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张图读懂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

 每日一篇 2016-01-06

2013年以来,随着国产中低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马化腾称之为“真正的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冲击,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成为上至党中央、下至创业者的重大话题,国务院推进“互联网+”和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引发举国关注。

但持续数年的讨论,仍没有就一个基本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互联网到底对传统企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有人说互联网对传统企业进行“降维打击”之后,竞争降至一维,唯剩产品;有人说互联网的主要影响是大大缩减了中间渠道,提高了传递价值的效率,降低了零售的价格;也有人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借此获得爆炸式的传播,让企业有机会不花一分钱就获得比央视广告还好的推广效果;还有人说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公司的组织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得更加扁平化,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上述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举出相应的成功案例,但这同时说明这些总结是不全面的——如果某个总结是全面的,它就能涵盖所有的道理和案例。我们能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总结出一张全景图来看清全部的变化,而不是盲人摸象地般摸索到个别的变化?

创造顾客:商业史上的三种典型公司

要想总结出互联网影响传统企业的全景图,首先要对传统商业的全景图了然于胸。

整个商业可以简单地分为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两个阶段(具体请参考我的书《互联网+战略版》)。创造价值阶段是一个势能积累的过程,企业基于组织创新能力,把产品做出来,相当于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山。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目的是获得一个巨大的势能。传递价值阶段则是在万仞之山上将千钧之石一把推下去,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彼得·德鲁克对企业目的做了清晰的界定:“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如果你想把石头推得更远,尽可能多地创造顾客,有两个基本的方法:一个办法是在创造价值阶段,把石头推得尽量的高,获得足够的势能;第二个办法是在传递价值阶段,让阻力尽量的小,让动能尽量的大。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发现今天的公司大概分为三种,一种叫做产品型公司,致力于提高势能;一种叫做营销型公司,还有一种叫做渠道型公司,这两种公司都在提升动能上发力。

产品型公司

产品型的公司把一切资源都花在产品上,将产品做到了极致,功能和品质非常好,可是随后发现营销和销售团队的能力非常差,产品走出去出现了巨大的阻力,迅速下滑,最终创造的目标顾客就比较少(阴影面积小)。

比如2015年吴晓波的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红遍朋友圈之后,人们才知道了那些为日本品牌代工做智能马桶盖的浙江企业,它们能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但转型做自己的品牌面向国内消费者时,销量往往少得可怜。又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把产品做出来之后,发现自己的销售团队很糟糕,产品卖不出去,所以不必一味地羡慕互联网公司,很多企业很快就倒闭了。

渠道型公司

渠道型公司你可能都没怎么听说过,但到处都有它的产品在卖。运动鞋企业动不动开出几百上千家门店、饮料公司致力于建设深度分销体系,这都是在销售环节不断打透打深。渠道型公司有非常强的销售团队,但它们的产品往往不足够好,是靠销售团队给铺出去,销售人员多铺货就多。这个模式投入巨大,有很大的边际成本。

营销型公司

还有些公司叫营销型公司,它的产品不见得特别好,但媒体广告做得真是好,获得了广泛的认知度,但是它的渠道铺货做得很差,我们动心之后要买却买不到,严重妨碍创造顾客。比如你看了王老吉的广告,但在很多饭店能买到的凉茶却只有加多宝。

总之,产品型公司、营销型公司和渠道型公司在有显著优点的同时也都有显著缺点,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产品、营销和渠道哪个环节最重要。我们只能说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某个环节是它当下最缺乏的。

成就卓越公司的关键是系统创新

看过了三种优缺点都很鲜明的公司,我们再来分析它们如何进化成卓越企业。企业要想获得真正的大成,我们得把这张图进一步画一下,分为组织、产品、营销和渠道四大要素的创新,互联网化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渗透其中。

