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219条-222条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4-18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主持人:林佳明老师

时间:2018年04月10日20:00-21:00

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219条、220条、221222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无数名医。书中每一条文、每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今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 219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先讨论219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林佳明老师: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太阳、少阳、阳明同时发病,谓谓为三阳合病。

腹满、谵语、遗尿属阳明证,身重、难以转侧属太阳证,口不仁、面垢属少阳证。统观全证,为热盛遍及表里上下,故谓为三阳合病,实即温病之属。温热病不可发汗,若误发汗则谵语更甚。里虽热而不实,故亦不可攻下。若误下则虛其里,额上汗出,手足递冷。若未经汗下而汗自出者,白虎汤主之。

此虽谓三阳合病,其实不外温热之属,故以汗下为戒。冠冠以三阳合病,正示表、里和半表半里无处不热,煎蒸自汗,津液欲竭,故以白虎汤凉清肃上下表里。热除津润,则三焦畅、表里和矣。

许永芳:

对伤寒219条理解:此条病机为三阳合病,邪热较甚。太阳、阳明、少阳经的病症不分先后,同时出现,叫做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腹满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因为少阳有热。

三阳经之热邪甚,三阳经气不利,此人出现肚子胀满,身体沉重,翻身困难,即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阳明有热,胃热会出现口不仁,即口不能辨五味。

胃里有热,患者会出现谵语神昏,热邪逼迫膀胱,患者神昏,小便不能控制,就会出现遗尿。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反映患者热邪很盛,主要是胃热盛,若患者自汗出,就用白虎汤。这是因为三阳合病,但阳明之热最为突出,要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

林佳明老师:我觉得虽然是三阳合病,还是以阳明为主,所以还是用白虎汤。这里的自汗出,不是桂枝汤的自汗,是阳明里热逼迫津液外出,清热生津液。

曹丽君:219条由于邪热内盛,胃气不能通畅,因而腹满,阳明热盛,伤津耗气,故身重,难以转侧,胃开窍于口,胃热炽盛,津液受炒,则口不仁,足阳明经脉绕面,热势上蒸,面部油垢污浊,热扰神明则见谵语,热盛神昏,膀胱失约,故遗尿。

林利城老师:三阳合病,腹满,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是阳明内热之证,身重,是太阳证的表现,难以转侧,是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三阳合病,但以阳明为重,发汗会致津伤而助热,热扰心神出现谵语,此当以白虎汤清泄表里之热。未有腑实之证,误用下法则伤脾胃,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足逆冷,虚阳浮越于上,故额上汗出。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许永芳:二阳并病为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证已罢,只出现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解且谵语,此为阳明燥实已成,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刘敏:220条理解: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同病也。太阳证罢,尽归并于阳明,所以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也,是皆阳明胃实之证,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林利城老师:太阳阳明并病,太阳证已了,仅有阳明的表现: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这是阳明腑实的表现,宜用大承气汤下之。

林佳明老师:太阳与阳明并病,若太阳证罢,但见其人发潮热,则里已实,可攻。手足漿汗出,大便难而谵语更是里实无疑,宜大承气汤下之则愈。

曹丽君: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表证已罢,邪热全入阳明。但发潮热,是阳明里热结实,手足汗出,里热蒸腾,由内向外,胃热上扰神明则谵语,燥热结成腑实故大便难,宜用大了承气汤,通下腑实,荡涤燥结。

陈青:220太阳病仍在,阳明病继起,是谓二阳并病。但本条二阳并病,未经任何治疗,太阳表证已罢,而转属阳明。燥热内结,腑热外蒸,故发潮热。脾主四肢,若燥热内结津亏,虽热势蒸,亦难以全身作汗,而仅见手足垫汗出。浊热上扰心神,则谵语。燥热结实,腑气不通,则大便硬结难下。本证燥热结实俱重,故治宜大承气汤清泄邪热,荡涤燥结。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kui)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chu)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林佳明老师:浮而紧为太阳伤寒脉,咽燥、口苦为少阳证

