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章 儿科疾病研究

 Ikegadad 2016-01-08

 

第二十二章  儿科疾病研究

 

    第一节  针刺治疗新生儿窒息7 8

 

    1.临床资料

 

    本组78例均为宫内孕3941周住院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3--7分者。分成青紫窒息53例,苍白窒息25例两组。

 

    2.治疗方法

 

    取穴:急救穴( BP  --HNi)相当于水沟穴、降压穴(BPI.E,)相当于涌泉穴。用毫针强刺激,留针后捻转,针刺530分钟,直至发生呼吸并有啼哭后起针。30分钟后无效者加其他治疗方法。在治疗抢救中,保证呼吸道通畅并间断给氧。

 

    3.疗效标准

 

    新生儿出现自主呼吸或啼哭为治疗有效,否则为无效。

 

    4.治疗结果

 

    两类窒息的针刺结皋见表l

 

    由表1可知,青紫窒息的针刺疗效明显高于苍白窒息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O. o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5讨论

 

    新生儿窒息,祖国医学有儿生不作声、儿生落地不呼吸不啼哭之述。采用针刺治疗新生儿窒息,所配之穴,强烈刺激神经系统,从而改善呼吸机能,减轻血循环障碍。该方法简便易掌握.适用于急症抢救,没有副作用。

 

    第二节  针刺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 65

 

    本组1 65例中,男1 05例,女6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 0岁;单侧腮腺肿大1 15例,双侧肿大50}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

 

    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取明日穴(BP -HV)相当于喻穴翳风为主穴,咽痛穴(BP -UEa)相当于腑穴合谷为配穴。治疗时,患儿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2寸毫针以快速手法直刺双侧咽痛穴,进针深度为0.51l再选2寸毫针,取健侧明日穴,向下斜刺1.5寸深,中等强度刺激,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针刺时,要求每个穴位均有酸沉、麻木、胀痛、热及触电样感觉。针治后,自带艾条回家施灸。施灸时,将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寸左右,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充血、不起泡为度。每日治疗1次,治疗57次。

 

    以临床症状和体症消失,肿胀恢复正常为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为好转;因并发症而改用它法治疗为无效。本组165例经37次治疗后,治愈125例.占75. 76%,好转25例,占15. 15%;无效15例,占9.09“;总有效率90.  91%

 

    应用针灸明日穴、咽痛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温通经脉、消肿散瘀、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之功能。针灸并用,可直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第三节  平衡针灸治疗

 

    小儿高热1 54例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1 9931 2月至1 99510月,住院及门诊病例共54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62例,年龄最小者,生后4夭,最大者25岁。0140例,1221例.3421例,5622例.7824例.91115例,152411 1 例。

 

    病程:最短的发热后4小时,最长者发热后5天.一般均为持续性发热,体温在38.540.5 C

 

    1.2  治疗方法;根据西医临床诊断:常规用药同时配用平衡针,取穴:痤疮穴(BP-B1)、腹痛亢(BP-LEs)感冒穴(BP-UEln).强刺激,留针1 5分钟,男左女右。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

 

    2.1.1  临床治疗:治疗1次,2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减轻,治疗3欢,临床症状消失。

 

    2.1.2  有效:治疗1次后,体温下降.4小时后体温又复升,治疗3次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减轻,57天治疗。

 

    2.1.3  无效:治疗3次后,体温不降,全身症状仍较重。

 

    2.2  治疗结果;

 

    3.计论

 

    3.1  小儿高热,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多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等所致,非感染性发热者,有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一抗体反应,内分感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3.2  根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实验针灸学》一书.一系列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实,针灸具有抗炎退热的作用。

 

    3.3  通过试验,计算机逐步回归分析,证实针刺腹痛穴.可明显抑制外周白细胞的趋化性和白细胞的激出过程。

 

    3.4  针刺痤疮穴,有退热迅退效应,给家兔静脉注射二硝基酚,引起发热,针刺痤疮穴后发热减轻,存治率提高。

 

    3.5  针灸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对正常家兔身上观察针刺痤疮穴.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证明:针灸能使热原作用下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恢复到自发水平,并且在同一热敏神经元.针灸能促进PO-AH热敏神经元的活动,并可抑制冷敏神经元的活动,而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状态。

 

    3.6  针灸对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发热,均有退热效应。从临床实践观察和动物研究还发现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即针刺不能使少部分发热的病人或动物退热,甚至还有促进发热现象。总之由于致热原的性质,机体的抵抗力和病理过程的演变阶段不同,所以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更为有效,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人的痛苦,节约药品。

