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大王线条怎样临

 zxzxzxzx8888 2016-01-08

好大王线条怎样临



2014-04-02 16:43提问者采纳

对于隶书,人们一般都称道汉隶和清隶,其实,东晋年间的《好大王碑》在隶书中是有重要艺术地位的。该碑立于吉林省集安县好大王陵东侧,清光绪6年(公元1881年)被书家发现。碑文无年月,据考证为东晋义熙10年(公元414年)所刻,共44行、1775字。碑文内容记叙了古高句丽王朝第十九代王谈德东征西讨、开疆辟土的功绩,所以尊他为"广开土境平安好大王"。

  一般认为,《好大王碑》书法在篆隶之间,方正拙朴,圆浑敦厚,有周秦篆籀之遗意,与同时期的以"二王"为代表的清丽典雅书风大不相同。我则认为,《好大王碑》是以隶为体,以篆为用,间有楷书特征。《好大王碑》总体形态特征属于隶书,但它出现于东晋晚期,上距隶书成熟期的东汉最近年份也已经200年,其时以"二王"为代表的中原书法,楷、行和今草书已经成熟风行。可能是古高句丽王朝地处东北边陲,文化发展滞后于内陆中原,因而在内陆中原字体已由隶书发展转化为楷、行书时,他们仍然使用着古朴的隶书,这与差不多同时产生于西南边陲的"二爨"也留有隶书遗意的情形十分相似,只不过"二爨"、特别是《爨龙颜碑》笔法已用楷法,而《好大王碑》仍用的是篆书笔法。但是,毕竟此时内陆中原楷书已经成熟,影响所及,《好大王碑》某些字的结构也显示出了楷书的特征,比如,碑中"言"字旁,第一画汉隶都是写成一短横,而它却写成一点,这正是楷书的写法;又比如,碑中已出现类似于后世的简体字,如"献、并、与、弥"等,这正是汉字简化之一法"草书楷化"的应用。《好大王碑》由于融篆隶为一炉,并时有楷书之意,使它具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当前书法界注重创新、书风多元的情况下,对于热衷于隶书创作的书家,是极富启迪作用的。

  我在临写中,感到《好大王碑》与成熟汉隶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从结体看,《好大王碑》的结体有一种独特的拙味。这种拙,不同于汉隶中《张迁碑》的方劲冷峻的古拙,也不同于《西狭颂》《郙阁颂》宽博雄浑的生拙,福州朱以撒先生等许多书家认为是一种"稚拙",我则进一步分析其为"稚拙"中的"憨拙",即不属于聪明清秀小孩的"拙",而是鲁钝粗壮小孩的"拙",一种天真而又有厚重味的"拙"。一是字形方正,无汉隶常见的横势。有时随某一字本身的偏旁组合或扁或长一点,不同于一般汉隶字形左右开张呈扁型。大多数字的重心居中略偏下,这一点略同于魏碑、墓志的结体。二是字形外紧内松,象颜字。一笔一画,该长就长,该短就短,有些字的长画还有意缩短,大多数字没有特别强调加长的所谓"主笔",这一点与《石门颂》等不同,而近似于《郙阁颂》《西狭颂》。三是合体字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大体均衡,但某些部位有特殊处理。比如,凡呈方框形的"口"、"日"、"田"等,都写得特别大,具体在一个字中显得很突出;又如"走之"(辶、廴)、"三点水"(氵)、"立刀"(刂)等偏旁,又写得比较简省,在具体的一个字中所占比例显得比较少。由于这些部位的特殊处理与通常结体规则不同,便显出了《好大王碑》特有的拙味。

  2.从笔法看,《好大王》笔法比较单纯,主要是中锋用笔,没有偏侧锋,如同小篆。与成熟汉隶相比较,《好大王碑》的线条以圆笔为主,方笔较少;笔画基本圆起圆收,没有装饰性的蚕头雁尾,甚至如同《石门颂》里面横、撇、捺画那样象征性的波挑也没有,每一笔画几乎都呈直线状,只是撇画和捺画略有弯曲而已,很象现代美术字里面的"黑体"字,这一点是与汉隶最大的不同;此外,《好大王》的横折笔画也与汉隶不同,基本是横画连笔直接折转,有时呈外方内圆形状,不同于汉隶是写好横画提笔,然后另起一笔写竖画。

  3.从章法看,《好大王碑》的字距略大于行距,但字距与行距相互间的比例又不如一般汉隶那样明显,有时几乎接近,章法显得比较茂密。一般汉隶比如《史晨碑》、《曹全碑》,字距明显大于行距,章法显得疏朗。《好大王碑》字与字比较,大小不一,一般是根据某一字本身笔画多少决定的,笔画多的字写得大,反之则写得小;也有碑的某一局部的字都写得很大的情况,总之是统一中有不统一,虽然是为王室树的碑刻,但没有刻意追求整齐划一。

