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 | 因为一份报纸,他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空灵百合12了 2016-01-08




只因为一份报纸

因为一份报纸,一名乡村教师圆了学生的名牌大学梦,还成就了自己的美满姻缘。

因为一份报纸,一名校长率领师生拉开了一场课改攻坚战,开创出学校的一片新天地。

因为一份报纸,一位教育局长从读者变成了作者,引领当地教师开启了教育写作之风……

因为一份报纸,衍生出人生的许多可能。正因为此,他们三位被评选为中国教师报2015“年度读者”。当然,在我们的读者群里,像这样的局长、校长、教师并不是唯一,只是因为,他们代表了2015年无数与我们一起携手同行的人们。



刘习聪:中国教师报是我的“红娘”
本报记者 康丽



湖南省安化县平口镇完全小学教师 刘习聪

在那边远的小山村,没有网络、不通班车,没有任何可以阅读的东西,每次收到《中国教师报》是最幸福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教师报》就是大家的宝。

一份报纸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如果以前问湖南省安化县平口镇完全小学教师刘习聪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显然是“不会”。但在2012年结识了中国教师报,成为报纸的作者和读者,他没有想到:这份报纸出乎意料地改变了他的一生。

“新年到了,我也有大喜事要办,这次一定要给中国教师报一个大礼包。”元旦那天,当我们把“年度读者”的新年礼物送给这位年轻的乡村教师时,他语出惊人,也要送我们一个大惊喜:1月12日,他和女朋友即将踏入婚姻的殿堂,而这个媒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教师报。

一个媒体,如何把乡村教师作为自己的年度读者。一份报纸,怎么就成了牵线搭桥的月老?

事情的缘由是来自一次特殊的征文比赛。2012年7月,教育部举办“我的特岗故事”征文比赛,在众多的征文故事中,来自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的特岗教师刘习聪,凭借自己特殊的特岗经历获得了征文比赛特等奖,还作为特岗教师代表发言。

在京短短的几天,刘习聪来到中国教育报刊社,来到中国教师报编辑部,成为我们的特约通讯员。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教师报,也是第一次成为中央新闻媒体的通讯员,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刘习聪笑言。

而更让他惊喜的是,从京载誉而归的他,收到了当地乡政府送给他的一份礼物——一份《中国教师报》。

在当地,读到报纸并不容易,学校距乡政府有34华里,交通非常不方便,只能是每次乡干部下村的时候把报纸带给刘习聪,有时甚至是乡党委书记亲自送报纸过来。

“在那边远的小山村,没有网络、不通班车,没有任何可以阅读的东西,每次收到《中国教师报》是最幸福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教师报》就是大家的宝。”刘习聪至今记得同事们“抢读”报纸的场景。

不仅教师们爱读《中国教师报》,学生们也争着看。刘习聪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看到报纸上免费师范生的新闻,2014年6月,他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里,刘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好几位学生考上了地方免费师范生或师范专业和教育类专业。

2014年9月,因为父母年龄大的原因,刘习聪从贵州调回湖南老家,继续做一位乡村教师。回来没多久,这个有心人就发现,与贵州山区不同,老家的学校处在大水库边,班上的学生靠乘船上下学,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怎么办?那段时间急得不行的刘习聪想到了中国教师报,他把困惑和想法写成读者来信,而《中国教师报》很快在头版予以刊登。让中国教师报和刘习聪都没想到的是,来信刚刚刊出,当地有关部门就专门安排了干部负责学生用船工作,有关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学生用船的制度研究,学生用船问题开始像校车一样,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并在一些地方进入了政府决策层。

命运的神奇还不止于此。这篇读者来信刊出后不久,邻近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的一位特岗教师对学生乘船问题也特别关注,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了这篇报道,通过多方辗转找到了刘习聪的电话,专门跟他进行讨论。

这电话一打不要紧,刘习聪才知道,这位女教师是全娄底市唯一一位在村级学校任教的硕士研究生特岗教师。

同为特岗教师,又都致力于乡村教育,两个人开始了见面,说来也巧,两个人虽然是在不同的市区工作,但距离其实很近,只有20分钟的车程。

一切似乎冥冥注定,曾经一度担忧自己婚姻的刘习聪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奇妙,来得如此之快!

“你不知道,我有多感谢《中国教师报》,你真是我们的娘家报,真是我和妻子的红娘。”在新年收到的祝福短信中,来自乡村教师刘习聪的这份感谢和祝福尤其让人感到激动和幸福。

“《中国教师报》,有你真好!”平素不怎么夸人的刘习聪把这9个字送给中国教师报,而中国教师报,愿意做乡村教师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戴金强:可以照亮未来的邂逅
本报记者 黄浩



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校长 戴金强

“高大上”的思想传递中,“接地气”的教学实践里,一路上追寻着她的足迹,学的不仅仅是课改思想,更多的是课改的方法和策略。

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校长戴金强没有想到,一路行走在教育途中,他会与一份媒体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

2006年,教育田野里一场来自民间的改革浪潮漫卷而来。那一年,戴金强刚刚接任青县二中业务校长。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青县二中如何跟上潮流?他心中有许多困惑——课改究竟怎么改,改向何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又该如何培养?新课堂是何模样,怎样打造?这是主抓教学业务的他必须思考的问题。就在千头万绪的时候,他遇见了《中国教师报》。

