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理赵进喜老师一次答问

 mumu7855 2016-01-05
介绍

赵进喜,医学博士,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Ⅱ区国际医疗部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病、内科杂病和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病以及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遗尿症等疑难杂症。


本文是我在东直门学习期间跟赵老师的一个学习笔记,赵老师博闻强识,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讲课引人入胜,是我的男神!本人处在学习伤寒论的第一阶段——傻背,可是赵老师常常会考我们一些问题,迫使我开始思考伤寒论的本义究竟何在?广看诸家之说,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赵老师的此番答问让我颇有拨云见日的明朗之感,故整理出来。虽困惑仍然很多,但我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时间和勤奋可以给我答案!



早上问赵进喜老师关于伤寒论三阳合病理解,伤寒论上提到三阳合病的条文一共有两条。一条是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一条是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第一条出现在阳明病篇里,一条出现在少阳病篇里。


我之所以产生疑问,是因为看胡希恕先生的《经方传真》,胡老这样解读:口不仁,即口中不和。面垢,即面不光泽。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看了上述两段,我感觉很疑惑,口不仁、面垢在少阳说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身重难以转侧也不能算是太阳表啊。就去问赵老师关于这段的理解。下面又说虽谓三阳合病,实际上只有阳明病。


之前课堂学习的时候,老师讲合病、并病是说,合病是两经、三经同时受邪,一起发病,如有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并病是一经症状未罢,一经症状又起,强调发病有先后。


赵老师不这样认为,赵老师认为合病的真正意思是:一经系统有病,影响到其他系统,出现一些相关症状,但是病变主要集中在一个系统,比方说: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可下,宜麻黄汤。这三条虽然是太阳阳明合病,其实以太阳为主。从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都是太阳病主方也可以看出。再比方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个是太阳少阳下利偏于少阳,方用黄芩汤,一个是太阳阳明下利,偏于阳明,方用大承气汤。就是说合病是一经为主的,而且治疗也是有侧重的,并不是说两经一起发病,两经症状都具备,伤寒论原文中就没有提到太阳阳明合病有哪些阳明病表现,太阳少阳合病有哪些太阳病表现,少阳阳明合病有哪些阳明病表现。其实,既然为什么没有提到这些表现,为什么冠以这些病名呢?老师认为,病名就是个名称而已,不必太拘泥,可以勉强解释为什么这么叫,但不是非要解释,就类似于阳明病篇的,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为什么叫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太阳阳明是从太阳病发展过来的吗?少阳阳明是从少阳病发展过来的吗?不是那样的。实际上就是阳明病的三种类型而已。一定要解释也可以,脾约是阴虚,太阳又称大阳,阳气旺盛,容易造成阴虚,与脾约之阳明联系最密切,正阳阳明那就是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少阳病误汗误下误吐,主要与误治有关的叫少阳阳明。三种下利、三种便秘的称法,并无什么实际意义。


并病是什么意思呢?赵老师认为并病是指两个系统同时发病,病情并重,治疗也并重。这里的并是并排的意思。伤寒论中提到并病的地方是以下几处: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以清不止,当刺期门。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愈、肝愈。慎勿下之。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这是讲太阳少阳并病,很明显两经症状都有提到,没有显示先后。那么课本上关于并病是一经未愈、一经又起的说法从何而来呢?是来自于下面这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这段话有很多医家理解为二阳并病,先出现太阳病,后出现阳明病,赵老师认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二阳并病是初起就太阳和阳明一起发病,表里同病,先解表,表解然后才可以攻里。后面还有关于二阳并病的论述,如: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这一条就承上一条,上一条是描述发汗不彻出现的种种症状,诸如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并告诉若有太阳证,一定要更发汗则愈。这一条就讲述了发汗彻底后,并病中的太阳证罢了,剩余阳明证,诸如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那就大承气汤下之。


我听了进行思考,觉得老师所言极有道理。如果学伤寒论不能在悟字上下功夫,那必定学到一堆主观臆测,非驴非马,理解也会非常粗浅错误,脱离原文。但是,如果太拘泥于一字一句,又容易陷入理论的魔圈,只会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赵老师强调,学习伤寒论应该从“白文”开始,自己去主动思考。思考不通之处,再去参照历代注家的观点。而且,切不可把一些主观思维套用在伤寒论上,先入为主确实很可怕。


我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之前王昀师兄让我多从伤寒论中找一些看似有矛盾的条文拿来思考,我找到了这条,心里很疑惑。白虎汤之前多次学习过,从方剂学到伤寒论到温病,白虎汤的主治是热渴汗出脉洪大,这里怎么还表有热里有寒呢?赵老师说:这里是有错误的,是后人传抄导致的错误,汉朝时候是用隶书,隶书的表裏两字书写本就非常相像,并给我书写如纸上,果真是非常相像。赵老师说,其实原文应该是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在原文中也是有依据的,如: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里也提到了白虎汤主证里有手足逆冷这一表有寒的现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一条中也说到脉滑而厥,也是表有寒里有热。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一条虽是白虎加人参汤,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人参是因为口燥心烦,也有白虎汤见证之背微恶寒。所以更加佐证了原文应该是讹误。这里的表非八纲之表,而是人身之外表之意,这里的寒是患者自觉的寒。其实,古书流传中的错误是有很多的,老师还说到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的开阖枢的理解都有错误,实际上也是因为讹误,开阖枢应该是关阖枢。这说法实在是够颠覆,却也是有理有据。我整理这篇文章也是希望我们后辈们在学习中医、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溯本求源。昨天晚上十一点半,精神得很,不想睡觉,就出去背书,踱到白楼前背伤寒论,背到十二点时候,感觉风越来越大(阴风阵阵),旁边树摇草动,不时有一些人幽灵似的走过,我这心里一阵一阵发毛,不能忍了,起身就要离开,刚起步,想到这么晚出来背书,也是人生第一回,应该留个自拍,可是这个天黑乎乎的,估计也照不好,回头看了一眼,就看到“经方”二字,顿时“色心”起,原来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这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看罢激动不已,我已能体会到经方之难精!某次被老师批评,说我傻乎乎的就知道背经文,连脑子都不动。被另一老师批评说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也不生气,回去就开始动脑子,看到一本注家就如获至宝,结果又被老师批评,某某某那个注本是很浅薄的。还真是觉得自己傻乎乎的,连条文的意思都不懂或者没有思考,就喜欢摇头晃脑的念来念去,早晨六点半整个操场没有人比我声音更大更放肆,自己站在操场中央骄傲的不得了,你们都不如我声大,实在是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