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曙光:440亿元中国电影票房背后的思考

 灵石水华 2016-01-04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31日晚通报,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种支持电影的若干政策所发挥的综合效应,得益于稳定而又迅速增长的“中产阶层”,得益于三四线城市多厅影院建设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最终完成,随着电影消费回归正常状态,中国电影不可能长期保持超高速发展状态,最终将会与中国经济一样,最终也会步入中高速发展的状态和格局。电影市场层面,同质化、单一化、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性需求、过度追求票房指标和经济效益仍然是“短板”。中国电影当务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及其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推进中国电影的结构性调整,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动中国电影差异化市场体系建设,优化中国电影生态和环境,增强中国电影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延长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本文来自|中国经济网



饶曙光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栏目


自2003年中国电影启动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以超过30%的复合性增长速度持续增长,2015年则呈现出了加速度发展的态势,创新高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常态”,展现了中外电影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的独特景观。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无论是票房、观影人次以及其他各种数据都是在不断创新高的兴奋、乃至亢奋中度过的。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31日晚通报,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15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86部,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2015年影院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31627块。全国影院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已基本实现。   


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种支持电影的若干政策所发挥的综合效应。特别是国家支持影院建设的政策措施,使得银幕数较长时期保持了每天十多块乃至二十多块的增长。从观众层面而言,观影人次、特别是忠诚度较高的观影群体观影频次的增加,首先与中国社会“中产阶层”的稳定增长相吻合、相匹配。瑞士信贷集团在最新公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拥有5万-50万美元资产的中国中产阶层人口为1.09亿人,超过了美国的9200万人。” 换句话说,中国稳定而又迅速增长的中产阶层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中产阶层,为中国电影票房增长准备了最大的观众群体。其次,三四线城市多厅影院的建设,使得“小镇青年”对中国电影票房的贡献不断扩大,有效拓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空间和容量。第三,中国经济艰难转型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电影需求、电影消费的“口红效应”。笔者预计,中国电影市场由于起点较低,城镇化不断拓展,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电影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也就是说,在中国整个城镇化过程没有最终完成之前,中国电影某种非常态的高速发展甚至是难以逆转的。不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最终完成,随着电影消费回归正常状态,中国电影不可能长期保持超高速发展状态,最终将会与中国经济一样,最终也会步入中高速发展的状态和格局。


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和反复思考:为什么中国电影如此高速发展,但却面临着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激烈的批评乃至指责?一言以蔽之,就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电影市场层面,同质化、单一化、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性需求、过度追求票房指标和经济效益。尽管中国电影国内市场规模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是,与美国电影海外市场规模及其传播力、影响力相比,依然是是目前中国电影无法企及的。中国电影要在内容生产、内容品质和内涵上成为生产大国乃至强国,还有很多、很大的“短板”,而要补齐短板也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电影不仅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反而应该有更强烈的忧患意思和危机感。


新力量、跨界与类型拓展


新生力量尤其是跨界导演“群体性”、“集体性”发力乃至爆发是2014年中国电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5年跨界执导电影的就有吴京、何炅、大鹏、落落、肖洋、张皓、苏有朋、陈建斌等十多人。他们不仅有演员、主持人,也有歌手和作家,还有在电影圈摸爬滚打多年的业界人士等等。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排行前6名的影片中,有5部是新导演作品,其中4部是导演处女作,它们分别是暑期档三大“现象级”电影《大圣归来》(田晓鹏)、《捉妖记》(许诚毅)、《煎饼侠》(大鹏)和国庆档票房冠军《夏洛特烦恼》(闫飞、彭大魔)。可以说,一个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新生导演群、跨界导演群,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新生尤其是创新力量,他们以新的观察角度、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电影语言和他们对年轻观众的了解,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而且,各种跨界新力量为中国电影所需要的类型拓展,带来了各种有效资源。当然,各种跨界新力量也在电影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少人开始怀疑、质疑电影尤其是电影导演,难道没有专业限制和专业门槛吗?在笔者看来,各种新力量以及跨界新现象并没有降低电影、尤其是电影导演的专业性及其专业门槛,因为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资源积聚了一个庞大的幕后团队,帮助他们完成了电影导演必须的任务。


与各种新生力量尤其是跨界导演以各种出奇制胜的方式取得高票房、成为热点电影现象乃至文化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资深老导演们的很多诚意之作,用心之作乃至生命之作却持续遭遇票房“滑铁卢”。陈凯歌的《道士下山》获得4亿元票房已经是凤毛麟角,更多老导演的作品票房甚至很难过亿:吴宇森的《太平轮:彼岸》5104万元,杜琪峰《华丽上班族》 4747万元,张婉婷、罗启锐《三城记》更是只有1223万元。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观众群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在更新换代。80后加90后观众贡献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80%;90后观众超越80后观众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主体;00后观众不断涌现并且呈现大幅上升的势头;三四线城市新兴观众群体也就是“小镇青年”更乐于接受具有亲近感的国产电影……这些年轻观众群体成长在互联网和游戏滋养的环境里,天生具有互联网基因,狂热追求更紧张的节奏、更线性的叙事、更有游戏感的视听。他们的需求、欣赏和消费倾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生产。所有这些都为年轻导演、尤其是跨界导演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性机会。新导演们、跨界导演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力量,在于他们对年轻观众的观影心理、观影需求有更直接的感受、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能掌握市场的脉动和走向。


