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220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02 发布于浙江

第220条

⼆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漐漐汗出,⼤便难⽽谵语者,下之则愈,宜⼤承⽓汤。

⾦·成⽆⼰《注解伤寒论》

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并病。太阳证罢,是⽆表证;但发潮热,是热并阳明。⼀⾝汗出为热越,今⼿⾜漐漐汗出,是热聚于胃也,必⼤便难⽽谵语。经⽈∶⼿⾜濈然⽽汗出者,必⼤便已硬也,与⼤承⽓汤,以下胃中实热。

清·吴谦《医宗⾦鉴》

【注】

⼆阳并病,太阳、阳明同病也。太阳证罢,尽归并于阳明,所以但发潮热,⼿⾜汗出,⼤便难⽽谵语也,是皆阳明胃实之证,故下之则愈,宜⼤承⽓汤。

【集注】

喻昌⽈:并病⼆条,皆是太阳、阳明。上条初⼊阳明,太阳之邪未彻,故仍宜汗之;此条已⼊阳明,太阳证罢,⽽尽归并阳明,故宜下之。

程知⽈:并病者,⼀经证多,⼀经证少,有归并之势也。太阳证罢,⽽归并阳明,但⼿⾜汗出,是⼤便已也,与⼤承⽓汤以下胃热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证罢,是全属阳明矣。先揭⼆阳并病者,见未罢时便有可下之证。今太阳⼀罢,则种种皆下证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并病,太阳经证既罢,但有阳明腑证,潮热汗出,⼤便难⽽谵语,全是胃腑燥热,闭塞不通。下之泻其胃热则愈,宜⼤承⽓汤也。

潮热即⽇哺发热,按时发作,期如潮信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漐漐汗出,⼤便难⽽谵语者,下之则愈,宜⼤承⽓汤(此条订正)。

此节全系正阳阳明内实之证,发端⾔「⼆阳并病」,此必⾮仲师原⽂,浅⼈因三阳合病⽽妄加之也。夫既⽈太阳证罢,⽆头痛恶寒恶风诸证可知,安得更谓之并病,但发潮热,⼿⾜汗出,则胃中津必少,少则不能下润⼤肠⽽⼤便难。胃中燥热,上冲⼼神所寄之脑部,⼀时昏暗⽽⼼神为之恍惚,遂发谵语。譬之胆怯者,夜⾏见寝⽯以为伏虎,见植⽊以为⽴⼈,安在所见之⾮妄,⼜如败军之将,草⽊皆兵,闻风声鹤唳,则惕息⽽伏,此⽆他,皆因暴受激触,脑中震动,⼼神失所依据故也。阳明病之谵语,何以异此,要惟⼤承⽓汤以下之,⼀泄肠胃之燥热,

⽽诸恙可愈。然则此证为正阳阳明,⽽⾮⼆阳并病,较然⽆可疑者,张隐庵明知并病之⾮,犹⾔太阳病⽓并⼊阳明,则尽信书之过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第220条是与三阳合病做⽐较的,三阳合病不让⽤承⽓汤,此条要求⽤承⽓汤。⼆阳并病是太阳和阳明并病,先出现太阳病后⼜出现阳明病,发病过程中太阳病已经不存在,但发潮热说明病已集中于阳明,⼿⾜漐漐汗出,邪⽓壅于胃,胃热逼迫津液外渗,⼿⾜脾胃所主,故⼿⾜漐漐汗出。胃肠津液就⼲燥,所以⼤便难、谵语。⼤承⽓汤证已备,⼀泻下,燥热燥屎得以排出,病就会好。上条未提⼤便难的问题,只有谵语⽽⽆潮热,同时还是三阳合病,热是散漫之热,不是完全聚集在⾥,所以不能泻下。所以此条为可下证,上条为不可下证。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并病就是太阳与阳明并病,那么有太阳病不罢,我们还要先解表。这个前头也都有,它就不讲了,它这简⾔之,准得太阳证罢,没有表证。但发潮热,咱们前头不讲那个阳明病脉迟吗?那么准得发潮热。

这才说,表解了,才可宜下,可攻⾥。那么这可攻⾥,你⽤⼤承⽓汤还不⾏的,还得⼿⾜漐漐汗出。⼿⾜之汗出,⾝上当然出汗了,所以⼿⾜也是不断汗出,这是⼤便成硬的⼀个征候,尤其还有谵语,潮热⽽谵语也是⼤便硬,这前头都讲了。那么这个⼤便成硬的这个症候就⼗分充⾜了,所以尽管与⼤承⽓汤下之。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二阳并病,太阳证罢”?

答:㈠张仲景论“二阳并病”的目的是强调病是表里兼证。㈡张仲景论“太阳证罢”的目的是突出表里兼证,在里夙有失调比较重,未能积极治疗太阳病,导致太阳病邪乘机传入而加重阳明病证。

②怎样理解“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答:㈠张仲景论“但发潮热”而强调病由太阳病热型而转变为阳明病热型。㈡辨识“潮热”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阳明潮热发作多在下午,而阴虚潮热发作多在夜间。㈢辨识“手足漐漐汗出”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结,迫津外泄,因热结伤津比较甚而不能全身汗出,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热盛于四肢,故汗出仅为手足。㈣辨识“大便难而谵语”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结,热与肠中糟粕相结,阻塞不通而演变为大便难;阳明浊热上扰心神而演变为谵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