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身重为太阳、阳明共有证。此为三阳并病,太阳、少阳证欲罢,阳明病的外证已备,但胃家还未实的证候,宜以白虎汤主之,不可发汗、温针或下也。

若误发其汗,必致表虚里实,则躁烦、心愦愦、反谵语。误施温针则以火助热,其人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误下之则胃中空虚,客热邪气必来虛而动膈,因而为心中懊恼的虚烦烦证。

若误下之后呈现上述的虚烦证,且舌上有苔(舌上若者亦虚热之候)此承前条三阳合病而又出三阳并病,均以以白虎汤证立论。发汗、

温针、下之均属误治。前两者误治后的变证未出方,但均见于前,后者虽亦见于前,因本条着重在误下,故出方,不可不知。

曹丽君: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浮是里热外扬,紧则是邪热成实,属于里热实证。里热上冲,胃失和降,故咽燥口苦,热盛于里,气机阻滞,则腹满而喘,热盛伤气,因而身重。

刘敏:221条理解:脉浮发热,为邪在表;咽燥口苦,为热在经;脉紧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为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犹当双解之。

若发汗攻表,表热虽除,而内热益甚,故躁而愦愦,反谵语。愦愦者,心乱。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行,更发热而躁烦。此表里有热,若加烧针,则损动阴气,故怵惕烦躁不得眠也;若下之,里热虽去,则胃中空虚,表中客邪之气乘虚陷于上焦,烦动于膈,使心中懊憹而不了了也。舌上苔黄者,热气客于胃中;舌上苔白,知热气客于胸中,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

许永芳:阳明热证,误用汗、下、烧针法使胃中空虚,邪热弥散动膈,出现心中懊恼,舌现黄苔,栀子豉汤主之。

林利城老师: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证;咽燥、口苦为少阳证;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身重为仍有湿邪。此为三阳合病,尤以阳明为重,此时虽有表证但不能仅用汗法,发汗则伤津助热,可出现躁、心愦愦、反谵语,用温针同样会伤津助热,可出现怵惕,烦躁不得眠,病虽在阳明,但未有燥屎内结,故不用下法,若用下法,可致胃肠空虚,且外邪内陷,扰到胸膈,则心中懊恼,可予栀子豉汤治其虚烦。

陈青:221阳明病脉浮而紧,浮为里热外扬,紧是邪热成实,属里热实证。里热上扰,则咽燥口苦,热阻气机,腹满而喘,热甚伤气,则身重;其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明里热之外证。

此阳明病脉浮紧与太阳伤寒脉象虽同,但主症不同,机制有别。若将脉浮紧、发热等误认为伤寒表证,妄用辛温发汗,则津液愈伤,里热愈盛。热扰心神,则躁抚不宁、谎语。误用温针,是以火济热,心神受扰,故有怵惕、烦躁不得眠等变症。若以以腹满为实而下法,则胃中空虚,邪热乘虚都于胸膈之间,出现心中懊不安、舌上生苔等症,当用栀子汤清宣胸中郁热。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刘敏:对伤寒222条理解:论述热邪由上焦胸膈入于中焦的证治。如果邪热入于中焦,伤了胃阴,就会口干舌燥,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用白虎汤清热,人参生津液止渴。

林佳明老师:承上条的误下后,若其人渴欲饮水而口干舌燥,以白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误下白虎汤汤证而亡失津液,变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人参补中,滋津液而止渴。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诸一下,即可看出有无人参之异。

许永芳: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为热盛津伤,宜用白虎汤清里热,加人参补益中气,生津止渴。

曹丽君:222条,阳明病误下后,里热炽盛未能缓解,而且津气受到严重损伤,出现口干舌燥欲饮水。

林利城老师:阳明病,口干口燥,若出现渴欲饮水,说明热伤津液较重,需在清阳明内热的基础上加人参以生津止渴治疗。

陈青:222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说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治以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今天的讨论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同仁的踊跃发言,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讨论,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师无私分享自己的知识(中医、养生、传统文化),生活因为分享而美好。谢谢大家!

本文由刘敏整理,谢谢刘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