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跳出矛盾,即是般若
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今学佛人多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明了“自净其意”者为数不多,又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生活在矛盾的世界里——内与外、是与非、对与错、阴与阳、有与空,即使满天的星辰,也与浩瀚的虚空相对。 站在矛盾的任何一边,都无法看清世界的真实。在对中不知道什么是错,在错中不知道什么是对;在矛的一边不知道什么是盾;在现在不知道未来;求索必然伴随着迷茫;希求成功而失败又是如影随形。 多少人彻夜不眠,在真理与谬误中辗转反侧,在取舍中迟疑不定,在痛苦与茫然中徘徊。辛勤的付出有时是必然的失败,在修行的路上往生净土却不知净土在何方,欲达究竟又无法把握,欲消除妄想,而欲望膨胀又无法清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站在矛盾的任何一面,跳出矛盾,即是般若,即到彼岸,是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跳出“空”而圆融“空”,跳出“有”而圆融“有”,是故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终极之圆智也。 一切法门皆以众生离苦得乐、跳出相对世界的束缚为宗旨。 知其所束,心结何存? 若众生皆不住矛盾,岂非一片祥和? 普愿法界含识,远离颠倒梦想,能除一切苦,究竟涅槃。
发现自己的角度
学佛同仁,大多是想从这个世间苦中解脱出来而进入修行的。可是很多学人,修行了很多年,不但没有解脱出来,反而越学越累,越学越疲惫。更有甚者,家没个家样,开口埋怨家人不配合,还咒家人下地狱,拼命地让自己的家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最终导致家庭矛盾百出,乃至破裂。这种与人类本然不和谐的曲调,使那些不学佛的和想学佛的人视学佛人为精神不正常者,视其为人群中的异类而远之。 人们对学佛人产生偏见,使学佛人成了精神病的代名词,学佛这个词也成了迷信的代名词。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个角度问题。找出自己牢不可破的角度,破掉这些角度,让自己站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当你处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早已得到解脱,再没有束缚你的地方,原来所谓的束缚不过是自己的角度而已。没有角度了就可圆满一切、容纳一切,所有的存在都成为一种“合理”现象。 一个人的角度,极不容易被自己发现,而这种角度能使人发达明心,也能使人进入死角受苦烦恼,一生都不能觉知。一旦“去掉”这个角度,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角度呢?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当与人辩论的时候,有时感觉词穷理尽,内心很难受,这时问自己“我为什么有难受的感觉?这种难受是从哪里来的?” 2、当对方用莫须有的事情对你加以指责时,你会有气愤的行为,自问一下“我为什么有气愤?气愤是从哪里来的?” 3、当你无缘无故被人骂一顿的时候,你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总想还他一句骂,这时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它从哪里来?”就有可能找到你牢不可破的角度。 当你真的发现自己固有的角度时,最好是再问自己一下:自己词穷理尽的时候,“我”凭什么要难受?当被别人冤枉时,“我”凭什么要有恨意?当被人谩骂时,“我”凭什么要气愤?就因为有个“我”吗?没有“我”当如何?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每一个生命都有两面性,即空无性和有为性。认识这个自然界也是用这个两面性去分析、了解的。虽然多数人会利用这个两面性,但并不认识这个两面性。学佛人也是如此,当让他站在一面去认识另一面时,却成了登天之事。比如:从有欲过渡到无欲,从万有过渡到什么也没有。而我们不要说过渡,就是站在“有”上认识一下“空”也成了难事。 离开了自己的利欲,整个世界就变得无意义了。人们怕空,怕无意义,就拼命地争取个什么东西,在争取的过程中,有胜利的欢乐,有失败的痛苦,于是喜怒哀乐就成了人们的主流。