 

    第四节  针刺治疗小JL高热惊厥5 3

 

    高热惊厥是小儿常见急症之一,发作愈骤。尽快终止惊厥是减少或避免胞细胞损伤的主要环节。笔者对53例不同病因导致的高热惊原采用针刺教治,获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3例中男34例,女1 9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5岁。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肺炎9例,急性菌痢6例,不明发热1 3例。53饲均具典型临床表现。

 

    1.2  治疗方法:主穴:升提穴( BP--HNi)相当于百会、急救穴( BP-HNi)相当于水沟、膝痛穴(BP-UEz)相当于曲池;配穴:胸痛穴(BP - UE4)相当于内关、咽痛穴(BP-UEa)相当于合谷。采用中医传统半刺手法,即进针快,刺激强.起针快,进针浅,不留针。“热则疾之”,得气惊止起针。止惊后,对有明确感染病因者,予以药物治疗。

 

    2.疗效分析

 

    2.1  治疗结果:即刻惊止者3 1例.5~10分钟内惊止者1 9例.1 0分钟惊止者3例。止惊率loo%

 

    2.2  典型病例:某男.2岁。199283日乘44次列车途中,突发昏迷抽搐,其母呼救。查:体温40 C,脉搏1 68次/分。意识丧失,呼吸暂停,眼球上斜固定,四肢对称性抽搐,末梢冷。即针刺升提穴、膝痛穴、咽痛穴.少商点刺放血。须臾患儿发出哭声,呼吸恢复,惊止神清。遂给物理降温,体温渐降正常。现察1 6小时未作,安然抵京。

 

    3.讨论

 

    惊厥是神经系统功能暂时紊乱,神经细胞异常放电现象。其反射机制即脑局部细脑亢奋与细脑膜失稳定性有关。婴幼儿脑细胞分化不全,不良刺激易致惊厥,高热是最常见原因。严重惊厥易使脑细胞损伤,中止惊厥分秒必争,用药有所不及,针得其要,立可止惊。

 

    针刺止惊具有简便易行、速效、无副反应等优点。主穴升提穴为诸阳之会,有清神志,苏厥逆的作用;急救穴总督诸阳经,能振奋阳气,清脑开窍#胸痛穴、咽痛穴通经脉、止抽搐;感痛穴退热开闭止惊。其机理可能是针刺特定穴位,退过经络传导作用于大脑皮层和体温调节中枢,双向调节脑细胞亢奋和过高的体温调定点。周时退过体液化学调节,增强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提高体内以皮质激素为主的多种激素活性水平.从回恢复和维持脑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脑细胞异常放电现象。目前,针刺原理尚未完全明了,但其退热止惊效果十分明显。不失为一种止惊厥的首选方法。

 

    第五节  针药并用治疗小儿鹅口疮32

 

    鹅口疮多发病于初生儿及体弱多病的要幼儿。本人自1 992年来,采用吴茱萸(中药)穴位外敷配合针刺手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1 4例:年龄最小者1 5天,最大者4}病程短者1周,长者达3个月。

 

    1.2  治疗方法:取穴:失眠穴(BP-UE6)相当于神门、降压穴(BP -LEia)相当于涌泉。方法:用281寸针,针刺双侧神门穴0. 30.Smm深,用泻法不留针}降压穴点刺后用12g吴茱萸研末醋调糊状外敷,每次12小时,每ai次。

 

    2.疗效分析

 

    2.1  治疗结果:32例中,治疗12次痊愈者1 4例,35次痊愈者17例.7次痊愈者1例。

 

    2.2  典型病例:赵某,男.5个月。1 99310月就诊,病史;患儿1个月前,因病毒感染而致舌而布满白屑,面赤、唇红、小便短黄、大便千、躁动啼哭、喜饮水,舌质红,察指纹气关部色鲜红。曾服西药制霉菌素、维生素B12,冰硼散外喷洒口腔疮面.疗效欠佳,遂来我科就诊,按上述治疗方法.经1次治疗,病情明显好转,两次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3.讨论

 

    鹅日疮俗称“雪口“,主要因于婴儿胎热内盛,口腔不洁,秽毒感染,久病余热未清,蕴积心脾,热毒循经上行,熏灼口舌.故口腔、舌而满布白屑,状如鹅口。因失眠穴为心经的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此,降压穴为肾经井穴.经气由此而出。针刺之,使心火下降,以引火归原;使肾水上行以滋心阳,使心肾相交。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又可引火下行。两法台用,可起到邪祛正安、秽毒除、热毒清、口疮消.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第六节  神衰穴治疗要幼儿腹泻136

