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讲伤寒论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静o悟 2019-08-31

第179条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什么为脾约呢?胃消化之后,脾为胃运行津液,送到肺形成气,要是胃中燥,没有津液可以运输,脾受了制约了,就是指胃中干,大便结。脾约证也是大便不通,但不是热造成的。太阳病是以发汗为原则,由于发汗而亡失津液,大便硬叫脾约,也是里实,属阳明病。这种阳明病由太阳转属阳明,但太阳病没罢,大便不通,这就叫太阳阳明,所以说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没有太阳与少阳证候存在,只是阳明病了,就是胃家实是也。胃家实的主证是,胃的部位按之满,拒按,按之痛。

  少阳阳明者,由少阳转属阳明的,由于少阳病误发其汗,或者利小便等误治后,胃中燥烦实,胃中燥,人就烦,所以也是阳明病的证候,同时里头也硬,也实,大便也不通,此为少阳阳明。

第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就是里阳证了,就是病邪充斥于胃的一种病,实与热都为阳,所以叫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胃家实,太阳阳明也好,少阳阳明也好,都有胃家实。邪实于胃肠,而发生阳明证候者,就叫胃家实。

第181条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为什么发生阳病呢?答曰:太阳病阶段,经过发汗,下及利小便等法治疗,都是以亡失津液,水分大量亡失胃里头干,故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不更衣,解不出大便,内实大便难。

第182条

问曰:阳明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的主证是;心下满硬,按之痛,内实大便难。阳明病的外证是;身热汗自出,外面用手摸滚烫,热由里头出来,蒸腾人的组织的水分而出汗,不恶寒,反恶热,当然也就渴,里热的势力比较强,恶寒反受到抑制了。

   阳明病但热不实如白虎汤是热结于里,但不实。阳明病有二种,只热不实的外证和胃家实的主症。

第183条

问曰:病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病有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得病的第一天,不恶热而恶寒,这是怎么回事?答曰:虽然得之一日,是不感觉恶热,而还恶寒者,但很快恶寒就没了,是一味恶热。

第184条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阳明病开始恶寒,又马上不恶寒了呢?说是,阳明居中,主土,土为万物所归,寒一进到阳明,就进到阳明经了,就化热而恶热不恶寒。为什么归土就不传别的经呢,因为土能容纳万物。

第185条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戢然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发汗后病不除,因而转属阳明,有这个事情。第二个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由太阳传到少阳,由少阳而反连绵不断出汗的,是又转到阳明了。这是解释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的来历。

  由太阳病虽然依法发汗,也有不好,少阳病也如此,本来是太阳伤寒,没有汗,转属少阳故呕逆,所以少阳病发热而呕,是柴胡证,但少阳病不出汗,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病,阳明病法多汗。这里是二段,一是有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有少阳病转属阳明的。

第186条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太阳伤寒转属阳明到三天的时候,其脉必大,因其内热甚。如白虎汤证脉洪大。前面讲了:太阳病二三日,少阳阳明证不见者,为不传。但如果脉大是传阳明。

第187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是津液充斥于体表所以脉浮紧。现在脉浮缓,弱,这个是津气不独于外,这说明里面有留湿留饮的情况,方才不讲了脾为胃行湿,湿输送到表,脉络就紧,如果由于胃虚不汗出的脉……

第188条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戢然微汗出也

第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这里有口苦咽干,热更甚,但是还是腠理,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之表实证,还得先解表。虽并发阳明,里还有热而不实,如果泻非虚其里,虚其胃,反而要胀满,由于胃虚水谷不别,小便难。这个就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只是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这个也不汗出,也得有烦燥,但是又加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热比那甚,证型偏于阳明。其实这个腹满还不是实,还是麻黄证,是气不畅而自觉满,不是有实物的那种满。

 “若下之”,这是应该用大青龙汤,如误认为里实而下之,就腹满小便难。

第190条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能食是有热,热化食嘛,阳明病,能吃是里头多热,古人以风为阳邪,所以说中风,不能食,胃虚停水,故不能食,水性寒,所以名中寒,

  这是以能食与否而分辨阳明病为中寒、中风区分,阳明病有二阶段,一是开始能吃,说明里有热,可是大便不通,里面实的甚也不能吃,这说明有燥屎。病在开始的时候以能食与否,而区别阳明病的这二种证是可以的。

第191条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水就停在上面,所以不能食,手足戢然汗出,阳明病法多汗,如果手脚也不断出汗,那大便就硬。大便硬,又因尿不利,水谷不别,此欲作痼瘕,痼是坚固,瘕是时聚时散,也就指大便有硬块,但前头硬后面还是稀的,胃中冷不是畏寒,胃中有冷饮,小便不利,本来应大便干,有水在里头,所以先硬后溏,水谷不别,水要走大便,大便虽干,加上水呢,成痼瘕之便了。

第192条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开始由太阳转属阳明,能吃,能吃说明里头有热,有热者小便应该自利,而反不利,小便反倒不利,大便自调,但是大便并不稀,里头有热的关系,可也不硬,这也是水谷不别,造成的,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这说太阳伤寒表证未去,这是由太阳伤寒,初传入里而并发阳明病的时候,但不是整个转成阳明病,就是说明这个只是胃气强的表现,就是能吃,还在太阳阶段,这个机体对这个疾病还是要从表解,要加强津气,故胃功能亢奋,这种情况达到相当程度,就发生冥眩状态,就发狂,出一身汗,病也就都好了。

  这个道理也解释了,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脉紧则愈,不是奄然发狂,汗出而解之后脉紧。而是其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那时候脉就是紧,根本就是脉紧,太阳伤寒,就象传里似的,能吃,这只能说明胃在里起亢进作用,他是一胃气强,虽然小便不利,不会变成腹泻,水谷不别。

  这段说明治病不能伤正,自愈是胃气特别亢奋起来才能好,阳明病要用泻法,或清法,这种情况要慎用,不要当成阳明病,否则不能去水气。

第193条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

第194条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如果不能吃是胃虚停饮,不能再撤热,故攻其热必哕逆,这是因为胃中虚有冷饮的关系,胃中虚不能攻伐,有冷饮用温中去饮的法子,吃下药不行。苦寒药也不行,这是由于人本虚,攻其热必哕。这个就是告诉阳明病不能吃要注意,不要看作实证,不能吃都是胃虚多饮的病。

第195条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脉迟为有寒,胃虚有饮也有寒,脉也迟,食难用饱,胃虚有饮不能吃,勉强吃,要是饱的话,就微烦头眩,里头停饮,头晕,里头热,人就烦,必小便难,头眩什么道理呢?是停饮,饮是因水不下行,小便难,此种情形欲作谷疸,古人把黄疸分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谷疸是消化不良类,有热有湿,谷疸之为病,用茵陈蒿汤。虽下之,腹满如故。实者可攻,虚者不可攻,否则更满。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脉迟。故阳明病出现脉迟,既可有实证,应该利其虚。

第196条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阳明病里热蒸汗外出,依法当多汗,如果反无汗,其原因有很多的,这条说的是虚,津气虚,也要出汗,但没有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也往来?但没有津液。津液虚,胃也应当不强,津液来自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不能消化水谷,津液就虚,长期如此,现在又出现阳明病,当有汗而反无汗,这样是不能吃承气汤。如果也有大便硬,只能按脾约治,吃麻仁丸

第197条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此段说,阳明病初病于阳明,指少阳病,呕而咳即少阳病,还没到阳明病大热汗出的时候,所以无汗,而小便利说明里头有热,二三日呕而咳者,二三日指这个病有二三日,就是由表传半表半里的时候,这时里头有热,但没到汗出的时候,怎么知道有热?因小便利,呕而咳是少阳病。手足厥不是寒厥,是热厥,这个热,尤其少阳病,四逆散(柴胡、芍药、甘草、枳实),治手足热厥。津液竭,不是不旁达,手足厥,即是热的关系,由于有热,而且热往上攻,所以必苦头痛,所以呕而发热,头痛是柴胡证,假设,不咳不呕,手足不厥,既无少阳病而热又不甚,那头就不痛。这就是就证来辨证的意思。这说明,热在里头有上行有下陷,上行则头痛,但没到里热实的这种程度,不汗出,这种不是津虚。

