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订故宫“红山玉祖神”之身世

 杨娇依依 2016-01-05



重订故宫“红山玉祖神”之身世

丁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东北人带着一件人兽形玉雕来到天津。天津文物界人士见到此物后认为系珍品无疑,但又拿不准其具体年代及内涵,遂建议东北人到北京来请专家鉴定。后来北京市文物商店收下了这件人兽形玉雕,并于1963年以3000元的价格转卖到故宫博物院。(图1)

图1故宫人兽形玉雕

这件人兽形玉雕,全长27.7厘米,最宽处11.7厘米,厚度主要在21.5-2.5厘米左右,上端最厚达3厘米,往下逐渐变薄,至下端厚不足1厘米。青绿色玉,目测为岫岩闪石玉。器体为不规则长方形,双面雕,边沿薄若钝刃。主题为一拱手倚杖、跣足蹲坐状的人和一只伏卧形的兽复合而成。(图2

2故宫人兽形玉雕

人头部硕大,额宽甚,柳叶弯眉,交汇于楔形直鼻上端,梭形双目,眼梢略上挑,颧骨微凸,小嘴薄唇,下颌尖圆。人周边透雕出左右对称的连续瓦沟状勾云纹,用以表现其华丽的冠饰和披挂,冠饰的顶端还浮雕一圆形物。两臂弯肘平曲,双手交于胸前,按执一杖形器,半蹲坐装,杖末端撑于一方圆形圈状物下缘,杖两侧的赤足亦踩其上,圈上缘则置于双膝上。脑后披巾,身着圆领长衣,长袖窄口,服饰及头巾上琢有菱形网格纹样。

人之下为一匍匐状的兽,其大耳外展,鼻吻宽凸,鼻面平截,梭形眼,兽额施刻网格纹,双爪分置两侧。(图3)

3故宫人兽形玉雕

这件人兽玉雕的主题,可能是在渲染一种巫师乘蹻通天的形象。玉人高冠上连绵的勾云纹环绕其四周,头顶浮雕圆形物应为太阳。云与日无疑是象征天空,即巫师通达天庭的场景。玉人按持之杖,足踏之圈,则是其通天达地或驾驭神蹻的法器。

关于这件故宫人兽形玉雕的年代,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红山文化。孙守道先生考证属红山文化,并认定其为兼有巫风王气的“玉祖神”;徐琳女士撰文也认为此物系“红山玉器中设计最为复杂、制作最为精美的一件玉雕”。其二,夏家店下层文化。近期朱乃诚先生对人兽形玉雕的造型和纹饰进行分析,认为这件作品年代为夏家店下层文化。

笔者认为这件人兽形玉雕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质地的特征上,都明确表现出浓郁的史前辽西玉器系统之风格。然考证其具体年代,至少当对以下两个线索进行分析:即透雕形式、“瓦沟槽”,下面分述之:

透雕形式,对这件人兽形玉雕断代具有“一槌定音”的重要作用神人的云冠、肩头,及双腿外侧都采用镂空表现。镂空部位形态简单、粗犷,为直条形或条形拼接成的“L”形。条形两端圆钝,明显为钻孔痕迹,中部亦偶见圆形钻痕,镂空处整体若“连珠状”,截面陡直,然不甚规整,有起伏。(图4)

图4人兽形玉雕镂空处

这是龙山时代至夏时期、早商玉器的典型透雕形式,在此期的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上皆有出现(图5—19)。其制作时,先按照预先的设计,刻划出浅细阴线作为草稿(图20-23),再以钻具定位(图24),从而形成基本透空,最后采用线具带动潮湿的解玉砂拉搜裁切,或结合磨棒打磨去料,从而将之前的定位圆孔连接作条形连珠状(图25)。这种透雕颇具特色,可以称为圆端镂空或连珠镂空,是龙山时代至夏时期、早商玉器断代的重要特征。

图5石家河文化,天门谭家岭出土

图6石家河文化,天门石家河出土

图7石家河文化,天门肖家屋脊出土

图8石家河文化,澧县孙家岗出土

图9石家河文化,澧县孙家岗出土

图10龙山文化,临朐西朱封出土

图11龙山文化,济阳刘台子出土

图12龙山文化,芝加哥美术馆藏

图13龙山文化,首都博物馆藏

图14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图15陶寺文化,襄汾陶寺出土

图16石峁文化,延安芦山峁出

图17夏家店下层文化,敖汉大甸子出土

图18商代早期,滕州前掌大出土

图19商代早期,黄陂盘龙城出土

图20首都博物馆藏龙山文化玉器透雕前打稿痕迹

图21临朐西朱封玉笄首透雕前打稿痕迹

图22临朐西朱封玉笄首透雕前打稿痕迹

图23临朐西朱封玉笄首透雕前打稿痕迹

图24打孔定位,芝加哥艺术研究院藏

图25镂空截面,济阳刘台子出土

红山文化时期是镂雕工艺发展的初萌阶段,镂空玉器数量较少,仅见于勾云形玉佩之上(图26-28),且镂空形状小,作窄缝形,这与故宫人兽形玉雕的连珠条形透空差异甚大。其制作方法更为原始,均采用研磨法制作,即以扁片状石质磨具在器表一面进行反复研磨,直至快把玉器磨透之际,再从另一面磨穿出现空洞,然后对空洞边沿加以修整而成,故红山文化玉器镂空处截面为薄刃状(图29),而非像故宫人兽形玉雕的陡直镂空截面。

图26红山文化,朝阳牛河梁出土

图27红山文化,朝阳牛河梁出土

图28红山文化,凤翔上郭店出土

图29红山文化,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

是以,从透雕形式上来看,故宫收藏的这件人兽形玉雕的年代明显晚于红山文化,其制作年代大体可锁定在龙山时代至夏时期、早商这个时段之内。

“瓦沟槽”,也为断定这件人兽形玉雕的文化归属及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为史前北方系统玉器的重要特征,主要流行于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

玉人的云冠、衣领、袖口、衣纹,双膝上的方圆圈上缘,以及兽耳表面都琢成瓦沟状凹槽(图30)。“瓦沟槽”,因形似瓦片之起伏表面而得名,通常琢磨于器面,与之造型走向相应。凹槽之形宽浅,底部凹弧,沟槽内常有细密若牛毛般的线纹痕迹,极可能是手执扁片状的硬石磨具在玉器表面进行反复研磨,再将边廓修磨圆整而成。(图31)

(图30)

(图31)

红山文化的“瓦沟槽”,宽浅而平缓,两侧边棱起凸不甚明显,见于勾云形玉佩、带齿兽面形玉佩、玉鸟之翅羽表面(图32—34)。这种风格在本地区后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得到了传承。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458号墓出土的一件玉臂饰表面即琢有类似纹样(图35),但此时“瓦沟槽”的琢磨,较红山文化更加成熟,沟槽较深峻,已发展为复杂的急转连弧形式,且边棱犀利。故宫人兽形玉雕上的“瓦沟槽”明显同夏家店下层文化接近,而晚于红山文化那种浅缓“瓦沟槽”。

图32红山文化,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图33红山文化,朝阳牛河梁出土

图34红山文化,喀左东山嘴出土

图35夏家店下层文化,敖汉大甸子出土

除透雕形式、“瓦沟槽”之外,构成玉人云冠的连弧勾云纹,边沿若钝刃的“边刃”现象,粗犷、神秘的艺术形态,以及采用岫岩闪石玉制作,都明确将这件人兽形玉雕的地域风格锁定在史前的辽西地区(即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