从整体上看,电影类型可谓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甚至有点令人目不暇接。有奇幻片(或者魔幻片)《捉妖记》等的横空出世;有探险片《寻龙诀》等的异军突起;有动画片《大圣归来》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新标杆;有“接地气”的喜剧片《煎饼侠》《夏洛特烦恼》;有重振雄风、令人刮目相看的军事影片《战狼》;有《师父》《破风》《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老炮儿》具有创意元素、实现了类型拓展的影片;有《闯入者》《刺客聂隐娘》《十二公民》《山河故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一个勺子》《心迷宫》具有较好口碑的文艺片,等等。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喜剧片以其轻松诙谐的剧情、引人发笑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是观影者熟悉和生活的日常空间,满足了观众轻松、放松的观影需求,因此赢得了绝大多数观众群体的青睐。喜剧片成为了最卖座的类型片,表现极其抢眼,不管是票房还是平均观影人次,已经连续多年在主要类型片中拔得头筹,市场热度持续性升温。《澳门风云2》《煎饼侠》《港囧》《夏洛特烦恼》都是“十亿级”票房的喜剧片,包括迄今为止国产影片票房冠军的《捉妖记》也是具有强烈喜剧元素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堪称“票房黑马”的喜剧电影《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都是跨界之作,《煎饼侠》的创意源自网络剧《屌丝男士》,《夏洛特烦恼》改编自开心麻花团队的话剧作品。但是,青春片的热门及其式微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如果喜剧片创作和生产不能深入对现实人生、人性、有所观察、思考和表达,不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而是简单的按照娱乐需求进行“配方式生产”,那么就有可能重蹈青春片的覆辙。人们或许记忆犹新,前不久只要贴上青春片的标签就能获得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不少电影公司也就不顾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和资源而大干快上青春片,希冀尽快能够在火热的市场氛围中分得一杯羹。于是乎,“出国”、“车祸”、“堕胎”的老三样情节,从《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再到《既然青春留不住》、《年少轻狂》,观众们逐渐开始有了些审美疲劳乃至审美反感。贴上青春片标签就能获得高票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贴上喜剧片标签就能获得高票房的黄金时代还能够持续多久呢?


在笔者看来,中国电影的类型单一,同质化,以及跟风现象依然严重。反映现实、思考现实、追问现实的所谓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甚至成为了“不可见的电影”。从创作层面而言,一方面需要有效拓展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有效提升电影类型的精细化也就是所谓“深加工”,实现每一个电影创作、电影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具体到类型拓展上,多样化和精细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多样化拓展中国电影的空间和容量,精细化则有效推进内生性增长。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对中国电影每一个环节的专业性、协调性及其实现综合目标的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考验。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停留在中国电影观众所熟悉的那几个传统类型,而应该在科幻、灾难及其他类型上有所突破、有所拓展。电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高科技水平、国际化水平,中国电影想要与美国进行有效、长期的博弈和抗衡,还必须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概念电影,来体现中国电影高科技实力、运用能力及其背后体现的综合国力。


互联网、产业链与弯道超车


笔者曾经指出,“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互联网进军文化娱乐行业的首要领域。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为电影产业提供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融资、并购和战略合作,迅速改造着传统电影产业的格局,由此逐步实现电影生产的民主化、电影消费的去物理化、电影发行的去中介化、电影营销的扁平化、电影运营的大数据化等。” 到底是“电影+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电影”?——这也不单是一个概念游戏,直接决定对电影本质、电影本性更深化的认识,关系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道路上,如果这个问题理不清,电影失去了主动性,那么很有可能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是,互联网及其互联网巨头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进军和布局电影,对传统电影业及其传统电影业的思维方式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不少电影人都发出了电影业将会成为互联网及其互联网巨头的“殖民地”的悲鸣。互联网巨头BAT,包括其它互联网公司以百米赛跑的速度,以不计成本的方式进入电影界,疯抢IP并且以IP作为拳头产品乃至杀手锏,以及光怪陆离的资本运作、并购让电影界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随着电影IP概念的走红,一大批改编自网络小说、网剧及其它形式的电影大行其道并且获取高票房,也让电影界不知所措。不管是互联网+电影还是电影+互联网,主语都应该是电影;IP电影能否超越IP本身,通过专业态度、专业水准、专业精神进行“深加工”而成为合格乃至优质的电影产品、电影作品,拥有电影的质感、美感,但愿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无论如何,笔者坚持认为,互联网、大数据及其IP开发等等所有的新技术手段和工具,对中国电影整体上说提供了某种后发优势和机遇,有助于中国电影实现“弯道超车”。


优化生态和结构,前瞻性防范和化解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并不是那么“费力”、“费劲”。在笔者看来,中国电影当务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及其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推进中国电影的结构性调整,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动中国电影差异化市场体系建设,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电影都能让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并且不断拓展,都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合理协调的发展,真正促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局面的形成,优化电影生态和格局,增强中国电影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升中国电影的认同度和美誉度。可以说,全面差异化市场体系建设是中国电影下一阶段的关键环节。中国电影可以有效利用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通过宏观调控适当降低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让中国电影得到更高形式、更高层次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优化中国电影生态和环境,增强中国电影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延长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超速度发展、加速度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电影投资及其规模的超速度、加速度增长。从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现代电影市场体系、现代电影产业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的角度看,中国电影的整体规模、相对规模都还偏小,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也是不强的。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中国电影规模化的增强,电影的版图也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电影公司的重组以及兼并或许就会成为一种“新常态”,电影的规模化、集中度也会提升。电影在整体上有效提升抵御系统性风险能力的同时,对项目开发的规划性、系统性、协调性也会增强,有助于实现内生性增长。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现代电影市场体系、现代电影产业体系所需要的电影专业化公司及其配套,电影创意及其创意的实现手段,电影项目开发及其深加工能力,电影衍生品、后产品运营等等,依然存在着很多无法回避的短板,有可能某一天会凸显出来而导致中国电影工业发生“系统性风险乃至毁灭性风险”。投资规模及其扩张与“内生性增长”的双轮驱动,才能保障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