第198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头眩是停饮的关系,胃中停饮则头眩……有停饮,用苓桂术甘汤,起则头眩,吴茱萸汤也治头眩,那个是水气往上冲胸,则呕吐。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所以头眩有时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但真正热不恶寒,故能食而。这与中风、中寒辨证一样的。为中风里头有热。由于热上亢的厉害,一旦波及肺则咳,又热又咳,嗓子因咳而伤,故痛。

第199条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这几段全讲发黄,阳明病无汗,热不得外越,故无汗,小便再不利,湿也不得下泻,心中懊恼,里头也有热。身必发黄,就是郁热在里,有湿有热,二个结合必发黄。

第200条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这个人只是额上微汗出,旁处无汗,所以热也不得外越,而小便再不利,所以也必发黄。

第20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阳明病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脉还浮而紧,说明伤寒外证很明显,即便转属阳明,也只能潮热发作有时而已,虽发潮热,但不是老那样,也是一阵一阵的,发作有时。这里的太阳病,只是表不解,微畏寒而已。脉紧再发热恶寒是表证,即便里头有热,也不到胃家实那个程度,即便发潮热,也是发作有时,但浮者,即脉不紧了,即津液有丧失了,如果太阳病还存在……(25集)我们对自盗汗,常常用黄芪,盗汗多源于里热,用小柴胡加石膏也治盗汗,如果不是因里热,此方是不行的。虽然脉浮,它要是真正到阳明,脉沉实、沉大等不会浮的。但浮者津液有所丧失,必是盗汗所致。

第202条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胃有热,必渴,口干,只是燥而不欲饮,不渴。可口燥的难受,愿漱水,这是热不在卫分,在血分,血分有热,迫血妄行,常常鼻衄,故此必衄。

第203条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

,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这几个不是真正的阳明病,这节更是的,本自汗出,还是表证。要是阳明病重发汗,不会病已差,阳明病越发汗越坏,忌发汗。太阳中风应用桂枝汤发汗,虽然病差了,尚微烦不了了。表不解,他要烦,表解了不应该再烦,还微烦不了了,这是由于汗多亡阳,胃中干的关系,大便必硬,还是发汗造成的。这个不要当阳明病来治,这是因亡津液,发汗不合法,重发其汗,胃中干燥,所以大便硬,此时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平时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这没关系的,逐渐津液恢复,大便还是会有的,什么道理呢?现在小便次数少,津液当反于胃中,故知不久将大便。

第204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呕多是少阳证,少阳病不可汗,亦不可下,少阳阳明还是常常带呕的。微呕也有攻的时候,如呕多,说明少阳病还存在,虽有阳明证,也不过是少阳阳明并病而已,应从少阳治。

第205条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这更重要了,所以心下硬满,胃虚,人参证,胃虚邪气水气都往胃里去,故致胃处又硬又满,胃家实方才不也说硬满吗?只是硬满而无其他的热,则为人参证,应用补中健胃的人参类的药,万不能攻。虚以实治,利不止者必死,利止者可以好。

第206条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颜面红,面颌赤色,即缘缘面赤,为阳气怫郁在表,还是要出汗,而汗不出,故而发红。有表证不可吃泻药,假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攻后,邪热内陷,虚其内,水谷不别,小便不利,热与水相郁要发黄。

第207条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这是针对栀子豉汤说的,发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那是虚烦,经过吐下之后,里头没东西了。

  如果有阳明病的外观,如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只恶热,主证是胃家实,这类的阳明病,没经吐下,这种烦燥为实烦,是胃家实之烦,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谓承气汤在承气汤中最轻的泻下剂,用甘草使其泻下作用缓缓发作,调和胃气。

第208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在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脉迟是与数相对,数为有余之脉,迟为不及之脉,不及的脉多主寒,主虚等不足之病,阳明病而遇此脉当心其虚,此段主要讲的是攻。

  阳明病,脉迟,虽然汗出,不恶寒,即外证俱备,但脉迟,里头不会邪热太甚,其身必重,即外有湿,湿在组织里面则沉,短气是里有饮,腹满而喘,既是停饮,里面的就不会那么实。如实的厉害也喘,而此实的不厉害而喘,是热往上壅。既有停饮,同时热往上壅,二者相结也能使腹满而喘。此种情况不可下。

  这里所举的全是下的证候,但是脉迟,恐怕有虚,恐怕没实到下的程度。前面讲了“系在太阴”,病传入胃肠之里,假设此人数日里头多食多饮的人,就是里头有水,如果湿胜于热,如邪热传入里,则发生太阴病,就腹痛下利等。

  有潮热者,这潮热并不是日晡所发热,只是一种来势凶猛的这种热,即热之甚也,如潮水一般,言其势重而多,蒸蒸发热。出现这种热,表明外欲解,可攻里。如果手足戢戢然汗出,当然身上早就出汗了,现在手足也不断发汗,绵绵不汗,这说明大便,已硬之候。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泻猛峻,要慎用,必须有潮热,而大便也硬,大便硬有多种证候,手足戢然汗出也是大便硬的一种证候。阳明病是热甚使津液尽量往外蒸,那么里面不断没有水,而且全身干,这时的阳明脉迟,如何解释呢?人的津液大伤,脉也迟。此书中迟脉多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迟。这时的脉迟是真正的可下之脉。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假若汗出不少,阳明病法多汗,发热不是潮热而是微发热。还有恶寒,外未解也。也不能攻,当先解外,宜法与桂枝汤是对的。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只是微热,不可攻。热不潮,指没到潮水一般的热,不可攻。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如果没有潮热真正大满,腹胀满而大便不通,也只能用小承气汤和其胃而已,也不能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能通便,消胀力量相当强,有厚朴、枳实。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微和就是不能尽剂,原方不要全部喝完。

  此条分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后面还有三物厚朴汤,单独通便消胀,把厚朴枳实加重,治上满为主的,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作用强,但消胀不及小承气。

第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这,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这段相当好,阳明病要是发潮热,可攻。但必须大便微硬,才能用大承气汤,这里容易误会,不是大承气汤专攻硬便,大便硬是用大承气汤的火候,全是热实于里的一种病叫阳明病,大承气汤的应用必须大便硬才能用。要是不硬不能用大承气汤。要是把大承气汤看成是专攻大便就错了,他是治病的,大便硬是用的火候。不大便已经六七天了,究竟是大便硬与不硬呢?要有硬的证候,可用,如手足戢戢然汗出等。如果没有证侯,已六七天不大便,恐怕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敢汤,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如果是大承气汤证,屎已硬了,与小承气汤大便下不来的,但与之也无害,汤入腹只转矢气而已,即放屁,下面通气,那是里头有燥屎,小承气汤力量不及,乃可用大承气汤,如果不转矢气,大便就下来了,此但初头硬后必溏,这用小承气就对了。如果吃大承气汤,必然满不能食也,攻伐太过,虚其胃气,就发虚胀虚满,而不能食。欲饮水者,因大下后僵津厉害,想喝水,但与水则哕,胃太虚了,所以既是试之,也是治之。其后发热者,吃过小承气汤,已下初硬后溏的大便,潮热也好了,也可是不多久又发烧了,又发潮热,必大便变硬而少也,一定是大便又硬了,也应是初硬后溏,而且也少,因泻过了。以小承气汤和之。如吃小承气汤转矢气,且病进展了,大便变硬了,用大承气汤。如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这段说大小承气汤,要慎重,临床上,疑似这间从轻治不要从重治,无论汗吐下皆如此。