“‘高大上’的思想传递中,‘接地气’的教学实践里,一路上追寻着她的足迹,学的不仅仅是课改思想,更多的是课改的方法和策略。”戴金强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了与《中国教师报》的相遇。他说,这一次邂逅,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随后,紧跟这份媒体的教育主张,一系列教师基本功系列比赛活动在学校展开——赛即兴表达,赛学科素养,赛说题水平,赛微格说课,赛组织教学能力……“动起来”的学校,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

这一次被戴金强称作“可以照亮未来的邂逅”,让他从此与中国教师报“难舍难分”。在离开青县二中任职青县树人学校校长后,2014年的冬天,戴金强看到中国教师报将在山东临淄举办一次课改活动的预告。从前在报纸上见多了编辑、记者的名头,这一次,他想亲自去看一看。带着教学、管理中积累已久的疑问,拉上三名副校长,他们就此踏上了前往山东临淄的火车。

“树人学校被唤醒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山东之行,让戴金强的心情从“兴奋”,到“震撼”,再到“豁然开朗”,也更坚定了他大力推行改革的决心。

“共赴课改盛宴,达成课改共识,我将这次出行称之为‘临淄行认同之旅’。”戴金强说。紧随其后,被点燃了的学校领导班子派遣多名骨干教师三下山东,前往杜郎口中学、杜郎口小学等课改典型学校取经。正是在脚踏实地的磨砺中,这批教师有了新的思考,有了改革的力量,找到了“目中有人”的树人课堂的“入口”。学习归来的树人课改志士们,像被点燃的星星之火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引燃了树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燎原大火……

在一路追随、探索中,戴金强从未停止思考与研究。他说,每一次阅读《中国教师报》,他都视之为与中国教师报的主编、编辑们在进行一场场深度对话。

“在对话中我渐渐领悟到,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自觉,课改就是翻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翻转师生的角色、翻转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课改就是要解决改革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说起自己的研究心得,戴金强有说不完的话。而伴随着中国教师报对课改新动向的研究,戴金强领导树人学校“以学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生命在场”的生命化教育方向已然明晰。树人学校的教师们在常态化学堂里努力实践,最终建立起青县树人学校自己的教育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伦理观。

“这一切的思考和变革,都来自于中国教师报的启发。”戴金强说。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伴,戴金强始终不盲从、敢作为,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他说,未来的日子,他将继续牵手中国教师报——因为那里有他可以倚靠、也可以倚之而登高望远的坚实臂膀。



方华:这份报纸,能让读者变成作者
本报记者 崔斌斌


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 方 华

以往大多读者只能做一个静悄悄的读者,觉得报纸离自己很远,但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报》,许多教育工作者获得了成长,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完备。

“《中国教师报》有一种影响力,她可以让读者逐渐转变成为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如此评价《中国教师报》的作用。“以往大多读者只能做一个静悄悄的读者,觉得报纸离自己很远,但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报》,许多教育工作者获得了成长,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完备,也逐渐尝试通过写文章来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方华本人就是“从读者转变成作者”的典型代表。

早已成为中国教师报“老作者”的方华正在本报《区域教育周刊》开设专栏,向读者详细介绍自己眼中的教育,以及如何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而就在前不久,看到本报头版《多想想怎么帮“下乡”的新教师》一文后,方华的内心颇多感慨,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怎样帮助乡村教师,如何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新闻版后,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俗话说,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方华能够“从读者转变成作者”也不是一时半刻就实现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他就开始关注《中国教师报》。2003年,《中国教师报》创刊没多久便进入了方华的视线;而在2006年担任弋阳二中校长时,方华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于是《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每每都成为他学习的对象;升任局长后,《中国教师报》更是成为他每周必看的教育类报刊。“我可以从报纸中得到许多启发。”方华说。

《中国教师报》为何能吸引这么多教育工作者来阅读?在方华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份报纸有不同定位的周刊,全方位覆盖整个基础教育中的不同层次:有局长的管理层次,有校长的办学层次,有普通教师甚至家长的层次,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哪些版面。

“不仅是读报、用报,通过参加中国教师报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也获得了成长。”方华解释说,每次参加中国教师报主办的活动,能听到其他地方优秀局长、校长、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他们会借鉴优秀的经验与做法。当然,包括方华在内的弋阳教育工作者,也会在活动中将本县的一些做法与广大的局长、校长、教师进行分享,这对弋阳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弋阳县每年会在教师中开展读《中国教师报》征文活动,弋阳县的“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要求协会里的教师将《中国教师报》作为必读报刊,鼓励教师勤写作、多投稿。仅在2015年,弋阳县教师就有近200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师报》及其他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正是通过运用《中国教师报》等刊物,该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谈及对《中国教师报》的期望,方华若有所思:“是不是以后可以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连续不断的讨论呢?”他说,许多教育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和思考太少。他举例说,“比如教育评价单一性问题,到底单一性在何处?这些话题原来都提到,但是还缺乏深入的探讨、缜密的思考。”他同时建议,可以考虑发动集体的智慧,让一些热衷于这种类型话题的读者帮助我们搜集相关问题,让一些关于教育话题的争论持续呈现,从而使相应的探讨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下一个中国教师报年度读者,是您吗?


先预告下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大家读好中国教师报,用好中国教师报,2016年,中国教师报将举行一场参与度更广、规模更盛大、也更持久的“寻找中国教师报年度读者”活动,具体活动方案正在酝酿中。

欢迎更多读者能拿起笔来,写下您和中国教师报的故事。愿您的成长历程中,有我们的参与和见证!

期待,下一个中国教师报年度读者,就是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