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伟丨再聊太极劲

 winriman 2021-12-10
图片

(评拳友上传拳架视频)单就“松”这一点而论,松的还不错,尤其是下肢能松了,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背上的松还欠缺,可能他自己也没这里的意识。但太极拳不仅仅是松,在松的状态下要运动,一运动,就牵扯到如何运动的问题了,那些太极的运动规律就出来了,渐变、和谐、平衡、中定。这些功能性的东西我们的会员都很清楚了,可他就不知道了,所以虽然松的还不错,但一运动,啥规律和功能都没有,所以如果从太极拳整体要求看的话,这拳就啥都不是了,完全不知道在干嘛,该干嘛。所以这拳打的没界限,不知道哪里是阴极,哪里是阳极,没了分寸,就散乱了,看着挺活,实则违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练太极拳,脑子里先要有规矩,有东西,不然几十年下来,啥都没得到,白搭了功夫!

你把现在身上的力量扔的差不多了,太极劲就要出来了。摸你身上软软的,但是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东西才是太极劲。

我们一般人只有你身上是软软的,你就没有力量了。

阴中之阳,柔中之刚,才叫劲,而不是力。

你如果不舍得真正的去放松不用力,一辈子也别想有那个劲。

你推上他,他的身体没有硬点,软软的,他的力量像压飘在水面上的大木块儿感觉到的浮力那样,忽悠忽悠的,但很强大,如果是这样的,说明这个人是太极劲了。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记住,是先达到极柔软,然后在这个状态不变的前提下才能出那个柔中刚。

而且这种劲不是脚上蹬出来的,你就是把脚抬起来,那个劲还是那么大,有没有脚它都那个样。

周身完全不产生力量的状态叫无极状态,是产生太极劲的基本条件,“无极生太极”!

所以,练太极,先归无极!

所以,练太极才叫你放松不要用力。

这就是太极拳的虚性,“脚下虚灵,踏虚而立,虚不接物”。太极拳的脚下,是这样的要求。

这些内能量的东西,别瞎猜,也别在身上乱找乱感觉,你没有形成的时候,猜也没用,找也不会有,等你通过正确的修炼慢慢的有了,慢慢的又被你感知了,你就叫懂劲了,这时候是啥你就都清楚了。这种东西跟你原来认识的筋骨皮的力量和感觉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些内容,是我们明年高级会员区要讲的内容了。

很多人说太极是练筋膜的劲,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不是!如果是筋膜的劲,它只能在你自己的体内,是通不出去的。筋膜也是个实物,它在哪,劲就表现在哪,而内能量的劲,是可以通过接触点传到对方的身体上产生作用的。我经常一搭手,就把对方的后脚跟拔起来了,这个我们好多会员都试过了。我在你的手上一沾,一领,你的脚就起来了,手和脚这么大的距离呢,不是那个能量通过去和你的脚说上话,我怎么能把它牵起来啊。

我们的会员被我推时,感觉手的接触点上没多大的力量,但马上会感到整个身体僵硬不会动了,身上的劲怎么都甩不掉,躲不开,浑身的不舒服,这些也是很多会员都体会过的,然后总问为什么会这样。我说,我的劲不是在你的手上,而是在你的身体里面呢,你当然躲不开了,除非你脱离和我的接触,否则它劲一直在你体内,你就别扭死了。所以,太极劲,和我们现在认识的力量体系完全不在一个认知纬度上,什么时候你认知了那个纬度,你就开启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但这片天地的真实景色,只有你才能看得到。所以,我总和大家说一句话,真想练好太极拳,就把你现在的所有东西扔干净。太极拳让你不断放松不用力的运动,就是让你在运动中不断的扔东西的过程。

(会员:老师,脚对腰让一步,怎么理解?)

别把腰砸脚上,拎住腰,就是在让脚。

腰要虚,脚要虚,喉头要虚,顶要虚,肩胯要虚……,中国的内家功夫,就是要把身上所有的地方都练虚了,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不虚,就永远不会灵,永远不能活。

所以,虚,是为了活,为了灵,使身体充满活力,产生灵机。看看现在人们的太极拳吧,越练越呆,越打越僵,越压越实,越抠越死,关节僵化,神情呆滞,与真正的传统核心内容大相径庭,不如不练。

猫、老虎,猫科类,都是内家高手,它们不懂什么易经八卦,它们没有认知,为何还是那么牛!它们虽然不懂,但它们本然就是。

易经八卦就是自然本性规律的总结,只是人把它说出来了而已。

动物不懂,但它们本然的就在体现这些规律,而且不会违反,但人就不同了,不明规律,事事都在违反。这就是人的“我知我见”。

太极拳下身要正、要松、少动。上身是吊着的,要活,手臂要松开松长,随脊柱生动作,腰与胯是要有反向动作的,各做各的事……

真正练虚练空了,太极就管用了。一无应万有。不抵不抗,空空荡荡。

(会员课后总结:若要棚劲生,就要换力性;若要换力性,就要无极生;若要无极生,就要练虚性;若要练虚性,就要僵力扔;若要僵力扔,就要练松功;若要练松功,再听康师明。)把练太极的次序说明白了,总结的非常好,太极就是按这个进程练的!