而且苦大于乐,苦长乐短。为摆脱这样的苦,才有了宗教。 佛教为了解决这种苦,用它独特的角度和方法教人离苦得乐。统观一下,所有的苦都来源于欲望,而所有的感受又都是生于空性,灭于空性。知道欲望的虚无性,去掉欲望心,归于空性,就能从各种痛苦中解脱出来。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当今学佛似乎相当困难,社会压力大,相信的人不多,多数学佛人也不理解佛教的真实意义。还有少部分的人,不懂装懂,把佛说得神乎其神,把人引到封建迷信中去,害人也害了自己。还有一部分人,把佛法搞得极为复杂,让人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诵经、持咒、念佛,本是让人自净其意、降服其心,却成了积累功德的工具。殊不知什么是功德,仅仅是放下世间的欲望,提起积累功德的欲望,只是把自己的欲望改变了一下方向而已,而欲望本身一点儿没少。这是当今学佛人的现状。
从“有”过渡到“空”
一个人处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上,被牢牢地定在那里,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突破这个点?就是因为人们有个牢不可破的时空概念,就因这个概念,把人们固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这个概念又源于“有”。 一个完整的生命它具备两种状态,即“有”的状态和“空”的状态,由于我们长期以来都住在“有”这种状态里,对于“空”一无所知。 所谓的修行,就是让人们从“有”的状态“过渡”到“空”的状态。人们一旦了知这个“空”、认识这个“空”、知道这个“空”,那么觉知“空”“有”的“觉知”就会显露无遗,心中自然明了。觉知空性本自具足,非修、非证、非悟,本然现成。 但是,很难人人都能过渡到空,如要达到空性,必须跳出人们的几种习性才能做得到。略说如下: 1、跳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恐惧中。如:怕自己被社会淘汰,怕对方不爱,怕自己不能挣钱,怕自己没面子,怕自己没有地位,怕自己失去依靠等。所有这一切的怕,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欲望,如果能停下自己的欲望,恐惧就会消失。 2、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认为和概念里。如:自己认为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以及空有、大小、长短、冷热、内外、阴阳、实虚等概念。一个认为一个标准,一个概念一个框框,拿着自己的这些标准和框框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并把自己框在了自己的标准里不能自拔,这就是自己的知见。知见一立,就自缚于无明。如果能放下自己的认为和概念,随缘做事,你就会从自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3、活在自己长期养成的习惯里。如:好为人师,好说好道,好酗酒吸烟等。如能跳出自己的习惯,离道也就不远了。 人们被自己固有的概念、知见、习气给牢牢地固死了,种种的烦恼、痛苦、不幸都来源于自己,自己把自己葬送了,自己反而不知道,还怨天尤人。
什么是真空
1、学佛都讲究真空妙有和空性,但真正的空性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留意。一些学佛人把空理解成“无一切物,离一切相”。还有些人认为“非空之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谓之实有”。把空性说成真如,把空性说成实相。那么何谓真如,何谓实相,形同如虚设,如同没说。其实,每一个念头的起处和落处,皆是真如,皆是空。所有的念、所有的法,都来源于这个空,灭于空。念与念之间、佛号与佛号之间的空是个本然(本来存在),非修非证能所得,只要你想得就有失去得的可能,放下“有”,自然显现出的就是本然的“空”。改变一下角度,修与证就成了多余。 2、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佛祖到底让我们干什么?既然非修非证,改变角度就可以,那么这个角度怎么改变呢?其实三藏十二部经就是让我们去掉自己世俗的概念和固有的认为。一个概念,一个认为,就是一条标准。拿起这些标准对待周围的人、事、物,符合我的标准就赞成,不符合我的标准就反对,在反对的过程中产生烦恼,产生痛苦。其实,当没有自己的概念、没有自己的认为时,还有“我”吗?没有“我”了,还有“别人”吗?没有“我”了,所有的一切不都成了“我”吗?
