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肾活血泄浊方

 清茶清清 2016-01-06
生黄芪30、党参15、川断10、杜仲10、枸杞子15、黄精15、当归15、川芎10、丹参10、六月雪30、土茯苓30、制大黄6
辨证加减:1、偏气虚者,酌加大生黄芪用量;2、偏肾阴虚者,酌加生地、首乌等;3、
偏肾阳虚者,酌加淡附片、仙灵脾;4、水湿甚者,加猪苓、泽泻、苍白术、车前子、茯苓皮
等:5、挟湿热者,加川连、黄芩等;6、湿浊中阻者,加藿香、佩兰、砂仁、苏梗等;7、大
便秘结者酌情增加大黄用量;8、瘀血甚者,加赤芍、红花、郁金。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肾虚湿瘀证
主症: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面色晦暗,腰痛
次症:气短懒言,畏寒肢冷,夜尿清长,或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脘腹胀满,口中粘腻,
肌肤甲错,肢体麻木
舌脉:舌苔厚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
慢性肾脏病肾虚湿瘀证的临床表现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面色晦暗、腰痛等,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益肾活血泄浊方采用黄芪、党参健脾益气为君,川断、杜仲、枸杞子、黄精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强筋壮骨为臣,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健脾益肾之功,正气充沛,故可见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腰痛等正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正气充沛,使脾肾通调水道、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以促进湿浊毒邪排泄,本方运用炒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加用六月雪、土茯苓、制大黄泄浊解毒,诸药合用促进湿浊瘀毒排出体外,故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面色晦暗、腰痛等湿浊瘀毒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
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正虚包括阴阳气血、脏腑的虚损,其中以脾肾两虚为主,其病本在肾,与脾关系密切。“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上十分重要。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二者在机体气血的生成及津液代谢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脾运化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的生成又离不开肾的促进作用。慢性肾脏病患者,脾肾衰败,气化失司,气血生成不足,气血是全身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则正气亏虚。正气虚损为发病的主因,肾气亏虚致肾气化功能障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不能及时疏导、转输、运化水液,因而形成湿热、痰饮、瘀血、湿浊等邪毒。另一方面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等病理产物堆积,难以排出,日久成浊毒之邪,进而损及他脏;邪实包括水湿、湿热、瘀血、痰饮和浊毒等。邪毒虽源于正虚,反过来又阻碍气血的生成,因实致虚,形成恶性循环。湿浊之毒是脾肾衰败,气化失司产生的病理产物,且有粘滞特性,易使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而血癥是由于“ 久病入络为血瘀"且有“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不良后果,因此浊毒血癥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成为致病因素,加重病情,且一旦形成难以消除。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肺、脾( 胃) 、肝等脏腑,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包括“ 虚、湿、痰、瘀、毒” 等方面,“ 虚” 为病之本,“ 湿、痰、瘀、毒"为病之标,肾气亏虚,浊瘀互结,壅滞三焦,肾络不畅的病理变化贯穿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益肾活血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方中药物健脾益肾、利湿泄浊,起到祛邪固本的作用,加以活血化瘀,通畅血运,疏通经络。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