 

    笔者近几年根据临床实践,研制神衰亢(BP-As)相当于神阙穴封脐膏外贴治疗因消化不良,病毒等引起的要幼儿腹泻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36例中男74例,女62例;年龄最小者100天,最大者3岁;病程l天者57例.2天者63例.3天以上者1 6例,其中病程最长肴52天。1 36例中63例伴低烧,56例伴间断性腹痛.22例伴呕吐.64例伴夜间多汗。大便镜柱有白细胞者42例,有脂肪滴者85例,有人类轮状病毒者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敷脐,将白胡椒、苍术、吴茱萸,米壳,丁香、术鳖子等研面过80目筛,1:1凡士林调配.制成封脐膏。用时取膏3g左右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若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固定,每日换药1次。

 

    1.2.2  捏脊:患儿初诊都加用本法,先让患儿俯卧于床上,医者用双手拇指压在双侧大肠俞穴上,轻轻揉1分钟,然后再用捏脊手法推拿3次即可。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痊愈:急性腹胃治疗3次,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治疗5次,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大便镜检正常;显效:大便次数减少到治疗前的1/3以下,性状及镜柱明显好转I有效:大便次数减少到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大便镜检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2  治疗结果:136例中痊愈121例,占89O%;显效6例,占4.4%;有效7例,占5.1%;无效2例,占1.5%

 

    2.3  典型病饲:张某,男.6个月.1 9951 01 8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腹泻水样便每日10次左右。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转来。曾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庆大霉素静脉点滴,口服氟哌酸等,腹泻不止。查患儿两眼深陷,囟门凹下,肛门周围发红,大便水样,化验有脂肪球。诊断:腹泻(风寒型)。处理:封脐膏外用,手法捏脊,并嘱其母,步喂奶,加服小米粥。次日再诊,大便次数已减少到3次,连续2次用药,大便减至每日12次而痊愈。

 

    3.体会

 

    脐,祖国医学称为神阙穴,属于任脉。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总任周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任脉与督脉相表里,督脉又称阳脉之海;任脉又与冲脉交会于阴部,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所以神衰穴总理人体诸经血脉,通过各经脉气血的运行,联系五脏六腑。再加用温肾助阳、健脾止泻之封脐膏外用,故对虚寒性腹泻有良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最后的闭合处,因局部无皮下脂肪,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脐部感受寒邪、水温后反应敏感。脐周又有丰富的血管网,上束脾胃、网罗大、小肠。所以脐部用药渗透力强,吸收传播也最快,放收效显著。理代医学也证明苍术等药有抗病毒作用。临床对9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均在用药23次后而痊愈。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重在调中、消食,忌补腻。封脐膏的功能不像抗生素那样直接抑菌或杀菌,也不像防疫针那样使肌体被动地产生抗体,而是通过捏脊、药物、穴位的共同作用,调节整体的功能,正常地发挥脏腑消化、吸收、排泄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腹泻便在治愈之中。

 

    第七节  胃痛穴治疗小儿厌食症62

 

    婴幼儿厌食症为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治疗不及时,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发育。我科自1994年以来,针和胃痛穴治疗小儿厌食症62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本组62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3. 75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3年,多数患儿厌食在半月左右,治疗前均使用助消化药物等治疗,未见好转。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体弱消瘦,面色萎黄,皮毛不荣,或伴有睡眠欠佳,神疲乏力,腹胀、腹泻,便秘等。

 

    1.2  治疗方法:本组在应用平衡针治疗期间停用其它疗法,厌食患儿如以注伴有其它症状,在施冶中可交替使用夹胃穴透刺胃痛穴,若患儿仅以厌食为主,其它症状不显就单刺胃病穴。

 

    取胃痛穴(BP--HN4).用3寸毫针直刺0.3o5寸,疾刺一般不留针,小儿5岁以上者可留针,效果佳,每日1次,一个疗程5次。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食欲的提高和进食量正常标准,是以家长主诉为主。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主要是以每次进食的增加和每次进餐次数的增加为标准。下面所说食欲正常也是与同龄儿童之同相比面言,没有客观指标。

 

    食欲和进食量正常,伴随症状消失者为痊愈;食欲和进食量明显增加,伴随症状部分消失者为显效,食欲和进食量有所增加,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者为好转I食欲和进食量无改变,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62例患者经两个'疗程后,治愈48例,占77. 4%.显效9例,占4.5%.好转4例,占6.5%.无效1例,占1. 6%.总有效率98. 4%