念与念之间
在禅宗观心这一法脉里,不讲层次、不讲境界、亦不讲达到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去参公案、不去参话头;不去用数息、观息和随息来改变当下的自然状态;也不追求打坐禅定的三昧境界。因为以上的修行方法,虽然能让你达到“遍一切处”的极高境界(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也还是在意识境界,还有出入,还在意识之中,有微细惑的存在,还没跳出矛盾的双方,还在二元对立之中,自己的固有角度还没有被转化。 修行要达到的就是只管当下,活在当下。保持一颗平平常常的清净心,没有对立,不被自己的角度所束缚,从自己的固有角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自由人。 古德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自性、空性,什么是清净心。他们说“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又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些都是在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念与念“之间”、思维与思维“之间”或佛号与佛号“之间”。 就是这个“之间”,因为简单得无需人们意识冥想、无需任何造作,人们无法相信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真理,感到难以置信,所以佛说这是难信之法。不是“得”不到,是你不容易相信。 这个念与念“之间”,从没有生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次第,没有高低,没有对错,没有善恶,不是修来的,不是学来的,不是证得的,不是谁教的,“它”是本然存在的。我们只是回过头来认识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之间”,时时清净湛然地“照亮”着我们。谁知道这个“之间”就是清净心,谁就是明心,就有明确的修行方向了。谁达到这个“之间”的清净状态,谁就是见性,就能离开盲修瞎练的行列。 如能真地“契入”这个“之间”,很自然地成为这个“之间”的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无始无终,无头无尾,你所想到的一切都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遍一切处。好像遍知一切又无一所知,这一切没有任何的人为,极为自然而然。虽是这种状态,又不废世间事,在世间人眼里你就是“正常人”,不会给人异样的感觉。你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亲和的力量,使人很想和你述说衷肠,不知不觉中,你成为你周围人的中心。你也不会因此而自高自大,也没有谁高谁低的认为,在你的内心里一切都是平等的。在你的言谈中,随着他人的高低而高低,过后不留任何痕迹,心量宽广。会烦恼而无任何烦恼,会生气而无生气的理由,能发火而无发火的感觉。
认识自己
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是什么?我的身体是“我”吗?我的概念是“我”吗?不是,是“我的”。如:我的思想、我的角度、我的认为、我的地位、我的面子,还有我的概念,都是“我的”,而不是“我”。那么“我”是什么?组成“我”的成分有哪些?作为一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受的外来信息,被称为“六尘”,六根接受六尘,产生六识,形成无数的概念,由这些概念派生出一个“我”来,“我”是一大堆概念而已。 因从小到老的人生过程,便形成了时间概念;因从甲地到乙地距离的现象,形成了空间概念;因一切的物质都会掉在地上,就形成了万有引力的概念;抬头看天,形成了虚空的概念;嗅到香臭,形成了气味的概念;尝到各种味道形成了味觉概念;身体触摸各种物体形成了触觉概念;分析各种现象形成了意识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是“我”,就是组成“我”的成分。 因有“我”,便产生了“我要”,欲望从此升起。欲望覆盖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此进入无明。以物欲为源动力,展开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竞争局面。那么什么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本来,请把你那诸多的概念真正地放下,看看会出现怎样的状态?把虚空的概念还给虚空,把山水的概念还给山水,把众生的概念还给众生,把所有的概念统统都还回去,“我”还有什么?答案是什么也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概念的“真心”,在佛教界给了它诸多名称:自性、空性、实相、真如、觉性、心,等等。 没有这些概念,“我”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清清净净、空空荡荡的“本来”,因为“本来”没有任何概念,所以被称之为空性。只因它什么都没有,在无我的状态下,当见到虚空,虚空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虚空,虚空的一切我应该知道;当见到自然界,自然界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我应该知道;当见到芸芸众生,芸芸众生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芸芸众生,芸芸众生的一切我应该知道;世间的一切都能造成我的概念,我就是世间的一切。即一切是我,我是一切,虽说“我”而非我。 本来只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站在本来上看待一切的“有”,处理一切的“有”,就不会被粘着。当做事时会一心做事,没有以前的胡思乱想,事过之后,在思想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住任何事,也不被任何事牵引。心中没有对和错,就不会被对和错所束缚;心中没有善恶,就不会被善恶所束缚;心中没概念,就不会被概念所束缚。没有这些束缚,就是一个自由人,就是一个解脱者。 一个自由人是心的自由,身在这个世间,就必须按照世间的游戏规则行事,在行为上有三个方面必须遵守:一是法律,二是有关的规章制度,三是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心无虚妄,身无触犯。 如如不动,于事不染。 红尘已破,真如自显。 非修非证,如是湛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