第210条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不利者亦死。谵语是里实证经常遭遇的,在阳明病里面也是一个主要的证侯。里实要谵语,所以说实则谵语,谵语就是狂言乱语,说胡话,虚则郑声,郑声者,重也,一句话没完没了的重叠说。狂言乱道不要紧,是实,攻就能好。一句话,小声小气,默默没完没了,叫郑声,为正虚,成问题。

 阳明的实都是由于津虚到了一定的程度,直视者,精气不能荣于目,直视谵语,阳明病里实,即谵语而眼球不能动了,直视说明津液不荣于目,喘满者死,喘满者气脱于上,下利者也死,虚极而脱,是津液脱于下也,必死,虚极由阳入阴,所以阳明病本来如实法,实证好治,这就是方才说该谨慎,该放胆要放胆,该用大承气必得用,要到谵语直视发生喘满下利,则是延误了。遇到热病,乱用滋阴清热,不行,该攻得攻,要等到邪实正衰,则无所措手,补虚,越补越实,去病,则人不胜药,非死不可。到虚脱的时候更完了。

第211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这个是治死的,发汗多就是反复发汗,若重发汗,二者都是亡其阳,阳就是津液,在此更明确了。故此书上的阳都指津液。发汗最伤人津液,由于大量津液亡失,胃中干就要谵语,这个纯粹是被治的,脉短则死,看津液虚到哪个份上,脉一般上到寸口,下到尺中,现在脉短就剩下关上一点叫短,上不及寸,下不及尺,脉短者是血液津液虚竭之象,非死不可。

    脉自和者不死,脉上下匀调,是脉没虚到家,虽谵语,不要紧。

第212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利,止后服。太阳伤寒依法当发汗,若吐若下,全为误治,一方面丧失津液,再者虚其里,外邪陷于里,就发生阳明病,不大便已五六天了,一直到十余日也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惕而不安,无故惊恐而不安宁。微喘直视,直视瞻语,喘满者死呀!直视而微喘,气欲上脱而未脱,没到死的时候。脉弦者生,弦是有余的脉,弦与弱是相对的,脉弦说明这个身体还有抵抗力,还不是一个虚到家,还可以用大承气汤背城一战。脉涩者死,涩指虚到极了,血液虚极之下,那不能任药了,大承气汤下去就死。不吃大承气汤非死不可,就是治也死不治也死,他不胜药了。但发热谵语者,这回头说独语如见鬼状以前这一节。只是发热谵语呀,微者,轻的话,只是像上边说的这个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如见鬼状,这种谵语,这不要紧,那就用大承气汤下了就可以好了。如果一服利,止后服。这个峻攻的药没有连续攻的。

第213条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你看这个辨证多细呀!这个人素日就多汗,他就由于多汗而津液外出,这个身体的津液往外,那么胃中他自然就燥了,大便也硬,硬了就谵语。所以说只是一个谵语就给吃大承气汤这是不对的。他这个由于多汗,大便硬而谵语,那么这个就说阳绝液竭,就是津液根本就是虚呀。这个没有用大承气汤的必要。小承气汤主之。

 临床地话呢,我们手也得勤勤。你要按按他这个肚子。真正的大承气汤证啊,那上不得手啊,你要按这心下,他非常疼。

第214条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这个是错的。

第215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谵语有潮热则里结实呀!里有热,热能化食嘛,应当能吃才对呀,而反不能吃,这就是不但肠子里头有燥屎,胃里头也有燥屎了。其实胃里头不会有屎的,就是食物燥结了,那么食物燥结有宿食呀,那个胃里头有东西,就不能吃了,实到家了反不能吃,所以就这么一个里实。若能食者,有热他应该能食嘛,他也能吃,但硬耳,那胃里头没燥屎,大便可是硬啊,大承气汤主之。

第216条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这就是瘀血证的。凡是出血,下血呀,衄血等等,十有八九瘀血,这个要注意,常常用祛瘀法就可以好的。

 这人素日有瘀血,得了阳明病,胃里头有热,他身上不出汗,热不得旁出就下入血室成瘀血了,对这个病啊,刺期门泻心下热邪。热入血室呀,他不只谵语,甚至于如狂。

  这种病我治过,就用的大柴胡桂枝茯苓丸加石膏,但是比这条病重。这个病用祛瘀药比较好。刺期门也行,

第217条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本来是太阳中风自汗出,在太阳中风期间并发阳明病而谵语,这个病就是来的猛、爆、快,这病不可轻视,他这个传里,马上又谵语,大便就硬,所以这个病不可轻视地。须下之。须下之指的用大承气汤。可是有一样,在太阳病这个中间发生的,得太阳病解之后你才下。下之若早,外邪整个内陷,更谵语烦乱了。因为表虚里实故也。

第218条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太阳伤寒也有在中间传变为里证,四五日的时候,肪沉而喘满。沉主里呀,这个喘满不是表证了,纯粹是里实,他压迫这个横膈膜呀,那么呼吸困难而喘满。反发其汗,这阵儿再发汗是不行了。他脉不浮了,这个表证已经没有了,那么再夺其津液,大便为难,那就是绝对大便困难了,因汗而表虚,病再夺汗,里更实了。所以表虚里实久则没有不发生谵语的。那么这段他没出治法了,后头可是要有的了。咱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219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阳合病者,同时发病。……谵语甚,因为头前有一个谵语遗尿嘛,那么后来经过发汗,胃中更燥了,他谵语更厉害了,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一段,指着下面证候说的,腹满,谵语,遗尿,这是属于阳明了,胀满,谵语,遗尿,说胡话,这个小便失禁因热。身重难以转侧,这是体有湿,湿热这么一种情况这是在表嘛,是太阳病证,这是太阳证。口不仁就是口舌干燥,吃东西不知其味,面垢,不是不洗脸,他这个脸看着污垢,这个属于少阳证。这个表里,半表半里这种证候交错互见,所以叫三阳合病。

  这个病就是温湿病。湿家没有下法,湿家只是利小便或者发汗。这个下他怎么没死呀?他这个阳明病有里热的关系。但是也不得了,也是额上生汗,他不是额上汗出,这是生汗,一个虚阳上肖的样了,那么究竟是胃受不了了。他里头不实,,那么胃虚,水谷不布了,所以,四肢逆冷,他没到死候,所以在这个有表的湿,又有少阳病,所以这个只能用白虎汤清肃内外之热。

  温病里头湿温之类的就属于这个,那么这个湿温呢,他不是外头受湿了,存在有里热排斥往外来。那么如果外边出汗出的多,小便也利,逐渐地他身上就不重了,那么就结实于里了,这个时候可以宜下。

   额上汗,四肢逆冷,这个就是湿。

第220条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

二阳并病就是太阳与阳明并病,那么有太阳病不罢,还是要先解表。没有表证,那么准得发潮热。手足之汗出,身上当然出汗了,手足也是不断汗出。这是大便成硬的一个征候,尤其谵语,潮热而谵语也是大便硬。那么这个大便成硬的这个证候就十分充足了,所以尽管与大承气汤下之。

