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杨大侠 编者按:这次我们做个“圣人创业”专题。本期为王阳明,以后我们将陆续以意淫的方式把另外1.5个圣人(1为孔子,0.5为曾国藩)的创业故事带给大家。所有的意淫都与史实结合,核心是提炼他们的思想。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思想中体会和收获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也欢迎大家拍砖、吐槽、捐膝盖,本大侠一一照收。 王阳明,明朝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多病老人家,“理学”朱熹的隔世仇人,“心学”重要代表人。 王阳明心学上的修为可分为四个阶段:迷途小羔羊、龙场悟道与做《大学问》、“致良知”、“四句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他对世事万物的感悟,对内心良知的探求。每次升华,都是修为的完善叠加,最终达成万物一体、知行合一,这也是他登上“圣人”神坛的终极奥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将第二、三阶段并为一体,因为这两个阶段是第四阶段的次序体现,它就像创业者在创业途中由稚嫩迈向成熟的最重要阶段。那么第一和第四阶段有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注:古代人的年龄通常以虚岁计算,我们也姑且以虚岁计算。 第一阶段(32岁以前):心不定不足以成大器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发生在36岁的时候,但我们有必要将他悟道前四年归并为第二阶段,至于为什么,我们稍后再说。 36岁的时候,人生才有了气色,王阳明也算是大器晚成。在他人生的前32年,全是他快乐兼忧愁的时光。 说他快乐,是因为他当时没有军事上的担忧,没有政治上的迫害,也没有做学问的埋头苦干。他生来聪明,11岁便能出口成章,吟诗作赋;12岁就有了“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的觉悟,18岁就跟朱熹的“格物致知”唱反调,与天下读书人为敌;24岁便胸藏排兵布阵的军事韬略…… 说他忧愁,则是来自内心。他开始怀疑千百年来的科举与科举参考书是否合理;觉得仕途无趣,不过如此;东厂刘瑾在政治上的独裁,也让他心灰意冷。 如果王阳明是生在现代的创业者,他在这个年龄段创业,可谓举步维艰,甚至一事无成。 他聪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市场洞察力明锐),且一学就会(学习能力强),并天生反骨,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精神),这些是他良好的天赋与根底。 但他缺乏坚持,做任何事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无法专注),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深入理解模式与做产品是职业经理人的必备素质),且找不到内心疑问的解答(缺乏合适的人脉资源)。除此之外,对于看不惯的人或事,他会全盘表现出来(不会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或企业员工角度想问题),说话逆耳难听(沟通技巧,不懂忽悠)。 一个做事不坚持、研究不深入、缺乏资源、目空一切、不体谅客户、没有沟通技巧的创业者,最后的结果,很大可能只会失败;即使成功,创业者和企业也难成大器。 第二、三阶段(32-56岁):游刃有余春光满面的生意人 我们现在来说为什么王阳明的32-36岁归于第二阶段——他这四年在蹲大牢。 坐牢的原因,是得罪了上头人;延伸到创业,也是同根同理:他不懂得生意上的转寰回旋,得罪了客户和上层供应链,最终只能死路一条。 但失败未尝不是好事,爱迪生说过,很多人也实践过:乔布斯、吴炳新、孙宏斌无一不是在失败后东山再起的大企业家。 能够东山再起,是因为失败让他们看清楚了许多东西。 狱中四年,王阳明学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甚至与一起坐牢的林富成为好朋友(社交能力提升),共同研究《易经》。天下学问,一脉相承,学习《易经》的同时,“心学”在他内心也开始萌芽。 出狱后的王阳明,被发配到穷山恶水的贵州龙场。正是在这一个鸟不生蛋险象环生的环境中,他的成长达到前所未有的迅速。 对于内部,他和仆人住在山洞(节省资金),用门板堵住洞口以防饿狼(风险意识);决定“做自己的主人”(有了创业方向)。悟道之后,穷尽一生研究和升华心学(专注做产品,并打造极致);同时笔耕不辍写书做文章(总结反省)。 对外,他主动结交当地土著居民(主动出击);居民不接受,他便三番两次找上他们传播心学(寻求客户坚持不懈);居民接受了他,他便广播自己的思想(品牌推广);心学传播量提升后,引来了达官贵人的求学(突破低级圈层,进入上流圈层);前来求学的不少心存疑问甚至找茬,他都能一一将其说服(沟通能力和技巧)。 王阳明在提升个人各项能力(品牌塑造、推广、坚持、匠心极致、沟通技巧)之后,终于成为市场核心力量,要与外围势力(土匪、反贼朱宸濠)斡旋了。 这次交涉,是王阳明从学问到军事上的过度,其中同样暗含商业密码: 他的作战核心是“攻心”(征服客户的策划方案),是《大学问》和“致良知”的事上练,即忽悠。对于土匪和朱宸濠,他先以心学让他们洗心革面(情感营销);顺从者一并宽容以待(自我价值提升);有才能的土匪,不怀疑虑地用来对付其他土匪(唯才是用,不建立家族集团);不顺从的,根据对方地形漏洞、作战缺点而对症下药(找市场痛点);俘虏亦是宽容相待(拔高人物形象);对于带头造反坏事者,则砍头以儆效尤(树立个人行业威信)。 虽然创业者王阳明具有了打造企业的各项优势,但他有个缺点:从不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危机意识);且作战期间杀伐过重(不关注民众与社会),有为达目标不择手段之嫌,有违“攻心”和“致良知”。 缺乏社会责任感,再优秀、再能忽悠的创业者也只能是一个生意人,而不是企业家。 第四阶段(56-58岁):心怀天下奈何命短的大企业家 “朝闻道,夕死可矣”,用来形容王阳明,再恰当不过,因为就是在他得了肺癌晚期的最后两年内,他悟出“四句教”(产品极致),最终成为一代圣人,可谓死得不冤了。 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后的一段时间,王阳明一直心怀歉疚,感觉所作所为有悖初心,即知行不合一。故而他在此间内一直反思(企业家必修课),为善去恶。 终于,他在创业最后两年,与广西匪患的较量中,将他的“攻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役中,王阳明体现出的品牌推广、情感营销、唯才是用、找痛点等优秀精神就不详细说明,唯一的很大不同是,他这一次彻头彻尾,都采用“攻心”。 “攻心”的关键词,是传播心学,进行品牌推广。但土匪哪儿听得进去。要在以前,王阳明直接挥刀攻城拔寨了,但现在,他选择接受土匪的不平等条件(换位思考):退出南宁,让土匪住进来(增强客户粘性)。对于顽固分子,则采取虚实结合的忽悠方式,让对方找不到北(呃……商战技巧);以低于土匪数倍的兵力抗衡,主要靠漫天死后壮军威(忽悠的气场);以少胜多,除了军费供应,没有多花一分钱(CFO)。 这次,王阳明仅靠一张嘴和“善意的忽悠”,将劳民伤财与军民死亡减到最少,将众多土匪发展为自己的下线,且在路上和战场上均获得更多的拥戴与支持,门下员工(弟子)越来越多,盘子几乎框下了整个大明江山,仅凭这点,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企业家(虽然他仍然没有风险意识)。 可惜的是,这位圣人在成为企业家的时候,生命也走到了末梢。名气太大,遭到政治迫害(中国政商历来如此),且所患疾病已经神仙难救。他自问这辈子做事对得起良知(知行合一),虽然没有听从朝廷指令平定越南(无法将品牌推向世界,如果那样做会再次激荡明朝匪患),但他无憾无悔: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