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称:玉剑珌 历史年代:【西汉(前206~公元25)】 藏品尺寸:长6.0,宽5.9,厚1.3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藏品介绍:玉剑珌以透闪石雕成,玉质晶莹滑润。通体透雕盘绕虬曲、姿态各异的5个螭虎和1只凤鸟,形制比较特别,螭虎被雕琢得强健有力,造型十分生动,充分体现了西汉时期精湛的琢玉工艺。 藏品名称:玉戈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宽17.2、高11.2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藏品介绍:玉戈出土于西侧第4室门道北侧的扰土中,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玉料为新疆和田青白玉。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一棘刺,刃厚0.35厘米。阑侧三穿,方形内,内上有一横三角形穿孔,孔长0.9厘米。援及胡部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援上、下刃部内侧有阴刻双线边框,框内阴线刻小“S”形纹。间部用阴线细刻成四个大的“S”形纹。援、胡之下透雕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螭虎。螭虎头上尾下,略成“S”形,虎口大张,利齿外露,尖耳圆腮,细长腰,背有毛羽三缕,丰臀,尾上卷,作奔走状。玉戈主体两面纹样相同,戈内上角作一缺弧,而十分突出的则是戈内两面纹样的差异。一面浅浮雕猛虎,虎昂首张口长啸,利齿尖耳,肢体随戈内穿孔形状作“U”字形卷曲回环。另一面则浅浮雕朱雀纹饰,朱雀直颈挺首,有后斜的羽冠,突额圆睛,钩喙开张,长尾披垂,双爪上扬。整件玉戈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堪称西汉玉雕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 藏品名称:水晶带钩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5厘米 藏品来源:1981—1982年龟山楚襄王刘注墓出土 藏品介绍:带钩呈琵琶形,钩体上面有一圈凹弦纹,形制规整,晶莹剔透。 西汉时期是带钩发展的鼎盛期,带钩质地除青铜外,常见金、玉、水晶等。西汉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时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一般来说,西汉时期的玉带钩选料讲究、琢磨细致、刀法简练、质量上乘,出土数量比较多。不少玉带钩通体光素无纹。钩首头形也雕琢得非常简洁,有的仅存轮廓。这件水晶带钩简洁的造型与玉带钩风格一致。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20.3、宽8.5、高6.6厘米 藏品来源: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藏品介绍:玉熊镇为青玉质,伏卧状,颈部戴有嵌贝项圈,体形肥硕,表情憨态可掬。采用圆雕和局部线雕相结合的手法,线条圆润洗炼,将熊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玉镇用于镇坐席,多以动物为模仿对象,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之句,王逸注:“以白玉镇坐席也。”汉人受楚文化影响,亦以白玉为镇。徐州出土的玉镇都为楚王御用,形体硕大,气势不凡。玉熊脖颈上戴有项圈,表明熊在当时可能是楚国王室驯养的宠物。 藏品名称:玉璜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34.3、宽11厘米 藏品来源: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藏品介绍:玉璜出土于甬道中,发现时碎成三块,现已粘合。玉璜以名贵的和田玉琢成,质地坚硬,细腻温润。器身磨光,素面,外缘和两侧边皆有减缘形成的牙槽,内缘有连续的透雕纹样,可惜部分纹样已残失。从残余纹样造型看,原来雕琢的可能是龙凤纹。玉璜正中顶部钻有配挂用的小孔。该器是目前已知体量最大的玉璜,玉质上乘,在当时也应是异常珍贵的玉器。但整个璜给人以未完工的感觉,可能是一件半成品,璜体尚未及雕琢纹饰就随葬于楚王墓中。 藏品名称:蝉形玉佩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4.5、宽2.1厘米 藏品来源: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藏品介绍:藏品名称:玉铺首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含环)6.8、宽5.4厘米 藏品来源:1996年火山刘和墓出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