第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浓,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跟头前阳明脉迟是一样开始。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脉。咽燥口苦是少阳证。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是阳明病。那么身重呢,说明身上还有湿,那么这也是三阳合病了。这里是讲阳明篇。所以不说是三阳合病,说阳明病。因为其阳明病的这个证候特别明显。这个阶段上不能吃泻药,不能够用承气汤。所以他搁个虽字呀,虽然汗出不恶寒,这是阳明病的征候已显了,但是这个时候: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这言外就是不能吃泻药,不能够下,所以在这里,内热是有了,但是身还有湿,这个湿不过轻了,不像上边这个三阳合病那个湿,三阳合病那个湿呀身重难以转侧,那个沉地厉害,这个就是身重而已,而搁到最后了,这个湿比较少,所以阳明病偏多,所以他叫阳明病,他不叫三阳合病了,但是既要身重,就不能不吃泻药,他说明里头还没成实,那么这时候发汗行不行呢?更不行了,他内热。里热不能够发汗,若发汗则燥。那么一发汗啊,夺其当液,热更盛。心愦愦,这个愦愦呀!就是闷、乱。昏愦就是这个愦,昏乱、糊涂。那么这个热攻冲头脑了。反谵语,这就是胃不和的一个倾向了,这个时候你们看看用什么药。这个一谵语心愦愦这个情形有用承气汤的机会,但是他没说。那么开始呢,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一个呢,那么正可以用白虎汤,那是没问题的,因为头前这个三阳合病是一样,虽然偏于阳明,但是并没达到胃家实的证候。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够清肃内外之热了,而且脉还浮,那么经过发汗药,所以阳明病就怕津液,那么最怕发汗,一发汗再夺其津液,马上里头就干,所以一发汗则躁。这个躁和烦还是不一样地,烦呢是热,躁是乱,这个躁是不好的现象,躁则牢啊,乱。那么就言其胃中干,胃气不和的这个情形较比这个不是光烦热而已了。心愦愦,人有闷乱、糊涂,说胡话,那么这个时候有用承气汤的机会,但是不一定给用大承气汤,所以他没说,调胃承气汤啊,小承气汤啊,或者小量用都可以的。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怵惕就是惊恐,那么这个时候不能用泻药的。所以若下之,胃不实呀。所以胃中空虚。什么都没有呀。由于泻药而使之虚。胃虚了这个客邪之气都入这块来。所以客气动膈,客气动膈就指着客热邪气啊动这个胸膈,所以心中懊恼。舌上胎者,舌上也有,大概这类都是白苔了,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治其虚烦。

第222条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指下之后,这个阳明病是需要下的。但是下过了。白虎汤证不那么渴,只是口舌干燥而已,由于下伤津液,才渴欲饮水,口干舌燥了,所以这时候说用白虎汤不行了,加人参,健胃滋液。这都是在下后造成的这种变证。

第223条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他本不定期太阳病,里有停水,表不解的这么一种病。可是胃气强,谷气盛也能蓄水的。这一段就是吃泻药,由于虚其胃而使小便不利,内里头停水影响表热、外热,外有郁热,所以脉浮发热,那么有了停水了,小便不利,人烦渴,小便不利这个废水排不出去呀,这个新水他就不吸收,不吸收这个组织上缺少水,他反映到人体呢,就觉渴。所以这种渴就是小便不利造成的。这样呢必须用猪苓汤,以利小便。

  猪苓汤与五苓散呢,五苓散诒气上冲,头晕、心悸,头晕是胃有停水,胃停水多,是偏于有表证。猪苓汤是寒性利尿药,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解热,他不气上冲,所以猪苓汤是由于小便不利。这个沁尿系感染,就用这个猪苓汤加生薏仁,如果这个人大便稍干一点,就少加大黄,大黄重用通大便,少用他就走前阴。一般用猪苓汤搁生薏仁就行。生薏仁要重用,所以这个猪苓汤治这个淋病啊,泌尿系感染啊这个急性肾盂肾炎什么的都好使,可得加味薏苡,赤小豆都行薏苡仁好,他小便一利,渴也不渴了,热也解了,猪苓这味药止渴,利尿之中起解渴的作用。滑石也是寒性利尿药。

第224条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真正到这个阳明病,阳明病发多汗,汗出的相当多,内里头马上就燥结的时候,这个渴他由热来的,津液伤而渴。

第225条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假设是表热里寒,它是冲着少阴病说的,少阴病也在表,表热里寒,同时下利清谷,用四逆汤……,表里同时有病,下利清谷是里虚得厉害,舍表救里这也是并法了,但是不如用白通汤。脉浮还是表、迟是里寒,这个脉与这个表热里寒的断语都对了,如果要是表里两解就应用白通汤,白通汤它都有哪些药物,它是附子、干姜,搁大葱葱白。这个葱白是个发汗药,温性发汗药,那个少阴病下利用白通汤。这个用葛根汤治阳性太阳阳明合病的下利是一样的。下利现表证,有用解表治下利这么个手段。如果现于阴证,你用葛根汤是不行的,需要用白通汤,这个白通汤,它既温里也解表,也是个两解的法则。那么这个地方它说是表热里寒,表热有表证的热象,里寒就是指下利清谷了,那么这个我认为用白通汤还是恰好的。

  用四逆汤也不算错。所以咱没法说,也不用给改了,用这个表证里证同时存在,这个里证要是虚寒可以先救里而后解表。

  以下这几节全不是阳明病,全是不可下的。不但不可下,连白虎汤都不能用。

第226条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中虚冷,胃虚就要停水,停水就不能吃东西。关于胃病不愿意吃东西大概都是脾虚,有停食停水了,他这个时候胃中虚冷了,虚指的是胃气虚,同时呢有寒他搁个冷字,而不能吃。那么饮水呢,由于胃气虚,水也不纳,他要哕逆的。当然这更不能吃泻药了是不是。这都应该是虚寒在里的病,不应该搁这地方。

第227条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衄。脉浮发热时外有热,属于表热,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津液枯燥,热伤了津液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少阳病,少阳病都是一种官窍发热,口苦咽干,耳聋目赤都属于少阳病。也可说是半表半里的也有热,能食是里有热。那么这个是表里内外俱热啊,没有不伤人的津液、血液,所以他容易衄血。

第228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他本来是白虎汤证,内里并不实,下后不但热不退,外还有热手足还温。不结胸是对栀子豉汤说的。胸中窒,心中懊恼,这都是栀子豉汤证。胸中窒不是结胸,他觉得这地方发窒窒塞,心中也懊恼,这个结胸证也心中懊恼。用意就是让你可以将栀子豉汤证和大陷胸汤证对照、鉴别,让你在临床上注意这几点。那么这个胸中窒,心中懊恼,你给用大陷胸汤给治疗那可就坏了。这个不结胸就是要我们在问病的时候主要注意那个胸中窒,问问他心下的地方,要是实他会拒按。大陷胸证你不按他的心下也疼,要按它更疼而且按之实硬,这个地方就让你去鉴别。饥不能食,它有热饥,但这种饥是客邪之热,这种热不是胃气强,不是胃本身挺亢奋,所以有热它也能饥,但是不能食。但头汗出,这种热往上攻头也出汗,这是指栀子豉汤证。所以不应该下而下,这热不能除的。那么最容易辨证的就是栀子豉汤证,而遗留虚热不去,这个虚热是中医的看法,那么就是胃中不实,那么要按照现在来看,总是在食道胸膈这块发炎。食道炎或者什么东西啊,心中懊恼等,它总是有热象,那么古人说的反而胃里没东西了,所以这个虚烦、虚热,但这个方子不治虚的,这个栀子这个药是苦寒药,那么真正象咱们说的虚劳那个虚,用这个药机会很少。

第229条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发潮热,潮热是热得相当凶了,同时大便溏指的就是稀,属于痢疾这一类。小便自可,小便正常的这个大便溏,它不是水谷不别,是由于热造成的。水谷不别造成的小便不利,利小便下利就可以好

。这个你越利小便里头的热越大,利小便病给弄坏了,这样就不能好。胸胁满不去者,是和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一起发作的。

  这种痢疾或肠炎大有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但是必须得柴胡证,所以我们对方剂的认识得非彻底不可,不是说遇到痢疾就得用小柴胡汤的,那时错误的,没有柴胡证是不行的。

