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糕 北京傳統應節甜點。元《析津志》:“九月九日,都人以面為糕,饋遺作重陽節”。制法有爐烤、籠蒸數種。《北京歲華記》:“市上賣糕人,頭戴吉祥字。”《燕都遊覽志》:“重九日,敕賜百官花糕宴。”《燕京歲時記》:“花糕有兩種:其一以糖面為之,中夾細果,兩層三層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餅之上星星然綴以棗栗。
榆錢糕 北京傳統應時甜點。明《帝京景物略》:“四月,榆初錢,面和糖蒸食之,日榆錢糕。”《本草綱目》:“榆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清稗類鈔》:“京都點心之著名者,以面裹榆莢,蒸之為糕,和糖而食之。”民間初為救荒之品,後為宮廷與民間嘗新美品之一。
綠豆糕 北京傳統風味糕點。用綠豆加豌豆、糖、桂花經煮豆、磨粉、拌料、成形、蒸、晾而成。塊形方正,幹香可口,有清熱解酒之功。明《本草綱目》:綠豆“可以作餌頓糕……為食中要物。”
芙蓉糕 北京傳統風味糕點。如薩其瑪制法,糕面上撒紅糖,色豔如芙蓉即是。松綿可口,有濃鬱的蜂蜜香味。“正明齋”產的有名。
槽子糕 又稱“雞蛋糕”。北京傳統風味糕點。用鮮雞蛋加適量白糖、面粉、香料入模烘烤而成。小圓餅狀,頂部棕紅,底部微黃,入口松軟清香。《清稗類鈔》:“京人諱‘蛋’字,蛋糕曰槽糕,言其制糕時入槽也。”
太陽糕 又名“太陽雞糕”,一種北京傳統應節糕點。唐宋以來,每逢“中和節”人們做“太陽糕”祭日,以祈豐年。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二月“初一日為中和節,傳自唐始。……京師於是日以江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偏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制法奇特,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杖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
蜜供 北京傳統應節糕點。《清稗類鈔》:“所謂蜜供者,專以祀神。以油、面作夾,砌作浮圖式(塔形),中空玲瓏,高二三尺,五具為一堂,元日神前必用之。”清代北京崇文門外藥王廟設“蜜供局”,專供皇室。應市名店則有前門外煤市街的“正明齋”,承接訂做,重量隨意。由長3厘米、寬1厘米的小點心條碼砌而成,可作塔形。成品淺麥黃色,上漿後通體光亮,甜香松酥,稍硬,不粘牙。
薩其瑪 亦名“薩齊瑪”,北京傳統風味糕點。《燕京歲時記》:“薩齊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析津志》:北京“西山滑石根,名之曰不灰木,以之為粗布,不畏火。”清代多由北京內城的“滿洲餑餑鋪”制售。道光二十八年《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除國家供享、筵宴外,“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今前門外,“正明齋”所產有名,成品塊形方正,高2厘米、徑5厘米,表面果料均勻,底部米黃色,入口松酥綿軟。
桃酥 北京傳統風味糕點。用面粉、油、糖、水混合後烘烤而成。有白油桃酥(用豬油)、素油桃酥(用花生油)、蛋黃桃酥(豬油加雞蛋黃)數種。成品扁圓,入口香酥,是大眾喜食糕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