  《好大王碑》因地处边陲,被发现较晚,自有拓本传世至今,才一百年出头,影响还不很大;它与成熟汉隶相比,笔画无蚕头雁尾的装饰性,显得不那么"正宗";再加上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拙味比较难把握,所以写的人较少。我的看法,由于《好大王碑》笔法相对单纯,所以就学习隶书而言,不宜作为初学。它不象成熟汉隶有明显的波磔、提按,表现性不强,学隶一开始就临它,不利于掌握隶书的基本笔法要领。但在学习隶书有一定体会后,可以在《好大王碑》上下一些功夫,从中吸取营养,有助于促进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临写《好大王》以及运用于书法创作,有几点需要把握:

  一是要注重体会和写出拙味。临写《好大王》,主要是要能写出它的稚拙味,对其独特的结体要仔细体会,以掌握其结字的规律、规则,以便创作作品写该碑中没有的字时,能够写得象《好大王》,即写出《好大王》的精神面目。由于《好大王》毕竟是王室的碑刻,尽管有一种拙味,但它的1700多字,实际上是有内存的统一性的,许多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部首结体都基本相同,因此,把碑中没有的字写得象《好大王》,相对比较容易。这一点,不象几乎与它同时期的一些北魏墓志,那是一种散漫无羁的拙,要将某一墓志中没有的字写出该墓志的味道,是比较难掌握的。但正由于《好大王》的结体有这种较易认识的规律性,在临写和创作时,又往往容易出现概念化、模式化的毛病,作品写不生动。此外,由于审美趣味的不同,有的书家喜欢将一些有拙味的碑帖进行"雅化",比如南京的言恭达先生和管峻先生,他们写《好大王》,都写得比较整饬、雅致,属于吸取《好大王》的某种精神气息而加以改造,写出了自己的面貌。我则认为写《好大王》还是要力求写出它的稚拙和野逸,因为这是《好大王》区别于其他汉隶的独特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二是要注重锤炼线条的质量。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最根本的是线条的质量。临写《好大王》更是要讲线条的质量。因为它没有装饰性的蚕头雁尾,每一笔画就是一根直来直去的质朴的线条,这根线条如果没有质量,没有"金石气",这样的《好大王》便一无可观。线条的质量主要靠长期练习笔法,不断揣摩体会笔、墨、纸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选择适当的笔、墨、纸也是表现出《好大王》线条质量的重要外部条件。我个人的体会,①用短锋笔或中锋笔,不用长锋笔,前者容易写出圆浑、迟涩的线条,后者容易写出飘逸、流畅的线条,而《好大王》线条的特点主要是圆浑、迟涩;②用粗糙一点的纸,比如毛边纸、元书纸,不用生宣。我喜欢用福建农民小作坊生产的一种竹纸,由于纸面不太光洁,行笔就会产生阻力,线条上下或左右两侧容易出现干枯的毛边,显现出一种苍茫的意味,这样才有《好大王》线条的感觉。用生宣写,如行笔慢,容易洇墨,行笔快,虽可出现枯笔的效果,但难以显出浑厚的感觉,与《好大王》终有距离。③用较浓的墨。浓墨写出的线条容易有厚重感,但浓墨不等于腻、浑浊、墨色无变化。如墨太浓腻,运笔速度一快,墨就不易入纸,墨色浮在纸上,就谈不上"入木三分"了。要注意与水的调和,做到浓而不腻。加上行笔轻重疾徐的变化,墨色就会相应出现浓淡干涩的效果,这样线条的质量自然就高了。

  三是要注重临创结合。前面说到,《好大王》最好是在学习隶书有了一定基础后来临写学习。因为是有了一定隶书基础的,所以在临写《好大王》有所理解体会后,可以进行模拟创作,特别是能把《好大王》中没有的字写得象《好大王》,以及处理好字与字的关系即章法,这两点是要在创作中才能解决的。开始创作阶段,可能不容易写出《好大王》的精神气息,需要认真分析不足之处,再用心临帖,加深对《好大王》的理解。这样临帖--创作--再临帖--再创作,就可能"下笔如有神"了。我多年前看到《好大王》就非常喜欢,但临写一段时间后进行创作,总是写得十分刻板,缺少生趣。以后写了几年北朝墓志、造像、近年来重又临写《好大王》,便有了新的感受。现在我用《好大王》风格创作作品时,有时还先要临写几十个字,使自己进入"规定情景"之中,以利于把作品写得生动、有趣,有艺术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