第230条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阳明病,胁下硬满就是胸胁苦满,不大便而呕虽说是阳明病其实是少阳病,少阳与阳明它是有里热,这个胸胁满和呕全都是柴胡汤证,舌上白苔者,是有热而不实的一种表现你象这个咱们说的白虎汤证,一见黄了就是里头有实了,就是实证,舌上白苔还是虽然热但不实。它先是一个少阳病,柴胡汤证你就与小柴胡汤就行了。那么为什么不大便呢,柴胡证有所结,影响了上焦,津液不往下来,上焦不通了,这个柴胡就解胸胁这个地方的结。所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第231条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即太阳中风转属阳明。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腹都满即上下腹俱满,为里有水气。胁下及心痛,指胁下及心下俱痛,属少阳证。久按之气不通,指按其胁下和心下稍久则觉气息窒塞,呼吸困难。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由以上的脉和证可知,此为三阳并病而又并发黄疸者。刺之小瘥,谓用针刺治疗。一般孔窍部位炎症以少阳证居多。

第232条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第233条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阳明病本来自汗出,若再发其汗,这津液亡失太多了,小便又自利,这样子造成大便干,这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了,此为津液内竭。

这种大便硬不是由于热邪造成的,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与大便,想法让他大便下来,蜜煎导而通之,或者用土瓜根或者用大猪胆汁,全可以导此大便出来,后头这几个法子就是近乎现在的灌肠西医灌肠的法治这是一样的。

第234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个脉迟是个不足的脉,也就是汗出多,津液不足,但是还微恶寒,表还未解,这个里实还不显呢,有了阳明病的外观了,所以他冠以阳明病仨字,所以还用桂枝汤以解外。

第235条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虽然冠以阳明病,这是太阳病传阳明病,但是表很明显,还得先解表,那么有汗,脉虚,要用桂枝汤,无汗,脉实,当然要用麻黄汤了。

第236条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这是里热的一种证侯的,发热汗出者,那个热越于外,这个不能发黄疸。如果只是脑袋有汗,一到颈项就没汗了,热即不得越于外,小便又不利,水又不得泻于下,他又渴引水浆,又嗜饮,这个水当然有停饮了,这个热瘀于水,叫瘀热,热瘀于里呢,是一定要发黄的。这个治疗啊,茵陈蒿汤主之。

  这个茵陈蒿汤啊,茵陈是个苦寒利尿解热药,栀子大黄都是苦寒的药物,都是去热的药物,所以从这个药物组成看,是去热利湿

第237条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阳明证,大便干的,这个证,他没说是阳明病,其人喜忘者,现在说的健忘,必有蓄血,蓄血就是久蓄的瘀血啊,所以然者,就是本来就有久瘀血,平时潜伏的那个瘀血不显,由于得了阳明病,这个热与瘀血结合起来就发作了。由于有久瘀血,所以他就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这个血质润,大便本来是硬的,但是有血润在里头,大便的时候并不费劲,但是色必黑,这是血出来以后当时没便出就黑,就是现在说的潜血了,这个可以用抵当汤下去,必须下其血,

  临床治失血证,主要看它这个,当然虚证你用这个法子是不行的,只要是实证,这个去瘀药相当有效。

第238条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栀子豉汤。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阳明病本来是吃泻药,下,那么虽然下之,病人心中还懊恼而烦,懊恼而烦是承气汤与栀子豉汤共有的一个症状,你得细辨出,假若能诊断他胃中有燥屎,那可以大承气汤攻之,那么下面腹微满,出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这一句话,怎么知道有燥屎呢,发高热而谵语,这是有燥屎,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也可以能知道大便硬了,现在他没有这些证侯,这里又出一个,腹微满与不微满,在《金匱要略》有个,腹满,按之痛者为实,按之不痛者为虚,没有其他的证侯了,就得做腹诊,就得按按这个肚子,如果胀满的利害而且拒按,他疼啊,那肯定就是有燥屎,我们还可以使大承气汤,否则,只是微满,出头硬,后必溏这种大便,这不是实,这个万不可攻之,那么言外呢这就是栀子豉汤。如果有燥屎者,以大承气汤,所以这个心中懊恼而烦,我们不要片面看问题,心中懊恼是烦热的一个状态,一般是栀子豉汤多,但是也有燥屎这个情形,所以要全面掌握,有燥屎,栀子豉汤就没用。可是栀子豉汤用成大承气汤又坏了,那非虚死人不可。

第239条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有几天不大便了,这个人绕脐痛,发作有时,这肯定他是有燥屎,是大承气汤证。

第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41条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大下后,六七日他又不大便,而且烦始终不解,腹满痛,这个腹满痛是实啊。既满而且也疼,这时拿手按着特别疼,此有燥屎也。为什么大下之后还有燥屎呢,这个人总是不忌于口的,平时就是滥吃滥喝,就有宿食在内。

第242条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弱,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这个地方非常的好,燥屎各种证候给你列在这里。病人小便不利,这个小便不利啊,它水谷不别,它要走大肠的。一般来说都应该下利,起码大便溏啊,而反一阵难一阵容易,但是它不是稀的,这个难者就是燥屎,这就是有燥屎的一种情形。虽然时有微热,这微热还不是经常的,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它也没有,那么可见这个热结于里,而不现于外,现于外也是隐隐的,但是喘冒不卧者,这个喘、冒都是实象的,这个热虽然现于外很微,但是上攻相当凶猛。这个冒是昏冒,这个热都往上攻,所以外边它才不显。它一方面结于里而往上攻,所以这个也不可轻视,大承气汤主之。

  这个喘不是在表那个喘了,所以它这个热外上壅逆,压迫这个横膈膜而喘。这个昏冒也是热,攻冲头脑而造成的。它这几段都是,在情形下来用大承气汤呢,上面说的这些全是。

第243条

食谷欲呕,属胃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应该属胃,这是个虚寒哪,胃虚有寒。所以食而不纳,呕,这是指胃虚有寒。得汤反剧者不是胃虚有寒了,属上焦啊。属上焦指小柴胡汤说的,上焦不通啊,它是热结于胁下这个地方。这一段主要是吴茱萸汤与小柴胡汤对于治呕的一个鉴别。一个是虚寒,一个的确是热有饮,这两个看似相同,实质上是不同的。小柴胡汤有小柴胡汤证,很好鉴别,但就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小柴胡汤心烦喜呕啊,吴茱萸汤也有时烦躁、呕吐,它烦躁、呕吐是胃折腾的,闹得厉害,那是燥多烦少。

  这个方子应用的机会很多,它胃虚有寒饮,冲逆头脑,头疼头晕啊,都有机会。美尼尔综合症头一晕腾的就要吐,吐就挺凶,吃吴茱萸汤就好。再一个是偏头疼,尤其是幼儿偏头疼,用吴茱萸汤的很多,同时它也治胃疼。胃疼属于虚寒有寒饮的这种情况,这头疼,头晕,只是呕吐、恶心,但是它不是阳明病。

第244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而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亦五苓散。本来是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寸缓者就是津液不足于外,尺缓就是尺弱也是一样的,则为亡血就是血液少。这个关以候胃,就是心下部位,浮在这主热,也主外也主热,也主表也主热。这个关浮呢,就是心下的痞,这个痞是热痞了,这用泻心汤治疗了,它是指的这个说的。总而言之就是太阳中风的脉。这是医下之作用的毛病。下之表没解,那么外邪内陷,所以心下痞。这个治疗头前都有啊。应该先用桂枝汤以解外,然后以泻心汤治痞,或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或三黄泻心汤,我就用三黄泻心汤机会多,这是一段。

 如其不下,这个病人已经不恶寒,只是心下痞而又渴,那是转属阳明了。这个痞呢问题不大,它不是大实大难,只是这痞稍有点内实的样子,不大,转属阳明就是太阳转属于阳明,但是太阳病要罢,它已经不恶寒了,又渴。阳明病已显了,这时候小便频数的厉害,那么大便可要硬了,但大便硬也不谵语,热并不太厉害。虽然十日不大便,不为所苦。这个言外呢,不可攻,我们只是用当于大便的法则也可以。根据治脾约的,麻子仁丸,那得看病理轻重了。如果重多少有点热可以使麻子仁,麻子仁丸,不然的话那就得用导之之法,像蜜煎导、猪胆汁那种法治。