 

    在治疗过程中,一次治愈8例,二次治愈12例,三次治愈3例,四次治愈2例,五次治愈4例,说明了针刺的疗效与病情的长短成正比,即病程的时同越短,所需针灸的次散越少,疗效也越好。如针10次后厌食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一般不再针刺,让改用其它治疗方法。

 

    2.3  典型病例:

 

    2.3.1  患儿郑某,女.15个月。家长主诉:患儿一周来不想吃饭,每顿只吃过去进食量的三分之一,有时只吃几口饭,不喂她也不叫饿,不吃零食。检查,患儿精神尚好,发育良好,舌苔厚白,腹软。给患儿针刺胃痛穴。第二天复诊,家长高兴万分,诉说:患儿针刺回家后,食欲大增,针三次后,食欲正常。

 

    2.3.2  都某.3岁,男,母代诉:患儿1岁半起食欲减退,表现为精神差,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大颈细,睡眠欠安,伴有腹胀,便秘,舌淡,苔厚,脉细无力。化验检查三大常规及肝功均正常。治则以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为主。以夹胃穴透刺胃痛穴。一个疗程后,食欲和进食量基本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告愈。半年后随访体重增加1. 5kg

 

    3.体会

 

    3.1  小儿厌食症又名恶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如过食生冷,肥甘厚昧,久之伤及脾胃.而出现小儿厌食症。《素问·痹论》中指出:_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病则回肢不用,形体消瘦.胃不和则睡眠欠安。六腑则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实而不满,泻而不藏,通降失常则厌食纳差。

 

    3. 2  运用上述方法,重在调理胃肠气机。使阴阳气血调和.传化通畅,蠕动正常。经临床62例治疗观察,经针剌后厌食症状有明显改善,尤以食欲不振,睡眠不安改善较为突出。在一些营养不良贫血的病儿中,经平衡针刺胃痛穴治疗后,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均有所增长.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放通过针刺胃痛穴对机体造血,消化吸收功能均有所调节和促进,对小儿肠吸收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注意在治疗的同时必须注意节制饮食,不可过食甜辣油腻、生冷,以配合治疗。

 

    3,3  应用平衡针体会到有如下的特点:

 

    3. 3.1  平衡针法突出了针感效应,强调强刺激强针感。正如《标幽赋》云:“气速生面速效,气迟生而效迟,气不至而不冶”。只有针惑强,得气强,疾病才能恢复得快。

 

    3. 3.2  证明了平衡针法具有选穴少,痛苦步,疗效高,见效快的特点。对某些病人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针到病除的效果。

 

    3.3.3  平衡针对儿科特别适用,在临床实践中,除治疗小儿厌食外,对于尿床、近视、斜视、各种扭挫伤……均有较理想疗效,传统针法对儿科疾病种类报导较少。本人通过几年的实践体会到:平衡针对儿科疾病适用性强,疗效高,见效快。

 

    3.3.4  平衡针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特别适用于农村及基层治疗单位,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值得广泛性地推广普及.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节  升提穴治疗小儿遗尿症2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均为门诊患者。男1 3例,女7蜘;其中最小者5岁,最大1 0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7天,大多为3060天。

 

    1.2  治疗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0. 2cm的薄片,其面积大干艾炷底面,上扎数孔。取升提穴(BP-HNi)相当于百会穴,将其毛发剪去,面积与姜片等大。置姜片于上,点燃艾炷灸之;艾炷可用艾叶搓成绒状.做成蚕豆般大小的圆锥形。灸时使患儿有温热感为宜。若出现灼热,患儿难以忍受时,可轻轻拍打周围皮肤以减轻灼痛感,或另挟一生姜片继续盘之。施盘时,患儿如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灸热渐渐传至整个头部,再传向身柱穴,以至全身皆发热,则疗效更佳。待艾炷燃尽后再换一壮,反复灸之20分钟即可。每日1次,1 0次为I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治疗后停止遣尿,随访半年无复发者为痊愈。基本停止遣尿,随访半年偶有遗尿者为好转。治疗3个疗程后病情无改变者为无效。

 

    2.2  治疗效果;共观察3个疗程并随访半年之后统计疗效,见表1

 

