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像 多为人头部的正面像,头戴半月形或方形扁帽,五官则采用浅浮雕加饰阴线的技法,刻画的十分具体清晰。凸鼻大眼,两耳饰环,其神态端庄,表情严肃。器体虽小,但仍具有一定的威严感。据专家推测,这些人面像或许是该氏族部落的神祖像,佩挂在身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的发现,解决了一些同类传世玉器的断代和文化属性问题。 兽面饰 多采用浅浮雕的技法,在琢制好的正面兽头的轮廓内,再去地磨出眼鼻及双耳,一般没有口,也没有附加纹饰,比较简单明了。还有一种(兽面或许是人面形象),仅用简练而准确地线条,勾勒出左右对称的造型轮廓,头顶中央似介字形扁冠,两侧是一对勾形角,器体中部镂空两个孔洞,颇似一种面具,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神秘感觉。 蝉 蝉在石家河玉器中,出土数量较多。一般蝉体浑圆无棱角,短粗长方不一。大多头部刻画比较具体细致。口、眼微凸,双翅有的从略无纹,有的琢刻形象而精细。这一造型,与商代玉蝉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可见,石家河文化玉器对商代玉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鸟(鹰) 目前仅在肖家屋脊出土一件。鸟作正面飞翔状,身长1.2厘米,两翅间宽3.95厘米。双目圆睁,长喙呈勾状,胸背宽阔丰实,翅羽刻画细致。整体造型,似北方原始部落崇尚的鹰类猛禽,既雄健有力,又舒展生动。由此可见,红山先民对鹰等猛禽类的崇拜,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为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所继承,但在造型方面,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龙形环 造型卷曲成环状,头尾相接。并分别雕琢出眼、耳(角)、腿等。有的器体还切割有宽仅0.1厘米的缺口,或称龙形玦。若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造型,似乎依然散发着红山文化玉猪龙的风格气息。它是否为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延续和发展,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凤鸟饰 整体为圆环形,凤首随形插入修长而美丽的尾翎之中,似在用细长的尖喙,梳理着漂亮的羽毛。造型优美,构思奇特,尤其是用浅浮雕状的弦纹勾画的双翅,用镂空技法装饰的长尾,以及玲珑秀巧而且别致的器型,充分显示出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工艺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它是中国史前文化中较为典型的,迄今所知最早的凤鸟形象。 璧形器 形状与璧相同,唯直径很小,一般仅为3~5.4厘米,有的器面饰一周凹线纹,有的则间隔地透雕一圈长方形的小孔,还有的中间无孔如圆饼,正面微鼓并饰四组圆圈纹。 璜 多作圆弧形,两端钻有小穿孔,长约5厘米左右。较特殊的是在肖家屋脊出土的一件侧身人面像玉璜。这件璜设计的十分巧妙,玉工以人面的中线为对称轴,在璜的两面各浮雕出半边完全相同的人脸。孤立地看,两面好似各有一人的侧面像,联系起来看,就可以看出是一个完整的人面,构思新颖别致,可谓石家河玉器的珍品。 透雕玉佩 湖南澧县孙家岗14号墓出土1件。扁平片状体,透雕而成。玉质光润,并呈乳白色。造型似为一盘曲的龙形,头顶饰有高耸华丽的角状装饰,不过形态不甚明显。该器表面留有加工前勾画图案的浅褐色线条,是研究龙山文化时期琢玉工艺的珍贵资料。 透雕凤形玉佩 湖南澧县孙家岗14号墓出土1件。该器为片状体,透雕而成。凤鸟作侧面形式,头顶饰扉棱高冠。圆眼尖喙,曲颈挺胸,双翅及长尾舒展自然。形神兼备,十分优美。通体无装饰纹饰,其结构轮廓及凤鸟身上的具体部位,皆用镂空技法琢成,充分显示了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琢玉技术。 |
|
来自: RK588 > 《古玩收藏、鉴宝和文物考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