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白发老人1号 2016-01-07
  这部作品是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创作的,由俞丽拿首演。当时他们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出效果极为轰动,很快就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听众的热烈赞赏。这部作品是我国交响音乐民族化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交响音乐都有一定的曲式结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单乐章的由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音乐作品(管弦乐队不只是处于伴奏地位)。它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

  奏鸣曲式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大段落组成。

  呈示部一般有两个对比性的主题,也就是说,有两段形象很鲜明的,容易给人以较深刻印象的曲调。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在性格上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对比。呈示部主题是贯穿全曲的音乐形象,表现整个乐曲的主要内容。这些主题以后还要多次出现,有时基本上保持原样重复,有时则经过变化后出现。

  展开部就是把出现过的音乐元素拿来变化发展交织在一起,以此来表现矛盾双方的冲突和斗争。

  再现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再重现一遍,作为总结。这种重现不一定是全部的重复,可以是局部的重现,也可以是变化的重现。

  奏鸣曲式特别擅长表现矛盾冲突,最富有戏剧性,大部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采用奏鸣曲式。除了奏鸣曲式之外,还有好几种曲式,其中单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在《梁祝》中也有出现,穿插在乐曲中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说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暗恋上了同学梁山伯,回家前托师母做媒。梁山伯赶去求婚,不料祝英台已被其父强迫许配给了马文才,遂抑郁而死。祝英台出嫁时路过梁山伯坟,上去哭灵。突然坟上裂开了一条口子,祝英台投坟殉情。梁祝化成两只蝴蝶,成了一对蝴蝶夫妻。《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利用这个题材表现了民主自由思想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和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音乐不善于表现具体的剧情,只能表现对事件的感受、态度和情感,因此必须对故事进行简化和抽象。

  以下是对作品的结构分析:

  第一个大段落是呈示部。

  先是呈示部引子。弦乐器的振音和美妙的笛声把我们带进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世界。接着是引子的主题,像是一阵阵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一切都非常美好、和谐。

  然后是呈示部主部主题。这个主题用单三部曲的形式写成,结构公式是A--B--A。A代表一个乐段,B代表另一个乐段,或者是一些没有形成乐段的片断。这种曲式结构可以独立构成一个小型的音乐作品,而在大型的交响音乐中,常常用作乐章的一部分,或者是一首作品的主题结构。主部主题的A取材于越剧音乐,用独奏小提琴奏出,是一个非常优美的乐段,描写梁祝纯洁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B是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二重唱”,表现了梁祝感情的融洽。然后又是
A,这次用的是大全奏,是对独奏小提琴的共鸣。可以理解为对梁祝爱情的肯定以及人民对他们的同情和赞赏。由于音乐的特点,这里没有具体的情节,但音乐描写爱情的温柔、甜美和真挚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沁人心脾,比文字描写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下来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连接部。连接部是一个华彩乐段,很华丽。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幻想。

  副部主题也表现爱情,但侧重面不同。主部侧重于描写深情,副部侧重于描写欢乐。它采用了回旋曲式的结构,结构公式是A--B--A--C--A……。同一个曲调A要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B和C等则是插在两个A之间的对比乐段,它们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在本曲中,第一个插段就很短,第二个插段就很长。副部主题十分活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将梁祝爱情的欢乐表现得十分充分。

  呈示部结尾有一个结束部,是从主部主题发展而来的,描写梁祝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在越剧舞台上就是十八相送。音乐不可能表现那些因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是女扮男装而引发的戏剧性的具体情节,却通过柔美婉转又略带伤感的音调把梁祝的离别之情描绘得非常动人。

  第二个大段落是展开部。这里的转折特别明显,任何人都可以一目了然。

  展开部的引子——不祥预兆,是由呈示部引子发展而来的。大家记得呈示部的引子非常优美,春光明媚,怎么一下子变成不祥预兆了?呈示部引子描写的是一种气氛,气氛变了。就像天上的云,原来是白云飘飘,突然变成了乌云滚滚。都是云,但是颜色变了,最后变成了倾盆大雨,变成了封建势力主题,进入展开部的中心部分。

  中心部分可以分为三段:抗婚、楼台会、哭灵。

  (一)抗婚 封建势力主题用铜管奏出,凶暴无情,压力很大。相比之下,用独奏小提琴奏出的抗婚主题力量就比较单薄,但是态度十分坚决,斗争十分顽强,在封建势力的残酷打击下面不屈不挠。抗婚主题来源于呈示部副部主题,暗示着斗争的力量来源于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求。在抗婚主题之前有一段散板,像是抗婚主题的引子,表现的是祝英台听到父亲逼她嫁给马文才时出现的惊慌不安和痛切的心情,然后再奋起反抗,这样安排才符合逻辑。

  (二)楼台会 在斗争达到第一个高潮之后,出现了一段慢板——楼台会。曲调是从主部发展而来的。不是机械的重复,但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任何人一听都知道是同一个作品里的东西。这一段用大提琴与小提琴沉痛悲戚的“对唱”来表达梁祝重逢互诉衷情的情景。在斗争高潮处出现抒情的慢板,是音乐中常用的手法。由于对比非常鲜明,给人的感受特别深刻。这样安排,一则可以避免长期的紧张造成听者神经的抑制,二则可以为后面的最高潮做好对比性的铺垫。

  (三) 哭灵 曲调也是从主部主题发展而来的。民间故事里的许多情节都省略了,音乐只表现感情的转折。祝英台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虽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却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向封建势力作最后一次冲击。在这之前,她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向苍天、向大地、向人民控诉封建势力、封建观念的罪恶。

  展开部的结尾是投坟。顿时天崩地裂,鬼哭神嚎,音乐达到全曲的最高潮,表现梁祝的悲剧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和不平。

  第三个大段落是再现部。

  再现部的引子就是呈示部引子的一部分。曲调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给人的感受同前面不一样。经历了这么一场腥风血雨的残酷斗争,大家都在为梁祝的悲惨命运嘘唏不已,再来听这么一段优美的音乐,总觉得它不是真的,只是一种虚幻的境界。一阵阵的春风没有了,显得有点冷嗖嗖。

  再现部只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那一大段欢乐跳跃的副部主题再现不起来了。主部主题再现时,独奏小提琴加了弱音器,音色不如前面的明亮,朦朦胧胧的,给人以虚幻的感觉。这个主题的再现和发展,表现了人们对梁祝的追怀和遐想,祝愿他们能在天上得到美满幸福,也反映了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最后的结束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是对全曲的总结,像是讲故事的人把故事讲完了,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来表示对梁祝的怀念和叹息。

  我在学生时代得到了一份上海音乐学院的资料——《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图解,我这篇文字就是对“图解”的通俗化。我曾以此为讲稿分别对青年工人和学生做过讲座,一段一段地放录音,一段一段地讲解,他们听了都很兴奋。消息传出去,来索取书面资料的人很多。当时的资料上都有谱例,可以对照着乐谱听。可惜我不会在电脑上打谱例,很抱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