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是一前一后两个阶段。如果仿照用后轮“推”着车辆前进的后驱动汽车,我们可以把产品型公司称为后驱动公司,它们用产品“推”着公司前进;再仿照用前轮“牵”着车辆前进的前驱动汽车,我们可以把营销型公司和渠道型公司称为前驱动公司,它们用营销或渠道“牵”着公司前进。

产品、营销和渠道都做得很好的公司,好比四驱动汽车,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行驶性能最佳,最能适应复杂地形,对应到商场上,四驱动的公司最能适应复杂市场,实现基业长青。

为什么这张图还要再引入组织这个新因素?设计组织形式就好比设计汽车的“心脏”——发动机,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强东认为,“所有的失败,最终都是人不行”。构建一个能够吸引顶尖人才,并充分“激活个体”的组织形式(发动机),是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之一。

组织创新的目的是把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渠道创新的基本能量抬到相当高的水准之上——打个比方,平庸的公司竭尽全力,在平地上把千钧之石向上推了4000米;优秀的组织一开始就站在了4000米的半山腰上,然后他们的实力更强,能把千钧之石向上推6000米......

海尔力推公司平台化、韩都衣舍力推小组制,都是在“发动机”角度做文章,都使组织的创新力获得了显著的提升,成为中国企业组织变革的典型案例。2015年双11,韩都衣舍天猫旗舰店流量超过1.3亿人次,勇夺互联网女装销售冠军。其闪亮业绩背后的功臣是280个产品小组,每个小组都像一个小公司,选款式、定价格、搞促销......这些重要决策都由小组自己来做。关键指标(业绩完成率、毛利率、库存周转率)越出色,奖金就越多,充分激发了每个小组成员的创造力——韩都衣舍每年开发3万款产品,超过Zara,位居全球第一。

分析完企业的“发动机”,再来看看“前后驱动”。大多经济型轿车采用前驱动方式,胜在经济实惠;大多高级轿车和赛车采用后驱动方式,原因是动力强劲,加速性能比前驱好。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非常缺乏产品理念,研发、设计投入少,大多是渠道型或营销型公司(前驱动公司)。互联网公司把产品拉到一定高度后,立刻能对很多传统企业进行降维打击,所以产品在今天特别重要——这是动力强劲的后驱动大放光彩的时代。

说起产品创新,不少人多年来患了美、日、德、法等“列强”恐惧症,心理阴影面积很大,深深觉得这不是中国人的强项。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著名一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1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亚洲第一,而韩国和日本加起来仅占17.1%。中国人能搞定高铁、核电和卫星、超级计算机等高科技,自然不会缺乏创造力。要搞产品创新,中国企业首先得自信,挺起脊梁骨向前进。

营销创新是为了获得品牌、产品的认知,企业要尽力把营销的摩擦力减小,让动能曲线尽量平缓,甚至出现波段上升。杜蕾斯在微博上形成了爆炸式传播,逻辑思维在微信上形成了爆炸式传播,它们把口碑传播这件事在互联网上发挥到了新的极致。

营销像空军,渠道像陆军。销售跟企业的销售人员和门店数量是线性相关的,过去是相对平缓的曲线,投入有多大,创造的用户价值就有多大。渠道创新主要是提高效率,充分运用电商的手段;或是借助互联网社交工具建立用户社群,反向定制产品。总之,缩短产品与用户的距离是渠道创新的大方向。

有足够强的组织、足够好的产品、足够小的营销和渠道阻力,能够充分实现创造顾客的企业目标,这样的公司可称之为系统创新型公司。比如苹果公司,它的产品做到了极致,营销做得非常好,线上线下渠道也铺开了,这些能力反映出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组织动力十分强劲。

那么,传统企业该如何运用系统创新思维?有人说我的产品做得很好,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卖出去不少,为此沾沾自喜。但如果他把渠道和营销做得更好,好产品可以卖出去更多。所谓系统创新思维,是要看看在自己的整个系统里,今天缺的是哪一环,然后有针对性地借助“互联网+”之伟力,如此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进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