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敬授者稽天,疆理者条地,士戴堪而履舆,通天地人而曰儒,不当诿云分外。岁月日辰,必有其故,广轮沿革,今古兼资,经术经世,于此窥一班焉。他不具论,《易》之于天道则备矣。九州岛之迹之具于《禹贡》也,而士不尝闻乎?六籍之绪,众说之淆,天文地理将不胜穷,则载籍有余,师第一一能为折衷,而巫韦、章亥不足诧也,姑为我言其略。(43) 引文中的巫韦或指韦昭注“巫,主接神”。(44)章亥指大章与竖亥,根据《淮南子》,“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其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其十五步”,(45)两人分别受大禹之命,以量地宽。 其次,天文、历算与地理等传统自然知识的兴起,包括禁止私习天文,《大统历》沿用与改进元《授时历》,以及《大明一统志》沿袭《大元一统志》等所做的改进。但从他学习《坤舆万国全图》西方自然知识来看,天文、历算、地理等传统自然知识存在许多可商榷与订正之处。 且夫历算奚起,地胜奚扢?司天之家,孰师心而启千古之聩?舆地之学,孰授简而储一代之典?夫灾祥,私习有禁,而《大统历》以前民用汉,地形阨塞,不在诸侯王。今《一统志》,铅椠常物,统纪条贯,可得闻欤。说者谓:历诚精然,第据觚算,至诚备顾,秖撷菁华。吾欲引经术之微,课历算之奥渺,寻经济之实,砭《统志》之膏肓,意其间多可商订者。(46) 最后,基于《坤舆万国全图》西方自然知识,他期待闽士能够“窥平子之宪,操子云之缇”,学习西学,使自然知识能精益求精,以至于不朽。 令益精益备,蔚为不朽,亦一代快事也。奚若而可窥平子之宪,操子云之缇,夫闽殆有人矣。(47) 引文中“平子之宪”指张衡天文著作《灵宪》;(48)“子云之缇〔鞮〕”比喻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49)中通西方语言者。根据《礼记》,中原与四方各族言语、嗜欲不同,四方有通中原语言、嗜欲之人。“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50)《方言》是一本非汉词语的语言学著作,为方言地理学先驱作品。“窥平子之宪,操子云之缇”,就是希望与试闽士未来能有既知西方语言,又通西方天文历法、地理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试题或许为了考察与试者是否“博物洽闻”,(51)其中却无一字明确提到西学。 2.李之藻“自撰”的主司程文与其策略 乡试后公布一篇未署名的“天文”试题主司程文。从内容来看,郑诚判断它出自李之藻之手。(52)从策略的观点来看,笔者认为它沿袭“天文”试题的策略,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来吸引士子学习西学。 首先,主司程文从天地的关联来看,要了解地理,得先认识岁月日辰之故,才不会落入臆而不据。 国于天地大经有二:钦天授时,则稽圜象;逖览遐控,则审方舆。……然而专经之外,他未暇及。清台之象,职方之籍,占毕者未习覩焉。如是而越重黎之局,咀历志之精,亡乃臆而不据乎哉?……将岁月日辰之故,断可识矣!(53) 其次,从经书传统来看,穷天地始自穷经。然诸说纷纭,敷衍牵合,要穷经又得穷天地。(54)接着,略述中国传统论天述地后,将焦点落在历法上,指出在《授时历》基础上的《大统历》是从古至明末最为密合的历法。 夫天无穷也,而星回斗振,吾可坐观焉。……地无垠也,而山坟土训,吾可卧游焉。……然而玄象之事,阅岁积久乃定,故浑象遗阙,洛下首覃经营,地动无传,平子实开神巧。他如月行迟疾,日道盈缩,五星顺逆,亦皆自刘洪、刘焯、张子信之冥悟,而遂开千古未发之秘。顾未有如今日之《大统历》者,法本《授时》……其算较古最密,大挠复起,而无以易也。(55) 关于地理方面的建置与图览,从《周官》对邦域,经过应劭《汉书·地理志》中的域外,加上西晋挚虞撰《族姓昭穆》记载天下士族血缘的谱牒,到唐代地理学家贾耽绘《海内华夷图》、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中国以《禹贡》九州岛为首,域外则依《汉书》区分,详考古今郡县方国之变迁。《大明一统志》沿袭《大元一统志》体例,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地理为主,书末记载当时所知的邻近地区和国家。(56) 接着回到从地表圭影等来看历算,涉及冬至在二十八星宿上的变动与新旧算法的差异。