  那么假若他渴而欲饮水,那可以少少与饮之,不要给喝的多,喝的多非喘不可,它由于小便数伤到津液,胃和者愈。这个渴者,是承上边的两段说的。头一段下之,下之后,表还有热未解心下痞,这个心下痞它由于停水的关系,五苓散证有的,它由于下气上冲,它造成小便不利,这个绝对不是小便频数。小便不利微热而渴,那五苓散证,这个心下痞正是水气逆于心下,所以它这个为什么不详说呢这是个简文,他通过渴者这两字就代表了。第二段也是一样的。要是不下也可以发生这样的征候,那么病人微热不恶寒而渴,这个也没说阳明,可没有底下这一套,它没说阳明,但是他是小便不利,这种渴也是停水不行的,也可以用五苓散,他就在渴上发挥的,不是说转属阳明小便数你还给吃五苓散,这是不对的。

第245条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夜,大便因硬也。阳脉微,指脉浮而按之微,即太阳中风的脉浮弱(浮缓)。太阳中风则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无大损伤,故谓为自和。若汗出多,致津液大量丧失,故谓之太过。太阳伤寒当发汗,但发汗取微似汗,若大发其汗而使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无论自汗与发汗,汗出太过则津液亡失,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因而硬也。本条屎硬不该以大承气汤攻之,自不待言。

第246条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浮为太过,主表主热,芤为不及,主津血不足。脉浮于外,芤于内,为热亢于外而津血不足于内。浮芤相搏,即热与津虚互相影响,必使热者愈热,而虚者愈虚。由津液外越,胃中干而生热,故使阳绝于里。

荣卫不和,当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热,阳绝于里,大便因硬也。可与53条注互参。

第247条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趺阳脉用以候胃。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脉浮,故谓浮则胃气强。涩主津血虚,小便数则耗泄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古人谓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亦受到约束,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第248条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太阳病三日,虽发汗而病不解,其人反蒸蒸发热者,此发自于里,不似太阳病的发热翕翕然于外,故谓属胃也,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249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吐后,胃不和腹胀满,不要误为大实满,而与大承气汤攻之。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第250条

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由于津液亡失,胃中干而不和,故微烦。若小便数,益使胃肠枯燥,大便硬结不通,可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即愈。

【按】此太阳病误治而转属阳明病者。里热不甚,故只微烦。虽大便硬,不宜大承气汤猛攻。虽有脾约证,但后者虽十日不大便无所苦,而此则微烦,故不用麻子仁丸而用小承气汤。辩证必如此入细,用药方能恰到好处。

【注】小承气汤,以枳实厚朴消胀去满有余而攻下不足。调胃承气汤以芒硝去热,虽芒硝、大黄合用,但有甘草,下之并不峻猛。

第251条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无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今既烦且燥,心下又硬,已四五日不大便,里实显然可见。能食为胃热,据理当可议下矣,但以脉虚,而且只限于心下硬,因稍稍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稍安其烦躁,再行观察。至六日,还不大便,可增与小承气汤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有似结实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屎未定成硬,大便初硬而后溏,则仍不可以大承气汤攻之。若不慎而攻之,必使溏泄不止,须待其小便利,则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第252条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目中不了了,谓视物模糊不清也,睛不和,谓眼仁暗无光泽也。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发热恶寒的表证和大实大满的里证,虽只大便难而身微热,此热实于里,为候殊恶,虽外迫尚微,但上攻甚烈,病势凶猛,是需急下,宜大承气汤。

【按】这是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证之一。看来不像重病,但确是不得了的症状。

第253条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阳明病,蒸蒸发热,大汗如流为热盛由里蒸腾于外,津液欲竭之象,应急下其热以救津液,缓则无及,宜大承气汤。

【按】壮热内迫,津液外越,故发热、汗多如流。如不急下,津液立克枯竭,恶证蜂起,必致不救。本条乃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证之二。

第254条

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发汗不解,指太阳病发汗后不解,竟直传于里。腹满且痛,可见结实已甚,传变迅急,不可等闲视之。须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以上三条均为病猛剧,传变迫急,看似不重,稍有延误,祸变立至,故须急下之,读者宜玩而记之。

【注】①发汗不解,指太阳病发汗后而病不解。这里要特别注意是表证不解还是里证不解?是里不解,而且还向严重的程度发展。如果是表未解,则正邪仍恋战于表,传里必不致如此急剧也。

②腹满痛,为大实、大满、大痛,不但面积大而且痛重,是表证急剧传里的表现。

【按】此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证之三。

第255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民,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此条承上条腹满痛而言,虽以大承气汤急下,但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此为实,还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按】《金贵》曰“腹满不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与本条所述正成对子,宜互参。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若属一般的实满,用厚朴三物汤足矣,当无需大承气汤猛攻。本条盖病毒重剧,结实至极,非一击而能收功。除恶务尽,故须再下。

【注】①腹满有虚实之别。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为实满,腹满时减,复如故,为虚满。临床见上午腹不满而下午满,或醒时胀满而寐时较好者,皆属虚满。

②腹满不减虽属实,但不定必用大承气汤攻之,临证还当参照余证而用适方。本条用大承气汤在于腹满不减,胀的厉害,且有增无减。

【按】读本条,当明其两条含义:①服大承气汤后病去甚微,有是证在,仍可服大承气汤。②腹满胀的虚实辩证之法。本条不用急下之,而用当下之,提示辩证要细微,当求其本质也。

第256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释】本条应读为“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脉滑而数,为里实有热,下利见此脉,为有宿食的缘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阳明病本不下利,由于木来克土,故反下利,因以阳明少阳合病冠之。此句和“其脉不负……名为负也”一段文字均为附会五行家言,不足为法,亦可能是后人所附,宜去之。

本条所述下利,即指今之肠炎痢疾而言。中医治病重在辩证,其以太阳病证出现者,即依汗法解之,以阳明病出现者,即依法下以解之,其以少阳证出现者,即依法和解之。本是活泼泼的,不存任何成见。治痢如是,治它病亦是。

【注】①阳明少阳合病,指既有阳明病的不恶寒、但热等,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等。

②这段文字是以五行理念来解释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阳明属土,脉大;少阳属木,脉弦。若大盛于弦,即木未克土,此为顺(不负)也,不致下利;若弦盛于大,即木来克土,此为负,土被木克,则必下利。

【注】阳明少阳合病句非本条的本质,在治疗上亦不足为据。下利,脉滑而数者,实也,以其为宿食,故治从阳明,宜大承气汤。若其人果有少阳证者,当选大柴胡汤矣。

第257条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释】病人无明显的表里证而延续发热七八天不解,显为里热,虽脉浮数者,亦可以适方下之。假设已下而脉数不解,热仍未除,其人消谷善肌,下后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也,宜抵挡汤。假设已下,即脉数不解,且下利不止者,此协热利,必便脓血也。

【按】流感或重感冒,发汗解表后,仍高烧不退,脉浮数而大便偏干者,多宜下之,尤以小柴胡汤加大黄石膏和大柴胡汤加石膏汤为宜。由本条合热则消谷善饥,说明嗜食证有淤血所致者,亦注意。邪热内盛,虽依法下之,亦有转变为便脓血的协热利者,当于热利中求之。

【注】

①病人无表里证,主要是没有表证,故后一句言“可下之”。

②脉数主热,脉浮主表,亦主热,今有脉浮而没有表证,可见此脉浮主热而不主表也。以无表证,故发热已七八日为里热。“虽”字传神,示人不可以脉浮有所畏缩也。临床上高烧多日不退,虽脉浮数,若不大便,黄白苔,常与大柴胡石膏汤。若其人发烧、呕吐、恶心、乏力,可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大黄,供参考。

