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营霸蛮社,两个指标至关重要
记者:霸蛮社现在有多少粉丝? 张天一:将近20万。仅仅关注我们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平台者不能称之为社群成员,这里所谓的20万粉丝,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能留下关键数据,通过报名表,后台系统里面至少统计到姓名、年龄、地域、联系方式和职业这五个基本标准属性;第二,愿意跟我们连接。 记者:每天活跃粉丝有多少? 张天一:整个社群统计到的活跃核心群体将近1万人。 记者:粉丝在哪里沟通交流? 张天一:粉丝所有的沟通交流都在微信群上。 记者:微信群里大约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微信群? 张天一:群太多了,与我们直接对接的大概是2000多个。每个群有群主,规模控制在50人左右,最多不会超过100人。我们的定位是做小群不做大群,希望每一个微信群内部的人至少见过面。 记者:兴趣小组组织了哪些大规模活动? 张天一:无法统计。兴趣小组每周都会组织活动,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就贴伏牛堂标签,有时候还会做一些商务拓展,需要资源对接的时候,我们会提供帮助。
记者:霸蛮社当下发展轨迹符合预期吗? 张天一:不符合。人太多了,需要筛掉长期潜水的僵尸粉,准备踢出去10万人左右。 记者:今年霸蛮社计划发展到多少人? 张天一:把模式理顺以后发展到50万左右。 记者:霸蛮社发展中遇到的除了人的问题,还有其他吗? 张天一:有,还存在时空局限问题,这涉及数量跟质量、连接频率之间的三者平衡。其实,核心粉丝不用那么多,小米10万核心粉丝却能支撑上亿用户。 霸蛮社的定位转变,带来了后续粉丝构成、规模调整、组织活动形式等一系列变化。 运营霸蛮粉关键:
一是够年轻,这是硬性指标
二是够活跃,这样才能不被踢出局。
二、社群对餐企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有人说,懂得经营粉丝和社群,是防止被互联网餐饮平台空心化的最佳手段。社群对餐饮企业而言是必备吗? “是否必备不好说,只能说拥有社群能让餐饮品牌活得更好。” 张天一对于社群运营的优势作了详细解释,“首先有社群能让店铺选址更大胆。 社群成员关系是长期的,靠社群引流,他们会把门店作为固定大本营,这样可以选地段稍差一点的地方,缓解了餐饮业租金贵的难题。其次,缓解招人难。 当很多餐饮同行用大叔大妈当服务员的时候,我们能保证自己的服务员都是90后,这帮人精神状态非常好,事实上有很多社群成员最后成了伏牛堂的员工。这就是‘员工即用户,用户即员工’。他们对你价值观认同,比一般员工黏性更高,忠诚度也更有保证。” 总而言之,社群对餐饮企业来说是充分条件,而并非必要条件,是否经营社群应该因店而异、因人制宜。 三、玩转社群,遵循“三步走”原则 当下,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过去的服务主要是打动客户,现在最高明的做法是把餐厅当成社交平台,增加顾客黏性,提高忠诚度。社群玩法,便是社交平台的一个典型应用。 餐饮企业一旦确定建立社群与粉丝互动,需要遵循“三步走”原则。 1、找准定位 每一家餐厅因菜品、装修风格的差异,吸引着不一样的顾客群。从客群中筛选出具备相同特征的粉丝群,建立一种更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
2、活跃社群 找准社群定位后,应该想方设法使社群成员活跃,仅仅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算不上真正拥有的粉丝。比如伏牛堂找准社群定位后,便根据兴趣爱好对其进行分组,进而通过组织活动加强线下联系,使霸蛮社粉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营造共鸣 社群成员仅仅玩得嗨还不够,玩完散了什么都没留下。此时需要根据社群特征设定情感符号,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一步完成后,如何通过社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餐饮老板们可以继续思考了。 作者:顾弘 来源:餐饮老板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