    2.3  典型病例;张某,男,9岁,就诊于199321 5日。患儿有遗尿病史4年。面冬天滑冰受寒凉.5岁起开始遗尿。初时每晚12次,继增至34次。经某医院以中西药治疗无效,来我处针灸治疗。查体:面白体瘦,四肢久温,精神不振,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尤以两尺脉为甚。每晚仍遗尿34次。诊断.遗尿,为肾阳虚损所致。先用针刺治疗,取关元、中振、三阴交,用提损补泻之补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针10次后,病情略有好转,但停针后又复发。患者惧针,便改为隔姜灸升提穴,并嘱家长在晚上定时唤随患儿排尿。治疗3次后,病情大大好转。l周后已停止遗尿,手足转温,脉细有力。共治疗l疗程.一切正常面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3.讨论

 

    小儿为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肾气不足,下元不施面振,复又感受风寒之邪,致使膀胱灼束无权而发生遗尿。升提穴属督脉,为堵阳之会,有升阳固脱之功。灸之,可生发阳气,滋养百脉,温补下焦元阳。下元得固,肾气充足,三焦化气,膀胱约束功能恢复,则遗尿可止也。《医学人门》中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盘之”。笔者在临床上用针刺疗效不显者,改用隔姜灸升温穴,皆有疗效。此法面单,易于掌振。病人也乐于接受。

 

第九节  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症252例临床观察

 

    小儿遗尿症是马里人民共和面的常见病,经针刺治疗获散颇多。我在198819 90年振马里医疗队工作期间共治252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性别:男性120例,女性1 32例;年龄最大者1 3岁,最小者5{病程131 05例.3572,51055例.1 0年以上者21例。疗程:1疗程201蜘,2疗程30例,2疗程以上者21例。

 

    1.2  治疗方法:取穴:升提穴、肾病穴。手法:在严格皮肤消毒下,用指切进针手法,尽量减少疼痛,争取患者合作。进皮后以提插手法,寻找感应,当手中得到一定感觉时再运针12分钟,留针30分钟后出针,隔日1次.710次为l十疗程,1疗程结束后者,间隔35天,再继续1疗程。工具,针刺采用281寸~1.5寸毫针。

 

    2.疗效标准

 

    2.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遗尿停止,随访半年以上未再发者。显散:经针刺治疗后遗尿止,停针后时有复发。无效;针后未见改善者。

 

    2.2  治疗结果:252例患儿中,l疗程痊愈者201例,2疗程痊愈者30例.2个疗程以上者2 1例.其中痊愈20例,显效1例,无效0例。痊愈率达98,1%,有效率为loo%

 

    2.3  典型病例:阿伊·萨达朱加,女性.5岁,1989616日由其母陪同来门诊治疗。其母代诉:3岁起遗尿,每夜l2次,尿色清,量多,经其它医院药物治疗均无进展,故来中国医疗队要求针灸治疗。检查:患者发育正常,食欲减退,四肢无力,形体较瘦,舌苔白腻,脉细数。辨证;脾肾气虚,膀胱不约面遗尿。经采用上述穴位治疗1个疗程,第3针后遗尿停止,经巩固治疗3次.半年随访数次未见复发。

 

    3.体会

 

    3.1  本病的发生,多与肾、脾、膀咣功能失调有关。  《内经》谓“膀胱不灼为遗溺’’,肾主水,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脾在中焦,主后天之气,膀胱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又与肾互为表里。若脾肾气虚,影响膀胱的功能,不能约住小便,故固出现遗尿。其治疗以补肾益脾,固气摄纳为主。

 

    3.2  疗效与性别关系:经多年治疗,观察,疗效与性别关系不大,但对病程长短与疗效、疗程有密切关系,病程长,年龄大的患儿一般疗程亦长,疗效亦相对稍差。但经反复讲解.双方配台,经过几个疗程治疗最后仍能取得满意效果。

 

    4.马里多发小儿遗尿原因探究

 

    马里地区贫困,教育、健康水平、生活条件较差,妇女生育较多,小儿体质一般较差,加上卫生条件差,所以易受感染。加上传统习俗与医疗条件差,造成遗尿病程比较长,病人比较多。

 

    尿液是由肾脏产生,经输尿管流人膀胱,而膀胱壁的纤维有弹性,尿多时扩张.排尿后缩小。我在临床中发现小儿遗尿与膀胱壁弹性不佳有关。当膀胱中有尿液,不能再扩张时就产生尿意。通过神经反射,膀胱收缩便排出尿液。另一方面,逼尿肌收缩差,不能控制小便面排出尿液。因此治疗上采用针灸的补益脾肾,增加体力。另一方面用针灸来进行_提肛肌”收缩锻炼,增强逼尿肌的收缩功能,疗效观察的结果说明不用药物,用针灸能够达到非常满意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