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阳明篇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黄元御医学研究 2020-03-03




阳明腑病开头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后下。腑热内实,潮热外蒸汗出恶热,是一定之理。但表不罢者不可下之,此也为一定之理。都是定理,并不矛盾,细细研究。
阳明二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胃腑偏盛而外蒸也,早下胃阳之盛,以和里气,调胃承气汤下之。胃腑偏盛而不实,故为大承气之初证。芒硝半斤,125克。
2 汗后不解,非太阳不解,是发汗后病不解之义。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3 调胃者,调胃腑之偏盛也。是胃腑之盛,热而未实之义。若实者,则是大承气汤证,此条观太阳七十三四条则知。名调胃者,轻下胃腑之热燥,以和里气也。
阳明二十一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
1 二阳合病,太阳证罢,而入胃腑,阳明腑实,则潮热外蒸,手足絷絷汗出,胃热肠燥,则大便难;胃实阳结,血热神乱,则见谵语;下之则愈,大承气汤,下阳明之腑实。
2 阳旺于阳明,阳腑病实,日晡之时,则发潮热,手中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此为阳明经腑实之证。此为《伤寒论》六经辩证法,最直接的体现,最直观的认识,六经每一经都有每一经证,学完伤寒六经,自能懂六经辩证之法,此法仲景独创,简单直接准确,学中医若是不懂此理,那就是伪中医,后世中医又有用其病证套其汤法,汤证相合,百发百中,系统学完六经,则临证胆大心细。
3 从现在开始关注发热这个证状,因为发热,所有的病基本都有这个症状,伤寒六经,三阳有三阴也有,温病也有,现代中医西医都在研究发热,又对这个热的理解各不同,我们先认识本篇的发热,细细研究则临证见发热而不心慌。本条发热是在阳明腑实,潮热外蒸。 
4 谵语者,601页,胃热薰冲,消亡心液,神明迷惑,昏狂不清,师言心液,余也不懂,但余论此就是阳腑阳结,热极血伤而神乱。阳明四十九,热入血室也有谵语,少阳有,《金匮》妇人篇也有,阳明有阳实谵语证反之也有亡阳谵语证,阳藏火秘则神清,阳泄水决而志惑谵语,后学自能区分,阴阳之别。
5 阳明为阳之最盛,阳旺于阳明,阳明为腑,其气为燥,燥热成实,非下不可。大承气汤,专泻胃腑热燥结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