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此句蕴含“先知先觉”之自然哲理。然有师者教拳仍以动作言动作,以肢体形动作,使太极拳始终逃不出“操”“舞”的艺术影子,难以窥见太极拳之门庭,可惜矣。 笔者总结多年授拳经验,尝试到“物极必反”授拳理念的理想效果。 学拳者,两类人也。一曰拳盲也,无太极拳基础,如白纸一张。一曰拳痴也,习拳多年不得法,如太极操、太极舞。拳盲仅普通生活陋习,无不良拳势,小病也。拳痴则肢体主动,处处僵紧,大病也。无论拳盲拳痴,皆主于后天意识,行于后天作为,有着“依赖手脚,主宰于胯”的行为习惯,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主宰于腰”之理背道而驰。 笔者对太极之义的理解,极乃极端,太极则为更加极端,太极端也。太极拳理非常态之理,训练太极拳亦应为非常态之法。拳道如医道,中医讲究“辩证论治”,授拳亦“因人而异”。“治顽症,下猛药”,授拳亦如此。以“物极必反”理念授拳,才能去旧立新,忘却用力陋习,培养用意习惯,以唤先天之能。 “物极必反”授拳理念有三:一是搭手感应,认识自然拳意。授拳之初,亲授交流,让学者全方位感受太极拳之自然功态,感受人体先天本能,感受太极拳之舒适养生,涤尽心疵,激发拳意。如无极桩之陶然,行拳走架之舒适,太极腰球之任性。二是不揭伤疤,忘却后天元素。套路教学尽量不提动作用语,不做力量动作,以规避后天元素,以免覆辙。此“物极”也。三是植入意念,唤醒先天潜能。学拳伊始,植入拳意,以正拳道。初学者,以腰入拳,举动皆腰。无论上步撤步、分脚蹬脚、分掌打锤,乃松腰拎腰转腰滚腰所为。如此练拳,久之“必反”,腰球浑成,太极初现矣。 太极,无极而生,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故以自然之法从之,乃道法自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