数的分析师认为美国经济会在2008年陷入衰退。美国华盛顿很有影响力的智囊机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甚至在10月份说,美国经济能在“不需要美联储降息的前提下”避免严重下滑。

  普遍的自满情绪造成了严重后果。美联储最初选择进行观望,仅仅对信贷市场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并且是在它第二次降息之后。

  2007年10月31日,美联储宣布再度降息,把联邦基金利率从4.75%下调至4.5%。第二天,美联储承认“金融市场压力加剧,体现在银行间融资市场流动性的严重下降上”。时间又过了一个多月,它才最终宣布干预信贷市场,通过定期拍卖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向资金压力陡增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但由于美联储不希望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它在提供贷款的同时,也会在卖出金额相等的美国国债进行冲销。

  这就是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说的“冲销式”放贷(Sterilized Lending),它的优点是,可以在不扩大美联储资产规模(再进一步就是扩大货币基础并带来通胀风险)的前提下,将资金从流动性充裕的国债市场引导至因危机缺乏流动性的银行间市场。但这种优点也同样可以说是缺点:美联储只是在不同市场间重新分配信贷,整个美国金融体系的资金总量并未增加。

  如今至少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在那时就应该推出后来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规模购买机构发行的房屋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来稳定信贷市场。MBS是一种金融衍生品。个人买房从一家银行按揭,银行发放贷款;作为贷款方,银行持有的是债权;银行可以将这种债权再抵押给另一家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这种债券就是MBS。

  在2008年11月金融危机达到高峰、美国经济深陷痛楚时,美联储才推出了大规模购买债券的量化宽松政策,每月购买600亿美元的MBS。但那时,这一政策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的意义可能已经低于刺激经济复苏。美国卡托研究所经济学家丹尼尔·桑顿(Daniel Thornton)在今年11月撰文称,如果美联储能更早采取量化宽松措施,并将注意力放在加强整体市场信贷供应上,2007-2008年金融危机可能不会那么严重,它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也会大大减弱。

  金融危机时,美联储主席是伯南克,他的前任是格林斯潘。格林斯潘过晚意识到次贷问题可能也是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期间反应时间不够的重要因素。

  2007年,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电视节目采访时曾经承认,他直到2005年底才知道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有多严重。他说:“当时我并未真正意识到次贷问题足以影响整个美国经济。”伯南克在2006年2月1日担任美联储主席,而格林斯潘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已经快卸任了。

  曲折降息

  2008年1月,美联储可能终于意识到事态即将失去控制,在22日和30日连续进行了两次降息,幅度分别为0.75和0.5个百分点。其中,22日的降息是在一次紧急召开的电话会议上进行的,并不是在每年八次的政策例会上。

  当天,美国道琼斯指数早盘一度下跌高达464点。美联储降息稳定了市场信心,推动道指收复部分失地,收盘最终下跌128.11点。欧洲股市当天也一度暴跌,最终在美联储宣布降息后收盘走高。

  但两次降息没有改变美国信贷市场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2008年3月,美国投行贝尔斯登陷入绝境。在得不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250亿美元紧急贷款的情况下,该投行被迫以每股2美元的股票置换方案让摩根大通收购。这一收购价格比贝尔斯登两天前的收盘价低了93%。

  同月,美联储被迫宣布采取500亿美元的TAF,同时通过28天期回购协议的方式对金融市场注入上千亿美元的资金。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建立了定期证券借出便利(TSLF),允许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一级交易商将手中风险更高、流动性更差的联邦机构债券、房屋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以及其他投资级债券置换为美国国债,期限28天。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依旧没有扩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

  2008年3月18日和4月3日,美联储又进行了两次降息。至此,联邦基金利率已被下调至2%的水平。但是,在这两次降息之后,美联储又开始变得保守起来,直到当年10月份,但一切已风云突变。

  尽管这期间美联储只有两次例会,但时间却接近半年。期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第一,纽约联储被迫在必要情况下向美国政府背景的两大按揭贷款公司——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下称:房利美)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下称:房地美)提供贷款。这与3月份贝尔斯登寻求援助而遭遇拒绝的情况构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暗示美联储似乎又慢了一拍。

  第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紧急下令,禁止对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债券进行裸卖空。裸卖空是指投资者在做空金融市场时不预先借入证券,或者不确保自己做空的证券能被借入的行为。

  第三,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当时,该行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全球雇员数达到2.5万人。雷曼兄弟账面所示的资产规模达6390亿美元,负债规模达6190亿美元,这使它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第四,美国财政部出手救市,扩大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信贷支持力度。除此之外,它也开始起草从金融机构手中接盘有毒资产的方案。财政部在完成草案后,于2008年9月提交至美国国会。该方案规模7000亿美元,在10月初获得国会批准,并由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签字。它就是人们后来经常提到的2008年美国救市方案——“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TARP)。

  就在国会批准上述方案之后,美联储才重新启动降息进程。它在10月8日和29日各降息0.5个百分点,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降息前后,富国银行收购了当时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美国银行则收购美林公司。同时,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危机泥潭,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被迫联手进行救助。

  至此,金融危机正式达到了巅峰。美联储甚至采取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从未采取过的举措,对商业票据市场中的美国企业直接进行了放贷。到了2008年12月16日,也就是整整七年前,美联储最终宣布实行接近零的利率,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0.25%的区间内。

  无论是对于美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来说,这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了。然而,对于美联储本身来说,它的八年抗战才刚刚走完第一步。

  (文/王立夫)

(责任编辑: HN6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