③下之后脉数不解,至七八日不大便,并且消谷善饥,这是其人有淤血,热与血结的缘故,宜抵挡汤下之。如不是久瘀,亦可用桃核承气汤。

④若下之后,脉数不解(热不解),乃少阳阳明合热之故。下利不止者(与下之后七八日不大便正好相反),因热伤血分而便脓血也。黄芩汤、白头翁汤等方加减均可。

第258条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这一条应该跟上面257是一条,

第259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太阳伤寒发汗之后发生黄疸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是由于寒湿在里而热不退,黄疸一般是可下的,假若这个证侯不可下,是因为纯粹寒湿在里,寒湿在里为不可下,这个也叫做阴黄,阴黄属于太阴,就变成一个大便稀,甚至于溏便,那么这个时候呢你不能下了,就是用一种以寒湿中求之,他这个指的就是五苓散加茵陈,五苓散是利尿药,加上茵陈就是治这个病。如果是湿热这两个问题,热胜于湿,湿随热化就发阳明病,这个茵陈蒿汤就是,这叫做阳黄,阳明嘛。这个像现在的黄疸性肝炎,茵陈五苓也好,茵陈蒿汤也好,这些方子全是去湿去热的。

第260条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到六七日七八天,他都弃表传里,由表先传半表半里的,也有由表直接传里的,临床上遇到的感冒,没有几天他身上无力,高烧不退,有脉浮细而嗜卧,懒了,这就是传到半表半里,这个时候恶心啊,往来寒热啊,不愿意吃东西的一系列的柴胡证都有了,所以用小柴胡汤,这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个说的也是这种,几天了,从半表半里近到里了,这个时候大便也干了,舌苔也黄了,那么用小柴胡汤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他既有柴胡证,也有里证,就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咱们就要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两解,既解少阳,也解阳明之里实了。

  那么太阳伤寒七八日里,常常是由表传里的时候,这个时候发黄,身黄如橘子色,非常鲜艳,这个热的表现啊,就表现鲜艳,寒的表现就是黑褐,所以身黄如橘子色说明湿少热多,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小便不利,水不得行于外,他就留于里了,所以这个热和水两个又结合了,为瘀热在里,腹也微满了,腹微满,一方面是里实,他这个二便不利,小便不利他也是满,但是只是微满,不像大承气汤,大实大满,这个呢,纯粹是湿热的问题了,热较胜,所以他用茵陈蒿汤。

第261条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这个热是从里来的,阳明病更厉害了,蒸蒸发热。此外,身发热则非指一般的太阳表证的翕翕发热。那么这类的表证如果发黄,用栀子柏皮汤主之。所以伤寒身上有黄而发热,没有腹微满,即上面茵陈蒿汤的内实,也没有前面讲的寒湿在里,只是热,人特别烦燥,如果遇到这种黄疸,病人烦燥不安,但大便不实,即大便通调,里不实,有热而无寒,这就用一派苦寒药就行了,所以用栀子黄柏甘草,栀子黄柏是苦寒解热的药。

第262条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就是在表证的期间,又有瘀热在里的话,虽有表证也必发黄,不是传里的问题。根本里头就有瘀热,这个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这个方子解表除黄,也去湿去热,瘀热在里嘛,赤小豆去湿,生梓白皮、连翘全是解热之品,麻黄杏仁是解表的药。这节的意思是,在临床上遇到发黄的病,有表证,发热怕冷,头项强痛等存在,这种发黄,要是无汗用此方。此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麻黄汤去桂枝,加姜,生姜发汗与桂枝差不多。但此无气上冲,有恶心。有表证,有些恶心,没有气上冲的样子,可用麻黄汤去桂枝,换上生姜,另外给些去黄的药,如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就是去湿热,以祛黄。即在临床上黄疸在表,要发汗,在里,可用茵陈蒿汤,还有栀子大黄汤,这个书没有,在金匮黄疸篇就有。如果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就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配伍茵陈蒿汤或配五苓散,无一不可,不配伍也行。如果用小柴胡的话,柴胡证状要相当的俱全,这也是金匮要略上说的,发黄而呕,再有热,就是小柴胡汤证,即可用小柴胡汤。当然如果兼里实,即用大柴胡配茵陈蒿汤就行了。如果再遇寒湿,就配茵陈五苓散。这里的表证是无汗的,要有汗呢?有汗就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也去黄,也是金匮里面的。总而言之,他这个书就是辨证,什么药去黄,什么方子治疗,在临床上也要根据疾病的反应,如果在表,即我们后头讲的,当发汗的,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如果根本就是自汗,也是表证现桂枝汤证的,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情况,就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也去黄。如果是里证,就根据这几个方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即是栀子豉汤加大黄)。烦的更厉害,可合用栀子柏皮汤。要是半表半里证呢,与柴胡剂里求之,大小柴胡汤配伍相当的药物都可以的。这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到此把是阳明篇讲完了。

八纲分析呢,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腑病,即是病实于胃肠之里,心下的部位拿手按,有抵抗,甚至有压痛。没有胃家实怎么辨阳明病呢?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换言之,无论什么病,有胃家实或者有身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之外证,则都为阳明病。所以一个是腑证胃家实,一个是外证,这二个是阳明病的特征。临床上把此作为判断阳明病的标准。

  阳明病怎么来的,由太阳病不解而转属阳明病者,叫太阳阳明,如脾约是也。在太阳病,由于治疗不当,本因发汗而吃泻热,使热陷于里,也能转为阳明病。即便依法发汗,如果病相当的重,也不一定在太阳病的阶段把病治好的,这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大病好的时候全在少阳的末期和阳明病初期,就在大柴胡汤、白虎汤的阶段,甚至调胃承气汤的阶段可以好的。但在太阳病的阶段常常不好,即使治疗得当,不过是杀一杀病势,使病势减轻,使转里或半表半里,不那么猛暴。一般轻病表证的时候可以好,如轻微的感冒,喝点姜汤也可好,就说弄点姜水喝一喝,出点汗,吃点茶叶出点汗都可以好的。真正的重病不是随便吃药就可以好的,就得按规矩,该用麻黄汤非用不可,用桂枝汤就不行,该用桂枝汤用麻黄汤更不行。所以此书辨证严的很,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而最后要辨到方证,方证就是咱们讲的这套,即一个方剂有一个适应证。不这样则达不到疗效。