现在人练太极,一上来就讲掤劲不丢,内外三合,虚实转换等等,看看这些都是啥时候的事儿啊。一开始能有吗?如果明理得法的修炼,3~4年就可以了。

不练到一动皆动的地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外之合,就更别谈内合的事了,做到真正的内三合,已经是登堂入室的高级阶段了,是练到相当阶段的结果,哪里是初级练习的方法。

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能外三合,才是真正的形整!外三合是“整合”,为动之合;内三合是“化合”,为静之合,两个层面!现在市面上对内、外三合的所有解释,至少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解释正确的!很是惋惜。

我们前人留下的理论精华,已经被我们后人曲解丢失怠尽了。建议目前大家不要管什么外三合内三合的事,因为根本的概念还没弄明白,根本就不可能去练,而且初级阶段根本就不可能练三合,基本条件还不具备呢,就像我们说的“掤劲不丢”一样,不练到“虚”,根本就不可能有掤劲。现在两条最重要:1,真正的学好练好放松;2,通过练习让你的意识联接和感知到你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两条是所有东西能够实现的前提!

脊柱要用意识连接和感知,但不要用力,用意识感觉脊柱骨节间的松开、放空,把力量扔掉,逐渐成为“虚”的中心,到此状态,太极劲就从这个中心生出来了。

欲知此中真消息,需寻脊背骨节中。

别人向我身体的正中间按,都感觉完全没东西可推,就是因为脊柱空虚了。

今天的推手课,通过推手的实践,学员们真正认清了什么是“进退需有转换”,进而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单重”,什么是“双重”,和过去的认识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我们被推时之所以总想向两边转,向两边躲,就是因为中间的脊柱是实性的,怕推。

自始至终的用意识领着脊柱渐变的不间断的移动,我们的意识对脊柱的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晰,慢慢就会产生对脊柱的控制能力。

很多学员脊柱移动不起来,就是平时练的时候没有注重这个练习,意识对脊柱的感知能力不够。

太极拳并不神秘,只是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没有了解和掌握事物的过程,只是一味的关注和追求最终的结果,这就是现在习练太极拳的通病。

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是太极拳功夫产生的基础,深刻理解这些思想理念,是心悟,把这些理念用行为呈现出来,叫体证,也就是所说的太极功夫,所以,没有了核心理念的认知,太极功夫自然也就没有了!

当今的太极拳是蓬勃发展,还是濒临灭绝?

当今的太极拳是否可以技击,还是只能表演?

看看现在练太极还有没有核心理念,就一目了然了。

练太极的天天嘴上挂着引进落空,看见谁做出来了?不懂'消、息、盈、虚',哪会有引进落空啊?

我们祖先几千年的积累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和超长能力,几乎被无知的后人扔光了。

看真正的太极功夫,就看是不是别人推到你身上自己就失控不稳了,而不是你用什么招数把对方用力摔出去了,这样是摔跤要练的东西!

太极总是进不了奥运,就是根本说不清自己的特点,说是太极推手,外国人一看,你这就是摔跤啊,奥运项目里有了,你说不是摔跤,区别在哪里呀,不都是靠我绊你,你背我的技巧把对方摔倒吗?没区别啊!说的我们自己也傻眼了。

真正的太极拳,是最终看你有没有太极劲,有这个,就有了太极拳的核心要素,而有了太极劲,还要把劲运行起来,让它产生作用,即所谓的“走劲”,劲走(即运行)起来,就产生了不同的运劲方式,可以走螺旋,可以走缠丝,可以走抽丝,可以走吞吐——等等,这些都是太极劲的作用特点,所以,有没有缠丝劲和有没有太极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作用,一个是本体。

陈氏的走劲主要特点是缠丝,杨氏的主要特点是抽丝和松沉,吴式的主要特点是吞吐,孙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合,但不管是哪一氏,都必须先有太极劲,才会有走劲的特点。

就像打乒乓球,有的横拍,有的竖拍,有的快攻,有的削球,技术特长各有所现,你说那个才是真正的乒乓球,有意义吗?

走劲,是走内不走外,拳论谓之“全凭心意用功夫”,外面看不见什么特别刻意的动作,但接触上了,你机会感觉到劲的作用了,所以,真正的缠丝劲,根本就不是我们现在做的胳膊大腿拧来拧去的外形动作,真正的顺逆缠丝,外形动作是看不出什么形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