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条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首见于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但219条侧重于证,没有讲脉象,本条侧重于脉。 “脉浮大”,脉浮为表,为太阳病之脉,参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脉大为里,阳明病之脉。 “上关上”,康平本为小字旁注。这是注家最头疼的地方,说好的三阳合病,既有太阳脉,又有阳明脉,为什么没有少阳脉?既然你不写,那就改一个!吴谦曰:“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是'上’字,则经论中从无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但仲师有说过三阳合病脉必弦吗?好像没有!曹颖甫从黄元御之说,认为“胆气候于左关,胃气候于右关,胆胃不降,二气逆行,故脉上关上”,他们忘了一点,胆是少阳,胃是阳明,如果他们是对的,那阳明脉大如何解读?难道少阳阳明合占关位?关上为寸为阳,关下为尺为阴,关为阴阳之关,“上关上”就是寸脉浮大,尺脉不浮大。显示三阳之邪在表,邪欲外出之势。其实三阳合病中的少阳,没有在脉上显现,是从“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中显现出来的。 “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参论述温病的第6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有脉浮、自汗出、多眠睡,特别像三阳合病。在多眠睡上,二者都是热盛神昏想睡觉,温病能睡着,三阳合病可能睡着,也可能睡不着,但风温为病的自汗出与多眠睡没有直接关系,而本条“目合则汗”,闭眼睛出汗,不闭眼睛不出汗,眠睡与汗出有直接关系。“阳加于阴谓之汗”,闭眼睛则阳气入阴,汗出则阴气得泄,汗出很可能会使人清醒。所以三阳合病是“但欲眠睡”,而不是“多眠睡”,一直有睡觉的意愿,但因为“目合则汗”而睡不踏实。参《灵枢·经筋》: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少阳为枢,睁眼为阳,闭眼为阴,所以三阳合病是从“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目合则汗”中推导出来的。 或有人说,少阴病但欲寐,与本条“但欲眠睡”相似,对!但少阴的但欲寐因“阳虚而阴盛”,不出汗,且少阴病脉微细。本条三阳合病,侧重少阳,阳盛而阴虚,“脉浮大,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很好辨别。 仲师没有出方,但不能用219条的白虎汤,219条虽是三阳合病,但病性病位侧重阳明,腹满身重、面垢、谵语,所以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本条三阳合病,病性病位侧重少阳,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第269条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1.阳去入阴是什么意思? 2.入阴入到了六经中的哪一经? 3.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以何方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