  阳明病也有些误治,有些在太阳病的阶段发汗太过,丧失水分太多,里头燥结,也有重病,在太阳阶段虽然依法治疗,但是在此段阶好不了,也是要传里或半表半里的。如果传里之后,阳明病已发生,太阳病还存在,这叫太阳阳明并病。即太阳阳明是也,少阳阳明也是一样的,少阳病,也有因误治的,使邪陷于里,而发生阳明病,也有的,你看利小便就是的,丧失津液太多,也使大便干,少阳病不可吐下和发汗,只能用和解的法子,如果用发汗或吐下,(少阳病吐下则悸而惊),这个虚其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来胃肠不虚,吃吐药、泻药,虚其胃肠,外边邪热,趁胃虚,往里头去也发生阳明病。也有象表证而病重的,在少阳病,没治误,也有传为阳明的。如果转属阳明了,就是少阳病还没解,阳明病已发生,这时叫少阳阳明并闰。即少联联明者是也。假设说无论太阳转属阳明,还是从少阳转属阳明,而太阳少联没有了,只是阳明证了,就是胃家实,就是正阳阳明。所以把阳明分成三个,特以设个问答。没有少阳(19:20)阳明的痕迹了,只是阳明病了,阳明病最终还是胃家实,即为正阳阳明,这个是就阳明的发生而分,阳明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这么一种说法而已,这个不是个重要的,方才说的重要,阳明病有他特征。另外阳明病,在原则上怎么治疗呢?如果里实当攻,当下,如果里热而不实,只有外证,没有胃家实,这个不能吃泻药,只能清热用白牙汤。凡是热结于里需攻的都是阳明病,咱们讲太阳病那里头有很多,结胸证是阳明病,所以放在太阳篇是不对的,明明是说热结于里嘛,水结胸胁,热结于里就是阳明病,所以也得攻,且所用的方剂比大承气都猛烈,不过是攻水,一方面攻里实,一方面攻水,所以攻下这种方剂,我们可以看出来,配伍什么就起什么作用。如几种承气汤,要想它去实水积滞,所以配厚朴、枳实,厚朴、枳实这二味药在健胃中常用的,平胃散不也是半夏厚朴吗?它里头有陈屎,就胀满,就只是说行气消胀,其实由于食积的方面最多,所以配厚朴枳实就去宿食,燥屎等。配甘遂大戟芫花呢,就下水,所以也用大黄,配合血分药,如桃仁丹皮就下血,去瘀。所以在太阳篇就讲到,很多是阳明病,结胸证属阳明,桃仁承气汤证也属阳明,抵当汤的更不用说,全是。不过是在阳明病里头,有些其它的关系,有兼发瘀血证的,有水湿结于胸胁的结胸证。再如泻心,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不是里证,也是里证,不过它是下火。刚才说了,阳明病里热当清,但是由于火郁在那个地方不去,本经中说是热气,也得往下攻。所以大黄要配合苦寒药就能下火,现在用的黄连解毒汤都是这种情况。黄芩、黄连、柏子、大黄,那下火相当有力量。火郁结在心下的部位就成痞,这个痞不是指胃虚衰那个痞。这是由误治造成的多,在表证的时候,吃泻药,虽没结实,但热陷于那个地方,心下部,这也是属于阳明,是下火的一种手段。还有头前的瓜蒂散,也是里证。这个里证我可以这样体会,为什么会发生里证?人的身上是妙不可言的,当人有疾病了,就会对疾病抗议,内经上有,夫邪气交争在骨肉,这就是表证的阶段,此阶段,邪与人的津气在骨肉皮肤之间打仗,所以中医老讲正邪分争,这是指这,我们讲柴胡证时,说的很好。在这打仗,但人的生理不是万能的,虽有这种反应,打算从体表解除疾病,事实上他解决不了,打不胜了,就想法往里钻,变更御病的机制,就发生少阳病,前面柴胡剂讲的挺好,“血弱气尽,腠理开”表证的时候,血气尽量向体表输送,以攻邪而从汗解。这时,达不到目的了,人的体力有所不支了,就撤外边而自卫于内,就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就是胸腹前边了,此时“血弱气尽,腠理开”那不是虚,是把外头的气血往里头撤,而防卫里头,所以邪气因入,与正相搏结于胁下,这段解释相当好,还是要御敌。不过是换过方向。利用很多的脏器功能来解除疾病,即由呼吸道、泌尿系各个方面。半表半里的部位,就是人身上这些脏腑之聚积之地。利用腑脏来解除,所以就发生少阳病这么一种病理阶段。如果这个阶段也不行了,最后就想利用消化道解除疾病,消化道有二个方面,一个是吐出,一个泻下,所以把病邪尽量包围到胃肠里头去,此为里。所以疾病万变,反应到人体就三个部位,不是表就是里,再就是半表半里,所以疾病它有一定的规律,人体解除疾病只这么三个方面。汗腺排出疾病,即是外边作战是最良之道,在体表上打,对人的妨碍不大,所以表证死人很少,再打不了往里退,退到半表半里,借诸多脏器的协力,而消除疾病,再不行就用消化道,呕吐学业一下,来驱除疾病,但都陷于人的自然力量,达不到,怎么办呢?所以中医讲顺势利导,即顺病势。所以达临床上要淀粉枚观察,万其瓜蒂散写的最好,说心里头愠愠欲吐而不能吐,说明病理机制打算吐出而去病,甚至于气上冲咽,而不得息,光有这种反应,又吐不出来,故此时一吐准好。所以伤吐多者不可,病势是向上走,当顺势导之而出才可。阳明病阶段,虽把病整个集中到胃肠中,反倒发生不大便,怎么办呢?大便不就好了吗?我认为涌吐的方剂或泻的方剂都是去里实的手段,在上面根据病的趋势,欲哕者哕之。不往上哕,使上吐是不对的。

   这是总结阳明病,疾病万变,由于人身上有御病机制,所以这个病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人的生理是万人皆通。所以反应出的病,就有一定的方位。这个六经,不是说伤寒病有六经,万病都有六经,六经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它反应出二类病情,一个太过的阳,一个不及的阴,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就这么六个基本类型,这是不会变的。古人发现这个也是经过千难万困的。这个在临床上也的确是有。三阴篇那都是病比较严重的,才有这种情况,三阳篇是常见的,所以三阴篇的解释,大概就随便说了,因为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现实的说明嘛。三阳篇在临床上天天看见的。这说的阳明病的治则方面,整个的把它扩展看一乍,可能是这样的。这个治则是个原则的东西,那么它这个书,怎么治病呢?还往前头分析,就是辨到具体的方证上,所以他这个书讲辨证辨脉并治,不是只辨到六经就完了,如泻的三个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用错了就不行,非常的细。白虎汤里头有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这个书把大承气汤反复来论,既要有潮热,又要有燥屎,才可用大承气汤。那么大承气汤不要误会它,只要是燥屎就可以用它,是不对的,而是以燥屎,即大便硬作为用大承气汤的火候或标准,不为大便硬而设。由于汗出多而大便硬,没有发热的情形,这个泻不了,所以有蜜煎导一类的问题了。就是厉害了,人平素津液亏,尤其是老人,老人得习惯性便秘最多了,津液虚,这个便秘也攻不得,阳蝎于里嘛,顶多用麻仁治脾,麻仁丸就是麻仁治脾的方子,这也是大便硬,这不是用大承气汤的目的。

  大承气汤既要大热大实,实到什么程度呢,大便硬就行了,不到大便硬的程度,不可用大承气汤。另外大承气汤不要老守常规,所以三个急下症,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二个是“发热汗出多”,这也了不得,马上津液脱尽,也得急下,此时别管他大便硬不硬。三个是发汗后当时就腹满痛,又满又痛,病势来的凶猛,这得急下。所以为医之道,既要谨慎,也要当机放胆,才能治病。那得怎么办呢?古人的东西,也实实践,就这些东西得掌握,不是在原则上,立法就可以治病的。

再就是三个承气汤是有些不同的,调胃承气汤,搁个“调胃”,就是胃不和有热,芒硝是寒性泻下剂,此方以大便干,以热为主。小承气汤,也是大便干,以满为主,有厚朴枳实,还有大黄。调胃承气没有枳实厚朴,小承气去热差的多。大承气汤既能以芒硝治发潮热,又有厚朴枳实去满。能去大热能去大满,量也重,同时大泻下,此药特别猛峻。

这里头茵陈蒿汤不是只要是发黄,就为阳明病,可攻的。如“寒湿以为不可下也”那不属阳明病,茵陈蒿汤就属阳明病。在金匮内栀子大黄汤也属阳明病,皆为现出阳明证候的发黄,根据阳明病的法则治疗就可以了。再者不是在阳明篇的方剂都是治阳明病的,阳明病在治疗也有一定的方法,有表证在的话,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必须先解表。所以桂枝汤麻黄汤搁在里头,全是表不解,都是属于并病之类的,先解表。其它的方子也有如猎苓汤是利小便的,这些都是比较,比如阳明病里热他喝,猎苓汤也渴,在这里还作一个比较的。大阳篇也是一卷。尤其是四逆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