落实在日食上,北方的幽州(或称燕州)与朔州(汉置于今日内蒙古,唐改为今山西朔州市),南方闽(福建)广(两广)不但有里差,还有日食时刻差。“而旧称日食。南北千里差一分,东西千里差半刻,则幽、朔、闽、广各异焉!”(57)事实上,幽、朔、闽、广在日晷长短的差异,不是算法有误,而是所在地的差异造成的。这好比唐代一行发现:“日晷差,冬夏至不同,南北亦异,而先儒一以里数齐之,丧其事实。”于是他“因修《大衍图》,更为《覆矩图》,自丹穴以暨幽都之地,凡为图二十四,以考日蚀之分数,知夜漏之短长。”(58)主司程文进而希望将其延伸到域外,甚至一览坤舆。(59)从明末当时的后见之明来看,过去杜预混淆闰率,李淳风不悟岁差等等,难求历志的精进,因西学传入,到万历时却是千载难逢、不可失的机会,(60)因此最后以有志于张衡《灵宪》测天,以及扬雄《方言》探地,来回应考题对闽士之期待。 生不敏,其于窥张衡之宪,测步天倪;操子云之缇,探奇地纪,夫亦窃有志焉,未敢曰:“不吾以也。”(61) 简言之,受利玛窦传授西学的冲激,李之藻出了一个范围很大的试题,希望考生从经史典籍中采考据方式列举六经天文、史书历志、地理疆域,论述其中得失,展现其对经世事务的认识与理解。最终目的在于诱导学子学习西学,根据西学来考据传统典籍中的相关知识。 在主司程文公布后,在福州的郑怀魁对此试题有兴趣,打听一下与试士子的反应。五年后,他在《浑盖通宪图说序》反映:“始李工部振之试闽癸卯士,以历志发策,士言人人殊。”(62)换句话说,李之藻以“历志发策”,士子们的回答都不一样。相对于试题与主司程文中的隐晦方式,当士子来请教李之藻,他以西学天度之经纬配合地球经纬当面详细说明后,让与试者转为佩服。“比振之为说天经纬,以地经纬合之,士无不人人诵服者。”(63)李之藻不但向利玛窦学习西学内容,也学会以其来考据传统自然知识,以及在试题中先吸引士子,而后再当面详细说明的隐晦策略。因此,在“天文”试题与主司程文中隐含着以西学来考据传统自然知识,先吸引士人而后再当面详细说明的策略,反映他从利玛窦那里学到了什么。 四、李之藻对郑怀魁在西学上的影响 李之藻出的试题与主司程文吸引户部郎中郑怀魁前来拜访,想了解李之藻在历法方面的功力。两人的结识改变了郑怀魁先前对利玛窦传入西学与西器的看法。郑怀魁字辂思,别号心葵,福建龙溪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观政兵曹。(64)翌年选户部主事。(65)二十六年擢员外郎,(66)二十七年升郎中。(67)因太仓虚竭,不足支应九边钱粮所需,而太子东宫婚礼所需珠宝甚急,与之冲突,挂冠而去。尚书居间调和,与假三年,准他归乡养病。(68)基于家用,以及弟妹成家所需,在母亲督促下,期满后回京候补。三十一年春,补户部河南司郎中,旋征署本科。(69)此时利玛窦居留北京,两人在京师有段重叠时间。起初他对利玛窦传入的西器与西学持疑惑态度。在李之藻赴闽主持乡试,两人结识和交往后,改变了他对西学的态度,也为他日后参与刊刻《浑盖通宪图说》留下伏笔。 (一)郑怀魁对传统自然知识的认识 在利玛窦居留北京前,郑怀魁早年努力举业,多少涉猎注疏中的传统自然知识。关于传统星占,以彗星为例,有两种说法。《淮南子》以阴阳变化或物类相感,将生物现象与星象关联在一起。“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70)另一认为君王朝政不当,使地表人事活动引发的五行相沴之气升达行星附近,干预行星运行,产生彗孛星变。在二者之中,后者是主流的看法。(71)郑怀魁有首诗,表达彗星示警,反映他熟悉中国政治、伦理与彗星出没间的关系。(72)万历二十五年十月,他卧病在床,借此闲暇阅读《九章算术》,并写下《九章算术小引》。(73) 万历丁酉之阳月,卧病斋头,劳生多暇,聊稽古方田、粟米、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句股、衰分之旧参诸法,实删取其要而论之,敢告执繇得以览焉。若夫极其术之所至,用以体国经野,迎日占天,运筹算胜,计事材物,函三为一,此有进乎技者也。夫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则大易志之矣。 当时他似乎尚未接触西学,只知中国传统《九章算术》。他删取《九章算术》要点,或已失佚。此外他还有首诗《刻漏》,反映他对传统定时器物的粗略认识。(74) (二)郑怀魁对利玛窦传入西学的疑惑 万历二十八年底,利玛窦入觐万历皇帝,送上一批礼物,其中自鸣钟受到皇帝喜爱,为了维护与保养它们,利玛窦等人获准居留北京,使北京大小官员开始接触到异文化的奇器和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